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为什么看不懂《红楼梦》,只能看懂个大概内容?
优质回答:
有些人看不懂红楼梦是很正常的。
原因大概如下:
一、社会时代进步。红楼梦成书时的社会环境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当时生产力落后当权者腐败贪婪,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弱肉强食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我们生长在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社会,科技发达生活生产资料丰富,人与人之间主张团结互助合作共赢。我们现在的人理解不了那个时代也并不奇怪。
二、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更新。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妇女也顶半边天,女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尊重女性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我国最早一批的“气管严”现在都已成了幸福的老头子。现在喜欢女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女孩是父母的小棉袄,现在被网友们戏称为爸爸的小情人。但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女孩子作为弱者是被蹂躏被践踏的对象,许多人家用女孩子换取家族利益,有钱人家的女孩子像元春迎春一样被牺牲掉了,穷人家的女孩子像畜牲一样被卖掉做童养媳,任由婆家打骂或买卖。
前段时间我曾写了一篇《黛玉香菱的悲情时代》,揭露了甄士隐与林如海的伪善自私,被一个年轻女性朋友骂我肤浅低幼,只能说她太幸福了,从小被爸爸哥哥宠着,理解不了那个社会,也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要写《红楼梦》。
三、《红楼梦》是一部没有结尾的悬疑剧。
写悬疑剧作者要隐藏某些东西布置迷魂阵找个替罪羊让人产生错觉,而最后揪出真凶还原真相让人恍然大悟。显然曹雪芹前面的工作做的很好,把真凶藏的很严实。但是因为他没有写完,致使许多读者把替罪羊当成了真凶,所以为贾母唱赞歌的大有人在。
四、大量的写作技巧高级的艺术手段。
这一点详见我的文章。
五、关于贾宝玉的梦。
《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侄儿媳妇儿秦可卿房里睡了一觉,第五回的末尾写贾宝玉醒了,第六回的开头“彼时宝玉迷迷惑感,若有所失”,其实这个时候贾宝玉没醒,而是从此开始进入了更深一个层次的睡眠,所以以后出现的林黛玉薛宝钗袭人晴雯李纨王熙凤众嬷嬷等人,都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而是仙姑们陪着贾宝玉预演他的人生,是为了宁荣二公之灵的嘱托,让贾宝玉明白你如果一直接受贾母的溺爱,你的姐姐妹妹们都会这样死掉。所以,如果贾宝玉在第五回的末尾就醒来了,也就是说宁荣二公之灵的嘱托,根本就没有起到一丁点的作用,因为贾宝玉一点都没有变。
这个梦让许多读者朋友们迷惑不解。
六、我们现在有丰富多彩的物质精神生活。
我们现在好看的书很多,电视电脑手机也有大量的有用有趣的资源,如果不看你真的会落后,所以看《红楼梦》的时间是有限的。再《红楼梦》的开篇又是女娃补天又是神瑛侍者还有什么贾雨村甄士隐神神叨叨弄得人晕头转向,许多人都因为开头读不进去就放弃了。
所以,看不懂《红楼梦》真的很正常。
其他网友回答
好多人说看不懂《红楼梦》。关于懂与不懂这个词语,有着不同的观点。
我初中时开始读《红楼梦》,直到现在,隔一段时间,有机会就会重新阅读。有一断时间,觉得自己读的滚瓜烂熟的,算懂红楼的深意。
后来,在头条看到许多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其观点的心颖、奇特,让我大吃一惊。原来,还有这么多的观点,来分析红楼中的人物和背景。我才明白,自己自以为懂得,其实并不真正懂得。
所以说,读《红楼梦》不但要熟读文本,还有读懂成书的大概时代,关于众多名家对红楼的分析。对于他们的观点,只是借鉴,不要太相信。要从自己的感受去理解。
从《红楼梦》第一批阅者脂砚斋的观点看,红楼中的故事,就是作者的经历。起码,其贾府的繁华、衰败的过程,与作者戚戚相关。由于当时文字狱的残酷,让作者有苦难言,只要借小说来抒发自己的感受。作者还怕读者无法清除其真实性,只要用谐音来暗示。
不了解故事背景,真的很难体会到作者成书的深意。《红楼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史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真实状态。
若想读懂《红楼梦》,一定要了解一下清朝历史,脂砚斋批语以及和《红楼梦》有关的诗词。即便不一定是真相,起码有自己的见解。
其他网友回答
《红楼梦》以青埂峰下的“补天石”和“绛珠草”的前世之缘,演绎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示了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的兴衰历史,表现了人生的沧桑、人性的复杂和世事的多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但在茫茫无边的黑暗中看不到希望之时,只能以无奈彷徨的心境将躯壳交与红尘,让思绪和梦幻魂飞天外,交织着一种苍凉的萧瑟和感慨。真的是“挨不明的更漏、睡不稳的纱窗黄昏后,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碧水悠悠”。
表现的故事梗概虽然看似简单,但因时代背景、表现手法、思想意境等不同,使很多读者感觉看不懂,其实,明白以上所述三方面,可以有助于读懂其内涵。
1、时代背景:曹雪芹所处时代是明末清初,清朝刚入主中原不久,还处在平定四方乱局的时期,加之其家衰落的变故,以及社会动荡不安和因言获罪的形势,让曹雪芹在年幼时经历感怀颇深,也会更加谨言慎行。因此,曹雪芹的本意其实就是集成各种因素,以长期积淀于内心的涌动,以负责任的态度诞生《红楼梦》揭露社会现状,给人以启迪,而不仅仅借此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显现自己的坎坷人生境遇。其实,许多经典名著是作者的学识、经历、阅历、实践、洞察力、个人修为以及天赋文采等的大成,而非一时性起随便之作,也更不是文学作品就是自己的经历。
2、表现手法:清朝初期,持续反抗的汉人很多,统治者在以武力强压的同时,大兴“文字狱”,许多文人因此获罪。曹雪芹深知其害,故而用隐晦假借的表现形式,通过“大观园”中贾宝玉等重要男性和“金陵十二钗”的悲欢离合人生经历以及“贾史王薛”权力家族由盛到衰的变迁,用描述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风花雪月的青春烂漫、凄楚哀婉的爱情故事和让人感触悠长的沧桑人生。
3、思想意境:红楼梦,不过是曹雪芹老先生当年在历经磨难与坎坷,见证红尘多变、世态苍凉之后,加之人生经历,揉以文学色彩,在“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心境下,试遣愚衷,在金悼玉中演绎出来的文学作品。正如“孙子镔足,兵法修列;司马蒙羞,成史家之绝唱”一般,大抵圣贤困境悲愤之作,涵盖着满腔激情,萦绕着梦幻痴想,凝聚着坚定执着,诠释着人生阅历,往往作品“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经典之作不是随意所得,涵盖的因素很多,个人的学识、经历、阅历、悟性天赋、纯净的心灵、严谨认真的态度、感性和理性的思维能力以及洞察万事万物的能力等,正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红楼梦》的诞生也是如此,作者曹雪芹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把前朝历代以及当朝的相似社会现象以及个人认识进行了大的融合,大胆地诉诸丰富的想象,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假借其他朝代隐晦地表现出一部经典巨著。
通过日常琐事、细节和大众化的口语与高深深厚的文学语言相结合,把文学、诗词、建筑、医学、哲学等知识灌输其中,《红楼梦》为大众彻头彻尾地展现了一幅幅痴男怨女、儿女情长的爱情画卷;展现了一页页人间沧桑、人性复杂、人生多变的尘世风光;展现了作者无奈却深邃的思想意境,让人品味无穷。
以上分析,也就是对《红楼梦》读不懂而只知大概的原因吧!
(好了,草写至此,与大家互学相长。忙工作去了。)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你能把《红楼梦》看懂个大概内容,那就说明,你已经站在红学研究的大门口了,再轻轻的推一推门,看看里面都会有些什么内容呢?进而你会发现,好有趣啊!
经典典籍都这样,想要欣赏它,就要先慢慢的来,只要能通读上一遍,两遍,你就会慢慢地喜欢上它。
我看到很多人表示,《红楼梦》的小说是看不下去的,但这可是和你是否有古文功底关系不大的。
对于古文,除了先秦的散文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以外,往后的东西我们还是可以冲一冲的,尤其是这本《红楼梦》,已经简直是白话小说了,里面是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东西的。
“冲一冲”,你知道的。鲁迅说过:“人生识字糊涂始”,就是这个意思。你还记得我们刚刚开始识字的时候吗?
我们认识的字还不多的时候,我们就会急于去读书,但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就把它念作“吗”,有时候能够一连念上好几个“吗”,但是,这也不妨碍我们后来的识字啊!
其实,不仅是《红楼梦》,在我们阅读一些其他的经典名著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战争与和平》里面的俄国人名这么长,记不住;《百年孤独》里的人名都这么像,分不清;《追忆似水年华》里面都写的什么啊,磨磨唧唧的。
更可恶的是,有些作者还喜欢在自己的小说里,夹带一些关于哲学、美学、历史的未必多成熟的观点,托尔斯泰和雨果就爱干这事儿,这是最起码我知道的两个。
没关系,不喜欢看,略过。
如果能把《红楼梦》看懂个大概,那你就要继续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总是有人说,曹雪芹养活了这么多的红学爱好者,这其实也说明了,他是一个没有好好看过这本书的人。
《红楼梦》初看只是一部言情小说,再细看,里面还有些关于清代政治、文化的内容。此外,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也是不容小觑的,在整体的结构上,在细节的处理上,在人物的塑造上,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一番的。
比如说宝玉的那块玉石吧,长得什么样啊?从小说一开始,就不时地出现这个东西。甄士隐曾经看见过它,可是没看清。在宝黛初会的时候,宝玉还摔过它一下,后来袭人要拿来给黛玉看,结果黛玉说太晚了,再说吧。得,读者又没能看到。直到最后,宝玉去看他的宝姐姐,我们才能够从宝钗的眼里,知道这块石头的原貌。
作者的写作手法是不是很“狡猾”啊!
元妃要省亲,贾府要盖大观园,这在贾府来看,是烈火烹油的一件大事啊!人们得有多繁忙啊!然而,当时的宝玉正在为秦钟的逝去而难过,于是,紧接着就是园子造好了。作者是不是很省笔墨啊。
所以说,如果你看完书以后,再多想一下的话,就会发现,这其中大有意趣。
刘心武就曾经谦虚的说过:“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如果读者能够在红学的大门口,轻轻的推开那扇门,再踏进一只脚的话,你就会觉得,你不会是一个只能看懂个大概内容的读者了。
其他网友回答
《红楼梦》不是文言文。不是看不懂而是没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