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大将魏延被谁杀 魏延不死蜀国也不会灭

网友提问:

历史上,蜀国为什么要斩杀大将魏延自毁长城呢?

优质回答:

魏延,这位三国时期的名将,千年以来一直被陷入“反骨”门事件之中,难以洗清。相信很多人与我一样,最早知道魏延,也是被诸葛亮的神奇所迷惑,他第一次见魏延,就要杀了魏延,理由是看到了魏延脑后一块“反骨”。

如今,不在钦佩诸葛亮那CT般的眼睛了,倒是很佩服罗贯中的笔下生花。

历史上魏延对蜀汉的功劳,不亚于关羽,张飞等人,汉中战役后,魏延被刘备重用,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由此可以看出魏延深得刘备的信任,功劳自然不用多说。“反骨”一事,只是演义而已。

魏延守汉中,善待士卒,治军严谨,勤政抚民,关羽失去荆州时,汉中还是安然无恙的固如金汤。

魏延被杀,应该说纯属个人恩怨,并不是蜀汉政权或是刘禅要杀的。

魏延是早起跟随刘备的武将,一路上征战无数,立功无数,老臣宿将,有些自持功高。而杨仪是个文官并且年轻气盛,诸葛亮看他有才,将其提拔成了幕僚长(相当于参谋长)。

这与诸葛亮用人的局限性有关,蜀国建国后,诸葛亮重用了除杨仪外,还有马良,马谡,廖化,尚郎,董恢等,都是诸葛亮襄阳的老乡。

杨仪是诸葛亮的参谋长,自然会代他下达很多的施令。这是魏延不买账,两人发生矛盾。《三国志-蜀书-费祎传》记载:“魏延与长吏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刀拟仪”。由此可见,魏延与杨仪矛盾已久,大家讨论问题,魏延便想动刀,不太合适。也说明其胸无城府,是一个坦荡之人。

诸葛亮临死前,只有杨仪与姜维在旁边,所以命杨仪领兵逐渐退回,魏延断后。杨仪故意派人通知魏延,而魏延不信这是诸葛亮的“遗嘱”。于是杨仪抓住了把柄,一天数次飞书成都说魏延反叛。魏延也派人送书信去成都说杨仪反叛。

在成都的那些蜀汉大臣们,只是凭借印象打分罢了。杨仪在朝中关系多,魏延长年在外驻守,朝中谁认他呢?所以大家都信了杨仪。

魏延对蜀汉是忠心耿耿,他只是不买杨仪的帐,想抢先回到汉中。敌人在北方,,如果魏延反叛,为何不去北方投敌,而是南下呢?最终,杨仪利用魏延对马岱的信任,杀了魏延。

陈寿在《三国志》说了句公道话:“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司马光也肯定这一点说:“延欲杀仪等,冀时论仪已代诸葛亮辅政,故不降魏而南还击仪,实在无反意也”。

魏延是不是谋反,在他死后,看杨仪的表现便可知道真相。《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记载,马岱将魏延的首级交给杨仪时,“仪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就算魏延真谋反,杨仪是奉命杀魏延,也不该如此恶相吧。诸葛亮刚死,大敌当前,杀了大将,并不是高兴的事。杨仪却踏着魏延的首级大骂,表现出小人得意的快意,与卑劣的本性。

而真正有意谋反的不是魏延,而是杨仪。回成都后,杨仪觉得有功,该是他接替诸葛亮辅政,结果却是蒋琬代替了诸葛亮的位置。他开始满腹牢骚,费祎去看他,他说了实话:“往者丞相殁之际,吾若举兵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由此看出,杨仪曾有过降魏的想法,没有行动后悔了。费祎不敢隐瞒,上报了刘禅,杨仪被贬为庶人,后自杀。刘禅后来念魏延有功,赐棺椁葬之。

可惜魏延去世后,蜀国真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魏延一生刚直,却盛气凌人,与杨仪之争犹如君子与小人。君子做事识大体,不拘小节,所以,小人就有了空隙,每每得逞。杨仪费劲心事除掉魏延,自取灭亡,又自毁蜀汉长城,罪不可恕!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长老邀请,我是安定郡小书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之前,小生不得不赞题主一下。从提问来看,该题题主对三国历史还是有研究的,不只是仅仅局限在《三国演义》的小说、影视剧之中。没错,斩杀魏延的自毁长城之举是出自蜀汉政权高层,大家千万不要受到演义小说影响,认为是诸葛亮死后遗计斩杀魏延的。

诸葛亮不可能杀魏延的原因

诸葛亮对魏延的态度是重用与保护为主,而不是处处提防、除之而后快的心思。原因很简单,魏延是坚定的北伐支持者,是刘备生前认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两位将领之一(另外一位就是镇守荆州的关羽),是荆州集团的骨干力量。虽然魏延与诸葛亮在北伐的路线上有分歧,但是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通过北伐占据长安,最终实现入主中原。

诸葛亮去世后,荆州集团元老级人物魏延可谓硕果仅存,诸葛亮怎么可能让魏延被杀呢?所以说,杀魏延的不是诸葛亮,是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高层利益重新洗牌的结果,代表荆州集团利益的魏延被淘汰出局。

魏延被杀的真相

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们都清楚,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是由三股势力集团组成,分别是益州土著士族组成的益州集团,益州上任州牧刘焉入蜀带来的外来势力东州集团,刘备入蜀带来的外来势力荆州集团。

刘备及后来诸葛亮主政时期,荆州集团无疑是蜀汉政权的中坚力量,其次同为外来势力的东州集团是拉拢对象(譬如,刘备的皇后就是曾举家跟随刘焉入蜀的兖州陈留郡人吴懿的妹妹),对于益州集团采取的是打压的政策。

诸葛亮去世后,加之之前张飞、黄忠、赵云及二代将领关兴、张苞等将领的去世,荆州集团势力开始急剧衰减。蜀汉后主刘禅掌握大权,开始重新审视盘踞在益州的三股势力,进行重新洗牌。此时,蜀汉政权中占据上风的无疑是之前一直处在拉拢地位的东州集团。

因此,后主刘禅采取的策略是重用东周集团,拉拢益州集团。然而这两股势力是北伐的坚决反对者,是与荆州集团的主张完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魏延的死完全是早已注定的。

事实上,魏延死后,东州集团的代表人物吴懿受命为汉中都督,出镇蜀汉军事重镇汉中郡,并迁任车骑将军,授予节符,领雍州刺史,进封济阳侯。当然东州集团也随着吴懿等将领的去世很快衰落下去,蜀汉政权的主要势力成为益州集团。最后,在邓艾进入成都平原时,主张刘禅投降的谯周就是益州集团的代表人物。至于斩杀魏延的马岱,作为跟随马超投靠蜀汉政权的外来势力,完全是无根之萍,唯当权者马首是瞻,只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

一家之言,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其他网友回答

魏延是员文武双全的猛将,很受刘备的器重。刘备争夺益州时,魏延率部众随刘备入川作战,立下很多战功,被封为牙门将。

打下蜀地后,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并把军政治理中心迁往成都。当时汉川地理任置十分重要,需要一员能力出众的将官来镇守。张飞认为此重任非己莫属,其他人也都这么认为。但独具慧眼知人善任的刘备出人意料的选择了魏延,他任命魏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兼领汉中太守。全军都感到不可思议,很吃惊。

刘备问魏延:″我把这个要地交给你来把守,你有什么打算”,魏延答道:”如果曹操举全国之兵来犯,我为大王抵抗他,若他派遣偏将带十万军队前来,我就为大王消灭他们″。刘备很高兴,其他众人也都很佩服魏延的霸气。刘备称帝后,又加封魏延为镇北将军,都亭侯。

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派魏延西进羌中,魏延在阳谿大胜魏国的后将军费瑶和雍州刺史郭淮。因功升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魏延随诸葛亮讨伐魏国时,曾多次建议诸葛亮,由他率领一万精兵,由子午谷进军,和诸葛亮兵分两路进攻,最终会师潼关。

但谨慎的诸葛亮否决了他的想法。魏延因为自已的战略构想得不到实施,也对诸葛亮很有怨气。

魏延很会带兵,能力又强,但性格孤傲,别人对他大都敬而远之。惟独杨仪很不给魏延面子,魏延也对杨仪耿耿于怀。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兵北谷口,魏延任先锋。到了秋天,诸葛亮一病不起,诸葛亮自知大限将至,便秘密的同杨仪等人决定了退军事宜一一令魏延断后,若魏延不听从命令,大军可先行出发,不去理会魏延。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不愿撤军,并说道:″丞相虽然不在了,可还有我啊。怎么可以因为丞相个人的事而耽误国家大事呢,还有,我魏延怎么会去听杨仪指挥给他断后呢?”。当魏延得知杨仪已经命令大军依次撤退后,勃然大怒,抢先率部南归,并烧毁所过之处的栈道。杨仪昼夜行军,追上了魏延的队伍。魏延抢先占据南谷口,派兵袭击杨仪,将军何平在阵前痛斥魏延,得知实情的魏延部下军兵不听指挥纷纷散去。大势已去的魏延父子三人逃向汉中,中途被马岱追上并杀害。

诸葛亮去世后,魏延已经是蜀国无出其右的大将,本来可以得到更高的官职,但由于杨仪心胸狭小,睚眦必报。而魏延又有性格缺陷,不能容人,做事鲁莽,导致矛盾激化,并造成严重后果。魏延英雄一世,最终却败在了我行我素的处事风格上,落了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可惜,可叹。

其他网友回答

实际上,魏延死于内讧。

魏延非常有才干,刘备的蜀汉前期,因为人才太多,掩盖了魏延的才能。蜀汉后期,关羽、张飞等人相继去世,魏延在蜀汉集团越发显得重要。

诸葛亮死后,再也没有人能镇的住魏延了。诸葛亮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诸葛亮临死的时候还召开了一个秘密军事会议。诡异的是,这么重要的军事会议并没有魏延参加。魏延是先锋大将,重要的军事会议理应参加。但诸葛亮遗言说“如果我死了赶快撤兵,如果魏延不愿意撤退就不管他了,其余的人让杨仪率领撒退。”显然这次会议诸葛亮就是有意识的不让魏延参加。

诸葛亮为什么这样说?

其实诸葛亮知道自己死了以后蜀国再也没有人能节制魏延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就要求单独带领一支部队出子午谷,但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愿意冒这个险。魏延经常笑话诸葛亮太过于胆小谨慎。

果不其然,费祎来通知魏延撤兵,掩护大部队断后,魏延问谁负责领兵撒退,一听是杨仪,魏延大怒说“不能为了臣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况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给杨仪断后呢?”魏延原本就和杨仪关系不好,两人的关系势如水火,不能在一个屋里议事,一吵架,魏延就抽出刀来在杨仪的脸上比划,扬仪哭的一塌糊涂。诸葛亮也经常为他们两个人不和而遗憾。

费祎一看魏延不愿意撤腿,就对魏延说,我去劝劝杨仪,让将军领兵。魏延同意了,费祎赶忙留走,回去以后按诸葛亮的意思赶快撤兵回蜀。

魏延听到杨仪领兵悄悄撤退大怒,领兵烧掉蜀兵撤退的栈道,给刘禅上书说杨仪反叛。杨仪也给刘禅上书说魏延反叛。

最后魏延兵败逃往汉中被杀。

历史学家认为,魏延被杀是冤案,因为,如果魏延反叛不应该逃亡汉中,直接投降和蜀兵对峙的司马懿更方便。实际上,魏延只是不服杨仪,但魏延最不应该的是烧掉了蜀兵撤退的栈道,这也是人们认为魏延反叛的唯一证据。

其他网友回答

一、诸葛亮死后,蜀国无人可制衡魏延,这是其被杀的最重要原因。

魏延是一员猛将,较早跟随刘备,立下赫赫战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刘备称汉中王后,出人意料地任命他为汉中太守,也可见刘备对他的信任。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这样的一员猛将,当关羽张飞等五虎上将纷纷凋零之后,他就是军中的标杆。

只不过此时还有诸葛亮能制衡他,且他与诸葛亮有很大的分歧。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延有不甘居于人下的心,尤其是在军事上,常常和诸葛亮的想法不一致。

在诸葛亮死前和死后,也能看出这一点。

诸葛亮死前下密令,“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诸葛亮早知道他死后魏延会不听自己命令。

而事实也是如此,诸葛亮死后,大军回撤,魏延却想继续北伐,“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他的想法也大多数人相违背,最终以反叛罪被杀。

魏延即便不死于当时,他以后也会被处理的。

二、杨仪等人的诬陷加害也是重要原因

这还是性格惹的祸,魏延“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当时估计除了诸葛亮,他没有把任何大臣放在眼里。

但是杨仪也不理他这一套,“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使得两人关系极差。

诸葛亮去世前,与杨仪等人商议撤军计划,魏延本来以为诸葛亮死后,自己能代替诸葛亮,却不想还要受杨仪节制,很是不满。

“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于是魏延不按诸葛亮遗嘱断后,后来又日夜兼程,抄在杨仪前面烧断栈道,接下来两个人都各自上表说对方叛乱。

结果刘禅身边的人为为杨仪担保,刘禅也就认为魏延谋反了。

最终魏延被杀,杨仪还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骂道:“庸奴!复能作恶不?”,并且夷其三族。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杨仪是恨极了魏延的。

魏延最终被杀,与杨仪泄私愤不无关系。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