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力与美 用美丽的美字怎么写

网友提问:

怎样写出字的力量美?

优质回答:

怎样写出字的力量即书法有笔力?要做到三点:

1、明白什么是笔力。2、找到写出笔力的正确方法。3、按照正确训练方法逐渐写出笔力。

1、笔力非物理学之力,是艺术学中的一种视觉力感。书上有古人说写字要尽一身之力而送之,难道书法是杀猪或宰牛?在1984年安阳殷墟笔会上曾见一柳姓书法家当众挥毫,大笔浓墨重按一挥把纸都划破了,再换纸仍然写破……,写得笔会服务女士脸色都变了,这就是把视觉力当作物理力来挥洒了。

笔力是什么?东汉蔡邕说: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唐人说:印印泥、锥画沙、屋漏痕。这是一种笔墨效果的活力,而不是状如枯骨干柴的硬力。

2、怎样才能写出书法的活力即笔画的笔力?按照笔法来写字,即会用笔、会用锋、会提按、会铺毫才能写出字的笔力。如果方法不对即不按笔法来写字,写一辈子也白写,只是书写,写不出书法。就像宋代黄庭坚所说的难于登天。

怎样才能按笔法来写字呢?古人所说的笔法、用笔究竟是什么呢?如果想按这种正确方法来写出书法,应该怎样做呢?

3、其实古人早就总结出来用笔的方法了,只要按古人所传正确笔法来学习训练,写出笔力来并不太难。

唐虞世南(唐太宗李世民的书法老师)《笔髓论》说:用笔须手腕轻虚。

唐张怀瓘《玉堂禁经》说:又有用笔腕下起伏之法,用则有势,字无常形。

现代沈尹默先生更是明确地说:笔法就是运腕。并且写诗说:腕力遒时字始工!

请注意,以上三条都指出书法要用手腕了,如果不会运腕用锋,真的是很难写出书法笔力的。而有些使用转指捻管写字方法的人所写的毛笔字,就不容易写出符合锥画沙笔力的感觉。为什么?转指笔毫也拧转,扭转了笔毫则难以写出八面用锋、万毫齐力的力感。

原创,供参考!

其他网友回答

经常使用毛笔书写练习,没有捷径

毛笔有狼毫、兔毫、兼毫,即是古代最昂贵的紫毫都是用动物毛发制作,毛发特性柔软。

用柔软的毛笔在宣纸上写出力度,有点类似太极拳用功要诀:

——发之於足,行之於腿,纵之於膝,活泼于腰,灵通於背,神贯於顶,流行於气,运之於掌,通之於指;敛之于髓,达之於神,凝之於耳,息之於鼻,呼吸往来於口,浑噩於身,全体发之於毛。——即全身之力能灌注于毛发。

书法练习也要平心静气,悬肘书写时,手指必须感受到毛笔锋毫的弹力,精确掌握力度用气于锋毫,才能达到“如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的精妙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想要把汉字写的有力量,这就涉及到了书法,也就是要写的有笔力。

比方说王羲之作为书圣,他就有入木三分的传说。当然把汉字写的有力量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形容,比方说力透纸背。

我认为就要做到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以下3点,需要注意:

第一、学会中锋用笔

不管我们写什么书法,中锋用笔是最根本的用笔大法,我们写楷书也好,写篆书也好写,草书也好,中锋都是实现我们笔力的最重要的一个手段。

历代书法家对于中锋用笔都很重视,但是我们究其原因,为什么它有这么重要?那就是因为中锋用笔提供了书法最根本的精气神。

可以说,书法中每一个笔画的骨力都是通过中锋用笔来构建出来的,所以中锋用笔是我们想要把汉字写得有力量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手段。

第二、饱满的情感投入

我们知道,不管我们是平时写字还是我们写书法,其实要想把它写得好,就要加入一定的情感性的因素,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写字上升到艺术化的水平,这样才能显出你的与众不同与高贵。

即便是在实用性的场合,如果你能把这个字写的非常具有艺术性,饱含感情,那么我想这个字基本上是很有力量的,也是很好的。

比方说,你在该用力的地方没有用力,你在该投入感情的地方没有投入感情,写的懒散和漫不经心,那么你想写好字当然那是不可能的事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投入感情并不是说让你变得非常的激动或者是汹涌澎湃,而是需要你有一个恰当的心态,你一定要把写字这件事重视起来,然后从心里去认同你的努力,争取写好这个字,即便是你写的非常的幼稚,但是只要你的心意到了,我想它就是有力量的,它就是好看的。

第三、多加练习

既然你想要把字写好,写的和别人不一样,要显得有力量,那么就一定要比别人写的更多,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获得超越一般人的回报。

所以多加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这个练习方面上,建议最好是练习篆书或者隶书、楷书都可以,这三种书体主要是锻炼你的控制能力以及你的中锋用笔的能力,而我们前面说过了,中锋是我们汉字力量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通过大量的对于楷书篆书和隶书的学习以及练习就能够帮助我们达到中锋用笔的技法要求。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你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把字写得太小,一定要把字写的大一点,尽量往大了写。

比方说在学习书法的时候,最好不要练小楷,最好练中楷、大楷。这样比例大小的字最能够锻炼你的笔画,也能够帮助你在写书法的时候更有力量!

其他网友回答

从本体论来说,书法中的力量美来自书写者的内心力量,你自己的内心力量或审美标准是什么样的就能够在书法作品中表现出来有什么力量或美的风格,所以古人说,字如其人,”书者,如也,如其人,如其志”。不过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有层次之别的。我们可以将其粗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生涩阶段,就是初学乍练书法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的技法驾驭表现能力,出于一个由无到有,由无意识到有意识,由生到熟的阶段,这个阶段,并不能够完全表达学习范本提供给我们的技法或审美感觉,只能部分的表达。而且不稳定。

第二个阶段,是中介阶段,对范本技法的理解驾驭仍然处于能于不能阶段,但基本能够以心驾驭毛笔技法了。这个阶段对于自己的审美的表达同样是不成熟的,不稳定的,但是,成熟稳定的表达了要大许多。

第三个阶段就是成熟阶段,能够随心所欲按照传统的经典理论或技法表达自己的审美思想阶段。这个阶段的书法作品就能够完全写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力量感,甚至空间的情感语言,字体风格的取向等。

因为熟练的驾驭能力,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精气神,完全就是自己心中所想,所要表达的审美理想,不过是以书法艺术语言,甚至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感性的经过千锤百炼的自我审美理想的表达。

在此阶段,我心中有什么样的力量感,就能够在作品的表现出什么样的力量感。

你喜欢阳刚或阴柔、中和大力量感,就能够忠实的表现。就像人的性格那样,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性情。如果你喜欢如柳公权那样的骨力劲健感,同样可以表现出来。在比如颜真卿或董其昌的书法中力量感。同时有也与自己在临摹学习过程中的对力量感或审美趋向的追求有关。

比如王羲之的《黄庭坚经》和王献之的《洛神赋》的风格。孙过庭在《书谱》中也谈到过一个类似的问题,不同心经状态下作品的风格表现是不同的。力量感的表达同样如此。

具体到实践的技术问题,不同的笔墨纸砚或用笔技法,用墨量乃至用笔速度的控制也会左右书法线条的对力量表达。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的力量美,由书法的“劲”和“势”构成,这背后是线条、结构、章法和行气。

书法是由线条构成的,书法线条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审美特性,“劲”是其灵魂所在;书法线条的组合形成其独特的审美空间:字内空间(结构)、字外空间(章法),“势”是其基本精神。书法的线条及其组合所表现出的劲感与动势是书法形式美的精髓。

书法的力量美,因其本质属性的规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形质的角度来看,“劲”与“势”是其构成的基本语汇,弄清其内涵与表现,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构筑书法的美学理论与指导书法的实践是不无裨益的。

一、书法力量之美中的“劲”

什么样的点画是美的呢?早在汉代,书法大家蔡邕就指出:“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意思是说,用笔有力,点画就美。这里的“力” 不是机械的蛮力,而是指手腕运笔的控制力与手指传递于笔毫的提按作用力的总和(“五指齐力”“万毫齐力”),是提按用锋的“巧劲”,是笔法娴熟的显现。

传统上,把这些具有“劲”感的点画作过多角度的比譬。如“锥画沙”“印印泥”,实际上,强调的是中锋用笔,提按铺毫的效果:点画的立体感、质量感。而“如壁拆”“折钗股”“屋露痕”,本质上,是强调在中侧、提按基调笔法的基础上,侧重藏露、方圆、疾涩等特质笔法的艺术效果:点画的自然感、节奏感、韵律感—生命感。

其实,点画之美,本质上就是人的生命“劲”的外在表现。她既要有骨健筋丰之形体,又要有优雅质朴的气质。所谓“藏骨抱筋,含文包质”,“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润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是点画的审美准则,也是用笔的至高境界。

二、书法力量之美中的“势”

书法的结构是由点画构成的,而点画形态是运笔的结果。因此,书法结构是动与静的统一,“势”是其基本精神。这里所谓的“势” 是指书法结构的内在矛盾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运动趋向。追求动势是各种字体、书体形质的根本要求。历代书法家对“势”的探求尽心竭力,留下了丰富的论述。蔡邕的《九势》、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势》、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等等,故康有为说:“古人论书,笔势为先”。

因此,“势”是书法力量之美的又一个重要命题。书法结构布势的情况虽然千变万化,但其遵循的原则不外乎是“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从技法的角度上看,就是和谐与变化、对比与平衡这两条规则。前者描述的是书法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对所有书体的共同要求;后者强调的是其内部的矛盾关系。这种关系处理方式的多样性,便形成了不同字体的形式特征以及不同创作主体的书体特征。

(一)和谐与变化(“和而不同”)

1.和谐是指书法结构内部的呼应与协调关系。呼应即点画间的关连与照应。其主要表现在笔画相联(包括游丝相连)和笔断意连。前者在动态书体(行草书)中最容易体现,后者在各种书体中都有应用。

协调即局部与整体配合的相对匀称,符合结构美的同一律。每个字的大小、长短、宽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揖让避就、顾盼救应。

2.变化是指书法结构内在的差异、排斥关系;它包括空间的变化和时间的变化。前者常运用俯仰、向背、开合、参差、曲直等方法将相同的笔画和结构进行区别,从而避免重复和雷同。后者往往表现在不同时代结字的风格有别,同一个书家在不同的阶段风格也不一样。

(二)对比与平衡(“违而不犯”)

平衡指的是局部结构的救应与整体布局协调,从而使整体结构处于稳定状态。对比,是渲染某一特殊部分,有意识地使之突出地压倒其他部分,产生字势的变化,形成节奏和韵律;或使其他部分对其避让,用打破某种协调平衡来达到新的、更高级的协调平衡,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平衡是基调,对比是特色,二者是对立中的统一。书法中的对比手法是很多的,主要有:

1.主次。《艺概》:“画山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清朱和羹也说:“凡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撑,皆主笔左右之也。有此主笔,四面呼吸相通。”

在字与字的关系中,主次对比表现为字的大小的对比。《艺舟双楫》说:“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思真挚,痛痒相关。”

2.疏密。疏密是指黑白的分布关系。从总体视觉上,黑白关系大致平衡,但局部却形成反差,从而产生“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通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了出”的艺

术效果。?

3.方圆。方者,直也,表现阳刚的特质;曲者,圆也,表现阴柔的本性。从结构来说,方表现为“内 ”(内紧外松),强化外延;圆表现为“外拓”(外紧内松),强化内涵。在楷书中,欧体偏方,颜体趋圆;北碑偏方,南帖趋圆;不同风格有着不同的侧重。

4.欹正。是指字的内部结构的平衡、匀称,重心的平稳;欹是指字的结构的参差不齐,欹侧多变。正中求偏,“似欹反正”。

以上四种对比中,主次的对比导致了奇正、疏密的对比,而疏密的对比又表现为方圆的对比。至于其他如纵横、动静、参差、向背、俯仰、开合、侵让、浓淡等的对比,其实是以上四种对比的延伸或特殊表现。

故强化主笔、主字,奇正救应是构成书法结构美的主要手段。不同的字体的对比侧重也是不一样的。篆书侧重方圆对比,隶书侧重主次对比,楷书侧重奇正对比,行、草侧重疏密的对比。而且,在一幅书法杰构,特别是精彩的行草书中,往往多种对比交替并用。

三、书法之力量美的“劲”与“势”的辩证关系

“劲”与“势”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是有笔劲才能产生笔势。唐太宗说:“今吾临古人书,殊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形势自生耳。”但这只说了问题的一半,即笔劲是笔势的基础。

另一方面,有“势” 才有“劲”,笔劲又产生于笔势之中。沈宗骞《笔法论》中说:“昔人谓笔力能扛鼎,言气(势)之沉著也。凡下笔当以气为主,气到便是力到。”说明笔劲须借笔势才能表现出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