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法家现场写书法 书法家写的字

网友提问:

有没有懂书法的朋友看看这个写的怎么样,应该是老板写的?

优质回答:

能看此作品书友对书法的领悟,属于书法爱好者。本人拙见如下:

1、基本功不扎实,笔墨漂浮,俗话说,力透紙背。

2、平时偶尔提笔,笔法不到位,字法有个性、章法欠规范。落款、印章不宜出格。

3、有书法创作之灵感。

4、书法艺术本身就是众人评头论足,有个好心态,通过书写闲情逸致,修心养性。

其他网友回答

一,整体章法布局有独到之处,能看来是用了心思了。

二,笔法是有一定基础的,比如用笔的粗细变化,用墨的浓淡干湿,如”同””弟”同一字里,用笔粗细的变化

还有米芾书法里标志性笔法”蟹爪勾”如下图”同”字的钩,这都是功力深厚的表现。

三 比较遗憾的的是整幅作品,由于”颤笔,抖笔”的过度使用,从而影响了整幅作品的气格,正如古语所说”过犹不及”。感觉有一种习气在里面。

本来,书法家书法字体的苍劲老辣,如同万年枯藤的瘦硬笔力,达到”锥画沙,屋漏痕”的力透纸背的效果,多是经过多年临写形成的功力深厚的自然流露,

这主要来源于两点,一个主要是书写者多年汉隶魏碑的碑帖临习功力,出现我们常说的”金石气”。 一个是运用一些用笔技法,如”滾笔””涩行”,还有诸如”横鳞竖勒”的运笔方法,达到苍劲有力的效果。

再看作者的字体,为了追求这种效果。过度的出现了曲曲折折,颤颤巍巍的线条,就明显出现了常说的用笔上的”习气”如上图,同字的”竖弯钩”,还有”兄”字的弯钩,都多次出现了弯弯曲曲的刻意”颤抖笔”

“颤笔”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还要靠速度和深厚的控笔能力来体现,如下图颜真卿的《祭侄稿》

还有当代草圣林散之的”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这幅作品,

里面都不同程度的有苍劲的状如万年枯藤的飞白,还有”锥画沙,屋漏痕”的自然流露,并非刻意颤抖出来的,而是深厚的功力流露笔端,所谓人书俱老。

如果刻意追求抖颤的效果,功力不到导致缓慢的抖动,势必会造成明显的如蚯蚓般曲曲弯弯的软绵纠缠。因为正因如此,”抖颤笔”这种笔法一直为人所诟病,认为充满江湖体的痕迹显露,笔画相同重复。

古代也有论述。李世民《晋书·王羲之传论》贬斥曰:“萧子云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

其他网友回答

看上去似乎不错!

书者以隶书为主,兼学魏碑笔法,这种书法在社会上好像很流行!

我不赞同这种字,尤其是弟字与力的撇,就像棍子似的生硬,很多的竖划及其他笔划中弯曲更是有做作的嫌疑,

可能是我对魏碑的偏见吧!总之,我对这种字反感!

其他网友回答

好罢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好,书者有一定的魏碑功底,追求古拙雄健的书风,对书法的章法、字法、笔法有较好的理解,作为业余爱好者,写到这个程度也算不错了,作品可以装裱挂墙,可以送人啦,要达到被收藏的程度,怕还需要假以不少时日。

细究起来,此作品问题不少:首先是内容,内容来自《诗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作者变“利”为“力”,如果是写错了那是大煞风景;如果是有意改变,也是不可取,这种不严肃态度常会弄巧成拙。

再说作品书写上的得失问题,“弟”和“力”的两撇生硬雷同,又很粗壮,感觉不是雄健,而是荒蛮;“兄”的弯钩,“断”的长竖,“金”的捺,作的味道很重,整个作品不够自然,刻意的成分太重。

“心”和“其”两个字写得很好,“其”字上重,下轻,上下呼应对比很自然,尤其那一长横很见功夫,也很有味道。“心”字右边一点很有味道,三点稳健不呆板,灵动不虚浮,心字又注意到了和左右相邻两字的对比,可惜左右两个粗大的撇,将这颗心夹得难受。

狐言狐语,胡言胡语,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多有得罪,见谅见谅。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