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散文 | 我的秦腔情怀

丁香文学社团精品散文
优秀作者李自立
丁香文学社团:赏丁香花语,拥万千繁华!
群:310447675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摘要摘要:秦腔,这个特别亲切的词语,一个耳边萦绕的词语,既喜欢,又无奈。虽然总是和秦腔擦肩而过,可在我心里,一直是一往情深,对她眷恋如故……
秦腔,这个特别亲切的词语,一个耳边萦绕的词语,既喜欢,又无奈。虽然总是和秦腔擦肩而过,可在我心里,一直是一往情深,对她眷恋如故……
   那年十二岁,上小学三年级,说是允许唱古装大戏了,村里村外,从乳臭未干的小孩,到高龄的白发暮年,无不沸腾叫好,别提那高兴劲儿。就是那个时候,我也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秦腔。
   村子的储备粮仓是当时的戏台和电影放映场地,第一次看戏,秦腔电影《三滴血》,六间大瓦房里,挤得怨天喊地,孩子哭声,妈妈们的埋怨声,电影音频合成了交响乐,男人们的旱烟味,人堆传来的二手烟,腾云驾雾,银幕效果确实很差,当时的记忆已经模糊,就记住了《虎口缘》里打虎的场面。记住了三个秦腔老艺人,刘毓中、肖若兰和陈妙华,他们是秦腔当代名角。陈妙华这个当代的女须生,成了我对秦腔的第一位崇拜者。
   后季,县剧团就在各小学校大张旗鼓的选戏校苗子。记得那天吃完饭刚进校园,学校来了几位陌生人,说是县剧团的,让同学们逐个唱《高楼万丈平地起》,只要唱得好,就算初选通过。心里好紧张,轮到我了,赶紧把残废的手插在裤兜里,使劲地用全身力气,把自己的嗓门提到极限,唱歌终于通过了。等到落实名额,班主任告诉那些人,“那孩子是个残疾。”我又羞又急,小脸气得通红,用自己的眼睛余光瞪了班主任一眼,嘴里就差一句“我*你妈”了。在微风习习的操场上,留下的只有惋惜和遗憾,整个一下午,心里都不爽,很不开心,老师讲课根本没听进去,只听见大柳树上麻雀唧唧抓抓,好似都在笑话我。放学回家,给父亲说着说着就哭了,谁知道父亲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唱戏的有啥好?没出息的样。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唱戏的,一个下九流,值得哭吗?死后都进不了祖坟,没出息……”当时,我根本不理解这些话,也不去多想。等后来长大了从书里才发现,他思想观念太落后了。就这样草草聊聊,秦腔和我第一次擦肩而过,遗憾地擦肩而过……
   第二年四月,物资交流会,我们镇上唱大戏,和父亲用架子车拉着三寸金莲的外婆去看戏,当然很是开心。连阴雨一直在下,雨伞底下,人头攒动,四五亩地大的戏园子里,座位坐得满满的,就连戏园子的院墙上,都爬满了调皮的小孩子,也不怕泥巴脏了衣裳,虽然雨点湿透了衣服,谁也没在乎过。刚开始演出古装戏,剧团由于时间紧迫,仅排演一处《逼上梁山》,所以天天烧剩饭,足足演了半月,可每天的戏园子,观众还都爆满。秦腔,老百姓太爱她了,她在庄稼汉人心里扎的根太深了,乡亲们的文化大餐又一次摆上了饭后茶余,他们能不高兴吗?
   晚上,外婆讲唱戏的故事,我的外公会打脸谱,也会唱戏,村子里唱戏离不了他,即使腰疼有病,也躺在床上休息时哼唱几句自己喜欢的大戏,外公唱的多半都是老生。大舅舅解放前当过县长,弹拉吹唱,无所不能,解放后人失踪了,仅留下一个挂在墙上,落满尘土的板胡,成了外婆的无尽思念……小舅舅英俊潇洒,一表人才,从念书就开始学唱戏,他唱正旦王宝钏,听外婆说,舅舅唱戏,声音软绵绵的,特好听,是当时镇上的“刘箴俗”。他工作去了遥远的青海。所以,也许是因为这些原因,就把两个舅舅崇拜得不得了。那时很小,哪知道刘箴俗是谁啊?后来才知道,他是秦腔名角,供旦角,年轻秀气,戏唱得特有味,也很出色,是当年西安城里大红人。实在遗憾,听说三十多岁死在了舞台上。从此以后,那些跟秦腔有关的人和事,让我神往,让我崇拜,令我敬佩。
   上初中,中学斜对门老池岸边的白杨树上,两个高音喇叭,整天唱着《五典坡》《回荆州》之类的大戏。上自习,一颗心老是在白杨树上陪伴着那两喇叭。供销社书架上几本剧本,我硬是省吃俭用,用零花钱把它买了下来。说来也怪,课文总背不过,戏词倒是背得熟烂。
   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才知道秦腔的来历,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易俗社,三意社、戏曲研究院,还有传说中的清代大艺术家魏长生,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刘毓中,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等前辈,让我崇拜神往而尊敬。一个人的时候细想,秦汉时代、宋唐盛世,陕西话当时作为标准京腔,秦腔作为京戏,多么了不起。秦腔的魅力源远流长,是她陪着我快乐,陪着我长大。
   记得初二时过五一节,班上推荐我表演《虎口缘》,高兴坏了,整天闲了就唱,特别执着。我的嗓子好,模仿陈妙华,高音唱得上去,也特好听,当时既陶醉又高兴,只是一个劲的练,一个劲的唱,等轮到我上台表演,结果嗓子唱破了,嘶哑无声了。我和秦腔又一次擦肩而过,别提多难过,心里多委屈,惋惜和遗憾……
   承包到户,暑假一群伙伴下沟里给牲口割草,扛着扁担,拿着镰刀,一边下坡,一边放开了嗓门吼秦腔,学任哲忠的周仁回府,学张保卫的白逼宫,学刘茹会的《辕门斩子》,心旷神怡,酣畅而快乐。到了伏天,晚饭后大树底纳凉,板胡二胡各一把,打板,敲桄子,桄桄戏就开场了,你一段下河东,我一段三击掌,你扮回刘玄德,我扮回赵匡胤,过了皇上瘾,唱美了乱弹。从七旬老人,到十来岁小孩,无所不会,无所不能,边喝茶聊天,边琢磨唱戏技法,好热闹景象。一会欢快、喜悦,相公娶姑娘。一会苦韵诉衷肠,奸贼害忠良。朴实、粗犷、细腻、深刻、悲愤、凄凉而悲壮。特别像任哲忠老先生的《周仁回府》,“李兰英秉忠烈,人神共鉴,幸喜得国贼灭,消除大患……”那一身全活老人,精神不减当年,生、旦、净、丑无所不能。还有小媳妇学着肖若兰先生的《藏舟》,一个渔家女,有识有胆。模仿的惟妙惟肖。令我佩服惊叹,秦腔充实着我和乡亲们的生活,让人每天高兴而快乐,随时都琢磨着一个动作,或一句台词。秦腔伴随着我无忧无虑的童年,秦腔伴着我长大。
   如今,离开家乡十多年了,再没看过大戏,也没有过参加过任何演唱,但是,只要休假探亲,听见淋漓尽致、酣畅悲壮的秦腔音乐,依旧那么亲切,那么的如痴如醉。秦腔,一个从远古遗留下来的剧种,陪伴着每位三秦儿女,经历风风雨雨,快乐成长。
   百年易俗社、长安大戏院、秦腔流派传承班、秦之声、广播电视,网络平台。男女老少,媳妇婆婆,遍布城乡的大街小巷,饱学的高俯学子,那些为秦腔的传承发展劳累奔波的人们,无不令人敬佩和爱戴。舞台虽小,却演义着人生的大舞台,尘世的沧桑。中华文化瑰宝,惩恶扬善的秦腔,怎能让人不喜爱?不拍手叫好?
   我爱秦腔,更爱为秦腔这个民族瑰宝付出辛勤劳动、一路洒下辛勤汗水的人们!
【编者按】秦腔,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秦腔的发展历史悠久,深受百姓喜爱,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者十二岁时,不知不觉喜欢上了秦腔,在村子里看秦腔电影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陈妙华成了我对秦腔的第一位崇拜者。县剧团选戏苗子,我因残疾第一次与秦腔擦肩而过,很是遗憾。随着阅历的增长,了解了秦腔的来历,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对之热爱之情与日俱增。难忘与伙伴们学唱秦腔带来的乐趣,难忘秦腔伴我成长,秦腔不仅是我喜爱的,更是三秦儿女喜闻乐见的。几次与秦腔擦肩而过,是作者的遗憾,但爱秦腔之心不变。作品语言凝练,描写细腻,饱含深情,表达了对秦腔、对为秦腔这个民族瑰宝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的热爱之情。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独具魅力。愿我们像作者一样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为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尽一份绵薄之力。好文,推荐阅读。【丁香编辑:柳絮依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40508】
优秀作者:李自立
作者简介:李自立。笔名:李晔。微信名:侍郎神韵,祖籍陕西省彬县,1967年生于陕西咸阳,居于青海。高速公路工程师,爱好写作、诗朗诵、书法、秦腔、音乐等,以散文诗词为主。作品散发陕西散文论坛,西部诗词论坛,丹江文学,古风为文化联盟,北京为你朗诵,豳风,陕西彬县,彬州文化,江山文学网,中国散文网等各大网络微刊。格言:自立,自信,自強,自爱。




江山文学网目前拥有作者八万人,在线作品70万余篇,是创作群体最为广泛的文学原创网站。
开设栏目有:长篇频道、短篇频道、江山征文、江山萌芽。短篇频道:情感小说、传奇小说、江山散文、杂文随笔、诗词古韵、江山诗歌、作品赏析、微型小说、影视戏曲、微电影剧本。
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军事历史、青春校园、经典言情、悬疑武幻、剧本连载。
其中江山“萌芽”是全国中小学生习作园地,专门选拔优秀编辑一对一,手把手对孩子作品的不足与亮点给予细心修改和充分肯定,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
江山首部幽默职场
喜剧《鸡毛蒜皮》,开播八集718万播次,此剧正在热播中,手机扫右侧二维码观即可观看精彩剧情!开心与你同在!
江山文学网
优秀的网络文学交流平台
旗下拥有在线作者八万余名
拥有在线作品七十万余篇
是创作群体最广泛的网站
江山微信推广团队
制作:任左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