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末,春之尾,和栗地坪来个亲密接触

我跟栗地坪有一份难舍的情缘。
小时候,听大人讲栗地坪的故事很入迷;1991年初中维西一中毕业后,从栗地坪乘坐当时我父亲所在单位维西县车队的客车,第一次翻过栗地坪到昆明求学,那时先在下关住宿转车,记得是九三年维西直通昆明的班车开通了,尽管要走二十几个小时,还是很高兴。翻越栗地坪让人兴奋,也有些头疼。三转弯蜿蜒绵长,颠簸中难免有些晕车。翻过山还是盘旋的下山路,什么八字桥是人们常挂在嘴上的词语。古老的茶马古道,变成维西最早连接外界的国防车路,留下多少故乡人的记忆。
(维西最早维系外界的公路)
毕业后回到拖枝中学,和同事蜂老师坐东风卡车领着学生去春游。师生在原野上嬉戏,到河里捉鱼,还有难得见到的娃娃鱼呢。那时,乡村学校学生有农忙假,每个学期可以休息一个周,让孩子们回去帮助父母做农活。春游秋游也是正常举行,亲近自然是一种教育。现在,安全重于泰山,没有学校和老师敢组织郊游了。记得有一次,和同事H老师一起骑着他的黑色雅马哈摩托去栗地坪,半路车坏了,我们推着车艰难前行。幽默的他讲着笑话,减少了那份劳累。现在,刚刚退休的他,因为中风离开了人世,想起往事真是充满说不出的滋味。
端午节,栗地坪很是热闹,丽江鲁甸、巨甸的纳西族同胞上来踏青,维西永春河谷的人们也坐着各种车集中在栗地坪,唱歌跳舞,形成风俗一般。拖枝一带的人这一天会去卖米线、凉粉、饵块,当地彝族同胞的高山土豆、原生态蜂蜜和苦荞粑粑也成为稀奇的抢手货。百草为药的端午,不管是否懂得中医的人,都喜欢上山挖点草药。
“栗地坪,在城东四十里,适维西之路经焉。”余庆远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随其任维西通判的兄长余庆长来到维西,写下著名的《维西见闻纪》。到维西一中后,网购了该书,读到此句,心有感慨。洛克在《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中也提到栗地坪:“不幸的是栗地坪成为臭名昭著的出事之地,流民总在这里拦截马帮,抢劫杀戮。因此马帮和旅客都是匆匆走过,不敢久留。”古代的栗地坪有些恶名。然而洛克也说过“不然的话这是个最好的宿营地,纯净而一尘不染,是爱好户外生活者的天堂。”
我曾写过一篇《栗地坪记忆》,发表在《迪庆日报》。
记忆中的栗地坪由参天古树原始森林历经九十年代大量伐木而变成有些荒凉。印象中,三千多米海拔的高山草甸边居住着彝族同胞。去年,几位武汉在维西工作过的老人回访维西,提到栗地坪的军用设施雷达站,我曾经带着学生小龙去探寻雷达站遗址。顺带往北沿着山脉走了一趟彝族聚居地,到多那阁傈僳山寨。
(高山上的新农村)
五月,我和几位语文老师在成都培训,看到妻子去栗地坪。漫山遍野的杜鹃,一下成了网红。当地的人来的车一辆收十元钱说。故乡的杜鹃花品种繁多,栗地坪地区就像洛克所写,大约1.5米至1.8米高的多。
春天到夏初,都可见杜鹃点亮山野,不同花色,不同形状的花点缀在原野、森林甚至是农家旁,是天然的画卷。有了地膜技术,木香、贝母、秦艽等中药材种植增加了彝族村民的收入。
今天的春天实在特殊。接近五月了,还无法正常开学。参加教研共同体居家学习、认真上网课,也不敢乱窜。也不能随便走,最多在县城周边走走,同时结合县里精准扶贫,认真入户。等待检查验收,脱贫摘帽。县里查布朵嘎旅行社周末组织了几期雪龙大宝徒步,我心痒极了,锻炼身体,欣赏高山杜鹃,却没有参加。疫情还没有解除,等待开学,做好总结和计划工作,备课,写详细教案,是多年的习惯,哪怕二十几年的老教师了,教育是良心活,精细活,容不得半点马虎。
难得一个周末,没有网课。每天两次的学校的健康轨迹打卡认真完成了。突然想用一个下午去栗地坪看看。约上学生小龙,说走就走。他带着一个小伙伴,带着真人吃鸡的枪具,我们出发。
小龙开我的车,往目标行进。春末的青山颜色清新斑斓,春耕基本结束,永春河岸的大地不是种上玉米就是药材。兰草药业公司入驻永春,以拖枝为中心的永春药材种植带动农民致富,辐射到栗地坪一带的地区。有老乡曾经到栗地坪开荒租地大量种植玛咖、秦归、人参等,千百年的栗地坪有了多少现代故事。
县城到拖枝是柏油路,拖枝往上到托底木材检查站是水泥路,继续向上则进入土路。但维西这条数十年的生命线虽然式微,还有养路工人长年维护,路面十分平坦。走过三转弯,转过电杆坡,渐渐进入栗地坪。有云南建投的施工队正在往河沟下游修道路,据说是建一个水库。这个才是名副其实的栗地坪水库呢。以前修建使用的栗地坪水库,建在庆福我的老家下。庆福是永春河另一个源头。
(建在庆福村草坝子大海子的栗地坪水库)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栗地坪的彝族同胞有些搬迁进城,集中安置在兰永村临近行政中心的“康恩家园”,过上更安定幸福的生活。年轻人通过劳动力转移,到外省打工增收。
有些还留在山上,但生活条件有了巨大变化,几乎都通了水泥路。房屋也十分漂亮。
畜牧养殖业是彝族的重要产业。

小龙带我们去的是栗地坪核心锅底塘村民西边小山上的花海。和所谓网红花海不一样,这里的花木较高一些,有些两三米高,有的甚至更高。
越往上走风景越好。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缤纷的落英也是一种别样的美。

两个小伙伴玩“枪战”,多有趣。站在小山顶的他们显得尤其高大,我们站上那个山头,可以俯瞰周边的高山,锅底一样的平坝,感觉无法言说。

高原上的房屋多数是简陋的、低矮的木结构为主,偶尔见到楼房。这间圈房上面盖着木楞房的结构很实用又美观。
袅袅炊烟升起,目睹此景,想家的游子定然思归心切。

新生的叶片有一种不一样的鲜艳,清新得逼你的眼。

去年最火的花山,杜鹃还没有完全绽放。却因为没有人们前来凑热闹而静谧。
栗地坪到鲁甸的水泥路通了,以前灰尘满天的历史被抛在脑后。等新的水库建成,维西到巨甸的高速公路建成,又是多么令人惊喜的事!
随新修的路,可以到另一个彝族山村——施别底。
繁花满地,沃土上种植着新的希望。但愿山上的同胞明天生活更美好!
趁着一个还不能回返校园的下午,到高山感受杜鹃花海,触摸彝族同胞越来越美好的生活,感受家乡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如果遇到端午或者火把节,来体验山间风景彝人风情更美。
(一)
栗地坪间好风光,春晖普惠花自芳。
倘有陶公见此景,定当仙境作心乡。
注:陶公,指南北朝陶弘景,被称为“山中宰相”,喜山水。
(二)
昔日山高路阻险,人马难行恶名长。
今朝水泥径入户,车轮飞驰歌飞扬。
(三)
高天蓝蓝云做裳,草场绿绿遍牛羊。
土地平旷春苗壮,勤劳人家药材香。
党恩惠民暖心怀,盛世欢歌飘四方。
彝家人民谱新曲,秀美山乡奔小康。
感谢冷云龙拍摄供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