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伊春】友好区一中荣获“诗词进校园先进单位”殊荣

友好区第一中学荣获“诗词教育进校园工作先进单位”殊荣
本期策划:李涛
本期摄影:于江
伊春炎黄在线:小兴安岭金秋时节,2018年10月11日下午,友好区第一中学礼堂,朗朗诗词诵读声在这里震荡回响,这里正在举行的是“友好一中诗教先进单位授牌仪式暨金秋朗诵会”。
伊春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安平、李光伟参加仪式并为友好一中授牌。友好区第一中学校长王立宏讲话,友好区诗歌朗诵学会会长万国华宣读伊春市诗词学会的授予决定。
伊春林都文化博物馆馆长于江、王建忠以及友好区诗歌朗诵学会名誉会长张永江、副会长张艳、张宝明、张春梅、秘书长贾宏礼及朱金荣、张正平等参加了此次活动。
朗诵会上,伊春炎黄在线总编辑、著名播音员、主持人李涛为大家朗诵了《唐诗里的中国》,受到大家的欢迎。
朗诵会上,友好一中“小荷诗社”的同学们表演了精彩的经典诗词诵读节目。
友好区第一中学“小荷诗社”创建于2017年3月24日。
从成立之初到现在,得到了伊春市诗词学会和友好诗歌朗诵学会的大力支持与关注,尤其是友好诗歌朗诵学会积极推进和友好区一中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在诗歌创作、诗歌诵读方面崭露头角,诗社成员多次参加了市、区大型文艺演出,其中,中华经典诵读参赛作品《少年中国说》被评为市级三等奖。诗社还创办了小荷诗刊、小荷微刊,一些诗社成员的作品还被刊载在伊春炎黄在线《文化伊春》和《东北诗苑》,诗社还和一中“书法”“剪纸”活动课结合,多次开展了丰富内容的育人活动,真正实现了“ 诗歌走进校园,走进班级,走进学生心灵”的目的。
在一中校园中,朗朗的书声,飘香的翰墨,灵动的剪纸,让人耳目一新,驻足流连。一点一滴,一字一画,见证了同学们对文化的传承,对经典的感悟,同时也打造了溢满书香的校园,推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如今的友好一中“小荷诗社”正在蓬勃发展,友好一中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建立了专门的诗社活动室,有专任教师上课,又吸纳了新的诗社成员,诗社队伍正逐渐壮大,诗词文化已然成为友好一中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长卷,可以看到一行行熠熠生辉的灿烂文字,打开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眼前呈现出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中华传统诗词。
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远古的《诗经》发展到今天,历时数千年,其思想之含蕴,意境之深邃,感情之充沛,语言之丰富,文字之凝练,音韵之优美,风格之纷繁,技艺之高超,流传之广泛,活力之强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中华诗词不仅是文学,而且是历史,是地理,是哲学,是图画,同时还是科学。因此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不仅要把它继承下来,还要将其一代一代传下去。
中国素有“诗国”之称。中华诗词乃国之瑰宝,它记载着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活化石。几千年来,诗人辈出,佳作如林。中华诗词历来备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开始注重诗歌教育,并把诗歌教育正式列入了他为学生制定的科目,而且排在诸多科目之首。历朝历代对诗歌教育也非常重视,甚至有的朝代还规定“以诗赋取仕”。纵观历史,凡是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也必然是诗歌教育和创作的最繁荣时期。
中华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艺术瑰宝。它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坚持做到诗词进校园、进课堂,努力营造学诗词、用诗词、赏诗词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从呀呀学语时便开始背诵唐诗宋词的。
中华诗词请进校园—-学诗词。老师先树榜样,全校师生积极参与,让全校学生与古典诗词“结伴”,与先贤“对话”,在诵读中获得知识,在诵读中明白事理,在诵读中学会做人,在诵读中提高综合修养,经过熏陶,师生能诗善词,学校诗意满园,书香洋溢。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而作为德教的重要形式之一的诗歌,历来是政治家思想家所重视的。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常常伴随着许多人的一生,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
民族未来希望的青少年们,理应担负起继承、发扬和创作中华诗词的重任,让中华民族的诗歌艺术长盛不衰,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
友好区第一中学
校园响起朗朗唐诗诵读声
唐诗——诵读声声
唐诗——诵读声声

仪式主持人:刘清武

友好区第一中学校长王立宏讲话

友好区诗歌朗诵学会会长万国华宣读伊春市诗词学会的授予决定
伊春市诗词学会副会长安平为友好一中授牌

小荷诗社社长李晓梅致辞

金秋朗诵会
伊春炎黄在线总编辑、著名播音员、主持人李涛为大家朗诵了《唐诗里的中国》

参观小荷诗社 座谈会
小荷诗社机构
社长李晓梅介绍情况

小荷诗社诗刊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