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张自忠将军?
优质回答:
如何评价张自忠将军?
说起张自忠,那是我们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不过,他曾经一段时间背负着“汉奸”的罪名。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简要事迹。
(张自忠将军戎装照)
一,张自忠简历
1,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出生在山东临清唐元村的一个官宦家庭。张自忠6岁入私塾,9岁时,跟随父亲张树桂前往江苏赣榆就任巡检。张自忠14岁时,回到临清老家。不久,父亲因病在任上去世。
2,1907年,十六岁的张自忠与十七岁的李敏慧结婚。
3,1908年,张自忠考入临清高等小学堂。喜爱《三国演义》、《说唐》和《说岳精忠传》。在他心中种下了为国家、民族而贡献一切的种子。
4,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发。这年冬天,张自忠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接触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年底,秘密加入中国同盟会,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民主革命运动中。
5,1916年9月,张自忠入伍,进入到冯玉祥的西北军。
6,1931年,西北军正式编成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任军长,秦德纯、刘汝明任副军长,冯治安任三十七师师长,张自忠为三十八师师长。同年6月,南京政府整编全国陆军,宋哲元的第三军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
7, 1933年1月,二十九军主力奉命由山西阳泉开赴通州、三河、蓟县、玉田待命。这是张自忠有生以来第一次同日军交战。
8,1933年3月承德失陷。二十九军奉命赴喜峰口阻敌。张自忠、冯治安抵达遵化三屯营与日军激战七昼夜。此后,又连续击退日军,日军连续逃窜,这是抗日战争前期中国军队少有的胜利之一。
(张自忠将军)
二,临危受命,却被误会为“汉奸”
但是,这时的蒋介石,由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内战上,根本没把抗日救国当回事。对内,他把“围剿”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当做“主营业务”;对外,一心等待着所谓“国际正义国家的调停”。这种荒谬透顶的决策,致使长城防线兵力薄弱,驻守在长城附近的国军二十九军处于腹背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越来越多的日军步步紧逼下,第二十九军被迫放弃喜峰口、罗文峪阵地,向西南方向退却。
随后,国民政府向日军谋求停战,最终签订了屈辱的《塘沽协定》。
日本为确保“伪满洲国”的军事安全,防止蒋介石政府收复东四省,便要求在华北建立“非军事缓冲区”。日军北撤,国民政府军南撤,所有驻防的军队退出华北。经过谈判,双方协议,华北只留驻一支军队,这就是宋哲元驻守京津的第29军,其中的第38师师长便是张自忠。
蒋介石给这支军队的训令是,“忍辱负重”,既不能主动和日军打仗,也不能放弃华北,与日军长期周旋。
这下问题来了。日军是侵略者,他们占领东三省以后,又占了察哈尔省,直接奔着华北过来的,你不打日本人,那日本人还不得打你呀?再说凡是有点血性的军人,看着侵略者必然是义愤填膺,29军这支军队的官兵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一直视日军为死敌,军长宋哲元、师长冯治安,看着日本人就恨得牙痒痒。蒋介石这“长期周旋”的任务怎么完成呢?
张自忠这个人比较沉稳,不仅自己人敬重他,日军也不讨厌他。于是,在华北危亡的复杂局势下,张自忠临危受命,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和天津市市长,来艰难维系这苦涩、尴尬的和平局面。按照“蒋委员长”的训令,张自忠是既不能得罪日本人,又得尽量维护中国人最基本的脸面。
但是在不明真相的局外人看来,29军全军将士都对日本人横眉立目,只有你张自忠一人,竟然“恬不知耻”地和日军和睦相处,保持着良好关系,那你不是汉奸是什么?
我们的国人既嫉恶如仇,又忘性奇快,他们看着现在的张自忠和日本人笑脸相迎,就一下子忘记了前不久张自忠带领部下英勇杀敌的场景了,认为他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叛徒、汉奸、卖国贼。有些当时的报纸甚至用整版篇幅、大标题,大骂张自忠“自以为忠”、实则是“卖国变节”、“张邦昌之后”。
那么,这个张邦昌是个什么人呢?
张邦昌(公元1081-1127年11月1日),字子能,永静军东光县张家湾(今河北省阜城县大龙湾)人。北宋末年宰相,主和派代表人物。他出身南阳张氏,进士出身。宋徽宗、宋钦宗朝时,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务。金兵围困汴京时,张邦昌力主议和,跟随康王赵构作为人质前往金国,请求割地赔款,力主议和。靖康之难后,受到金国强立为大楚皇帝,建立“伪楚”,历时一个月。金国撤兵后,迎接元祐皇后入居延福宫,还政于宋高宗赵构,受封检校太傅、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建炎元年,迫于叛国之罪名,终被赐死。
以上所述,就是张自忠被误会为“汉奸”的大致过程,也是他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耻辱。
(张自忠将军在战场上)
三,洗刷“耻辱”,壮烈殉国
1938年10月,张自忠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
1940年4月,日军为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重庆运输线,集结三十万大军向宜昌发动进攻,这就是国民政府所说的“宜枣会战”。张自忠将军亲自率部参加了这次战役。
当时驻守襄河的国军,只有两个团。张自忠作为总司令,本来不必直接到前方指挥,留在后方同样也可以指挥。这在国军方面是常有的事。
可是,明知极其危险,张自忠却选择了亲自带兵与日寇决战。渡河当日,张自忠给全体部队、将领下发了亲笔昭告。内容是: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5月16日拂晓,张自忠苦苦等待的援军没来,而日军增援部队5000多人却赶到了。因此,张自忠所部很快被日寇围困在宜城南瓜店杏儿山、缸子口一带。官兵们尽管视死如归,与日军展开了多次激烈战斗,但终因寡不敌众,部队越打越少。有些部下劝张自忠撤退,并愿意拼命掩护他突围,均被张自忠严词拒绝。
在战斗中,正身先士卒向前冲锋的张自忠身中数弹,右胸洞穿,血涌如泉。属下正为他包扎,日军冲了上来。49岁的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全军覆没。
(张自忠将军殉国的战场)
对于张自忠将军牺牲的过程,有这么几种描述。
第一种描述,是日军《231联队史》的档案:
“当冲到距这个高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1.3米的距离时,藤冈一等兵从他射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威严,竞不由自主地愣在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军官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藤冈一等兵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起心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在这一刻,这个高大的身躯再也支持不住,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第二种描述,是他的副官马孝堂受重伤临牺牲前的回忆:
到了十里长山,(张自忠)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指张自忠)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
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溅上了我的脸和全身。我刚包扎完伤口,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总司令命我快走开,还说:“我这样死得好,死得光荣,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心里都平安……”这时总司令面已苍白,但还有些笑容,接着眼睛就闭上了。
此时,敌人步兵已到我跟前,即向我刺来。总司令眼睛一瞪,怒吼一声站起来,一只手握住敌人枪身。一颗子弹忽由他小腹穿过,总司令往后一仰,又有一颗子弹从他右腮下射入……
(张自忠将军墓地)
张自忠殉职后的遗体, 也有这么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战后,日军在确认了张自忠的遗体后,师团长村上启作命令军医用酒精把张自忠遗体擦洗干净,命人从附近木匠铺赶制一口棺材把张自忠将军收殓入棺,葬于陈家祠堂后面的土坡上,坟上立一墓碑,上书:“支那大将张自忠之墓”。
另一种说法是,5月16日下午,日军在清扫战场时,一名少佐军官发现了张自忠的遗体,看到他身着黄色军装,身上还盖着大衣,估计是位将军,从他左胸口袋里掏出一支派克金笔,见上面刻着“张自忠”仨字,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不由得倒退几步,啪地一个立正,毕恭毕敬行了一个军礼,然后命令士兵把张自忠抬上担架,送到陈家集的日军第三十九师团师团部。
日军师团参谋长专田盛寿曾与时任天津市长的张自忠打过多次交道,因此当即就确认是张自忠无疑,震惊之余顿生敬意,命令军医用酒精把张自忠遗体擦洗干净,用绷带裹好,找来一副棺材,将张自忠收殓入棺。因日军急于开拔,来不及埋葬,将棺材搁在地上,棺前插一块灵牌,上写“支那总司令张自忠之墓”。
还有一种说法是,张自忠将军牺牲后,部下军官三十八师师长黄维纲带着敢死队在夜间突袭南瓜店,以200多人的伤亡为代价,扒墓开棺抢回了张自忠将军的遗体。
当然,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张自忠是为国捐躯的抗战英雄,是中国军人的骄傲、自豪。他不仅不是汉奸,还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男子汉、大丈夫!只是由于国民政府的腐朽透顶,让一个民族英雄不得不忍受很长时间的屈辱。
(当年的重庆,为张自忠将军举行国葬)
四,英烈千古
张自忠将军的遗体回来以后,当军医用酒精擦洗将军遗体时,发现他全身共负重伤七处,最重的一处是洞穿胸部的炮弹伤。随后将军遗体被运往当时的陪都重庆。
让人吃惊的是,据说在运送张自忠将军遗骸往重庆途中,日军竟意外地停止了往常接连不断的轰炸。后来的解密档案证明,张自忠将军战死后,日军敬重他是英雄,在得知他的遗体正运往后方重庆时,日军军部给沿途部队的指示是:“停止空袭一天,以免伤到张自忠将军的忠骸。”
张自忠将军的遗体被送往重庆,路过宜昌时,十万军民为这位英雄送行。蒋介石与冯玉祥等人身着黑衣、臂缀黑纱在码头迎接,并绕棺致哀。蒋介石抚棺大恸,亲自护送灵柩回到重庆。随后,国民政府为张自忠将军举行了了隆重的国葬,张自忠被葬在梅花山。与张自忠一起阵亡的那两千官兵,后来在长山脚下修建了公墓。
而更加让人动容、心酸的是,张自忠十六岁时所娶的夫人李敏慧,在张自忠殉国两个多月后,才获得这一噩耗,她沉痛地说:“张自忠为国家战死疆场,我不难过。我虽然是一个妇女,但抗日救国,也应当有份。”不久,她将家事交托给张自忠的弟弟,自己绝食七日而死,追随将军而去。
我们知道,人民领袖毛泽东很少为人亲笔题词。他给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医生题过词,给十六岁的共产党员刘胡兰同志题过词,给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同志题过词,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题过词——但是,当他听到张自忠将军为国捐躯的消息后,亲笔题写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可能是毛主席为一个国民党将军写的唯一一次题词。
写完上述这段文字,我可以告诉题主:张自忠将军,不管他是属于哪个党派,也不管他信仰什么,但他是著名的抗战将领、军人楷模、民族英雄!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其他网友回答
对于张自忠将军,后人评价甚高,抗战烈士、民族英雄之类的,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最近读了梁实秋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张自忠将军》,记述虽然简单、朴实,却道出了一个别致的张自忠。
1940年1月,当时正在重庆北碚的梁实秋以国民参政员身份到前线劳军,梁实秋一行从重庆出发,经西安、洛阳、郑州、南阳、宜昌等地,访问了五个战区、七个集团军司令部,在湖北襄樊和当阳之间一个叫快活铺的地方见到了赫赫有名的张自忠将军。
据梁实秋回忆,张自忠的司令部安排在一桩普通的民居中,一明一暗两间房,外间放了一张长方形木桌,作为会议室;里间是卧室,一张床,床上一床薄薄的棉被,床前一张木桌,放着一架电话和两叠公文,四壁萧然,别无长物。梁实秋在文章中说:“我们访问过多少个司令部,无论是后方的或是临近前线的,没有一个在简单朴素上能比得过这个。”
梁与张本无交往,七七事变前后张自忠驻防华北一带,梁实秋在北大教书,但却无缘一见。梁实秋眼里的张自忠非常简单,布衣,光头,身上没有任何官阶标志。张不健谈,更不善应酬,但眉宇间却有一股沉着坚毅之气。张自忠招待梁实秋他们吃饭,四碗菜,一只火锅,菜以青菜豆腐为主,火锅也是青菜豆腐为主,但也有肉片肉丸点缀其间,每人在碗里还加了一只鸡蛋。梁实秋他们看出张自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所以吃得满头大汗,宾主尽欢。梁实秋回忆说:“自从我们出发视察以来,至此已将近尾声,名为慰劳将士,实则受将士慰劳,到处大嚼,直到了快活铺这才心安理得地享受了一餐在战地里应该享受的伙食。”
从梁实秋的回忆文章里,我们看出张自忠是一位朴实、坚毅的军人,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处事低调,生活简朴,这样的人称得上是标准的中国人。
后来张自忠在湖北战死,灵柩运回抗战首都重庆,安葬在北碚梅花山。梁实秋当时正在北碚做事,其寓所“雅舍”距张自忠将军安葬之处梅花山不远,亲眼目睹了国民政府和陪都民众送别将军的场面——这也算是梁实秋与张自忠的一段渊源吧。
其他网友回答
张自忠将在抗日战争爆发前拘泥于“二十九军小团体利益”,极力主张对日妥协,维持二十九军在华北的半独立地位,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
抗战爆发后,张自忠将军坚决抵御外敌入侵,最后壮烈殉国,这是张自忠将军之所以是民族英雄的地方。
张自忠将军民族英雄的一面已经有太多的朋友赞扬了,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我主要说说张自忠将军“历史局限性”;但是我先声明:张自忠将军绝对是民族英雄。
我说说张自忠将军的“历史局限性”,不是要“黑”他,只是做到一个历史研究者的本份,历史研究者的本份是什么呢?
“扬善不隐恶”
更何况张将军这也不算“恶”,是“历史局限性”。
张自忠将军是冯玉祥西北军出身,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西北军系四分五裂,其中一部被张学良收编,被编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同年改为第二十九军,宋哲远任军长,张自忠将军是三十八师师长。二十九军当时有六七万人。
当时张学良只给了宋哲远、张自忠五十万安置费就把二十九军扔在晋东南不管了,要知道山西可是阎锡山的地盘,宋哲远和二十九军在这里根本别想捞到什么钱,过的穷困潦倒。
根据当时报纸的说法,二十九军士兵穿的比土匪还破,一直到1932年张学良才让宋哲远和二十九军去察哈尔落脚。
当时在山西二十九军有多穷?都不敢白天行军,一怕老百姓以为是土匪,二怕晋军找借口包围二十九军缴械。
所以二十九军是昼伏夜出,晚上行军,就这么一路颠簸去到察哈尔(张家口)。
大概是因为这段经历实在太让人难忘,所以当1936年二十九军因为机缘巧合入主平津之后,张自忠将军就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地盘”,确实,平津的富庶不是察哈尔可以比的,二十九军入主平津不过1年半多一点儿,二十九军全军所有轻机枪全换成了捷克造。
事实上当时西北军上下差不多都是这么想的,比如二十九军29军的核心智囊元老萧振瀛曾对秘书说:“如真躺在日本怀里,不但子孙后代都要挨骂,也被日本轻视。任意狎侮,势将穷于应付。只能表面亲善,决不真当汉奸。对于常凯申,虽是利用日本,迫使就范。但在逆取到手以后,必须顺守,要尽量恭顺,不使常凯申难堪,并可利用常凯申,作为应付日本的退步。这样才能求得暂时苟安,积极扩充我们的实力。”
张自忠将军从士兵起就在西北军系里,真是一步一个脚印从士兵做起的,所以他对二十九军这个团体真的有特殊感情。
所以在七七事变爆发前后,张自忠将军看不清楚这已经是全面抗战的起点,心里想的还是尽量保全二十九军来之不易的“地盘”,为了二十九军这个小团体,张自忠甚至可以不惜赶走被日方点名驱逐的宋哲元。
宋哲元将军也提到过他是被张自忠将军“劝走”的:
不料下午三点荩忱(张自忠字)突然来平至余处,威胁要我离开,他有办法。余与绍文遂即出走,家人均未得携带一同离平。幸仰之归拢部队南下。
但是之所以说张自忠将军此时是“历史局限性”而不是“投敌”原因就在于张将军对日妥协是有底线有前提的,前提就是保全二十九军这个团体、日本不大规模武力侵占华北。
而当日本人明显是打算全面侵占华北后,张自忠将军立刻就和日本人划清了界线。
认真说,抗战时期一段时间内当时舆论批评张将军,没有批评错,他所作所为确实像是配合日军侵占华北;但是这是张将军历史局限性,他并没有主观投敌的意思,而当抗日战争彻底爆发后,张自忠将军用生命证明了他对祖国的忠臣。
其他网友回答
张自忠将军是民族英雄!
其他网友回答
评价就三句:中国的民族英雄,上将军威武,上将军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