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刘备死后,诸葛亮是如何安定内部人心的?
优质回答: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 被袁准称誉为集忠、义、智、勇于一身,在中华文化圈内是智慧的化身。因为诸葛亮同时具备杰出的才能与高尚的品格,后人对诸葛亮评价颇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公元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尚书令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死后,政事上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君甫逝,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诸葛亮掌权时,以法为根本,到后来在朝内作八务、七戒、六恐及五惧训诫各臣,而朝外亦民风朴实,赏罚分明,突出法制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极为罕见。他鼓励其他朝臣以集思广益的态度进谏。他又敢于接受问责、承认错误,在第一次北伐时,因为误用与他最为亲密的马谡而失败,他后来上表自责,自贬降官,及对马谡进行处分。
诸葛亮极为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裴松之注引袁准“亮好治官府、次舍、桥梁、道路”,这是蜀汉之所以长期对魏作战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
同时代乃至后时代的人对诸葛亮的治国能力有着极高的评价,陈寿称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袁准评价为“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诸葛亮在世时,蜀汉虽然国力较弱,然而在正面战场处于上风,且在战争负荷的情况下国内经济仍然得到了较大发展,这可以体现出诸葛亮杰出的治国能力。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死后,益州其实是很不稳当的,外有曹魏强大压力,东吴的强烈敌视,内有豪强势力纷争,南蛮做乱。
针对这四种危险,诸葛亮先解决北面曹魏的:派马超守阳平关,先武力镇压,又大送礼物与羌人,卑词厚币,与结友好,以安陇西。
又与孟达相勾结,免其罪,以定上庸,这样就把曹魏能进攻益州的两条主要通道给堵住了,让曹丕有力无处使,以守代攻。
再对东吴,更不得了,以正统汉室皇帝的名义承认孙权既皇帝位——这点很不容易,基本上算是丧权辱国,以取得东吴谅解,并成功挑起吴魏大战,获得喘息之机,同时削弱双方实力。
要不怎么说是三国呢,一方有难另一方必来相助,一方太强另两方必共同攻击。
对内虽有豪强地方势力不稳,但诸葛亮牢牢抓住军权,又严刑竣法,以身作则,虽有不服,统统压制。
至于南蛮作乱,更是先不管它,先安内,让其作大,养其骄心,等过了几年后内患己解再统大军狮子缚兔一举平定!至于这几年中枉死的百姓就是命不好了。
于是,臣本布衣,北望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