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能解决蒙古明朝不能 明朝不能解决蒙古

网友提问:

明朝时,为解决蒙古问题耗费了巨大精力,为何清朝时却处理的很好?

优质回答:

其实清朝的管理机制还是相当完善的,帝王专制在清朝达到了顶峰。

就外部而言,从汉到明,一直影响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的问题在清朝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清朝是怎么解决的呢?主要是四点。

一是世缔国姻。 这个跟以前的和亲不同。和亲就是和一代,人家是世缔国姻,而且不是皇帝一家嫁女儿,而是清朝贵族普遍跟蒙古贵族联姻,变两家为一家。而且以前的皇朝,只嫁公主,不娶人家的妹子。而满清联姻是清朝贵族娶蒙古族的女子,很多皇后就出身于蒙古部落。

所以,这是一种集体联姻,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满蒙一家。

第二是格外优待。清朝对蒙古部落的贵族是特别的优待,各种怀柔手段,要官给官,要地盘给地盘,可谓五金一险没风险。而且蒙古的亲王特别多,使得有清一朝,是清朝为天子,蒙古为王公。这两家是共享天下。

第三是,进行分化管理。清朝对蒙古部落实行划片区管理,每个部落划好地方之后,就不能随便走动了,跟孙跟唐僧划了一个圈是一样一样的。你要出来,就是违法,我们要打你,你要不出来,那就是好王爷,我要赏钱给你。这个圈也成了蒙古部落的舒适圈。

不但不让他们出来,还刻意让各部落分开,就算进京见皇帝,也必须有各自的路线,不要碰头搞串联。

这样一来,蒙古部落就成了一盘散沙。也因为清朝的划分,搞得蒙古出现了内外蒙古。

最后一点就是推行黄教。

宗教一上,曾经踏遍欧亚的蒙古部落就成了佛系部落啦。

经过这些神操作,清朝神奇般的摆平了北方的游牧部落。

其他网友回答

原因很简单。蒙古骑兵强大,清军也有强大的骑兵,以骑兵对骑兵,要轻松得多。

整个明朝,蒙古一直是北方一个严重的威胁。只不过由于蒙古各部的分裂,才没有形成威胁明朝存亡的边患。

明朝初年,屡次北伐,对蒙古军造成了重大杀伤,威胁减小。但是中期以后,随着明军战斗力的下降,特别是很难组建起大规模的强大骑兵。导致明军在与蒙古军的野战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明朝彻底改变积极进取的方针,转而大力修建长城边防,形成了“九边”格局。实际上是摆出了被动挨打的架势,进一步收缩势力范围,放弃了对长城以北广大草原的控制。

究其原因,从根源上讲,就是明军没有强大的骑兵了。而步兵又无法再草原上与蒙古骑兵对抗,不得已只能依托长城防线固守。

从另一面来讲,只要有强大的骑兵,就能与蒙古军对抗,甚至彻底征服。而清军,恰恰有最精锐的骑兵部队。第一,清朝初年,八旗兵非常善战。

起兵反明之前,女真各部已经残酷混战三十多年。最后努尔哈赤统一各部。战争最能锻炼人,真正的精兵都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此时的八旗兵,都是百战余生的精兵,战斗力自然是世界顶级。这与民族、人种都没有关系,完全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造成的。就像建国初期的我军,经过28年的长期战争,活下来的都是“人类步兵精华”。

与清初的八旗兵相比,蒙古骑兵的战斗力就相形见绌了。

第二,清军装备碾压蒙古骑兵。清军是骑兵加大炮。当时最先进的作战方式。

清军与蒙古骑兵一样擅长骑射,可以说蒙古骑兵的优点,清军都有。但是清军装备了数量众多的火枪火炮!大多数蒙古部落却没有。这就是装备优势,直接碾压。

准格尔汗国,也是蒙古人。他们占据着中亚和蒙古高原的广大地区,实力非常强大。他们比其他蒙古部落强大的地方在于,他们像清军一样装备了大量的火枪火炮。同样实现了对其他蒙古部落的碾压。

两强相遇,清军与准格尔汗国展开了近百年的长期战争。清军屡败屡战,最终惨胜。

综上所述,清军能够彻底征服蒙古、消除边患,一靠英勇善战,二靠装备碾压。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是在推翻了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后,才立国定都建元的。其为汉族统治政权。同时,将国都迁至北京,天子戍边,也是为了防御北元的再次入侵。

然而,元朝大伤元气,被赶到原来的居住地北方大漠,一定不甘心。由于蒙古人是游牧民族,没有啥文化,只知道放牛牧羊,连地都不会耕种,衣服也不会织,之前的快活日子说没就没了,哇哇大哭的同时,也时刻想着光复祖先伟业,无数次的南侵,遭到一次次的明朝军队抵抗,互有胜负,消停不了多久,就又一次次的进犯,周而复始。战争之外,也会不停地骚扰着边疆的汉民。只是因为长城的存在以及明朝军队实力也确实挺强大,蒙古人也得不到太大的便宜。

直到土木堡之变,蒙古人大大得意了一回,哪曾想到活捉了明朝皇帝却仍然没发现自己有多大的获益,后来还把明英宗放了回去。

蒙古人在整个大明朝期间,就这样反反复复与其折腾,谁也不能彻底征服对方。明朝也不会一直北上追赶蒙古骑兵,除了汉族人的基因里没有太多的侵略霸占元素(不像沙俄、鬼子),更重要的是因为那样费时费力费资本,一片荒凉地,除了草,啥也种不出来,真要是占领了,跟蒙古人一样天天吃涮羊肉喝马奶?还是从中原千里迢迢运过粮食来?真的是得不偿失。就这样对立着,你不犯我我不犯人,你要是敢来那我就赶走你呗。

直到努尔哈赤起兵建国和之后的皇太极顺治几个老大灭了大明朝后,很好的处理了跟蒙古人的关系,这是为啥呢?难道就因为同是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都善于骑马射箭?一定没那么简单。那我们就来看看满族人是如何做到的。

兴盛的满族军队更加彪悍善战,远胜于落寞的蒙古贵族下的军队。但是光靠武力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而且一旦实力有所下降,对蒙古人的控制就持续不下去了。这就需要满族统治者动动别的脑筋了。

首先,是和亲制度。我家的格格嫁给你家的王爷,再把你的公主娶回来做我的福晋。生个娃,沾亲带故了,还好意思没事打仗玩吗?(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勾结沙皇俄国要搞分裂祖国行动的西边的准格尔部,也被康熙平定了)

其次,不停地赏赐或者叫做封赐。送铁锅布匹珍馐美味,赐珍珠玛瑙奇珍异石,搞好关系。拿了我的,你也不怎么缺啥了,也就有事好商量了;

再次,同样是北方少数民族,拉拢安抚加以利诱。还搞一个分旗制度。规定蒙古王公按旗划分,哪个旗在哪个地儿放牧,分别有固定的区域,去别的地儿就不成。这样的结果就是切断了各旗之间的联系,也拆分了原先的那些个大部落,削弱了他们原先的实力。那还有谁敢跟强大的清王朝对着干呢?

再其次,利用宗教以及赶上了好时机,我们分开来讲;

蒙古人心中原先有了一个很高声望的活佛,都非常崇拜和信奉。然而清朝统治者却树立了另一位宗教领袖。目的是啥呢?很简单,就是为了降低前一位的影响力,以达到平衡的目的。同时还规定,活佛转世不能从蒙古贵族家庭中寻觅,使得同宗教的贵族之结盟成为了不可能,进一步削弱了蒙古贵族的实力;

所谓的好时机,是因为沙皇俄国的强大以及其向远东地区的不断扩张。造成的结果是,蒙古人的生活空间变得越来越小。被沙俄侵吞远不如投靠东边的清政府;

最后,八旗制度的运用。其特点是以旗统人,或叫做以旗统兵。清统治者把自己的军事组织制度和社会组织形式,运用到了蒙古人和东北辽沈地区被俘为奴为兵的汉人身上,也就有了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其作用为具有统一高效的军事、生产、行政等职能。这样更便于统治、控制和管理。也让清军在清朝前中期的相当长时间内拥有了较强的战斗力。也就保证了清政府的强大统治力。

因此,在两百多年的清统治期间,蒙古人基本在满族势力控制下,没有太多的纷争与战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我们伟大的中国之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帘外西楼

其他网友回答

民族对立,长期战乱。民族团结,四海一家。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爱情(这是真的)。

清朝之所以可以解决蒙古边患问题,更大程度是因为,清朝正好处于割韭菜的时机。孟子云:“天时地利人和”是对于此事最好的解释。

明朝:蒙古,我尽力了!

明朝时,蒙古各部族还有着很强的实力,并且团结一致对外,降服难度大。在整个明朝统治期间,明朝历代君王使用离间政策,将蒙古各部逐个击破,并将势力分散。

其实,清开拓者——努尔哈赤当初也是明朝手中的棋子之一。

当努尔哈赤还是一名不足为据的菜菜时,对明朝政府可谓是百依百顺,因此明政府很想利用这支新兴的势力来牵制和削弱海西女真诸部和附近的蒙古部落。不仅限制性条款一条没有,反而对他进行安抚和扶持,每年赐给白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

《明史·志第十六》:“计明初封略,东起朝鲜,西据吐蕃,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自成祖弃大宁,徙东胜,宣宗迁开平於独石,世宗时复弃哈密、河套,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南至琼、崖,北抵云、朔,东西万余里,南北万里。其声教所讫,岁时纳贽,而非命吏置籍,侯尉羁属者,不在此数。呜呼盛矣!“

然而,棋子变成了主人,自己成为了棋子。

当清朝上位,明朝治理蒙古边患留下的韭菜也成熟了,坐收渔翁之利。

蒙古:清朝叫大一统,明朝叫侵略

清朝是满族人,因此对于蒙古各部落来说,这是同样出身于塞外的同伴。

皇太极和福临娶了科尔沁王的女儿为皇后,蒙古人自然对清朝更加服从,也理所应当的认为蒙古高原也是天朝的一部分。

只能说,明朝在对蒙古部族的排斥性,让蒙古人疏远了。

清朝:我有钱

前文说到,努尔哈赤每年有朝廷赏赐的白银八百两、蟒缎十五匹,除此之外,还有自己部落的储蓄无明显限制,这为清朝积攒了基础财力。

并且,清朝的政策以和亲为主,用爱情这样的软手段解决内患。

而明朝一直同蒙古人打打停停,摩擦不断,不仅消耗财力物力,还损伤兵力。在明朝统治者看来,蒙古归顺后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需要派人管理驻扎等问题。

其实更多从根本上来看,是对于蒙古的政策出发点不同,导致这样的结果。满清觉得,都是一家人,怀柔政策让你服服帖帖。明朝则认为,这片土地是我的,你们都是外族蛮夷侵占我的领土。

温水煮青蛙的手段在历史中真是屡见不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