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和氏璧现在在哪里 和氏璧和传国玉玺是同一样东西吗

网友提问:

传国玉玺和氏璧最后出现在哪里?

优质回答:

谢邀答。

秦皇印最后出现在唐末!

传国玉玺,据称是由秦国丞相李斯,用和氏壁雕刻而成,专供秦始皇使用的皇帝印(以下简称秦皇印),代表和体现皇帝的权威。

后来历朝皇帝,都认可和传承秦皇印,堪称天下第一印,国宝级文物。唐末乱世,秦皇印神秘消失在世间。宋朝以后的皇帝,虽也称是正宗秦皇印,实际都是仿制的伪品,原装正品已不知所终。

其他网友回答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石敬瑭在契丹大军的帮助下,进逼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885–936)见大势已去,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和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传国玉玺从此不知所踪。

1.后唐末帝李从珂。网络配图

和氏璧,又称和氏之璧、荆山璧等。《韩非子·和氏篇》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今湖北荆门)得一含玉的石,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厉王、武王以为是石非玉,以欺君罪砍去卞和双脚 。

2.卞和。网络配图

至楚文王时,卞和再次献石,文王剖开璞石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

3.和氏璧。网络配图

陕西省安康市白河县是中国绿松石的原产地之一,其中尤以麻虎镇月儿潭产绿松石最为珍贵。传说楚国卞和得和氏璧,即产自白河县麻虎镇月儿潭。

4.白河县麻虎镇月儿潭。网络配图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丢失和氏璧。秦昭襄王知道后欲据为己有,就派使者对赵王说愿意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勇敢机智的完璧归赵。

5.完璧归赵。网络配图

秦统一中国后得到和氏璧,秦王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8字,并雕琢为玺,称“传国玺”。

6.秦始皇。网络配图

秦二世三年(前207)十月,刘邦率兵攻入长安,秦王子婴投降。并献传国玺于刘邦,成“汉传国玺”。

7.传国玺。网络配图

王莽篡汉时,派人向姑姑汉孝元太后索要传国玉玺。王政君大怒将玉玺砸在地上,使传国玉玺崩碎一角,后以金补之。

8.白河县麻虎镇月儿潭产绿松石制品。网络配图

东汉末,传国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和南朝宋、齐、梁、陈,隋统一后归于隋。隋亡后,传国玺被隋萧皇后带到突厥。

9.李靖。网络配图

唐贞观四年(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传国玺归于唐。唐哀帝天佑四年(907),朱全忠废唐建后梁,夺传国玺。

其他网友回答

和氏璧传说最后于五代十国时期消失。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历史上,玉玺是国家政权合法的标志,相传是卞和在荆山采得的和氏璧,我们小学课本学到的“完璧归赵”,讲的就是这块玉。秦始皇把它变成了玉玺,李斯用虫鸟篆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作为第一珍宝,玉玺命运多舛。

刘邦灭秦,秦朝末代皇帝子婴把玉玺献给刘邦,完整带到了汉朝。西汉末年王莽作乱,太后大怒之下用玉玺砸王莽,玉玺跌落在地,摔破一角,用黄金镶补。王莽的新朝灭亡,玉玺到了光武帝刘秀的东汉。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董卓挟汉献帝西迁长安。孙坚在洛阳城南甄官井,看见井里发出五彩之光,得到玉玺。孙坚的领导袁术知道了,扣押孙坚家小,逼孙坚交出玉玺。袁术称帝失败,玉玺被送到许都。

曹魏、西晋时期,玉玺一直由朝廷保管。匈奴刘渊灭西晋,玉玺到了刘汉皇宫。此后经石勒、冉闵,冉闵死后,汉族忠臣把它送到江南的东晋。南北朝时期,玉玺在南朝经历宋、齐、梁三朝,然后到北朝的北齐、北周,然后是隋朝。隋末大乱,隋炀帝的皇后携带玉玺逃至突厥,唐太宗大败突厥,玉玺又回到唐朝。

五代十国时期,石敬瑭鼓动契丹进攻后唐,末代皇帝李从珂带玉玺自焚,玉玺从此消失。后代很多王朝为证明政权合法性,都仿制玉玺。

不过专家考证说,孙坚得到的玉玺,就是假的。原因有三条:

第一、王莽在玉玺上刻了“汉传新王莽”,孙坚得到的玉玺上没有。

第二、孙坚从宫女身上搜得得到玉玺,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可能由宫女保管?

第三、董卓撤出洛阳经过了精心准备,不可玉玺落下。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和氏璧的历史,很多答主都说了很多。我就来说说它的一些疑点。

一、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制作的吗?

一般的说法是传国玉玺是李斯用著名的和氏璧制作的。但这一说法收到挑战:因为玉璧是扁平的环形,拿来做四方的玉玺不方便,也不大可能。在《文献通考》和《后汉书》上记录的是李斯用蓝田玉制作玉玺的。用蓝田玉来制作玉玺更符合常识。

刘邦灭项羽称帝后,把这块玉玺称呼为“汉传玉玺”(也有说法是“汉传国玉玺”。

如下图,圆型的和氏璧如何能够制作如此厚度的玉玺

二、传国玉玺上的文字

关于传国玉玺上的文字,说法有三种:最流行的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第二种说法是“受命於天,既壽且康”,第三种说法是“受(昊)天之命,皇帝寿昌”

三、孙坚发现玉玺是真是假

《后汉书》、《山阳公载记》、《吴书》、《资治通鉴》记载孙坚在讨伐董卓的战争中最先攻入洛阳获得传国玉玺,但后来被袁术夺取,袁术死后被徐璆带给曹操。

《江表传》根据《汉献帝起居注》记载的“天子从河上还,得六玉玺於阁上”,加上孙浩投降时只有金玺六枚,并无玉玺,认为孙坚获得传国玉玺是假的。裴松之认为孙坚作为反董卓联盟中最忠诚于汉室的将军,如果获得传国玉玺而不公开和归还汉室,不符合孙坚的忠臣形象。

虞喜《志林》认为金玺和玉玺是两个不同的物品。金玺是皇帝平时办公所用的玺印,传国玉玺平时并不使用,只有重大事情才使用。

但不管孙坚是否发现传国玉玺,传国玉玺都是从汉朝传到曹操手里。个人认为,传国玉玺在董卓挟持汉献帝到长安时一起携带的,董卓没有理由不携带这个玉玺。也就是说,传国玉玺一直都在汉献帝身边,从董卓到曹操时都是如此。所谓孙坚发现,袁术夺取的故事,无非是孙权称帝时为即位合法性做的编造故事:

孙坚发现玉玺,意在说明孙权有即位的合法合理的理由。

袁术夺取玉玺,则不产生孙坚私藏传国玉玺的坏印象,被夺走了,责任不在我孙坚,都是奸贼袁术的责任;

袁术死后徐璆盗取给曹操,是为了解析为什么现在玉玺在曹操手里。

发现传国玉玺,是说明天命在我,玉玺被夺,是说明并没有不忠汉室,徐璆盗取是说明现状问题。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编造故事。

四、西晋永嘉之乱后传国玉玺的下落

在西晋永嘉之乱,晋怀帝被俘虏后,传国玉玺的下落说法有:

1、晋怀帝被俘虏后,传国玉玺被前赵获得,后赵石勒灭前赵后得到传国玉玺,并加刻“天命石氏”文字于玉玺右侧,随后玉玺在五胡中流传,最后被冉闵得到,冉闵向东晋求救,于是传国玉玺就到了东晋手里,经历东晋、刘宋、南梁数代,到了侯景反叛,攻破南梁都城金陵,传国玉玺被侯景获得,侯景战败后,被侍中赵思贤送给北齐的文宣帝高洋。

2、前秦苻坚在被姚苌所杀前,把传国玺印秘密埋藏;

3、北魏太武帝在泥像中找到传国玉玺,上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旁边还有加注“魏所受汉传国玺”

基本上来说,个人认为第一种说法是合情合理的,第二种说法可能性有,但估计不大。第三种可能性,应该是北魏为了宣扬自己是从曹魏手中继承合法性,而非从西晋继承按照文字记录秘密雕刻出来作秀宣传的物品。

五、传国玉玺的失踪之谜

传国玉玺在隋朝一统时,被隋朝承袭。隋朝灭亡后,传国玉玺被隋炀帝皇后萧皇后带入北突厥王庭。公元630年,李靖讨伐突厥时,萧皇后和隋炀帝的孙子杨政道携带传国玉玺返回唐朝,于是传国玉玺回到了唐朝,最后传国玉玺在五代十国时期失踪。

传国玉玺失踪有四种说法:

1、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末帝战败后携带传国玉玺一起自焚;

2、公元946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灭后晋俘虏后晋出帝时失踪,史书记载耶律德光曾经质疑后晋出帝交出来的传国玉玺不是真的。

3、1122年辽朝天祚皇帝在桑乾河遗失传国玉玺(《辽史》记载),这是说后晋出帝交给耶律德光的传国玉玺是真的。

4、元顺帝把传国玉玺带到漠北后失踪,但元朝编修的《辽史》并不认为辽国时的传国玉玺在元朝的手中,而是认为辽亡后传国玉玺就不见了。

因为传国玉玺失踪,明、清两朝都没有传国玉玺。

明朝弘治十三年,陕西巡抚熊翀进贡白玉玺,被礼部尚书傅瀚认为是伪造传国玉玺,因为它不符合《辍耕录》对传国玉玺的记载,加上人君治理天下以德不以玺,明孝宗接受了傅瀚的意见,把这个玉玺收藏但不用。

明崇祯八年,多尔衮攻打蒙古林丹汗,获得一方据称是传国玉玺的玺印,皇太极以此印作为称帝的依据,但这个玉玺在乾隆朝时被钦定为赝品。这个玉玺既不符合《辍耕录》记载,也不符合元朝印玺样式,很有可能是林丹汗的伪造。

清乾隆三年,,督河高斌进攻碧玉玉玺一方,这个玉玺和《辍耕录》记载符合,但被乾隆帝认为是好事者按照《辍耕录》的记录所仿造的,并非真迹。

综合上述资料,传国玉玺最大的的下落,要么南北朝时期早就失踪,要么是李从珂时自焚时失踪,要么是辽亡时失踪。

传国玉玺之所以如此神秘,就在于真正见过它的人太少,除了皇帝和权臣以及保存它的太监等少数人之外,基本上没有人见过它。

从《隋书》的记录来看,皇帝除了传国玉玺之印外,还有六个印玺:

一、曰『皇帝行玺』,封常行诏敕则用之。二、『皇帝之玺』,赐诸王书则用之。三、『皇帝信玺』,下铜兽符,发诸州征镇兵,下竹使符,拜代征召诸州刺史,则用之。并白玉为之,方一寸二分,螭兽钮。四、『天子行玺』,封拜外国则用之。五、『天子之玺』,赐诸外国书则用之。六、『天子信玺』,发兵外国,若征召外国,及有事鬼神,则用之。并黄金为之,方一寸二分,螭兽钮。

《隋书》记载的传国玉玺是:

又有传国玺,白玉为之,方四寸,螭兽钮,上交五蟠螭,隐起鸟篆书。文曰『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凡八字。

《隋书》的编修者是魏征,因此对传国玉玺的文字记载不大可能出错。即隋唐时的传国玉玺文字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并且是用白玉制作。

到了靖康之难北宋灭亡,金国从北宋取走皇帝印玺时

皇帝印玺从隋唐的六个印玺发展有:皇帝印玺14个,包括“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印玺;青玉制作的传国玉玺和“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两个印玺;金印有九个。

隋朝时用白玉制作的传国之宝,在北宋已经变成了用青玉制作了。证明了从后汉到北宋,中原王朝失去隋唐时的传国之宝。但隋唐时的传国玉玺很有可能不是汉晋时的传国玉玺,因为文字并不相同,汉晋时的文字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隋唐时的文字已经变成“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并非同一颗印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