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果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可以在潼关挡住安禄山吗?
优质回答:
潼关之战是安史之乱中非常关键的一战,在潼关之战之前,形势对安禄山极为不利,一方面他的部队无法突破唐军的潼关防线,只能在潼关之外设伏,等待唐军上钩;另一方面,郭子仪在朔方镇起兵,进攻叛军占据的山西地区。不久又分兵一部给了李光弼,两路出击攻打安禄山的老巢河北,在河北地区郭子仪和李光弼屡屡击败叛军,在颜真卿等人的配合下,安禄山的死党史思明只得困守范阳而不敢南下,范阳与洛阳的通道被切断。可以说此时的安禄山进退两难,只要唐军在潼关坚守不出,时间一久安禄山就只能率领主力从洛阳撤军回到河北,到时候唐军就可以集结全国的兵马围攻安禄山驻守的河北一隅,安史之乱就会提前结束了。
安史之乱刚爆发的时候,安禄山确实有反叛盛唐的资本。当时唐朝的军队以边军为主,总数大约在50万上下,因为常年在边关地区作战,是当时唐朝战力最强的部队。相对于边军来说,中原腹地的部队不但数量不多,而且由于常年没有作战经历,在交战的时候也不是边军的对手。
在全国大约50万的边军中,安禄山一人就控制了河东、范阳和平卢三镇,拥有18万边军,占了全国边军总兵力的近40%,是所有节度使中实力最强的,他手上的18万边军就成了他反叛唐朝的资本。
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后就率军一路南下,唐玄宗则任命了高仙芝和封常清为统兵大将抵御南下的安禄山。但当时的唐朝内地兵力十分空虚,高仙芝和封常清只能临时招募士兵来抵御强悍的安禄山大军,这些临时招募的军队根本就不是安禄山边军的对手,到十二月的时候很快洛阳就沦陷了。
▲拥有庞大数量的边军部队,这是安禄山反叛最大的资本
如果是早年的唐玄宗面对这样的状况,应该是很快就能平叛的,虽然安禄山拥有一支数量庞大且战力强悍的边军部队,但当时唐朝国力十分强盛,拥有源源不断的战略后备资源,只要能顶住安禄山前期的进攻,慢慢地跟安禄山耗下去,安禄山根本就没有机会。
高仙芝和封常清都是在边关艰苦环境中历练出来的百战名将,他们通过前期与安禄山部队交手的情况就判断出,他们手上的部队根本就不是安禄山大军的对手,面对打常规战无法战胜的敌人,他们及时收缩兵力到了潼关,由于有潼关天险,安禄山大军猛攻潼关不下,被唐军阻挡在了潼关。
可这个时候的唐玄宗却接连犯了糊涂,他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认为高仙芝和封常清作战不力,派人到潼关将两人处斩。封常清在临死之前还给唐玄宗上了遗表,在文中希望皇帝不要轻敌,可就是这封带血的遗表也没有让唐玄宗清醒过来。
▲哥舒翰是当时唐朝不可多得的一位将才
高仙芝和封常清死后,接替他们驻守潼关的是另一位名将哥舒翰,此人也是一位百战名将,在接替了潼关的防务后,接连击败了进犯潼关的安禄山次子安庆绪,为惴惴不安的帝国打了一剂强心针。
但此时哥舒翰与杨国忠的矛盾却徒然激化。一方面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安禄山的反叛是杨国忠一手造成,只要杀了杨国忠安禄山就会罢兵,安史之乱就能马上结束;另一方面,哥舒翰与杨国忠也不对付,此时哥舒翰手握二十万重兵,且基本控制了京畿要地,哥舒翰可以随时带兵回长安逼宫,到时候杨国忠就真的是哥舒翰刀板上的鱼肉了。因此这个时候的杨国忠就一心想除掉哥舒翰,而能够除掉哥舒翰的就只有安禄山了,杨国忠便有了借安禄山之手除掉哥舒翰的计划,全然不顾前线几十万将士的生死和整个帝国的安危。
▲晚年的唐玄宗只能用昏庸来形容了
这个时候安禄山为了引诱唐军从潼关出击,自己也做了一出戏:成天与部下在洛阳自娱自乐,夜夜笙歌;在潼关前线将老弱病残部队摆在了唐军面前,将精锐部队隐藏在后以逸待劳。于是深宫中的玄宗就得到情报:驻守陕郡的叛军不足四千,而且都是老弱病残吊儿郎当不堪一击!
对于这个情况,哥舒翰一看就知道是个圈套,他随即上书玄宗,认为安禄山久经沙场,不可能毫无防备,这很明显是设下陷阱引诱我军上当。实际上叛军远来,利在速战;我军据险,利在坚守。因此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何况反贼之所为不得人心,发生内讧是迟早的事情。到那时我河北之军南下,我再率潼关之军东进,多行不义之贼必定自毙。对此郭子仪和李光弼也都表示赞同。
▲潼关一战,哥舒翰手上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可老糊涂的玄宗却听不进去,下令哥舒翰立即出关,杨国忠也更是煽风点火,扬言不能坐失良机。这在唐玄宗是昏,也可能是浮躁。在杨国忠是奸,要置哥舒翰于死地。结果哥舒翰率军出关,很快就遭遇了安禄山大军的埋伏,一战下来全军覆没,哥舒翰也在此战中被俘。
失去了二十万主力军,潼关很快就被叛军攻陷,首都长安直接暴露在了叛军的面前,面对强大的叛军部队,此时的长安也无力抵挡,最终唐玄宗不得不放弃长安逃往了蜀地。本来很快就能平息的安史之乱,唐朝最终花了八年时间才最终得以平息。
我们综合潼关之战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前期的高仙芝、封常清还是后期的哥舒翰,他们都完全有能力将叛军阻挡在潼关之外,并配合各地的部队将叛军困死在洛阳和范阳两地。如果唐玄宗能完全信任这些将领,对军事不加干涉,唐军的胜利是十拿九稳的,可惜晚年的唐玄宗昏聩无能,听信了各种谗言,才最终葬送了几十万唐军,葬送了大好的局面。
其他网友回答
不是能不能堵得住的问题,事实就是高仙芝已经将安禄山的叛军堵在了潼关,并且逼迫叛军退兵。
与此同时,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张巡等数路兵马多路出击,潼关叛军受阻,唐实际已经对安禄山完成战略包围。如果唐玄宗不做汉奸,不老糊涂,骚操作不接二连三,安史之乱根本用不了八年,一年就OK了。
安禄山起兵之后不久,很快就陷入了困境,濒临覆灭:
755年,天宝十四年12月,安禄山起兵反唐,一开始确实势如破竹,但很快安禄山就露出了胸无大志的一面,刚拿下洛阳,敌人还在关中,他不是着手准备消灭唐廷,而是急于称帝:
会禄山方谋称帝,留东京不进,故朝廷得为之备,兵亦稍集
安禄山急于称帝,唐廷从一开始的慌乱中很快开始清醒过来,或抵抗,或反击:
由于高仙芝带的兵不是他在西域所带的百战精兵,在与安禄山这些久经战阵的精兵较量之下,不断败退,不得已退守潼关。但名将就是名将,虽然连吃败仗,但高仙芝不断整训人马,这些临时募集的市人(普通百姓)之兵在与安禄山的百战之兵的对抗中迅速成长,借助潼关天险,成功将安禄山叛军堵在潼关。由于一再攻击失利,叛军不得已退兵。
(高)仙芝乃帅见兵西趣潼关……至潼关,修完守备,贼至,不得入而去。
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开始组织反击:
安禄山大同军使高秀岩寇振武军,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击败之,子仪乘胜拔静边军。大同兵马使薛忠义寇静边军,子仪使左兵马使李光弼、右兵马使高浚、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右武锋使浑释之等逆击,大破之,坑其骑七千。进围云中,使别将公孙琼岩将二千骑击马邑,拔之,开东陉关。
颜杲卿组织河北义军骚扰安禄山后方:
颜杲卿将起兵,参军冯虔、前真定令贾深、藁城尉崔安石、郡人翟万德、内丘丞张通幽等皆预其谋;又遣人语太原尹王承业,密与相应。会颜真卿自平原遣杲卿甥卢逖潜告杲卿,欲连兵断禄山归路,以缓其西入之谋。
于是河北诸郡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馀万;其附禄山者,惟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鄴六郡而已。
看到没有,潼关,高仙芝封常青堵住了安禄山叛军的西进之路;河东(山西、太行山一带),郭子仪、李光弼大举反击,安禄山后方不稳;河北,也就是安禄山的老巢幽州、卢龙一带,颜杲卿率领的河北义军,已经使得本被安禄山占领的大片土地,重新姓了唐。另外,许远、张巡等人,已经将安禄山叛军堵在了睢阳(今商丘)一带,安禄山叛军无力向南方扩张,保住了唐的经济命脉。
也就是说,唐实际上已经对安禄山叛军完成了战略包围。这个时候,稳扎稳打,潼关继续坚守;斥援军大力增援睢阳;北部,令郭子仪李光弼与颜杲卿等人配合,扫清安禄山后方,利用唐廷的人财物优势,逐步收紧包围圈,安禄山不死那就没天理了。
这是唐的第一次机会。而且是最好的机会。如果这个战略得以执行,本来扑灭安史之乱(其实这个时候史思明还没机会露头呢,也就是只能称之为安禄山叛乱)不会超过一年时间。
不过唐玄宗很快露出了汉奸本色,骚操作一个接一个,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
首先杀掉了高仙芝、封常青,自毁长城;接着逼迫哥舒翰出战,一堆没经过训练的市井子弟如何是久经沙场的安禄山军队的对手,差点全军覆没。于是潼关洞开,叛军直驱长安,唐玄宗仓惶出逃巴蜀。
接着“上命郭子仪罢围云中,还朔方,益发兵进取东京”,调走了河东(山西)节节胜利的郭子仪,也就间接害死了正在河北与安史叛军苦战的颜杲卿;
南边,督战不力,坐视许远、张巡陷入绝境;
四路兵马,让玄宗自己拆的干干净净。
如此操作,实在是让人怀疑,当年那个英明神武的唐玄宗,是一个人么?
大好局面就让玄宗自己毁掉了。
本来一年就能搞定的叛乱迅速蔓延。
高仙芝、封常清扬威西域,哥叔翰则在对吐播的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都不用多说,都是唐不可多得的名将。
唯有安禄山,由于反叛,关于其功绩的记载非常之少,给人的印象就是此人只不过是个会溜须拍马的无耻之徒。
但安禄山从一个盗羊将要被杀的死囚,累积战功到三镇节度使,在盛唐名将如云的背景下,显然不可能如此之菜。要知道,他的竞争对手可是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郭子仪、李光蔽、王忠嗣等不世出的名将。能够在这些人中脱颖而出,安禄山绝不可能仅仅是个溜须拍马之徒。新旧唐书对安禄山的战功记载都非常之少,唯有《新唐书》中多了几个字“尝以五骑禽契丹数十人,守珪异之,稍益其兵,有讨辄克,拔为偏将”,有讨辄克,说明安禄山还是颇有能力的。
竞争对手非常强悍,而其下属,崔乾佑、史思明等人都证明他们都是非常有能力的战将。崔乾佑史书上鲜有记载,但实际上,封常清、哥叔翰都是其手下败将,虽然有封、哥舒两人手下兵士为新兵的因素,但证明这些人都不是菜鸟,而后来的河朔三镇田承嗣、李怀仙等人战斗力都不俗,可这些人都对安禄山服服帖帖,安禄山自然不可能太差。
不过因为安禄山入了《新唐书.逆臣传》,史书对其早期的战功都是语焉不详,一笔带过,我们也就很难复原其战绩了。但肯定差不了是可以确定的。
其他网友回答
安禄山攻陷洛阳,往长安进攻。无论是封常清、高仙芝,还是哥舒翰,都认为应该固守潼关。但是,唐玄宗不但杀掉封常清、高仙芝,而且还逼迫哥舒翰一定要出关进攻安禄山。结果哥舒翰一出兵,就落入安禄山设定的圈套中,惨败而回。等哥舒翰想收集残兵,再次固守潼关的时候,手下的那些将领却叛变了,把哥舒翰抓起来,绑在马腹上,向安禄山投降。潼关失守。
(唐玄宗剧照)
那么,如果唐玄宗不横加干涉,让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固守潼关,最终能守住潼关吗?
我们先来看看,潼关为什么会失守?
潼关失守,从客观上来说,哥舒翰是要负一定责任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哥舒翰在出关之前,是“恸哭出关”。其实,就算哥舒翰不满意唐玄宗的做法,认为不应该出关,但他也不应该“恸哭出关”啊。这么一做,事实上先就认为会打败,对士兵的士气是有影响的。其二,哥舒翰已经识破了安禄山的阴谋,知道安禄山是用老弱残兵引诱,然后设下埋伏包围。这一点,他在给唐玄宗上奏的奏章中就讲到了。既然如此,就算出关,也得讲究些策略,为什么还有落入安禄山的圈套之中呢?
当然了,哥舒翰要负责任,但不应该负主要责任。潼关失败,负主要责任的还是唐玄宗。唐玄宗的错误也至少有两点。
一是滥杀大将失人心。
封常清为什么守不住洛阳,很简单,他虽然在洛阳招募了六万人,但都是一帮乌合之众,根本没有战斗能力。在军队战斗力不强的情况下,依靠潼关坚固的防御工事固守,其实是非常恰当的,所以他不该被杀。而高仙芝的被杀就显得更冤枉了。尤其是边令诚诬陷他贪污军粮。当时,高仙芝把所有的士兵都召集起来,问那些士兵,说他贪污,是不是很冤枉?所有的士兵都回答,冤枉!
在这种情况下,边令诚还要杀高仙芝,可以说,这样的举措,大失人心。
后来哥舒翰战败后,他手下把他绑在马腹上,前去投降安禄山,就是唐玄宗滥杀大将已经失去人心的表现。
(哥舒翰剧照)
二是贸然出击以弱敌强。
唐军弱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军队都是临时募集起来的,都是一些乌合之众。安禄山强的地方在哪里?就是他的军队都是正规军,而且在边关镇守多年,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唐玄宗认识不到这一点,偏偏要用自己军队的弱项,对付安禄山军队的强项,那不是以卵击石吗?
反过来,唐军的强项是潼关,安禄山的弱项是没有强力的据点。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反复讲的,就是以自己的强项对付敌人的弱项。但唐玄宗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那么,如果当初唐玄宗不干涉封常清、高仙芝与哥舒翰,放手让他们守潼关,潼关能不能守住呢?
我认为,肯定是能够守住的。
其一,潼关经营多年很坚固。
秦朝当年之所以有恃无恐,就是因为有个函谷关。西汉武帝的时候,把函谷关往动迁移了一段距离。到东汉末年的时候,曹操废掉函谷关,设置潼关。从此后,潼关就是定都长安的朝代着力打造的一个防御设置,目的是确保皇城的稳固。
所以,潼关是非常坚固的,根本就不容易攻破。
实际上,不只是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人认为潼关可以守住,其实唐玄宗本人也认为潼关可以守。他之所以要命令哥舒翰等人出击,其实所担心的并不是潼关能不能守住的问题,而是觉得哥舒翰等人固守不出关,太慢了,不能很快消灭安禄山,他心里着急。
(高仙芝剧照)
其二,各地勤王部队正陆续到达。
其实,唐玄宗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着急,只要固守潼关,不让安禄山向前挺进一步,他们的任务就算达到了。等着郭子仪、李光弼、张巡他们把队伍集结起来,赶到京城勤王的时候,那时候安禄山就会腹背受敌。要打败安禄山,也是很容易的。
但是唐玄宗骄傲自大,就算安禄山打到家门口时,他也没有对国内的情况有个清醒的认识,没有看清楚他的军队有多么弱,反而一味地催促哥舒翰等人出兵。
其三,固守潼关不会打成持久战。
唐玄宗之所以一定要哥舒翰他们出击,其实还有一个担心,是怕安禄山变得势大,和安禄山的战争变成持久战。
但实际上,虽然哥舒翰在潼关已经守了半年,但绝不会继续守下去。一是因为安禄山本身其实治军不严,对士兵缺乏约束,士兵烧杀抢劫,无恶不作。这样其实是很不得民心的。二是因为安禄山粮草很存在问题,他不可能拖得太久。三是安禄山当时还急于称帝。因为他要做这件事,因此自然就会松懈。等到安禄山松懈后,哥舒翰等人必然会寻到反击的机会。四是安禄山当时的身体很差,也就是个行将就木的人。只要安禄山出现意外,反击的机会更是很快就会出现。
所以,潼关不但该守,能守,守得住,而且,守住潼关,也是发动反攻最重要的前提。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
其他网友回答
在安史之乱中,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都是比较可惜的将领,因为他们不是死于敌人的手中,而是唐玄宗听信谗言,最终才被杀害的,他们三人都是唐中期有名的将领,带带兵方面有着极为难能可贵的天赋,他们被冤杀以后,朝廷将士莫不寒心,这也是安禄山为什么前期如此顺利的打进长安城中。
安史之乱初期,安禄山拥兵15万,一度占据了大唐当时并立的半数以上,而且这部分士兵大部分都是征讨契丹、奚族能征善战的军队,而当时中原各地的军民大部分都久疏战阵,因此安禄山兵锋所向,几乎没有人能够挡住他。
这时候的朝廷也乱作一团,一听安禄山的到来惶惶不可终日,而这时候封常清主动站出来,此时的他也是刚刚入朝,就听说了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于是主动向唐玄宗请命,由于当时洛阳还没有丢失,封常清自请前往洛阳募集一部分壮勇,当时唐玄宗还好生嘉奖了一番。
等到到了洛阳以后,封常清才知道情况有多糟糕,由于当时朝廷兵马大部分都已经被安禄山所节制,洛阳居然已经无兵可用,虽然后来又募集了一些士兵,但这些人大部分都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有部分是纨绔子弟,远远不是安禄山的对手,虽然封常清奋勇鏖战,但无奈士兵的素质太菜,洛阳根本守不住,就这样一败再败,就在退守陕郡之时,碰到了迎面而来的高仙芝。
高仙芝比封常清晚了那么一个月出发,他也是在封常清走了以后,唐玄宗安排的后手,基本上高仙芝也是带着长安所有能够调集的兵力来到了陕郡,还没有回过一口气,封常清就已经败下阵来,高仙芝知道封常清的实力,所以两个人在一块也没有过多的寒暄,他们明白,虽然现在兵马有不少,但是想要守住这点地盘难度很大,尤其是这个地方也没有什么天险。
两人在商量以后决定退守潼关,潼关是当时长安的门户,想要从东面进入长安,就非经过潼关不可,这里也是一个天险易守难攻,两人一拍即合之下,也忘了和一个人商量,这个人就是唐玄宗派来的监军边令诚。
两人最终受了边令诚的诬告,最终双双被杀,殊为可惜,而就在两人被杀以后,哥舒翰被唐玄宗请出来,哥舒翰虽然年纪大,身体有多病,但是也知道,坚守潼关才是上上之策,也就是在种种不利的情况下,哥舒翰率领唐军将士死守潼关达半年以上,如果不除以外的话,可能就会拖垮了安禄山。
但这时候杨国忠又站出来,他与哥舒翰不睦已经是世人皆知的事情,在他诬告下,唐玄宗勒逼哥舒翰出战,加上此前高仙芝、封常清被杀,士兵内部早就有所不稳,哥舒翰仓促与安禄山交战,结果惨败,20万大军仅剩8000,当然也不等安禄山处置哥舒翰,哥舒翰就已经被内部叛徒绑缚押解到安禄山的军中,就这样潼关被攻破,其实以三人的能力来看,守住潼关绰绰有余,只可惜天不随人愿。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如果唐玄宗的敌人,只是安禄山,那么安禄山早就死了一百次了。
在洛阳城下,安禄山就已经没办法前进了,跟他的手下说,你们跟我说造反能成功的?结果呢?
禄山大惧,召高尚、严庄诟之曰:“汝数年教我反,以为万全。今守潼关,数月不能进,北路已绝,诸军四合,吾所有者止汴、郑数州而已,万全何在?汝自今勿来见我!”尚、庄惧,数日不敢见。
如果皇帝派去平叛的武将,都想着造反,你怎么办呢?
很多人一看到唐玄宗、唐肃宗不信任武将,用太监、文官做监军,太监文官带兵打仗,就觉得这俩昏君,如果信任武将多好啊。
问题是,如果信任的结果就是武将不听调遣,那谁敢信任呢?
唐玄宗让哥舒翰去潼关抵挡安史叛军,结果哥舒翰想着清君侧,要知道,安禄山就是打着“清君侧”的口号造反的,吴楚七国之乱、燕王朱棣也是清君侧口号造反,清君侧在某种意义上,等同于造反了。
“又,禄山起兵以诛国忠为名,王思礼密说哥舒翰,使抗表请诛国忠,翰不应。思礼又请以三十骑劫取以来,至潼关杀之。翰曰:“如此,乃翰反,非禄山也。”或说国忠:“今朝廷重兵尽在翰手,翰若援旗西指,于公岂不危哉!”国忠大惧,乃奏:“潼关大军虽盛,而后无继,万一失利,京师可忧。请选监牧小儿三千于苑中训练。”上许之,使剑南军将李福德等领之。又募万人屯灞上,令所亲杜干运将之,名为御贼,实备翰也。翰闻之,亦恐为国忠所图,乃表请灞上军隶潼关。六月,癸未,召杜干运诣关,因事斩之;国忠益惧。”
王思礼对哥舒翰说,我们清君侧吧?哥舒翰没答应。
但是,有人就向杨国忠告密了,杨国忠于是跟李隆基说,“现在你的命在潼关守军手里啊”,李隆基遂新募军万人,屯兵霸上,表面上是防賊,实际上防着哥舒翰造反,哥舒翰知道后很害怕,知道是提防他的,于是派兵把这支军队强行收编了。
这是什么性质的事呢?这跟造反没什么区别了吧?
只是因为最后唐肃宗继位,必须把唐玄宗写成昏君,所以淡化了哥舒翰反叛的事实。
很多人把“安史之乱”归咎于唐玄宗的昏庸,和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不忠,
但是呢,论谁拥有安禄山的权力,他都不会听话的,甚至造反的,
要知道,功臣和反贼,通常只有一线之差。
安禄山形象不好,只是因为他们造反了,并且失败了,并不是他们人品比别人差,要知道,河朔三镇的老百姓,称他们为四圣,给他们立庙祭祀。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魏博节度使田承嗣为安、史父子立祠堂,谓之四圣,且求为相;上令内侍孙知古因奉使讽令毁之。冬,十月,甲辰,加承嗣同平章事以褒之。”《新唐书》卷一二七,列传第五二,《张弘靖传》:“俗谓禄山、思明为‘二圣’,弘靖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众滋不悦。”
其实,安禄山不是唐玄宗最受器重的人,王忠嗣才是,王忠嗣可是身兼四镇节度使啊
以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忠嗣杖四节,控制万里,天下劲兵重镇,皆在掌握,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虏其全部而归。
只是,王忠嗣也不听话了,就罢免了他,
后来平叛的将领,如李光弼、仆固怀恩这些名将,他们江湖地址一点不比郭子仪低,但是呢?他们都不听调遣,或者直接造反。
唐德宗时,让泾源节度使带兵平叛,结果因为伙食不好,就发生了“泾源兵变”。而且,皇帝的禁军在旁边看笑话,无一人至,只有太监跟着他。
所以,安禄山等人,只是不听话的武将代表,其他武将跟安禄山是一丘之貉,都不听话
如果唐玄宗的敌人只是安禄山,那将很容易就平定了,
但是,如果所有武将都不听话,都是潜在的反贼,平叛就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