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赵括在长平之战

网友提问:

如何客观的分析长平之战和赵括的能力?

优质回答:

1、引子,一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该人是一个“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从战国的长平大战到今天,他足足被人们冤枉了2000多年,也被人们讥讽了2000多年,被人们嘲笑了2000多多年,这是极为不公平的,尤其是对一个抵死保卫自己祖国的忠勇军人。

2、我们来客观分析一下,我们先分析读了书,能不能指挥打仗?纸上谈兵行不行?

1)谁的第一仗不是在没经验下打的。霍去病不也是开始读了一些书,然后就去打仗了。

诸葛亮不也是读了些书,刘备用了后,就开始指挥打仗了,为什么说,越括就不能带兵打仗呢。所以,从这个上面来说,用纸上谈兵这个来否定一个人能否打仗,并不是很恰当 。

2)赵军被秦军围困后,“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在如此情况下,赵括依然斗志不懈,带领赵军奋力突围,“出锐卒自搏战”,直至被“秦军射杀”,可谓英勇。

3)若非以成败论英雄,赵括其人,虽年轻气盛、缺乏实战经验而有“纸上谈兵”之癖,却非唯知“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指挥四十余万赵军与数倍于己的秦军作殊死斗争的一代统帅。如果这不是赵括平生第一战,唯一的一战,那么,几经磨炼后,赵国出现一位战神也未可知。

3、我们接下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战争形势

1)这是一场两国都输不起的仗,但是,在正常对待战争有态度上,赵国的国君和秦国有明显的差距。秦国国君举国之力,亲自动员。并且在用人上,在物资供应上,都做了正确的选择。但赵国,因为资源不足,就想速战速决,以致于换上赵括而换下廉颇,这本身就是一次错误。第二,这种战时,还不能相信自己的大奖,这是另一次错误,第三,不能及时的补给,这是又一次错误。

2)在当时的赵国,换上赵括的目的就是要去速战速决的。赵括不一定不知道防守好,但是他却不得不去主动出击打仗。否则,迎接他的估计就是赵王的赐死了。所以,赵括一定得去打。在这种情况下,赵括只能是尽可能的利用手中的兵力,寄希望于运气。来打这一仗,他输也就很正常了。

其他网友回答

纠纠老赵,血战长平。野战非罪,速战速决。纸上谈兵,实战鬼雄!还愿一个被冤屈千年的英雄-赵括。

长平之战,这场在历史上著名的大战,据说双方共投入百万大军。在古中国的战国时期是规模空前巨大的一次主力决战。

西元前262年,此时正值秦昭襄王45年,秦国遣大军攻伐韩国的野王。野王不敌大秦,唯有投降。韩国上党郡与本国的联系由此被切断。

韩桓惠王惧怕秦军强悍之兵锋,决定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息战祸。上党郡守却不愿降秦。韩桓惠王遂派出冯亭接替上党郡守,并立即进入降秦事宜。

冯亭一腔热血,也不愿降秦,为避免加强秦国同时利用赵国力量抗秦,他自作主张献郡于赵国,赵孝成王随即接受,并册封冯亭为华阳君同时仍任上党郡守,另派平原君赵胜携5万赵国大军接收上党。

西元前261年,秦国进攻韩国的缑氏、纶,震慑韩桓惠王;秦国派左庶长王龁领兵进攻上党,意欲一举兼并之。

赵国面对强秦,不敢轻敌,遂起用五十万人参战。战争进行到第八个月之时,赵国的后勤已经不堪重负,战略储备也消耗殆尽。

赵国对此十分忧虑,廉颇坚守不战与秦军打消耗战持久战,其目的在于消耗秦师,拖垮秦国。

然而在综合国力方面却是秦强赵弱。秦国此时经济充裕,后勤十分雄厚,各种战略物资储备充足。赵国虽军事实力强大,但地处北方,经济在当时的六国之中相对落后。战争储备也不充足,因此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长期作战。小国欲对大国拼消耗,只是权宜之计,岂能长久?

老将廉颇的持久战方针,虽在战略上相对稳妥,但有悖于国力,长期如此并不符合赵国实际国情。

虽说如此,但廉颇还是给予了秦军一定的压力,为扭转局势,秦利用赵国派使者入咸阳和谈的机会,示好于赵,其他诸侯国惧怕秦赵媾和于己不利,因而不敢支援赵国。秦国同时使用反间计,在邯郸大放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而廉颇军队伤亡过多,屡次战败却坚守营垒不敢出战的做法恰好激怒了赵王丹。

“赵括VS白起”

赵王丹见此时国内缺粮,各国围观而不救,坐等也是死,拼了也是死,那还不如出去拼死一博。又见老廉颇的防御战术失效,遂下令以赵括代替廉颇,决意速战速决。

西元前260年夏,赵括接管长平40余万赵军。秦国得知消息后,大喜过望,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抵达长平接替王龁指挥秦军。

赵括到达前线后,立即改变原有的军事部署和防守战略,并将大批中下级军官撤职,而后收缩兵力准备主动出击,企图一战歼灭秦军,收复上党。

而白起接任后,遂采用后退诱敌,聚歼赵军的战术,以原先的前线部队为诱敌,待赵军出击之后,即向主阵地长壁撤退,诱敌深入。(下图为影视剧中的白起)

其次,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赵军进攻,并组织一只精兵,待赵军被围后,迅速出击。

其三,用奇兵二万五千人埋伏侧翼,待赵军出击后,插入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退路。

其四,用骑兵五千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营垒中的赵军。

战争打响后,其发展路线果然如白起所预计一样。西元前260年8月,赵括统帅赵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此时赵军粮食仅可维持3日之久,赵括计划,先分裂秦军,以优势兵力集中攻击秦军使其逐个击破。

赵括的想法是:摆出二军攻击阵型,让秦军派兵分割赵军前后军。而赵军在秦军已经到达赵军前军后方之时并不后撤,而是以全力攻击秦军中军,利用优势兵力一鼓作气攻下正面秦军,消灭白起所率领的一部,然后回师。前后军夹击包抄的秦军。把秦军全歼与长平。

这场战争拉开序幕之前,两边的主帅都已经修书给国君希望国君能够提供更多的军队和武器,都希望一鼓作气给予对方以最大的杀伤。

赵括自率赵军主力倾巢出动,直至秦军营垒。秦军出动两万五千人的车骑快速部队,从两翼穿插至赵军后方,切断赵军退路,并派五千骑兵监视赵军大营中的留守部队,以待随时出击

赵括此时并不管后面的秦军两万五千兵马,而是直捣白起的指挥中心,赵括领前锋兵力全力进攻秦军前线部队,而此时的赵军为9万余人,秦军为5万余人。这个时候白起才发现自己中了赵括计谋,遂命所率秦军拼死抵抗,因为他知道后退不是战死就是以战局不利而被秦王斩首。

白起此时无比狼狈,手上五万兵马战死十之七八,再打下去就要全被被歼。正当赵括大军马上突破白起最后一道防线之时,战局突然出现了逆转。

“再也回不去的最强军团”

令赵括没有想到,秦军增援部队此时到了。30万秦军后援迅速投入战斗,此时的战场上发生了变化。赵军无论在人数方面还是战力方面均处于劣势。赵括为防赵军被分割歼灭,命全军修筑营垒工事,联成一片,坚守待援。秦军将赵军围困一处。

赵括此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已经没了军粮,而粮道又被切断。战马被杀掉分食后,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了。最后,赵括不得不下令以军中老弱病残者为食。赵括还曾派赵军中英勇之士刺杀白起,致使白起受伤。

此时的赵国知道赵军被围困的消息后,迅速招募兵士,可是却寥寥无几。而此时的秦国也在招募兵士,秦昭襄王尽征十五岁以上男子从军,秦国男儿知道自己快要征服的消息后,纷纷入伍。很快一支新的力量产生了,这支部队发给刀枪之后自河内直插丹朱岭,对赵军长平大本营实施更加深远的纵深包围,彻底地的阻断了邯郸与长平之间的一切联系。

至九月底,长平赵军被多于自己2倍的秦军团团包围,断粮已达四十六日,赵军内部杀伤兵为食,人心浮动,濒临绝境。赵括知形势危急,于是集中所有精锐分为四个编队,不分昼夜,轮番突围。而赵括自己也“以身殉国,抵死反抗”。赵括身先士卒率赵兵冲杀秦阵之间,秦军万弩齐发,赵括身中数十箭,犹呼向前,力战而死。赵括此举,可谓天下之英雄,将帅之楷模。

赵括血战四十九天,不屈服于强秦,生乃英雄,死也为一代鬼雄,却不想在其死后,背上个“纸上谈兵”的骂名,被人嘲笑千年之久。

“纸上谈兵,实乃鬼雄!”

赵括死后,赵军群龙无首,遂放下兵器不再做任何抵抗。可怜这“号称”四十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240人外,其余全部被白起坑杀。白起一“人屠”尔,却被誉为“战神”。那些赵国兵卒难道不都是无辜之辈吗?他们的妻儿老小又该怎么面对这个“人屠”。

为何坑杀赵国降卒,这源于白起心中的恐惧和愤怒,长平之役赵括率领的赵军虽然最终投降,但也造成了秦军“死者过半,国内空”的惨状。白起之胜,也不过残胜。由此可见寡不敌众的赵括虽携饥疲之师,但作战时竟依旧勇猛难敌。

现在很多史学家也怀疑白起以多欺少还伤亡惨重,回去很难向秦王交代,于是屠杀赵国降卒以冲“业绩”。

赵军遭坑山之后,白起命人寻找赵括尸体,但只找到赵括用剑和铠甲。白起极为伤心,以衣冠厚葬,取赵括剑自用。并赞叹说:“我以五十万之众围赵括二十万之军,伤亡过半,才全歼此军,乃我用兵以来从未有过之事。赵括腹中无食,以人充饥而斗志不懈,这是赵括的本事。赵括真壮哉也!”

其他网友回答

一,顾名思义,长平之战整个战役最重要的战场在长平关(不是长平村),即今天高平煤矿总部所在地。

二,谈长平之战,离不开地形。不看地形,光纸上谈兵,是好些网友的做法。

参见附图。丹河由北向南流。百里石长城在羊头山脊大约东西走向。注意,这是赵军的两道防线,却在长平关发生交叉。所以在长平关,实际是一道防线。

丹河跨越羊头山,必是赵军粮道。赵庄水库一带,必是供应前方几十万部队的临时仓储。

因此,长平关一定是整个战役、整个战场的关键所在,没有之一。

长平关到赵庄水库,是南北长约5公里、宽约1公里的平地,适合展开5000骑兵作战。

三,白起25000奇兵、5000骑兵,是奔长平关去的,并一举拿下。赵括没有保护好长平关,导致惨败。

四,秦军从北面发起进攻,奇兵主要攻打长平关和两侧长城。骑兵在奇兵北侧平地作掩护,打击这一带赵军和从长治来的援军。

五,长平关失守后,几十万赵军向北突围,完全不是问题,但赵括开始为何没突围?他不敢走!向东、向南突,没意义。向西,不可能。只有向北。但是,退到长治,击败秦军就更困难了。何况,几十万大军撤退不是易事,再给秦军从后面一冲,绝对崩溃。后来赵军突围,是因为缺粮,不得已而为之。另外,赵括也是一直在等援军,以图和援军一起合击长平关。

六,秦军奇袭长平关前,先在高平到永录一带佯攻,继而佯败,吸引赵军主力南移。但在丹河西岸,坚决顶住赵军进攻,使长平关到米山的丹河成为包围圈的一段。

占领长平关后,秦军扩大战果,向东占领故关,筑成包围圈的第二段。这时白起只能守住这两段,已经没有兵力合围赵军。

包围圈第三段是大粮山,由秦国援军完成。

其他网友回答

1、正相反,强弱大洗牌。秦由强变弱,几十年以后才缓过来

2、上党冯亭出卖赵军,献故关,最后20几万上党军民全部被坑

3、各国就是坐山观虎斗,秦赵不拚光,各国怎么会来。

4、史记中最疑似小说的记载,史料中应当以对话为主,或简单记事,见《战国策》

5、坑杀不是迷。白起说了,把上党军民坑杀。

6、长平之战,秦军损失惨重,统一推后几十年。

7、长平之战赵国胜在及时换将,廉颇损失赵军近十万,赵括只有十几万,面对数倍秦军。邯郸之战秦国换将也很及时。

8、赵国邯郸之战打了2年,长平打了半年。

9、廉颇对秦屡战屡败,在上党战役中更是消极。赵胜认为上党必须要,失去上党,赵将随时挨打。廉颇3个月都守不住,梦想很丰满,现实超干瘪。

10、赵孝成王配合廉颇建西壁垒,用谈判拖延时间,即便不谈判,各国也不会来帮忙。人家就是想看秦赵火拼。

11、赵括打的漂亮,10几万赵军,歼灭白起30万大军,这场歼灭战,是在秦军的包围中实现的,由于冯亭的叛变,导致故关失守,秦王30万援军堵住了赵军退路。白起万万没想到,赵括这么厉害,差点连白起一起干掉。赵括没有带援军,廉颇惨败后马上换赵括,没时间把东路20万军队调回邯郸,这20万赵军,后来在邯郸之战,基本拼光了,所以邯郸才能坚持2年。

赵括出色的军事能力,使得战神白起也败给赵括。秦军损失过半,这在白起的历史上从未有过,常胜将军白起终究还是不如赵括。最厉害的是冯亭,他出卖赵括,害死了赵括,白起也因为谎报军情,使秦军邯郸之战失利,最终被秦王赐死,同时赐死的还有同谋犯司马靳

其他网友回答

战争胜败决定条件绝对不止统帅一个,短期靠勇气,长期靠国力。赵国之败不但是赵括的原因,本身没有优势的主场作战,朝廷上下一致却要速胜。本身说明国力已经支撑不起这场战争了。即使不换将仍用廉颇为将,无非是延长失败的时间。就像一个只剩下一百块钱了,可是借也借不到,也没有额外的收入来源,大概率这人会拿这一百赌一把来个以小博大,至于是他自己花还是委托别人花失败的概率都是很大的,不能因为他委托朋友去花这一百,就把他以后的窘迫自己归罪于人家。反观秦国也是一样,国力在这场战争中消耗也很大,要不就没办法解释:1-为什么四十万被坑杀而不是带回秦国,实在是带回去养不起这些人了。至于说怕这些人造反,我觉得可能不大,四十万打乱了分到秦国各郡县,用秦国的严刑峻法还能看不住吗?2-四十万赵军都能击溃,魏国的七八万援军一到就撤了。因为他们怕的不是这几万魏军,而是怕整个魏国和秦国又消耗上。赵括说到底是为赵王或者整个赵国君臣背锅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