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历来多误国 书生误国是谁提出来的

网友提问: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书生误国”?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说书生误国,其实宋代和明代很多战将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关键在于,如果没有实战经验,仅仅靠纸上谈兵,书生自然就误国了。

相比起来,武将最低程度打过仗,相对比较务实,造成的危害比较小。

书生误国最惨的,就是隋炀帝的远征高句丽。

隋炀帝虽然也打过几次仗,其实都是打酱油的,观战而已。

吃饱了撑得没事做,突然去打高句丽。

当年除了山海关就没有人烟。而山海关距离高句丽有几百公里的距离,没有路,粮食物资运输极为困难。

这种情况下,能力超群的隋文帝曾经出兵30万打高句丽,惨败,损失大部分兵力。

后来的李世民,也是打了几次才将高句丽打垮。

而隋炀帝不懂军事,却使用士兵120万,又用200万民夫负责后勤支援,后来又增肌到300多万

大家想想看,这就用了500多万人啊!

古代有史以来,谁出动过这么多部队?

而高句丽很有经验,直接闭门死守。

100多万隋军长途奔袭到朝鲜,路上粮食几乎吃光,疲惫不堪。

这边,为了运输物资,300万民夫昼夜不停的在关外运输物资。

但运输条件太差,这些粮食根本运不到前线,还不够民夫在路上吃的。

同时,隋炀帝不管民夫死活,一味严令,导致民夫大量死在路上。当时几百公里的道路两边,全都是累死病死的民夫尸体,臭不可闻。

这种情况下,没有后勤的隋军久攻不克,粮食吃光,也就自发的溃散了。

期间,隋军将领知道不妙,试图主动撤退。

但隋炀帝严令必须他批准,才能执行命令。

当年不是今天,没有电报、手机,所有情报都靠快马传递。而从平壤到鸭绿江就有400多里,这导致前线指挥完全陷入混乱。

深入朝鲜境内的35万隋军,最后只有几千人逃回来,大部分是饿死在路上的。

而远征高句丽并不是一次,而是三次。

这三次下来,不但隋朝的军队消耗大半,民间人力物力都耗尽。大片土地没有人耕种,官府又横征暴敛,大量老百姓活不下去,被迫起义。

明知道去远征高句丽必死,一些隋军也干脆叛变,成为反隋的主力。

其他网友回答

长庆裁军有人答了,方孝孺应该也轮不到我科普吧。我来说一个。

北宋后期,开封有个读书人叫耿南仲,通晓《易经》,有贤名。中进士,被推荐可以做清要官员。后来给两位皇子侍读,这两位皇子一个是嫡长子赵桓,一个是最得宠的赵楷。他给赵桓当了十多年的语文老师,眼看着赵桓成了太子,自己成了学士。

历史的进程使得徽宗生前赵桓就登基了,是为钦宗。拜耿南仲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不久免去签书之职。因耿南仲是东宫旧臣,礼敬尊重他,赐宅一区。

耿南仲以为自己给皇帝当过多年老师,总该发达了,结果只做到门下侍郎,惨遭吴敏、李纲超车,心理不平衡了。

对金的大政策上,李纲主战,耿南仲偏偏主和,导致一些作战的准备工作半途而废。

对内耿南仲也排斥异己,把太上皇的左右都罢黜了。谢克家、孙觌、李擢、李会、王及之、王时雍、刘观七人结党依附耿南仲主和。为了自己上位,耿南仲与同党唐恪、聂山联手打飞了吴敏和主战派徐处仁。中书侍郎何?反对割地,请求建四道总管,派他们统兵入援,以胡直孺、王襄、赵野、张叔夜领之,军队已响应,而唐恪、耿南仲、聂山合谋认为正要安民却不停调兵,如果让金朝人知道了怎么办,赶紧发檄文止住军队。何?这个出身状元的未来宰相也不靠谱,随即就和耿南仲一起排斥了耿直的中书舍人胡安国。当时天象不吉,耿南仲却说这是应在金人身上。金朝使者王汭持右副元帅完颜宗望书信,欺诈耿南仲等大员说割地可以求和。李邦彦、吴敏、耿南仲、唐恪信以为真。吴敏、王时雍、徐处仁、耿南仲在朝上下相蒙,所行事皆不合公议,有识之士都知道必致祸。十月,真定失守,唐恪、聂昌(即聂山,取周昌之意被赐名)、耿南仲诬奏真定通判献城。

种师道得知真定、太原皆失守,檄召西南两道兵赴阙,南道总管张叔夜、陕西制置使钱盖各自统兵赴阙勤王,而唐恪、耿南仲专主和议,在种师道病死后即发檄文止住诸军前进,于是两路军各自回师。

钦宗与唐恪等商议遣大臣去讲和办理割地,耿南仲以年老有病为由相辞,聂昌以亲人为由相辞。钦宗大怒,令耿南仲出使河东完颜宗望军、聂昌出使河北完颜宗翰军,分别作为告和使,持书于军前,并赐河东河北两路守臣诏书,商议割地。

聂昌去了以后,直接被暴民撕了。

耿南仲闻讯,不敢去了。身负皇命,没完成任务,何去何从?

他运气真好,知道皇弟赵构正在相州,连夜骑马去见他,仗着自己身边有代表朝廷的人,假传圣旨说:

皇上要你在河北起兵勤王!

于是赵构和耿南仲联手募兵。不久金人就围攻相州,但赵构已经听耿南仲建议去了大名府。只是他们在相州好吃好喝伺候的民兵都做了金人的带路党。

这时候的耿南仲似乎靠谱一些了。黄潜善要上书指责金军,耿南仲担心书信被金军截得泄露赵构所在,阻止其上书,说金军恃强暴、无理义,不可与之争口舌,一旦金朝以徽、钦名义召赵构,赵构就进退两难。

与此同时,他的不靠谱之处也在显露后果:因为他阻止援军,开封被围时只有守军七万人。

靖康之耻后,耿南仲参与劝进赵构为宋高宗。黄潜善建议年号炎兴,耿南仲拒绝了,那是刘阿斗用过的!

于是年号建炎。

耿延禧《建炎中兴记》称,张邦昌被立为皇帝时宁死不从,说:“康王军中有文臣耿南仲、武臣刘光世,必竭力辅之,赵氏必中兴,立邦昌徒取诛灭。”于是金军取开封城中耿南仲家属及刘光世诸妾、子到金朝军营为人质。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不取,因被金军劫为人质的官员很多,与张邦昌所言并非因果关系,耿南仲也不是金军所严惮之人。

你们猜猜这个有良心的耿延禧是谁啊?没错,就是耿南仲的儿子,亲的!

虽然高宗因自己及时离开相州免于被围感激过耿南仲,但终究还是鄙视他。正好耿南仲告老,于是就贬了。

耿延禧《建炎中兴记》称耿南仲被排挤是因为先前参与排挤蔡氏。对亲儿子的这套说法,《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继续不取。

言官们纷纷弹劾耿南仲主和误国,连耿南仲推荐上去的谏官邓肃也反水了。御史中丞张澂说:“南仲迫使李纲去救河东(指之前太原抗金战事),以致大军溃败,是不恤国事,用此报私仇。”高宗说:“南仲误渊圣(指渊圣皇帝,即钦宗),天下共知,朕曾想亲手持剑杀他。”爱国名将宗泽也屡次指责耿南仲。

建炎二年(1128年)二月,高宗责令耿南仲去临江军居住。十一月,责授耿南仲为单州团练副使。耿南仲走到吉州去世。

不久因为主和派范宗尹拜相,耿南仲又被追复为大学士了。

而正直的周紫芝、胡寅、胡铨、刘嵘、岳珂、魏了翁及金朝皇侄完颜构等人,继续对耿南仲鞭尸。

朱熹曾说钦宗登基后三四日就起了大雾,怀疑就是被耿南仲邪说蒙蔽所致。

《池北偶谈》《后村先生大全集》等也都指耿南仲主和误国。《北山小集》认为耿南仲虽避宰相之位,却掌握宰相之权,其罪不在议和,而在于阻止勤王。 后人有“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命”的名句。

主和的确不一定错,但要以为缓兵之计才有可取之处,然而你耿南仲主和缓的不是敌人的兵,是自己的兵!

太平年代,耿南仲曾在同文馆唱和诗。著有《周易解义》十卷、《易明蒙》 、《周易新讲义》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易经》注二十卷。

百姓欧阳澈曾上书钦宗,指耿南仲能为章句,道德可尊,但临机应变智谋不足,又嫉贤妒能,非社稷之臣,不可令其擅权主国家大事,可授予讲读之职使之论道经邦。安尧臣也曾上书,指耿南仲、何?为书生,应为翰林学士,不宜辅政。

大概这才是他应该胜任的职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