五胡乱华是哪个时期 五胡乱华的历史记载

网友提问:

历史上五胡乱华中的五胡算炎黄子孙么?

优质回答:

当然算啊。不过我们只能说——

五胡中的一部分人是炎黄子孙。

整个炎黄子孙的想法,最早是19-20世纪的汉民族主义者们提出的,它是对当时已经成为汉人的人祖源追溯。

当然,如果作为某种术语而言,炎黄子孙存在的时间就要更短了。

19-20世纪的汉民族主义者虽然强调黄帝是汉族的始祖,但毕竟还没有提出“炎黄子孙”的术语,这个术语是1980年代才在国内流行起来的。

所以,你会在1985年时看到这样一份文件:

在国家机关文件的正式讲话中还是用“中华民族”代称中国各族人民更好一些。鉴于“炎黄子孙”一词今天在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有积极作用,今后这个方面的个人署名文章、一般性谈话以及对台宣传中,仍可沿用。

这段话的意义很明显——作为概念的炎黄子孙的产生时间是很晚的。

因此,炎黄子孙其实是一种追溯性的概念。以现今之汉族,想象祖先之身份。

像当时的一些激进革命派如黄节等,就很排斥将满人追溯到炎黄的观点:

彼以异种,自惭形秽,乃託于炎黄之裔,觊觎神州,以谓:非先王之后,皆不足以得志于中国。后世史氏无识,则从而述之,安见其果足信邪?

当然了,等到辛亥革命后,边疆的合法性遭受汉民族主义冲击时,这些论调全都没了,开始在“五族共和”的感召下高度赞扬迁徙与融合。

总而言之,我觉得有些人纯粹是表错了情。

其他网友回答

只要融入进中华文化和文明,就能称之为“炎黄子孙”!

先不说五胡,就拿日本人来说。二战时,如果日本人真的建立了“大东亚共荣圈”,或者,我们占领了日本。那么,几百年后,经过民族融合,日本人真有可能也会成为“炎黄子孙”。虽然,这很难让我们接受,与东瀛恶犬“同族”,这很让人恶心。(除非我们将其灭族!)

但是,汉族作为中华文明的最强继承者,历经5000年不断代,真的有实力吸纳和融合任何一个民族。

我们先来简单说下“炎黄子孙”一词的意思和使用背景。

“炎黄子孙”的字面意思是: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的后人。这些人后来又和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等民族融合,形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后,又被称为“汉人”。唐朝时,又被称作是“唐人”。

由于在我国古代,中国一直是“王朝国家”的感念。国家是属于皇帝本人的,这就是所谓的家天下。各个朝代的皇帝只会推崇自己的祖先,没有人推崇“炎黄”二帝。所以,此时没有人宣传“炎黄子孙”的概念。

而等到清末,由于列强的入侵。汉人们不满清朝的腐败无能,开始宣扬“炎黄子孙”,以此来号召汉族同胞站起来参加“反清革命”,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也是在“炎黄子孙”的旗帜下,革命获得了成功。

但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人觉得“炎黄子孙”的概念太狭隘,不利于民族团结。于是,孙中山开始倡导“五族共和”论:中国的五大族群汉、满、蒙、回、藏,和谐相处,共建共和国。“五族共和”也被写进了清帝的逊位诏书中。

《清帝逊位诏书》: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在这个理论的支撑下,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各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也就是说,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

(五色旗就分别代表了“五族共和”中的五个民族)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空前觉醒,“炎黄子孙”成了号召全世界华人一起支援抗战的旗帜。国共两党领袖还一起祭奠了陕西黄帝陵,毛泽东为黄帝陵亲自撰写祭文,蒋介石也亲题“黄帝陵”三字。两个政党都以“炎黄子孙”自居。

二战后,如果我们参与占领和瓜分日本。现在的日本可能还处于被我们占领时期,那么所谓的“大和民族”有可能和中国人杂居通婚。经过上百年的融合后,我们可能真的要认大和民族当孙子了。

回归正题,“五胡乱华”中的“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我们来看下这五个部落的结局。

在五胡乱华之后,五胡的结局都很惨。

<匈奴>

根据《史记》,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遗民,也就是说,匈奴人和夏人同祖,都是黄帝的子孙。所以,只按照血缘来说,匈奴肯定也是“炎黄子孙”。匈奴在汉朝时期,多次和中原王朝发生战争。同时,匈奴也分裂出一部分(南匈奴)部族归降汉朝。汉化的南匈奴,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曹操统治北方时期,又将匈奴分成五个部分,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当时,匈奴人一直在和汉人杂居,融合。

而且,在五胡乱华之后,匈奴已经融入到各民族之中。现在的匈奴后裔,生活在陕西、山西、山东和福建等地。当然,他们的户口本上多半写的是“汉族”,肯定不是匈奴。因为,56个民族没有匈奴。

<鲜卑>

鲜卑族也是崛起于蒙古高原,他是最早接受中原文化,并且与汉族通婚的外族。五胡乱华中,鲜卑族曾将八千汉族女子沉溺在易水河里,残忍程度,令人发指。581年,鲜卑族建立的北周政权被杨坚灭掉。从此以后,鲜卑族建立的政权不复存在。而鲜卑族也融入到汉族文化,并最终由夷转华,成为汉族。鲜卑族被汉族同化了。所以,他们的后人,也可称为“炎黄子孙”。

<羯>

羯族是五胡乱华中,最凶残的。这个种族喜好拿人头祭祀。在冉闵颁布《杀胡令》后,这个种族基本被灭绝了。冉闵光在在邺城就对羯族屠杀了二十几万!已经被灭族了,就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了。

<羌族>

羌族属于我国56个民族之一,肯定算“炎黄子孙”!这个不需要解释。

<氐>

其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先后建立了前秦与后凉。隋唐时期,一部分和吐蕃融合,一部分和汉族融合。和汉族融合的那些氐族后裔,生活在川甘交界处,也可以称为“炎黄子孙”。

总之,“五胡”的后裔只要现在生活在中国,就是炎黄子孙!“五胡乱华”的仇恨,已经被时间消磨。“五胡”的后人,也融入进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之中。

(文|勇战王聊历史)

其他网友回答

无论是匈奴还是突厥都有一部分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已经讲不清楚了。一个字和。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是真的有意思!

五胡算炎黄子孙吗?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搞清楚“五胡”是哪五个!一般来说,“五胡”指的是:羌,匈奴,羯,氐,鲜卑五族!

当然了,那时候进入中原的远不止这五族,只是这五族的影响更大,最具代表而已!「羌」

羌源自古羌,因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汉羌同源”,但如果说羌是“炎黄子孙”总感觉有所不妥,因为羌的历史,或许要比炎黄二帝的历史还要悠久!

且有观点认为,炎帝部落本就出自古羌,也就是炎帝部落属于古羌的分支,是东进的一支羌人!

可见,逻辑应当是这样的——炎帝源自古羌,羌源自古羌,而炎帝东进,羌则留在原地,因此,说羌为炎黄子孙,或许并不是太严谨!「匈奴」

在大部分人印象中,匈奴乃游牧部族,与农耕文明的华夏族势如水火,要说两族同源,貌似是八竿子都打不着的。

但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也就是说,匈奴其实是夏王桀的后裔,在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桀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吞并其他部族成为匈奴族!

而匈奴就是后来商朝甲骨文中记载的龙方,其部落图腾为一条黑龙!

可见,如若司马迁的记载为真,那么匈奴也应当是炎黄子孙无疑!

「羯」

羯族,或许都不能称之为一个民族,因为羯人乃是匈奴贵族的奴隶军队,其成员都是匈奴贵族在战争中掠夺而来的俘虏!

据《石勒载记上》载:“石勒字世龙。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之所以称之为匈奴别部,说明羯人与匈奴根本就不是同一种族!

有学者研究,羯族人应当是属于大月氏,康居人,石国人等人群的混合族群!其来源就比较多源,比较杂乱,都是匈奴从西亚带回的俘虏!

因此,羯人,应当不属于炎黄子孙,但如果非要生搬硬套,羯人中的月氏人与华夏族的渊源还是有的。

因为月氏人最早本生活于祁连山一带,与古羌族群存在很大联系,后因匈奴的逼迫而西迁中亚,但其族源,确实与古羌人同在青藏高原东部一带!

「氐」氐人的历史十分悠久,且氐人与古羌人同源,但二者后来又各自发展,由此产生出差异!

有观点认为,茂县营盘山遗址,以及成都平原的三星堆遗址,就是出自古氐羌族群之手!

《逸周书·王会篇》“氐羌以鸾鸟”的注中就提到:“氐羌,氐地羌,羌不同,故谓之氐羌,今渭之氐矣。”

氐人的历史,也应当早于炎黄二帝,但其与后来的华夏族同样存在着血缘上的关系!

氐羌族群发源于青藏高原以东,其部分族人进而以此为起点东进黄河流域,最终形成华夏族!「鲜卑」

关于鲜卑族,其来源大致有四个:东胡后裔说,《史记索隐》:“鲜卑,东胡别种”,东夷后裔说,《国语.晋语》:“鲜卑,东夷国。”。

山戎后裔说,《史记集解》:“山戎、北狄,盖今鲜卑。”,逃亡汉人说,《翰苑集》:“鲜卑者,秦始皇遣蒙恬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

可见,多数观点认为,鲜卑乃是自南方北上草原地区而形成的民族,东夷说,东胡说居多!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哦,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其他网友回答

这要考据“民族”的血缘传承,可是个大工程,有兴趣的可以慢慢考据。但是,“民族”跟“家族”可不一样,“民族”本身就不是血缘维系。

再有,就算不是炎黄子孙,现在这些不是炎黄子孙的人的子孙,也跟炎黄子孙是一国之人,国家更非血缘维系。

再有,炎黄子孙,到底是炎帝子孙还是黄帝子孙?炎黄两部落成员,都是二帝子孙?至少,他们的老婆不是他们的子孙吧。

所以,你问这个问题到底是想知道啥?

最后,全世界所有人类的血缘上都能上溯到同一个父系祖先和同一个母系祖先。对了,这俩人生活的年代差了十几万年。

最后的最后,全世界所有的有机生命体,从血缘上溯,都能上溯到同一团有机分子。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