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宋朝三百年间农民起义不断,却为何最终不是亡于内乱?
优质回答:
比起其他朝代来,宋朝始终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更不用说推翻宋朝的统治了。《水浒传》只是小说家之言,梁山泊那点涟漪比起秦末、元末、明末等农民起义的浪潮来说简直不值一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宋朝统治阶级普遍的爱民思想。北宋成立之初,赵匡胤就确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大兴文教。宋太祖赵匡胤曾经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不加农田之赋”的誓言,一定程度上对以后的宋朝皇帝起到警醒和约束作用。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文化最为昌盛的时代,与盛唐不相上下。受儒家仁政和爱民思想熏陶的宋朝士大夫比较注意缓和阶级矛盾,对农民的压榨比其他朝代要轻的多。王安石变法时期,反对派司马光和苏轼们反对新法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担心新法会与民争利,担心推行新法的过程中由于方法过于激而进侵占老百姓的利益。
二、养兵的军事政策。宋太祖赵匡胤曾经对宰相赵普说: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后世的历代宋朝皇帝基本上也都是这么做的。在灾荒年份,朝廷把破产流亡的农民统统编入军队,由国家供给衣食。这个政策的积极意义就是大量的破产农民现实主义的温饱得以保全,就不会走上揭竿起义的浪漫主义的革命道路。当然,养兵政策导致的军队战斗力低下,国家财政负担过重等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不过这里不做展开。
三、科举制度将民间人才一网打尽。宋朝的科举制度非常完善,比起唐朝来,宋朝通过科举录取的人数大大增加。大量的人才被录入朝廷,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避免了流落民间成为不稳定因素。宋朝官员众多,人浮于事,由于职位不足,政府创造性的发明了“官职差遣”的政策,只要被科举录用,就算啥活也不干,朝廷照样养起来。宋朝官员的待遇是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优厚的,普通官员就算不走贪腐路线,仅凭工资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同时,朝廷对官员也非常宽容,赵匡胤给后世留下的誓言中也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之说。宋徽宗之前,北宋统治者几乎没有杀过有名的大臣,对犯错(当然也有冤枉的)的大臣最重的惩罚也仅仅是贬到不毛之地去受点罪,比如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和被政敌屡次打击的苏轼同志也仅仅是被贬来贬去,并没有性命之忧,并且在贬居之地喝喝小酒,听听小曲,做做小诗,生活优哉游哉,也没有人管。人才们有田种,有饭吃,有书读,有官做,有诗写,生活充满诗意,谁还会冒着掉脑袋的危险去造反?仅凭几个大字不识一筐的冒失鬼根本兴不起大风大浪,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智商是个好东西。四、商品经济发达,这一点是以上几点的物质保证,如果没有这一点,以上三点就会成为空谈。北宋时期,商业方面的税收在政府财政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到王安石变法时期,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70%。此时的宋朝丝织业,冶铁业,造船业,制瓷业等等经济门类空前繁荣,并且对外贸易发达,每年能够赚取大量外汇。正是由于商业税充足,政府才有足够的钱来抵消“不加农田之赋”的财政亏空,才能养得起众多加入军队的受灾流民以及对受灾地区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才能保证充满小资情调的人才们风花雪月的浪漫生活。
综上,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各个阶层都过得比较舒服的时代,中国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有耐心和韧性的,只要日子过得好,谁会去造反呢?如果不是北方的几个坏邻居不断侵扰,宋朝的老百姓就会是封建史上最幸福的老百姓。但是世界上总有那么一撮人,看你过得好,他们就羡慕嫉妒恨,宋朝如此,现在亦然。最近的关税事件、华为事件时刻警醒我们,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只有提高警惕,不断强大,好日子才能一直过下去。
其他网友回答
实际上,宋代300多年只有两次农民起义。
一是北宋初期的四川,王小波李顺。二是南宋初期湖北地区的钟相杨幺。
这两次起义才是真正的农民起义。第一次是因为百姓被平定四川的北宋军队苦役,第二次是逃亡到南方的宋军苦役当地居民。所以都没有持久就被镇压。
此外,北宋末期的方腊起义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农民起义。方腊本身是摩尼教教主,因为勾结杭州应奉局提举朱缅私自开采银矿致富,从而催发出了极大的政治野心,借宋徽宗花石纲扰民而发动叛乱。也因为如此,方腊暴动没有得到太多农民支持,虽一度占领杭州等52县,但很快就被镇压。
至于宋江,那就更不是什么农民起义。不过一个36人参与领导的大型黑帮而已。
事实上,两宋时期没有大规模持续农民起义的原因在于,宋代已经是半只脚踏入资本主义的临界期,虽然没有禁止土地兼并,但工商业异常发达,破产农民到城市中可以轻松找到足够养家活口的工作,娱乐、餐饮、运输、戏曲等行业充分吸收了愿意出力的无地农民,自然就不会参与造反了。
其他网友回答
宋朝是历史上农民幸福指数最高的,宋朝是雇佣兵时代好比灾民的养老院,百姓安居乐业就是农民起义也不是大规模的。
其他网友回答
南北两宋虽然孱弱,但也并非一无是处,除了军事无能这个要命的缺陷,其他的方面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
*宋既称弱宋,还有个名字叫富宋。在当时的世界上,宋朝搞经济还是很有一手的。广大农民们只要还有饭吃,不致于闹饥荒,还是愿意安贫乐道的。而且宋朝的工商业也较为发达,可以安置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那个时代已经有了“打工族”的雏形。
因此两宋之时,没有形成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环境基础。即使比较著名的方腊起义,也只是局限在浙江一带。
*宋朝时期,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设立了救助慈善机构如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而且还大量招募流民当兵。这些措施,平息了流民聚众的隐患,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得穷苦民众也能找到活路。
*两宋时期一直存在强大的外敌,辽、金、蒙古随时威胁着两宋政权和老百姓的安全。如一把悬于头顶随时坠下的利剑,这也极大的转移了国内的矛盾。相比自己的诸多不如意,对于外敌还是同仇敌忾的,而且宋朝廷甚至曾经通过发动对外战争,主动的转移国内矛盾。
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得两宋不具备发生大规模内乱的根源,使得国内能够维持一个基本稳定的政局。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是统治者跟平民磨合,如果连统治者内部都分例,政权才危险。还有,改朝换代是需要团队政治,军事都有过硬本领,才能推翻另一个集团,看国共两党更替就是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