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的胜利,是因为主将被换而最终取得的?
优质回答:
我军战史上,在具有里程碑式特殊意义的战役——济南战役中,攻城总指挥一职最初并不是许世友将军,后来是主席亲自‘点将’,在最后时刻,临阵换将,由许世友担任当大任。而许世友也不负主席重望,出人意料的只用了八天就顺利攻克济南,吹响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号角。
1948年9月,主席从战争全局出发,以远见卓识的宏伟气魄,命令我军与蒋军进行战略决战,并决定攻克蒋军在山东极具战略意义的堡垒城市——济南。
打济南是我军战史上第一次攻打坚固设防的大城市,主席对此极为重视,仅发给攻城部队——华东野战军的指示、研讨电报,就多达20多份。
战役准备阶段,在主席的直接指导下,由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和副政委谭震林等人具体执行、部署,当时许世友腿伤复发,远在数百里之外的蓬莱养伤,并没有参与战役准备工作,攻城战役总指挥刚开始定的也不是许世友。
当主席接到华东野战军相关领导联名发出的关于济南战役的作战报告,发现没有许世友的签名时,他大为不满,为此专门发电查问:‘许世友在哪里’?华野回电报告‘许世友在养伤,已通知其赶赴济南前线。’
主席复电明确指示‘如许世友无大碍,由其担任攻城总指挥。’
许世友得知主席亲自点了自己的‘将’,高兴万分,也顾不得伤好没好了,日夜兼程赶到设在泰安的山东兵团司令部。
主席得知许世友已到达指挥位置,高兴地对朱老总说:‘许大将军终于出山了’,并亲自给许世友发电‘你已到前方,甚慰……’。这封电报的签发时间是1948年9月11日,此时距济南战役的正式发起时间只剩下了五天。
临阵换将,历来为兵家所忌,但主席却不信这个邪,偏偏破了这个忌,他对我军将领的个性、特点、优劣之处,了然于胸,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充分利用将军们的长处,激励其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在用人这一点上,主席的英明少人能比。
最终,许世友真的创造了奇迹,战前,两个阵营中没有人相信济南能在如此短时间内被攻克,战役的结果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对于临阵换将,了解内情的人都不无赞叹地说:‘主席看人看得准,点将点的对!’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的发生,为历史发声!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定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地位,军事上跳出包围圈,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成为我军、我党的重要转折点。
遵义会议之前的背景
1933年至1934年,在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代表李德的指挥下,工农红军采取了激进的冒险主义,主动出击,后改为阵地防御战略。在军队的数量、武器装备等全面落后于国民党的不利条件下,红军伤亡一万余人,遭遇了惨痛的教训。面对蒋介石部署的100万兵力,整个第五次反围剿陷入被动局面,红军边打边撤,苏区根据地不断缩小,被国民党一步步蚕食。
迫不得已,中共中央和红军离开瑞金,向湘西挺进,前途未卜。国民党军队一路穷追不舍,毛泽东向党中央建议放弃湘西,向防御力量薄弱的贵州行进,以躲开国民党追兵。
1935年1月,红军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下一步该如何走?是摆在党中央、红军面前的重要问题,稍有不慎……
遵义会议之后的战略改变
到达遵义之前,红军作战接连失利,对于以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广大作战指挥员不满情绪越发高涨。
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地位,为下一步战略的调整,以及对我党、我军指明了方向,成为重要转折点。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的正确指挥下,红军在川黔滇交界附近来回穿插,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最后到达陕北。
结语
遵义会议的及时召开,纠正了王明“左倾”路线,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成为我党、我军的重要历史转折点,挽救了党中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其他网友回答
秦赵长平之战,王龁与廉颇长期对垒,秦王临时以战胜白起替换王龁,一战而胜,白起坑杀赵军40万人,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其他网友回答
秦灭楚之战,就是最典型的案例。
秦王嬴政在灭掉韩、赵、魏三国,并且大败燕国,赶走燕王之后,信心满满,又将目标对准了楚国。公元前225年,嬴政召集各路将领,共商灭楚大计。因为之前秦军曾经多次击败楚国,所以很多年轻将领认为楚国不过尔尔,可一战平定。李信就是这些年轻将领中的翘楚,他在不久前打败燕国军队,取回了燕太子丹的人头,一时风头无俩。嬴政对李信非常信任,认为他智勇双全。当嬴政问道灭楚需要多少军队时,李信说二十万人马足以。嬴政又问老将军王翦,王翦的回答是没有六十万人不可能取胜。嬴政取笑王翦老而胆怯,于是派李信和蒙恬领兵二十万南下攻楚。王翦见嬴政不采纳自己的建议,便借病辞官回老家频阳养老去了。
李信和蒙恬进攻楚国,开始果然势如破竹,连战连胜。二人兵分两路,李信打平与,蒙恬进攻寝地,皆大败楚军。而后李信又攻打鄢、郢二地,再次取胜。于是李信带兵西进,与蒙恬会师于城父。这时的秦军志得意满,轻敌之心日盛,被楚军抓住了机会。楚军没有休息,尾随秦军三天三夜,然后突然袭击秦军,李信大败。两个营地被楚军占领,七个都尉战死,李信带残兵逃走。
得到消息的嬴政惊怒之下,终于想到了老将军王翦。他亲自前往频阳去拜见王翦,请老将军亲自领兵灭楚。王翦再三推辞,嬴政不允。王翦仍然要求最少领六十万人马前去,这次嬴政同意了。
楚国得知王翦领兵前来,就倾全国之兵力来抵抗秦军。王翦到达前线后,命令军队坚守壁垒,不得出战。楚军屡次挑战,秦军始终不予理会。王翦让士兵每天休息、沐浴,为士兵改善伙食,而自己和士兵吃同样的饭菜。同时让士兵们进行投石和跳跃比赛,以提高体能和战斗技能。
此时的楚军因为求战不得,时间一长便斗志松懈下来。见形势不妙,楚军便开始向东撤退。王翦等的就是这个机会,命令全军出击,追杀楚军。楚军大败而逃,楚将项燕战死。秦军乘胜追击,占领了楚国大量城池。从此,楚国一蹶不振,国力衰落,再也不是秦国对手。一年后,秦军彻底平定了楚国。
李信对当时楚国的形势并没有准确的认识,于是轻敌冒进,结果是骄兵必败。
王翦用兵之谋略远非李信可比。他深知楚军还很强大,所以绝不主动出击。而是采取疲敌之计,“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最终打败了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