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孔融让梨”中的孔融后来怎么样了?
优质回答:
孔融四岁让梨,却以大逆不道之罪死于曹操刀下。孔融五十六时被曹操所杀,并且妻、子皆被诛。
曹操杀孔融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点,孔融是汉臣,并不以曹操为主公。
官渡之战以前,曹操和袁绍势力都很大,作为北海相的孔融也有自己的小势力。孔融部下劝他依附一方,但孔融觉得“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并且一怒之下杀了这个劝他的部下。也由此可见,孔融对曹操是相当没好感。
后来汉献帝被曹操接到许都,是汉献帝征召孔融去做将作大匠,而不是曹操请孔融去的。于是这时候起,孔融就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每逢朝议或皇帝垂问总是引经据典,其他公卿不过是挂名而已。
与曹操主张不合,从开始就不是一路人,这是孔融后来被杀的主要原因。
第二点,孔融对曹操的行为总忍不住要谤讥。
孔融是个有话就要说的人,一点也不像他祖宗孔子主张的“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因为太爱呈口舌之利,所以遭招致曹操的厌恶。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屠邺城,曹操的儿子曹丕私纳袁熙之妻甄氏。孔融讽刺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这意思是说曹操、曹丕父子讨伐袁氏也并不是为了天下大义,不过是为了一己私利,是看重女色的小人。
后来曹操征乌桓,孔融又讽刺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这是说宇内乱象纷呈,曹操却浪费兵力去平定本身就萧条的海外。以前比乌桓更远的肃慎还不贡楛矢呢,丁零还偷苏武的牛羊呢,你是不是也一起收拾了?肃慎贡楛矢石弩那是周武王时候的事,而且肃慎远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下游。丁零偷盗苏武牛羊是西汉的事,苏武牧羊在北海,北海在贝加尔湖。孔融说这样的话是对曹操征乌桓莫大的讥讽。
因为站的位置不同,可能孔融看到的只有眼皮底下的事,曹操则要纵观全局,但孔融就是看曹操不顺眼,所以不管曹操的立场,只管自己说得痛快,这种事多了就为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第三点就是孔融谤讥的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渐渐开始谤讥时政。
赤壁之战后曹操废三公自任丞相权倾一朝,孔融觉得曹操雄诈渐著,于是更是事事和曹操做对。
曹操颁布禁酒令,孔融坚决反对。曹操说饮酒亡国误事,孔融就说酒之为德久矣。搬出一大堆的理由:先哲帝王无一不是因酒而有德,天有酒星,地有酒泉,尧以酒而建太平,孔以酒而为上圣……夏商以妇人失天下,你是不是还要禁止结婚?总之就是不管当时当世,不论事情背景,一如既往地呈口舌之利就是要驳倒曹操。
禁酒之争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孔融觉得曹操要危及汉室、自成王侯,于是又向汉帝上书“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这时明显就是冲着曹操去的。孔融名重天下,曹操怕孔融的言论散布开对自己不利,于是有了杀孔融之心。
第四,孔融被在一定程度上是自己作死。基本想说什么说什么,有些言论真是惊世骇俗。
孔融和那个击鼓骂曹的祢衡走得很近,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点,言行很不附世俗。孔融和祢衡说过一段关于子女与父母关系的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父亲与子女之间没有什么亲情,因为子女的诞生不过是父亲情欲爆发的结果。母亲和子女之间也没有什么亲情,因为子女在母亲腹中不过像是瓶中寄物,等生出来也就像瓶子里的东西倒出来,两相也就没什么关系了。
孔融是孔子二十世孙,孝悌之道是儒家的重要思想,孔融这种观点真有点给孔子打脸。就算不提家世,这种言论在盛行孝道的东汉也实在是够世人所白眼。单就孔融的言论,放在现在也实在是不太妥当。父母对子女的舐犊之情是人类、甚至是动物的本能,这是子女因为什么原因到世上或是怎么到世上的是两个问题。我个人更愿意理解为孔融并不是真的反对孝道,而是针对东汉末年为了取得察举资格入仕而有意言论过激。但不管什么原因,这也成了后来孔融被构陷而死的一个原因。
最后,在曹操的主使之下“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于是孔融被下狱弃市。也就是说,孔融以什么罪名死的不重要,“枉状”既是罗织,唯一重要的原因是与阻碍了曹操的政治主张。
其他网友回答
一提起孔融,可能我们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孔融让梨。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一,其天赋在幼时就有所显露。
孔融,自文举,为孔子第二十世孙,是东汉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孔融在四岁时,就已经能够背诵许多辞赋,而且懂得了不少礼仪,深得父母喜爱。据说有一日,孔宙买梨回家,专门挑了其中最大的梨给这个讨喜的儿子。没想到,孔融却推脱说:”我年龄最小,应该吃最小的梨。您那个梨就给哥哥吧!”说着,孔融便从一堆梨里挑出了最小的一个梨。
但也许老天爷不够喜欢这个懂礼数、有才华的少年。
在孔融十三岁时,孔融的父亲孔宙去世,家里顿时失去了顶梁柱。面对父亲突然的撒手人寰,年幼的孔融悲痛欲绝,难过到甚至无法自己站立,需要别人扶着。在强调孝道的古代,孔融这种为父离去而难受到无以复加的行为,是人们非常褒奖的。
孔融正因为自己的孝举,在州里受到广泛赞誉。年少的孔融不仅把孝践行的很好,还把仁义施行的很到位。
当时,名士张俭被中常侍侯览记恨,而张俭是孔融的兄长孔褒的好友。侯览因为个人恩怨无处消解,便密令州郡暗中抓捕张俭。张俭为了避难,前去孔褒家,请求孔褒庇护。但不巧的是,当张俭到孔褒家时,孔褒有事外出,并不在家。反倒是孔融为张俭开了门。
此时的孔融,只有十六岁。在张俭看来,孔融还不过是一个小孩子,不懂事。所以张俭难以开口告诉孔融自己的处境。孔融见张俭一脸窘迫,便主动开口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最终,孔融还是把张俭收留在了自己家中。
后来,收容张俭一事败露,孔融、孔褒一家人都被逮捕。在国相等一众官员的干涉之下,张俭全身而退,但孔融一家却没这么幸运。
孔融一家人被问询,但上头却迟迟不能给两人定罪。正如孔家人自己的申辩所言: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官吏问他们的母亲,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正如我们所见,孔融一家人都为人正直且讲求仁义。正是在这样的家庭之中生活,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成长,孔融,成为了一个极其坚持己见,讲仁义,一身正气的人。
后来,孔融受司徒杨赐征兆,成为司徒掾属,正式步入仕途。也正是因为身在官场,孔融才和曹操有了交集,最终命丧曹操手中。
孔融最初的工作,是暗访、检举贪污腐败的官吏。被孔融列入黑名单的人,大多数是当朝宦官的亲族。当时的尚书为了避免得罪宦官,惹祸上身,便把孔融等一众司徒召集起来,斥责他们行事不当。正直如孔融,他哪里受得了尚书这样为权贵折腰的做法,便当着大家的面陈述这些宦官子弟的违法行为,毫不隐瞒。
其实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孔融其实并不适合官场。虽然他有才华,能践行仁义,但他太锐利,不懂得在官场中调和关系。孔融不是个外圆内方的人,他更像是由内而外的”方”。
后来,孔融被新晋大将军何进提拔为大将军掾属,后又辗转至侍御史、司空掾属。在孔融为官早年他还没和曹操闹矛盾,反倒是和董卓结下了梁子。当时,董卓总揽朝中大事,权倾一时,想要废掉汉少帝。看清董卓心思的孔融忍不住了,在他看来,董卓这样是大不敬。于是孔融便经常与董卓争辩,也因此被董卓记恨在心。
后来,袁绍和曹操坐大。孔融心知二人终将取代汉天子,所以不愿与他们为谋。即使孔融的门客百般建议,孔融也始终拒绝加入他们。
所以对曹操而言。孔融虽然颇有才华,但并不是自己门下为自己效力的人。其实我们很容易想明白,”得不到,就毁掉”,只有这样,孔融才不会在未来成为曹操的威胁。
但正如问题所说的那样,曹操是个惜才的人。他其实还不会因为人才选择中立,选择不加入自己一方而轻易杀掉一个人。让曹操对孔融痛下杀手的,其实还是孔融自己。
我们前面说过,孔融是个极其正直的人。在孔融眼里,容不下那些有违仁义的狼子野心的做法。
孔融曾拐弯抹角地骂曹操的儿子曹丕私自迎娶袁熙的妻子。他还直白地讥讽曹操讨伐乌桓。孔融和曹操的不对盘,还不止这么一次两次。在国家处于饥荒和战争中时,曹操上表请求禁酒。结果孔融多次写信给曹操,用傲慢失敬的语言表达反对意见。
我们今天为孔融惨死于曹操手下而惋惜,但在曹操心里,他已经是忍无可忍了。
就像现在,人们常说”不作死就不会死”。孔融为人过于刚硬,不重视社交之道,还三番五次去拔曹操这老虎屁股上的毛,自然,也就被曹操视为得除去的对象。
其他网友回答
孔融是间接的死在鲁肃和甘宁的手中,当然,动手的是曹操。
曹操动手的理由?不孝!
很难想想吧,人都说三岁看老,孔融四岁就知道让梨,这可是正儿八经的兄友弟恭的代表啊,咋就不孝了呢?
性格决定命运,十岁时的孔融,就已经有“毒舌”的潜力了!
洛阳的司隶校尉李元礼是个名人,觉得自己有点才学的人都爱到他家去露个面,
经他点评,立刻就能出名,俗称:跃龙门。
所以,李元礼家的门格外不好进。
孔融是这么进去的:
他跟把门的小吏说:我是李府的亲戚!
对,就是这么简单!
李元礼好奇啊,等孔融坐下来,就问他,咱们算哪门子亲戚啊?
孔融说了,我祖上孔子他老人家与你祖上老子(老子名李聃)他老人家有师徒的名分啊!咱两家是世交啊!
李元礼一听,也对,孔子向老子学过周礼啊。
要说到这里咱们只能说孔融小小年纪就博闻强记机警过人,再往下看,就开始“毒舌”了。
李元礼说,吃饭吗?
孔融说,吃!
李元礼就逗他:你啊,这么说会让人笑话的,我教给你做客的道理哈,你应该推让一下,说我不饿。
孔融立刻反驳:那我教教你做主人的礼节吧,你应该给我准备好饭端上来,而不是问我吃不吃,你懂吗?
李元礼彻底被孔融打败了:可惜啊,我年龄大了,快死了,看不到你功成名就的那一天了!
孔融说得更绝:不会!你离死还早着呢,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你刚才说的话,可一点都不“善”!所以,放心吧。
李元礼正被噎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的时候,
大夫陈韪恰巧赶到,听了个真真的,心说这孩子,嘴碎!就开口为李元礼缓颊:哼!小时候胖不叫胖,小时候聪明,大了可未必!
孔融马上反击: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为啥说是鲁肃和甘宁间接的要了孔融的命。
孔融长大了,继续“毒舌”!
他的目标,是“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曹操!
曹操禁酒,孔融就说,夏桀和商纣王以女色误国,你干脆禁止大家结婚算了!
曹操征乌桓,孔融就冷言冷语的讽刺他:那啥,你顺便把偷苏武牛羊的丁零人一块儿灭了算了!
等曹操征乌桓回来,目光就放在了征服南方,首要目标:荆州!
本来还不着急,结果,鲁肃和甘宁催着孙权趁曹操刚回邺城修整的时候,攻取了江夏,斩了太守黄祖,目标:荆州!
这下曹操慌了神,赶紧做了五件大事,稳定局势,向南,向南,向南啊!
1、练水军2、派张辽,于禁,乐进拱卫许都以防不测
3、把马腾弄到邺城当人质,让马超替他守着西北
4、罢三公,置丞相,御史,进一步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
5、打击忠于汉室的老臣子,杀了跳的最欢骂得最狠的,孔融!
罪名?不孝!够大吧!
因为孔融曾经公开说过一段不孝的奇谈怪论:
夫子亲情?不存在!父亲也就是出于发泄本能而已;
母子亲情?不存在!母亲也就是个容器,儿子出来了,和母亲就没关系了!
这段话,就是放到现在恐怕也不容于世吧。
当然,曹操也就是找个借口而已,骂他祖宗的陈琳不是活得好好的,还继续在曹操领导下码字呢。
可怜一代名士,孔子二十世孙,建安七子之一,孔北海,被弃于市,妻儿皆同时遇害。
其他网友回答
孔融让梨成为千古美谈,也打动感化了好多人。
其他网友回答
孔融贵为建安七子,曹操也求才若渴,但孔融性格过于狂放不羁,最终引来杀生之祸。
孔融与杨修一样,都是因为自视甚高,恃才放旷,屡犯曹操的忌讳,获得全家被诛的下场。孔融贵为建安七子,又是孔子的后代,在讲究出生的三国时代,如此显赫身世为孔融步入仕途添砖加瓦,自古文人多狂士,孔融多次结怨曹操,比如曹操攻下邺城,将袁熙妻甄姬赏给曹丕,曹操颁布禁酒令等等。最重要的便是孔融和曹操政治上的对立,孔融属于保皇派,是大汉王朝的坚定维护者,曹操则不然,政治上的对立,也因此决定了孔融最后的下场。曹操后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名将孔融全家诛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