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红楼梦》中,比起红梅,为什么黛玉更喜欢梅花枯枝?
优质回答:
我不知道题主这个说法从何而来,如果只是看书的话,我记忆中书里并没有黛玉“比起红梅,更喜欢梅花枯枝”的表现。
1.热爱生命的黛玉,没有不喜欢红梅的理由。
很多人都对黛玉有所误解,以为她是一个“病态美”的女孩。其实黛玉只是身体弱,她的灵魂本质,却是充满生命力的。黛玉富有灵性,对自然界中的花花草草小鸟小鱼都有怜惜之情,唯独对人情社会中的迂腐刻板不屑一顾。她之所以吸引宝玉,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此。黛玉的心灵是活泛的,不是宝钗那种小大人式的死气沉沉。
萧瑟的冬天,万物凋零。这个时候盛放的红梅,正是生命力最好的诠释。向往生命活力的黛玉,有什么可能不喜欢呢?
书里虽然没有明说黛玉喜欢红梅,但是有好几个地方的描写,联系起来不难得到合理的结论。
比如栊翠庵的红梅盛开时,妙玉通过宝玉给黛玉宝钗等人“每人送你们一枝梅花”。妙玉是很高傲的,她的梅花一般人要不来,但她却愿意送给黛玉宝钗她们,自然是因为她较为看重她们的缘故。这和刘姥姥探访大观园时,妙玉专门请了黛玉宝钗去品茶是一样的道理。这次品茶妙玉还毫不客气地说黛玉是个“大俗人”,可见妙玉和黛玉的关系是亲近到不需要客气的。
换言之,妙玉对黛玉还是有一定了解的。如果黛玉不喜欢红梅,妙玉怎么可能让宝玉送红梅给她?退一步说,就算妙玉其实没那么了解黛玉,但宝玉肯定是很了解的。如果黛玉不喜欢红梅,宝玉绝对不会把红梅送给她。
事实上,就在送红梅的前一天,众人到李纨那里商议诗社活动,书里特地描写了黛玉的穿着,就是一身的大红色: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狸里的鹤氅,束一条青金闪绿双环四合如意绦,头上罩了雪帽。
整本书里其实很少实际描写黛玉的穿着面貌,仅有的两次,偏偏都是写她在下雪的冬天里穿的红色。黛玉对红色的偏好,就这样隐晦地表达出来。
宝玉是黛玉的灵魂知己,其实宝玉最爱的也是红色。这一点,在书中反映的就更多了,从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到他日常的穿着,再到他住所的名字,再到他被袭人批评的“爱红”的特点,以及用“配不配穿红色”来点评女孩儿等等,这里不再赘述。宝玉所爱的黛玉,黛玉前身就是绛珠草——绛色,就是红色——所以,宝玉爱红色是明写,黛玉爱红色是暗写。
爱红色的黛玉,怎么可能会不喜欢大雪天里光华夺目的红梅呢?
诚然,黛玉最著名的行为之一“葬花”表现了她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痛惜之情,但这并不代表她就不珍爱尚未逝去的美好。相反,连落花都能让黛玉伤心,可见黛玉对生命之脆弱的感慨。既然感慨生命的脆弱,自然也会更懂得珍惜生命。黛玉写了很多跟花有关的诗,足见她是爱花惜花之人。在花卉世界里,红梅的象征意义是相当正面的,非常能表现与严冬抗争的生命力,黛玉不可能不喜欢。
实际上黛玉在《咏白海棠》一诗里就写过“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句子,显然,黛玉对梅花是抱着欣赏态度的。当然,这里的梅花应该是白梅,但花卉文化中,梅花就是一个整体象征,从来也没有白梅和红梅对立的说法。黛玉喜欢白梅的高洁,和她喜欢红梅的灼灼生命力是不冲突的。
2.黛玉有葬花的习惯,也说过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但不能以此推论,她喜欢红梅枯枝甚于红梅。
如上所述,黛玉葬花是因为对花卉所代表的美好生命的消逝而感到痛惜,这种痛惜的前提自然是对美好生命的喜爱。所以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想黛玉情愿花儿永不凋落,绝不可能病态矫情地希望多些残枝落花来展现自己独树一帜的行为艺术。
除了葬花之外,黛玉还有一次表现出她对残枝败叶的格外怜惜。那就是刘姥姥在秋天探访大观园的时候,黛玉宝玉等人坐船经过一片只剩枯枝残叶的荷塘,宝玉觉得这些“破荷叶”该拔去,黛玉反对,说她虽然不喜欢李商隐的诗,但对于“留得残荷听雨声”这一句还是欣赏的。
这一句的原诗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枯荷也好残荷也罢,不管黛玉是不是有心改的字眼,就意境而言是差不多的。但这能说明黛玉喜欢惨败的荷叶,不喜欢夏日里的田田绿荷?显然是说不过去的。只能说黛玉对自然界的生命形态抱持一概的尊重,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只喜欢繁盛美景,对于生命衰败后的景象唯恐避之不及。
况且,由残败荷叶枯枝联系到梅花枯枝,也实在太牵强了些。
综上所述,鉴于书里找不到明确的证据支持,我认为“比起红梅,黛玉更喜欢梅花枯枝”的命题是不成立的。
参见相关问答:
《林黛玉为什么也会穿红色的衣服?》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喜欢什么颜色?》
《<红楼梦>“留得残荷听雨声”哪个字和原诗不同?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其他网友回答
虽然红楼梦并没有题主提到的这个情节,不过却有黛玉对枯荷、落花的怜爱,算得上是一类情况吧。
这种情况,说的绝情一点,就是病态人对病态事物的一种出于共鸣性的自怜。
如果单纯欣赏景物,应当是欧阳修先生在《醉翁亭记》中描述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显然,饱经风霜寄人篱下,并且还一身子病的林黛玉女士,对于美的欣赏,已经无法做到从容。黛玉女士无法真正的做到以宁静安详的内心来客观欣赏美。黛玉的主观世界,对美产生了很大的扭曲。
因此,破败之美,反而会引起她的共鸣。
其他网友回答
林黛玉不怎么喜欢花,因为他看见花就伤感。
先从林黛玉葬花来说吧,一杯净土掩风流,何谓风流,是流逝的风华正茂,还是现代人所认为的风流倜傥,一样花开为底迟,迟来的爱还是迟来的相遇,不管将来如何,自己深感寂寞,加上多愁善感,被眼泪折磨成病的弱不禁风的身体,眼前道路无经纬,一片迷茫……
仰天长叹,望月怀远,嫦娥应自问,团圆何处惹尘埃,玉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红雪多么耀眼,紫云何等祥和,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带皮的乡巴佬,下面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红楼梦》中黛玉一直是富有才情的,也是多愁善感的,她从会吃饭那天开始就一直在吃药,而且从不见好,日日与病痛相伴,这样的事情无论摊到谁身上都不会快乐吧。就拿黛玉的《咏白海棠》来说吧“偷来梨心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都说黛玉不喜欢梅花,试问有哪个女孩子不爱花朵爱树枝,在黛玉看来,梅花就像她自己一样,花朵虽然艳丽,可终究是昙花一现,别人甚至都没来得及看便凋零了,不禁风吹,又怕日晒,寄生在这树枝上,风雨飘摇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这和她寄人篱下的生活如出一辙,喜欢梅花更像是可怜她自己。
那有的人说,她喜欢“残荷”也是这个原因吗?我更希望不是,因为如果不是,起码黛玉还有过一份别样的快乐。在《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宝玉嫌弃河里的“破荷叶”可恨故叫人拔去,这时黛玉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是个黛玉控,当下就说“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了。”我们读到这儿会发现雪芹先生这段描写是很微妙的,我个人的理解是黛玉不喜欢李义山大家都知道,那她为什么唯独喜欢这一句呢?又或者她根本就不喜欢。这时的宝黛是两个青春期的孩子,他们相互爱恋却羞于言明,只能用青涩稚嫩的方法来吸引彼此的注意,不断地试探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更何况这中间还有一个宝钗,爱使小性的黛玉故意这样说也不是不可能的。
如果黛玉是把残荷当做了自己,那看上去是在帮荷叶说话,其实在保护她自己,如果哪天她也不在了,也可以留一点念想静静的在这里听风雨,不似从前的软弱娇气。又或许是因为她的内心一直是孤独的,即使身处喧嚣繁华的荣国府,她也觉得快乐是别人的,与她无关,“留得残荷听雨声”也许是她真的喜欢,因为下雨天大家都不会出门,荣国府会出现少有的平静,至少在这一刻看上去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不只她一个,反而显得她没有那么孤独了。
其他网友回答
黛玉从来没喜欢过枯枝。唯一勉强联系得上的,是她说最喜欢“留得枯荷听雨声”。
但是,很遗憾,黛玉引的这句诗是错误的,原句应该是“留得残荷听雨声”。
黛玉并不喜欢李商隐(书中用了他的号:李义山)。为什么这样说?很明白,黛玉原话:“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人家已经说了,根本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有这一句例外呢。
但是,只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真的让黛玉念念不忘吗?恐怕也未见得。我们看黛玉这句话之前,接的是什么话?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
在刘姥姥游园的时候,宝玉无心的一句抱怨,引出宝钗豁达、务实的回应。如果是别人问答,倒也罢了。宝钗——那可是情敌啊。以黛玉的“小性儿”,当面看着宝玉宝钗有说有笑,有问有答,还能平静如初、无动于衷?
黛玉对宝钗暗怀不满,故意在用学问来刺她一下——宝钗可是以学问见长的,“我们姑娘的学问连我们姨老爷时常还夸呢”,难道你见此情此景,就没想起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就不知道枯荷也是很风雅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