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心理学领域有哪些事实,是人们不愿相信的?
优质回答: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意识是第一位的,意识第一,是神创造了意识,其意识,意识到了人,就立即有了人,天和地,博大宇宙,都是因人的意识而为,而出现在了人的眼前。精神第一,物质第二,先有了精神,才有了世界。心理学家认为,是神和上帝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世间和地球。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悲哀的事实,孩子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往往和其家庭系统、家庭成员有关系,孩子作为家庭力量最弱小的一方,往往被动承载了家庭系统(家庭成员)无意识里的秘密。许多的父母不相信,许多的成年人不相信,许多长大的孩子不相信。
还有一个悲哀的事实,许多人经常生病,以为是自己体质不好。有些人动不动就头疼胃疼,又没有明显器质性躯体疾病的。这往往是有一些压抑,但没有办法上升到意识层面,没有办法被语言表达,只能通过身体来表征。
比如癔症,心里冲突在躯体上的展现,经常头痛胃痛甚至身体麻痹,又没有明显器质性身体疾病的,往往是其内心有东西压抑……比如莫名其妙的伤感和流泪……
其他网友回答
我的回答是 心理学领域对于人们常年形成的智慧谚语和固有观点的证伪很难让人们信任。
1. 人们不愿意相信:心理学对某些谚语的科学性的质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会根据经历经验积累很多为人处事的智慧或常识。然而,有些说法在不同的时间解决同样的事件,却持有相反的观点。
比如:“小别胜新婚”表达人们的思念之情,而“眼不见心不烦”又是另外一种夫妻离别时的情绪。好像都有道理,又有点自相矛盾。
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同样都是三个人,遇到的人不同,事情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行为结果截然相反,但是两种说法如今在生活中都常挂嘴边,都很有道理。
心理学家卡尔·特根对这种现象做过一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倾向于认同两个相互矛盾的谚语都是对的。
心理学想要验证某些观点的局限性或是驳倒其中一些说法的做法简直就是徒劳,很难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认可,并且有些信念本身难以被验证。
2. 人们不愿意相信:心理学对世俗观点的正确性的质疑
关于这个问题,在美国,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实验,是调查人们对于当地高中生打工是否支持。大多数人的看法是赞成,因为①打工挣到的钱可以补贴学费;②可以培养责任感,让他们更具有担当,③帮助他们提升理财意识;④提前融入社会,提升学习的积极性。
想法很丰满,结果很意外。实验表明,最终这些孩子很少有把挣到的工资补贴家用,反而助长了相互攀比的风气,也没有给他们带来工作上的正面的教育意义,反而滋生更多的抱怨,对工作失去兴趣,甚至反感和对职业的不尊重。
在实验之前,心理学领域对大多数的观点提出质疑,但是因为这些固有的世俗认知已经根植于人们大脑和内心,只是靠推理解释确实不具有说服力。像这样的世俗观点还有很多,只有经过大量的实验佐证,才能够转变人们的看法。
心理学领域还在不断的发展成长中,希望有一天可以解开更多关于“人”类自身的谜题。
其他网友回答
根据本人粗浅见解,简单说几个吧:(根据社会心理学自我服务偏差理论举例说明)
当成功时候很多人会把成功的大部分原因归功于自己,而失败时会埋怨他人,而且认为自己分析得相当客观;
当你认为集体完成一项工作时,集体每个成员认为自己的贡献之和大于100%
对于音乐品味、个人能力等突出个性的特点,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而对于政治观点等态度我们更愿意相信我们大家是一致的;
还有球赛的赛程过程当中,客队球迷大多认为裁判有失公正,即使裁判很公平;
还有个很有趣的实验,一座高空吊桥站着一个男人,美女走过吊桥时由于害怕引起的心跳加速会让美女本人误以为对该男子可能动心,我的天啊……
人们更愿意相信飞机更加危险而没有意识到,车祸才是交通工具死亡人数最多的家伙
赌博时赢了的话人们更愿相信自己的技术好,而输了很愿意相信是因为运气差
体育竞赛时,一二名争夺与三四名争夺时,第三名的心情往往比第二名更好,虽然第二名的成绩比第三名更好
以上八个例子都可以入自我服务偏差以及群体服务偏差解释,感谢提问,如有需要请私信我吧
其他网友回答
1,人类的最重要的性器官是大脑。
2,在爱情中,你比自己想象中要自私得多
3,所谓”性格”,不过就是我们童年在和父母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应对模式和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有样学样”,它不是你的”错”,更不需要被”纠正”。
4,“一心二用”,终归是比不上“一心一意”的
5,人们经常认为自亲历过的东西是可以相信的,其实,有时候,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也会欺骗你。简而言之,记忆并不可靠,人类的记忆并不仅仅是对所经历的事件的总结,更多的是对他们曾经思考过的,被告知过的以及他们所相信的时间的总和。
6,每个人都是平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