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你最喜欢的明朝人是谁?为什么?
优质回答:
明朝二十位皇帝中最喜欢的还是明武宗朱厚照,最大的特点是‘好玩’,玩的花样百出,但能保持国家稳定持续发展,历史上好玩的皇帝不少,能做到两不耽误的很少。
01
朱厚照15岁继位,宠信以刘谨为首的八位太监,人称‘八虎’,这些人一个劲鼓动皇帝玩乐,搞得满朝乌烟瘴气,却又无可奈何。
朱厚照在宫中开集市、建豹房。命令宫女太监扮成商贩的样子,不光自己还强迫文武百官也参与其中。
这些还算小打小闹,更狠的是朱厚照在宣府另建行宫,化名朱寿,自己给自己加官进爵。
正德十二年,蒙古草原部落入侵,朱厚照不顾群臣劝阻,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跑到蒙古草原上真刀真枪去打架,这次真实的战绩被文官刻意抹去。
02
正德十四年,宁王造反,朱厚照大喜过望,酝酿亲自平叛,没等朱厚照走到地方就被王阳明借兵平定。
朱厚照很不满意,下令要求放了宁王然后再有自己亲手抓住,可怜宁王好歹也是朱厚照的皇叔,抓了放,放了又抓。
明武宗虽然贪玩,至少守住了底线,没有完全放权,朱厚照实际上是为了躲避文武官员的制约,朱厚照也是有理想有自己主见且能特立独行的皇帝。
也正因为这样,文官对朱厚照的评价一直不好,认为其荒废国事,任性荒唐,不是儒家所认为的皇帝标准。
朱厚照最大的失误就是对自己安全不够重视,不仅没能实现自己抱负反而给明朝留下大坑。
其他网友回答
最喜欢明朝的刘伯温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阴阳,懂五行,知奇门,晓遁甲,简直是张良再世,孔明复生!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的传奇人物太多太多,朱元璋、郑和、戚继光、张居正、李时珍等等。当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守仁推崇备至,称他是大明第一人。但就个人感情而言,我最喜欢的人还是于谦。
1. 少年才子
公元193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同一年,于谦出生在杭州府钱塘县。也许历史真的有轮回,送走了一位帝国的开创者,又迎来了王朝的挽救者。
年少的于谦读书刻苦,机敏聪慧,志向远大,视文天祥为榜样。
《明史》记载:“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
2.平步青云
二十三岁时,于谦从文风昌盛的江南地区杀出重围,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为官之路。
这时的于谦是幸运的,明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祖孙三人都是治世明君,而且于谦深受内阁大臣“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器重,
三十二岁,于谦升任兵部右侍郎,正三品,并巡抚山西、河南,政绩斐然。
3. 两袖清风
于谦在外为官,一去就是十九年之久,这与朝堂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仁、宣二宗,虽然开创了“仁宣之治”,但二人均过早去世,两人总共在位不到十一年。尤其是朱瞻基38岁就死了,明英宗朱祁镇,即位时只有9岁,年幼无知,全靠着太皇太后张氏苦心维持着朝局。
张氏去世后,大太监王振开始掌权,贪财专横,祸乱朝堂。因于谦“两袖清风”,不肯向奸佞卑躬屈膝,遭到王振诬陷入狱,判处死刑。
于谦勤政为民,官声极好,百姓知道后,群情激愤,联名上书。王振欺软怕硬,见事态严重,找了个拙劣的借口,圆了个谎,灰溜溜的将于谦释放。
4.力挽狂澜
正统十四年,王振引诱英宗御驾亲征,带兵五十万对瓦刺用兵。结果于土木堡兵败,英宗被俘。
消息传来,京师震动,人心惶惶,有人建议迁都南京。大厦将倾之际,于谦站了出来。他极力主战,抽调军队,筹措粮草,防御京师,并联合大臣,推举郕王朱祁钰登基,即明代宗,尊英宗为太上皇。
虽是书生,但于谦一身胆气,他率军与瓦刺首领也先在城外野战,五天内,连败也先。绝境之中,于谦挽救了大明王朝。
在于谦的积极防御抵抗下,也先眼见大明朝堂并未崩溃,自己也没占到便宜,想送回英宗,与大明讲和。
也是在于谦的建议下,代宗才不情愿的派人迎回了英宗。
自古“国无二君”,英宗的回来,为朝堂埋下了隐患。
5.蒙冤而死
之后,于谦执掌兵部,一心扑在国事上。他谢绝了朝廷的封赏,但由于功劳过大,遭到很多人的暗中嫉恨。后来代宗病重,石亨、曹吉祥等人发动“夺门之变”,迎立英宗,恢复帝位,诬陷于谦谋反,将其处死,天下冤之。
于谦死后被抄家,家无余财,百姓悲痛。一年后,于谦养子于康将他葬在了西湖西面的三台山,与精忠报国的岳飞一起,日夜陪伴着美丽的西湖。
“青山有幸埋忠骨”。
一腔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于谦的一生全写在他那首《石灰吟》里: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定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
在明朝的所有人物中:论英雄首推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刘德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
政治上:一、中央改革和清理权臣
明初官僚机构沿袭自元朝。朱元璋进行了改革,在中央废除中书省,明初中书省负责天下政务,其长官为左、右丞相,位高权重,丞相极易与皇帝发生矛盾,明朝时以胡惟庸任相后最甚。胡惟庸势力逐大,威胁皇权。且日益骄横,懈怠政事。于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名处死了胡惟庸和有关的官员,同时宣布废除中书省,不再设丞相。
军事上: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军队立下了汗马功劳。开国初期朱元璋实行了论功行赏,使不少战功赫赫的功臣名将位居高位。但是一旦功高位显之后就容易出现“武臣暴横,数扞文法”的状况,朱元璋又吸取了以往历史的教训,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并创立了卫所制度。在此军事制度的基础上又实行了屯田制,在明朝初期一段时间里,明朝虽然拥有数量巨大的军队,但是军队的军饷问题基本上都来自屯田,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从而缓解了明朝财政上的压力。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对明朝的军队进行了调整,在边防一线派部分军队凭关驻守,而在内地特别是京畿重地派了重兵驻守。为了进一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防止割据势力再现,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废除大都督府,设置了五军都督府,由皇帝直接管理。其实质就是,将权力分给各军都督府,这样就可以使五府之间权力相互制衡,从而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在此基础上,统治阶级又进一步制定将兵分离的措施,从而在各方面对将领采取了限制。除上面的一系列军事制度之外,朱元璋在军事上另一重要内容便是将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各地,以王的身份镇守各地。西北辽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它则分王内地,用资夹辅。”朱元璋分封其子到各地,但又不给予实权,既起到了对地方的监视,又不会使各藩王拥兵自重造成割据局面威胁朝廷。另外,朱元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益,加之以往的历史经验教训,一是害怕追随自己的功臣武将拥兵自重,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二是因为自己的长孙朱允炆性格文弱,怕朱允炆登基之后,这些功臣宿将对朱允炆造成威胁,所以他为了巩固朱家的江山社稷,先后兴胡惟庸、蓝玉之案,对其党羽大肆屠杀,致使当年追随朱元璋一起建立大明天下的功臣宿将几乎被杀尽。
由此可见,封建专制主义集权的最大特点就是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在洪武时期的朱元璋也不例外。虽然朱元璋分封其子到各地,让他们以藩王的身份参与军事,但是实质上皇帝既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又是国家大政方针最终的决策者。明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对军队控制,在推行军事制度的同时又依靠同姓藩王来共同捍卫自己的统治。鉴于历史的事实和教训,特别是汉唐之际宦官祸国殃民的例子,朱元璋认为对宦官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再通过祖训和法制加以固定化,那么这种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朱元璋建国,在经济商业文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今天我们来讲一下朱元璋大帝是如何建国的,在他带领军队打败北元军队,统一国家之后,就开始思考如何建国了,那建国第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为国家取好听的名字,而这取名则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因为一个朝代名要叫几百年,所以对他来说也是十分重视,后来对于明代名字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很多人觉得因为朱元璋他信奉明教的,所以改朝代为明朝,当然还有人认为,因为它所打败的元朝是在北方属阴性。而现在的朝代在南方属阳性,所以,把朝代称之为是明朝。朝代的名字取好了,便想着给自己找一个祖先,最开始定为朱熹,但是因为朱熹的年代离自己现在的年代太近了,他连自己都说服不过去,于是就罢了,后来他经常称自己为淮石,布衣,自己也有着很深的有用之人不怕出身低贱的思想!经过多年的作战,国家到处一片荒芜,所以他第一个要做的事就是开垦荒田,恢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这一点他做得也是十分好,他十分注重农业上的开荒种田的问题。把很多自己的激情都用在了百姓的身上,而且他还制定了一定的政策,就说只要开垦荒地的人,就可以免除三年的税务,而且还制定了相关的条令,说只要开荒,开垦的荒地就是你的,这样也大大促进了田地的面积,同时他也为了鼓励人们积极的种田,把犯罪的人只要不是被不是死罪,就把他发配到农村去种田,这对农业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虽然朱元章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但是有一点不太好的是他非常排斥商业,可能是小时候曾被奸商伤害过有关。
而此时的十分庞大的商业户沈万三便成了他的牺牲品,尽管沈万三为了讨好朱元璋,还修建了城墙,但是并没有打动朱元璋,反而差一点杀了他,还好后来被皇后拦下来,但沈万三最终还是被朱元璋发配到了乡下,并没收了全部的物品,同时在当时也有很多从商者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他们也深深的受到朱元璋的歧视,明朝这一决策的改变,也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在文化上:在明朝时期我们知道朱元璋,他颁布了一个对读书人特别有利的制度叫做科举,制度。尽管这个制度并不是在清明朝时期开始,但是在明朝时期发展的最好,因为他决定对读书人扩招,而且把当时的考试等级分为了三级,考任何一级都十分的艰难,所以当时的人当官也是特别不容易的,只有到了举人这一步才有当官的机会。科举,制度也使得后来的名门大族的势力渐渐的消退,而通过考试进去的人们也成了后来的官员的主要群体,这为后期的明代的政治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在后期,他们的影响甚至动摇了皇帝的权威,形成了类似国家的黑社会的组织机构,下可统治百姓,上则威胁皇上的地位,非常可怕。
八股考试到底是怎样危害读书人的?即使是考官都不知道自己出了些什么题,很多题目连老师都理解不了,简直就是糊涂考查糊涂,所以这样选出来的考生也没有什么大的才华,当然只是八股考试还不会有什么太大的负面影响,最毒害人的一招则是考试文章必须仿照古人来写,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这种制度,深深毒害着读书人的思想。他们不能有自己的见解,所有的答题思路,都必须是按照古人来古人的思路来,这样子才是真正毒害读书人的做法,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讲,读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折磨。当然即使在这样严酷的考试制度下,仍有很多考生写出来十分精美的文篇,也让我们的后人赞叹不已。在相互发展,就产生了我们后来熟知的八股,这种八股文也十分限制当时考生的一些思想。他不像我们现在的考试范围这么广,而是仅限于从四书五经当中选取考试内容内容。而且所写的内容还必须要有规律性,比如说要有对偶,要看上去十分的整齐,所以这种要求也使得当时的考生,写起来十分的麻烦,真正写的内容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很多废话。
如果没有朱元璋就没有明朝,所以我个人认为朱元璋是第一人
其他网友回答
我最喜欢都是朱元璋,明由此开始,在风云中创造奇迹,杀无数贪官,推翻元朝统治,勇斗陈友琼。治隆唐宋,远迈汉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