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刘伯温在作《烧饼歌》之前,是怎么猜到朱元璋碗里是烧饼的?
优质回答:
在民间故事里,刘伯温算是跟烧饼结下了不解之缘,民间烧饼产业从业者,推举老刘做烧饼代言人,倒是再也合适不过。
民间有句话叫”成也萧何败萧何”,说的是韩信这一生因为萧何,才得以在刘邦手下效力,而成就一生事业,可是也因为萧何出了一条毒计,将自己以叛徒、内奸的罪名而抓捕,身败名裂。
归结刘伯温的一生,则可以用”成也烧饼败也烧饼”来概括。
刘伯温因为”烧饼”跟朱元璋结下了不解之缘,让自己辅佐他成就霸业;但最后君臣的缘分也是用烧饼来结束,正是烧饼让自己保住了一家老小,得以全身而退,叶落归根。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带兵攻占浙东,听人传言江浙一带有个高人外号”赛诸葛”,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后五百年了如指掌。
胸怀大志的朱元璋求贤若渴,就想把他召到自己麾下,但他又怕此人是绣花枕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于是乎就想亲自验证一下他的本事。
一天, 朱元璋带着重金和手下前去浙江青田拜访刘伯温,由于动身太早,到了那里天刚蒙蒙亮,几个人就在集市上吃了点早餐,朱元璋性急,拿着三个烧饼边吃边走,转眼到了刘伯温家门前。
朱元璋这时候手里的烧瓶已经剩下一个,他上前敲门的时候,灵机一动,将手里的烧饼咬了一口用毛巾包了几层揣进怀里。
进门后朱元璋先是表达了对刘伯温的敬意,说了一番客套话,然后笑着对刘伯温说:”听说先生料事如神,你能猜猜我怀揣什么东东吗?”
刘伯温连看都没有看朱元璋,闭上眼睛反问道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您说这是什么呢。”
此言一出,朱元璋大惊失色:”先生,真卧龙再世也。”
于是,朱元璋毫不犹豫恳请刘伯温出山,共同成就霸业。刘伯温见朱元璋态度诚恳,胸怀大志,有真龙之相,遂点头应允。
刘伯温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辅佐朱元璋先后摆平陈友谅、张士诚等反元武装,最后将元朝灭亡,建立了大明王朝。
这个故事版本有好几个说法,分别发生在不同时期(比如题目中说的时期已经是建国之后了),但主角都是朱元璋和刘伯温,活灵活现,流传甚广。
因此朱元璋对刘伯温赞不绝口,经常对左右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我得到老刘,胜过三个诸葛亮。”
但是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江山来之不易,尤其是自己当过和尚,也要过饭,更懂得珍惜皇权,更希望江山能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因此朱元璋寝食难安,虚心向刘伯温请教,刘伯温胸有成竹,似乎早有准备,奉献了一本《烧饼歌》。
此书虽然写得非常隐晦,谁都看不懂,但是已经发生的事,只要去对号入座,都能惊人符合。
比如”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山河永乐平”,这里的”永乐平”不就是说亲征南京,后来成为永乐大帝的朱棣吗?
再比如,”八千女鬼乱朝纲”,八千为”禾”,禾苗和女鬼构成一个”魏”字,明摆着就是说九千岁魏忠贤祸乱朝纲啊。
还有”木下一了头,目上一刀一戊丁”,木下一了,是个”李”字,目上一刀是个”自”一戊丁那就是”成”了,摆明着就是说李自成造反。
再有,”树上挂曲尺,遇顺则止”,大明怕就怕李自成的大顺政权,非上吊亡国不可。
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啊。
可是这本书在事前你是看不懂的,何况朱元璋文凭也不高,绞尽脑汁都读不懂。朱元璋心想,你不告诉我治国方略,不对我说白话,整这些深奥的东西,不是糊弄俺老朱没文化吗?明摆着就是有了二心,不想给老朱干了,我非把你宰了不可。
刘伯温心里把朱元璋当君王,怎么不想开诚布公,可是天机不可泄露啊。
但朱元璋难以理解,他恼羞成怒,非将刘伯温除之而后快。
1375年5月,刘伯温以身体欠佳为由,向朱元璋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并将一块烧饼呈给朱皇帝,包装的时候特地咬了一口。
朱元璋没文化,但是不笨啊,当他老人家看到这块咬过一口的烧饼似曾相识,想起了当年自己聘请刘伯温出山的情形,没有刘伯温,自己还是个小军阀,饮水思源,想想自己的害人之心,朱元璋良心发现,收起杀心,恩准刘伯温回乡养病。
不过朱元璋还是嫩了一点,没有斗过老谋深算的刘伯温,因为据说朱明王朝本来可以千秋万代的,只因为刘伯温狠狠地咬了一口,结果只传了16代就玩完了。
其实说来说去,烧饼歌也好,千秋万代也罢,都是后人牵强附会、装神弄鬼糊弄人的。
诸葛亮不是神算吗,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但是他同时又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然成事在天,那还谋个甚?
说来说去,还是那首歌唱得好:”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哪个开国皇帝的江山社稷,不是靠血雨腥风中拼杀出来的?
最后假装正经的回答一下题目,朱元璋让刘伯温猜碗里扣的是啥?刘伯温不用多聪明,只要看着桌上的烧饼渣,兴许老朱胡子上还挂着点儿呢,还猜不出那玩意儿是朱元璋啃过一口的烧饼?那要多痴呆!
其他网友回答
鲁迅先生说诸葛亮是多智而近妖之人,而明朝时的刘伯温民间传为诸葛亮转世,就这刘伯温还不满意了,他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那言外之意他还要比孔明先生能上一些。
说刘伯温能掐会算,知古通今,会呼风唤雨那纯属瞎扯,被后人神化,故弄玄虚。
刘伯温只是一个文人,他只是读的书多一些,通晓经史,比一般人确实要聪明的多,但也没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只是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比较多,口口相传,自然夸张的成份就大了。再一个吹捧刘伯温是朱元璋默许的,因为这叫借他人之手抬高自己,你刘伯温近乎神人,还不是被我玩弄于掌股之间,这就是说孙猴子再厉害,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民间传的越神,对朱元璋的益处越多。说明大明江山强大的必然性,这么厉害的人物都来辅佐他,这也是天意啊。
所以朱元璋联同刘伯温炒作一番,是双赢的结果。
《烧饼歌》都未必是刘伯温所作,只是后人根据已发生的事情硬套出来的。
《烧饼歌》因何得名?这在书中也做了交待。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刘基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
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开视果然。
那么问题来了,刘伯温是如何知道碗下是饼的呢?
有人说这是射覆游戏,什么结合易经,通过仔细观察和推理,最后得出结果。也有人说刘伯温年轻时就通晓《奇门遁甲》,而学奇门遁甲者十人中九人疯,说明刘伯温是有真本事的。
对《易经》《奇门遁甲》我不作评价。但我认为没那么玄乎。
两种情况。一是刘伯温对朱元璋的生活习惯非常了解。他深知朱元璋爱吃烧饼,而且有烧饼情节,早在朱元璋被郭子兴关在牢中,马皇后给他偷着带烧饼,揣在怀中,连胸前都烫起水泡了,当时朱元璋心疼的直掉泪。此后烧饼成了他的最爱。
刘伯温进去的时候,朱元璋正吃早饭,旁边放着喝完粥的碗,那你说盖住的能有什么?99%的概率是烧饼。
第二种情况,也许碗下盖的不是烧饼。但是刘伯温说的好啊,金龙咬一缺,说朱元璋是真龙天子,这马屁拍的舒服啊,就算猜错,朱元璋也不捅破。互捧嘛,一荣俱荣的事。
世上没人能未卜先知,能掐会算都是套路,利用话术套你的信息。不管多能的算命大师,只要你一言不发,他就啥也算不出来了。
其他网友回答
刘伯温在中国历史上被过度神化的人物之一,人们将他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提并论,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但我个人认为人们对于诸葛亮的认识还是相比较公正客观,当然也有很大的虚构夸大的成分,但人们对于刘伯温的神化有些过犹不及了,以当今的观念来看,刘伯温已经不是人了,他是神仙,甚至是比神仙还厉害。
就如题目中所提到的《烧饼歌》,在查阅《烧饼歌》何时创作,查询的结果只有一个:据说是1368年的某一天,刘伯温上朝觐见,此时朱元璋正在吃烧饼,听到太监禀报刘伯温觐见,朱元璋想和他开一个玩笑,于是用碗扣住烧饼,让刘伯温猜里面是什么,当然了刘伯温猜中了,接下来君臣之间一唱一和的对话就形成了最后的《烧饼歌》,从后世历史发展的情况来看,刘伯温在《烧饼歌》中所预言的都成为事实,甚至一直预言到清朝的灭亡,这有多厉害。
但我就想不明白一件事情,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有很多功臣比不过刘伯温的能掐会算,为何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智慧使得自己免于被屠杀,最终实现平稳落地。而刘伯温如此聪明智慧,前知五百年,后算五百载的这样一个人,既然能够预言到将来多少年要发生什么事情,为何算不出自己最终的恶果呢?按道理他应该能知道自己最终落得个什么地步。既然能够预测到,为何不以他的聪明才智提前采取一些措施和手段避免自己的悲剧呢?反而任由自己最终落得个可怜的下场呢?这明显与他的神仙气质相违背的,也解释不通的。
所以说,不管什么《烧饼歌》,还是袁天罡的《推背图》等等,很多东西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如何出现的,我认为大多数都是后世的人在某一个阶段,假借古人的之身份来撰写所谓的推背和预言。
而至于刘伯温为何能够看出碗中所扣的是半块烧饼,这正是杜撰《烧饼歌》的噱头,首先刘伯温不时透视眼,他根本看不到里面的内容,而他掐指一算就能算出来,这说明他已经不是一般凡人,而是带有仙气十足的仙人,而这块烧饼的准确预测,真是为了接下来所谓的大预测做的开篇,也就是类似于开胃菜,我刘伯温不仅仅能知道碗中所扣之物,我更能预测到未来几百年发生的事情,于是烧饼歌应世而出。
如果此《烧饼歌》如此之精准,在清军攻入关中建立大清王朝之后不会不重视的,如此出名的《烧饼歌》预测到明朝在“万子万孙”时戛然而止,如此的精准,清朝统治者势必将《烧饼歌》捧为珍宝,好好研究,毕竟里面还有大清江山的很多事情,但是没有,除了野史中记载的朱元璋与烧饼歌之外,在清朝的史书中并没有见到有关《烧饼歌》的相关内容,这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其他网友回答
玩《英雄杀》的时候,里面有一位英雄“刘伯温”,在占卜的时候惯说的台词是: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这两句话就是出自于《烧饼歌》:
明太祖一日身居内殿食烧饼,方啖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刘伯温进见。太祖以碗覆之,始召基。入礼毕,帝问曰:“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刘伯温)乃捏指轮算对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开视果然。
射覆
在瓯、盂等器具下覆盖某一物件,让人猜测里面是什么东西,这叫做“射覆”。
射覆是古代研易高手常做的一种研易应用实践活动。射是猜测,覆是覆盖的意思。射覆属于占卜游戏类,毕竟不属于预测人和事的吉凶,仅仅是作为一种趣味游戏被传承下来。但是“射覆”游戏展现的是射者高潮的易术,平常人也玩不来。在唐朝的时候,射覆是考核天文郎的重要项目之一。
现在学习射覆的易家通常使用“六壬”来进行射覆游戏,有大六壬和小六壬,看射者擅长哪一方面。
东方朔和射覆
最早记载和射覆关联在一起的名人是西汉的东方朔,现在很多人学射覆就是以东方朔射覆方法为范本。
尝使诸数家射覆。颜师古注曰:”于覆器之下而置诸物,令闇射之,故云射覆。”。——《汉书·东方朔传》
足证汉代时期皇宫中已经流行射覆游戏。射覆所藏之物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如手巾、扇子、笔墨、盒罐等等。发展到今天,易圈里的射覆已经涵盖了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所有先进的科学产物,例如USB、电池、玻璃、钻石等等,虽未古人未经历之物,然其本质不出“金木水火土”五行,所以在易学研究者看来,无论科学发展到任何阶段,易学从来都不是故步自封的,都在跟随时代的发展而“易”。
射覆吧
关注过射覆贴吧的人应该都知道吧里有很多大神,他们对于易学的研究绝不限于射覆,只不过通过射覆这一老少咸宜的游戏来互相切磋和进步。
百科:射覆,它属于信息预测中的一种方法,但它是带表演性质的、集卦术与趣味与一体的预测方法。预测时卦师可根据器物的形状起卦,也可根据当时的时间起卦,还可根据字或几句话的含义起卦,然后进行预测。
射覆吧中的帖子通常就是一幅图片,展示覆者为何物(手、茶杯、金属盆)之类,辅以时间、地点、一句话或数字,易学者便根据这些内容不同角度进行“射覆”,高手往往十射七八中,灵异的很。
凤歌《沧海》中宁不空展现射覆
凤歌大陆武侠“山海经”系列中,《昆仑》仿照前人处繁若星辰,但是到了第二部《沧海》则另辟蹊径,偕天地之道,开创全新的武学,不过有些“玄幻”色彩,难怪为武侠迷所诟病,在《沧海》种西城八部火部高手宁不空就是个精通易理的高手,书中写道射覆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些倭人脱下和服,围成一圈,须臾散开,却见和服层层堆积。鹈左卫门道:“这和服下藏了一样东西,你猜猜是什么?”宁不空不觉莞尔,这覆盖猜物之术,古人称之为“射覆”,在华夏流传已久,汉武帝曾与东方朔射覆取乐,唐代李商隐也曾有诗道:“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射,即猜测的意思;覆,便是覆盖之物。筵席之上,宾主尽欢之时,一人便将席上之物,偷偷用绢帕杯盘覆盖,是为覆;另一人则以蓍草、铜钱起卦,推算覆盖何物,是为射。精通易理者,往往十射九中。宁不空心想:“果然是倭夷小国,不知我华夏智术一精一深博大,这等射覆小道,也来难我?”便笑道:“各位多此一举了,鄙人双目已盲,盖不盖衣服,均是一般。”众倭恍然大悟,咧嘴憨笑。宁不空占了一卦,道:“这一卦为泽火‘革’,九四为变爻,正变兑卦,且互巽互乾。巽为木,乾为金,兑也为金,离为火。是以一卦之中,一木三金一火。故而覆盖之物,也为木短金长,中有烈火。”说到这里,他微微一笑,“若我料得不错,正是一支贵国的鸟铳。”众倭哗然变色,鹈左卫门揭开和服,赫然躺着一支鸟铳。
古人云“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可是在破除封建迷信的近现代思想下,很多人兀自小看了“易学”,之前还看到有“《易经》不就是一本普通的算命书么?”之类的荒唐问题。以前的“射覆吧”中有好几位大神,可惜2017年以前的帖子都被隐藏了,无法查看,现在的很多帖子都是无理取闹,反倒让不信易学的人更坚定了信念,可悲可叹。
大师都隐于闹市,初窥门径者在网上大行其道,易学之道,在2000多年的传承中,不断更迭,趋于至善,作为门外人,不可妄言。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如果没有封伯晋爵,就很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算命先生。
刘基,字伯温,今浙江青田人。他从小聪慧过人,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神童吧。刘伯温是元至顺年间中的进士,他博通经史,尤其精习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
何为象纬之学呢?象纬,星象经纬也。今人齐治平曾对此有过说明:
象纬,象数谶纬。象数谓龟筮之类;谶纬谓谶录图纬、占验术数之书。
如果通晓龟筮与图谶之学,那么,按照民间的说法,刘伯温几乎就可以算是刘半仙啦。说真的,一位技艺高超的算命先生,到底有没有这么神奇呢?我看,除了熟知理论以外,刘伯温还必是一位很会察言观色的人。
那么,刘伯温怎么知道朱元璋早餐吃的是烧饼呢?瞎猜肯定是不行的。
话说有一天清晨,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宫中独自享用烧饼。此时,太监报告刘伯温晋见。刘是老朱打天下时的战友,自然无需太多的客套。刘伯温一进来,朱元璋灵机一动,顺势将碗扣在刚刚咬了一口的烧饼之上,打趣道:
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好一个刘伯温。他迅速扫视了周遭的一切,还故意掐指盘算一番,然后说道: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乃饼也。
论机智,不得不服刘伯温。你看,短短几句,日月指大明,金龙指朱元璋,一缺指只吃了一口也。我就纳闷了,日月和金龙,这些个拍马屁的话语还好办,他刘伯温怎么知道朱元璋就咬了一口呢?如果这枚烧饼吃了一半,那如何是好?
估计有里应外合之嫌。比如,有卧底的小太监告密,也不一定呢。当然,再加上,刘伯温熟知朱元璋的生活习惯。我觉得,没有这些确切的信息,老刘就不会这么胸有成竹啦。你说都是他算出来的?有点太扯了吧。
龙颜大悦,才会有之后的《烧饼歌》呀。没有朱元璋的信任,没有刘伯温的机智,那首刘伯温论述稳坐大明江山的《烧饼歌》,就不可能出笼。因为,谁会相信一位不靠谱的江湖术士的话呢?
可以说,人间少了一位优秀的算命先生,却多了一位刘太师。这也算是大明朝的幸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