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解读诗歌有哪些技巧?
优质回答:
情感相通诗自解
——首先感谢朋友邀答。就此问题,谈谈个人浅见。
诗歌源于上古社会人类的生产生活,较之其它语言文学形式,最大的特点即是有韵律,极富感情色彩,所谓抒情言志。“诗者,吟咏性情也”(严羽《沧浪诗话》)。人作为高级动物,最显著的特征不仅有思想,更具有及其丰富的情感。一首优秀的诗歌,总能够触发某些人类共同的情感共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因此个人认为:解读诗歌没有其它更多技巧,只需要能够与其情感息息相通。即在阅读诗的过程中,是否感到自己有一种情感上的自发触动:或是欢乐、或是忧伤;或是兴奋,或是沉思;或是昂扬,或是惆怅;或是高阔广远,或是细腻缠绵……等等。引发情感触动的可能是全篇、可能是一部分,甚至是其中某一两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解读诗歌,实现与诗歌情感相通,需要的不是技巧,而是做到三个字:
情——情结情感情之赋禀。热爱诗歌,对于诗歌的韵律、意象、情绪和气场等的感知共鸣敏捷。
读——好读善读以读为乐。尽可能多地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名篇,自己喜爱的更要细读深读反复读,文学修养素质和欣赏诗歌能力必与日俱增。
悟——感悟领悟愈悟愈妙。学会感受诗人情感,触摸诗人心扉,体味诗人初衷。同时也可多看看优秀的诗歌评论,开阔视野,有益开悟。
其他网友回答
“思无邪”,好的诗歌几乎都是偶然间挥洒,出乎于情,动乎于心,喜怒哀思,一气呵成。
诗词之美,美在境界与修辞的高度契合,抑扬顿挫间流淌出一副副唯美的画卷。日月交替,潮落潮起,离合悲欢,得失舍取……境由心生,触景生情,或慷慨激扬,或低沉婉转,寄情于山水,鸣声于万物,喜从中来,悲从中来……
用心倾听诗人的心声,感悟诗人当时的处境与胸怀,身心投入是读诗最好的方式。
人的年龄、阅历、处境、修养决定他是否喜好诗歌,能够接纳什么的诗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处境对同一首诗会有迥然不同的解读与感悟。解读诗词,因人而异,同一首诗,一千个人一千个画面,或许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解读诗词没有技巧而言,只有不断地知识沉淀,读读想想,写写画画,天长日久,水到渠成。什么样的学识胸襟,解读什么样的诗词歌赋。你眼中的一寸,或许就是我看到的一尺,解读诗词,各凭造化。
喜欢用“不求甚解”的方式解读诗词,只要能入我心者,皆是好诗。只品磨意境,不考究修辞典故、诗人出身命运、作品动机……只追溯诗歌本身的美妙与趣味。有生活,含哲理,有画意,显性情,这样的诗,喜欢。因为深刻,所以不忘。因为不忘,所以深刻。
过度解读诗歌会丧失诗歌本来的美,曲解诗人的原意,很多时,不为什么,只是喜欢,自自然然的抒情泼墨,哪有那么多功利糟粕?以已量人,解读诗词,动辄洋洋洒洒万语千言,却不知所云何物?无力为诗,黔驴技穷,顺人口水,只为显示高明,刷存在感,这才是诗词创作一代不如一代的症结所在。解读诗词,《人间词话》不可不读,尽管很多当代大家多有微词,但没有一个修为超过王国维的,随便说一句,王国维的诗词写得非常精妙,只不过被《人间词话》盖过了风头。
崔颢《登黄鹤楼》意境高远,没有搜寻到李白的点评解读,只探究到诗仙用诗关联黄鹤楼,虽然终究没能在“黄鹤楼”上胜上一筹,豁达儒雅,可谓风流。
以诗读诗,是解读诗歌的最高境界。用一个近乎诗人的才情胸怀去谱写诗词、解读诗歌,坦然好恶,抛名弃利,去伪求真,方能胸中藏诗,眼里是诗,心里有画,笔下生花!
拙见,见笑!
(负薪映雪感谢你的阅读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一、首先了解作者的身处时代背景,尽可能了解他的生活境况,生平事迹。了解他写诗的特点,常用的方式;
二、结合“五意法”解读诗歌意象、意境、意脉、意蕴和意旨。围绕了解诗人想表达出来的真情实感,当时想表达出来的意思,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