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理解“破心中贼难”的心中贼?
优质回答:
如何理解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心学排斥知识外求,欲为“圣人”直指人之心体,认为有了“良知”,即是道德真身,对世事即可应付裕如又不失本真。然又慨叹“破心中贼难”所为何事?
盖私欲者,人初之本能也。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或曰“人之初,性本恶”,其实言者皆非:人之初,无善无恶。所谓“善恶”乃世者评论道德观念用语,言某人“善”,某人“恶”,皆客观评论,非是自身产生。一至所谓“善恶”,即属道德观念范畴,而道德知识必外学而成,岂能自心生成?故人之初只具本能私欲,别无他物。
人之私欲不加克制,扩而不止难免为“恶”。人之护私不为过,以私害他人则为“恶”,此即“私”与“恶”之界限。
为防“私”之为“恶”,古来圣人皆关注于此。孔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朱熹曰:存天理,灭人欲。皆以克制私欲为道德之本。然私欲乃人之本能,以道德之力加以制之尚可,如欲“克尽”私欲无此可能。
人之初,婴儿持奶瓶而不舍,强取之则哭闹不止;得一玩具手持把玩不已,强取之则紧攥不舍,此皆私欲所为。私欲乃人之本能,非外力求得,以此不可尽克。
王阳明曾诉一事,于私欲难克可见一斑。阳明之邻居欲卖一良田给阳明,阳明自有田舍无意购买,婉言谢绝。一日,阳明与友人游玩,至一田园,但见土壤肥美,庄禾茂盛,阳明不觉赞美不已!友人曰:此田即先生邻居欲卖之田。阳明闻之脱口而言:吾悔不买之也……!俄尔,阳明即悟:吾此念乃私欲也!岂可不克?
此事足见克私欲之难,虽为圣人亦不可稍纵!
阳明指私欲为“不善念”。他说,须将这不善念彻底克掉,不使有丝毫不善念存心。此心可嘉,其实难为。“私欲”即属人之本能,即与生倶来,人无私欲 即无人之本身,岂可尽克?
故阳明一生讲“良知”,讲“尽克私欲”,不明私欲即本身,本身即私欲,加以克制而已,并不能尽克,尽克即无人之本身矣。私欲为道德之“贼”,与生倶来,宜其慨叹:破心中贼难矣!
其他网友回答
“心中贼”我认为就是佛家说的每个人心中的“贪”,古语说:每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因为自己战胜自己是最难的,这里的自己就是自己心中的“贪”。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双溪小筑】,【双溪小筑】来回答,“破心中贼难”有三层含意:
第一、心中有贼,第二,什么是心中贼?第三,要予以破除。从综合方面给予分析、梳理,就能更全面理解什么是“心中贼”了。
一、心中有贼。
宋朝王守仁先生,在学习吸取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创立了“阳明心学”,提出了以”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思想的系统阳明学说。明确指出了心就是天理、人要追求达到最好的智慧、学习理论与实践力行要有机结合,阐述了一个人要成为圣贤的理论、指导原则、实行方法。后人依照学习,就也能够到达圣贤的境界。
这句话还有一句上文,合起来是:”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出自于《王阳明全集·与杨仕德薛尚谦书》。 正德十三年正月,王阳明在进剿袭击俐头的暴动山贼之前,曾写信给弟子薛侃说:“即日已抵龙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进,贼有必破之势。某向在横水,尝寄书(杨)仕德(即杨骥)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王阳明先生明确指出,对于剿除身外的敌军、贼人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是大家能够把心中的寇贼清除掉,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举例来说,假如一个人家中进入了小偷、盗贼要祸害你,你肯定是想办法要如何把他赶走,而不是置之不理,或者是热情招待。
二、什么是心中贼根据佛家思想来说,“心中贼”大概包括: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怀疑五个方面,指的是一个人的负面心理活动,能够影响、左右一个人对人、事做出不理智、不正常的判断和行为,造成错误的结果,所以要予以破除。
一个人的内心念头的能量非常巨大,因为有了念头,念念成形,就会组成一个个想法,然后把想法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变成语言、行为,这些语言和行为就会造成一个个结果。明白了“念头”、“语言”、“行为”这一内在逻辑关系,就不难发现,人心中的“贼”其实是最难对付的,不但种类繁多,而且很“狡猾”,在你不知不觉的时候就冒了出来,让人防不胜防。甚至有时候,可能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心中贼”,那当然无法下手予以剿除了。
就象王守仁先生所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三、如何破除心中贼。
大家都知道前清的曾国藩先生,他是晚清时候一个名人,他留下的《曾国藩家训》更是后世了解他的重要资料依据。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一生非凡的成就,因为他的功业,甚至被后人称之为“半个圣人”。在他自我修行的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
在曾国藩有一次到一个下属家里谈公务,遇到了下属的一个小妾,他面对美色,也是把持不住啊,心中生起了对下属小妾的非份之想,回到家里也是时时想起,不能正常办理公务了。并且中间好几次找借口又到下属家中,目的其实就是想接近下属的小妾, 甚至对部下的小妾起了色心,后来有一天,军中公务紧急,部下催问军务公文是否批阅完毕,急着要安排军各,这是曾国藩就清醒了,醒悟了自己因内心的一己私欲,而差点自毁德行、延误军机,于是痛下决心,去除“心贼”,他仍然用个笨办法来破除“心贼”:一是念头起时,就痛骂自己,克制不良欲念;二是全身心投入到处理公务之中,用繁重的事务来转移心中不良欲念。经过一段时间努力,曾国藩就把这个贪色的“心贼”破除掉了。最终没有因“心贼”而自毁德行、延误军机大事。
从曾国藩先生的修身“破心中贼”事例可以看出,连他这样严于修身、并且有这么高成就的人,还会有“心中贼”出现,可见得人的心中杂念是多么的多。但是曾国藩毕竟是做到了“破心中贼”。
一般人之所以是一普通人而没有成为圣贤人,就是因为因循守旧导致无法破除“心中贼”。因为个人的内心私欲,明明知道这样不对,仍然克制不住杂念纷飞,导致“心中贼”横行,自己也被这“心中贼”牵着鼻子走,如此下去,最终沦落成为普通人,甚至因此而败坏名声、损毁德行、破败事业,人生一塌糊涂。所以“心中贼”必须予以破除!
希望回答能给题有所帮助,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阳明心学: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盛,提高了人类的幸福指数,同时也滋生了人类的欲望。对于普通人来说,豪宅名车,各种各样的奢侈品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强烈的渴望与残酷的现实产生强烈的冲突,所谓心中贼,不过就是心中的欲望 。该如何破心中的贼呢?我认为唯有努力提高自己,让自己的努力能配得上心中的欲望。
其他网友回答
如何理解“破心中贼难”的心中贼?很多人说“心中贼”指的是心中的恶念和人欲,也有人说“心中贼”是人的贪、嗔、痴、慢、疑和邪见,不能说这样的理解错误,咋一看似乎还很有道理,可是仔细推敲,我觉得这样的理解还不够究竟和比较片面,也并不是阳明先生“心中贼”的真正所指。
其实把“心中贼”放到整个阳明心学的体系中,我们就会发现阳明先生说的破心中贼的过程,正是指一个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致良知的过程,而正心诚意,致良知的反面就是“心中贼”,所以我们反其道而行,从正心诚意,致良知入手,再理解什么是“心中贼”就比如容易了。
一、“贼”的本义是非正常的、反常理的、隐而不见不易被察觉的破坏的力量。
贼字的组成从贝从戈,贼从戈,戈为兵器,意为战斗与破坏,所以贼的本义指的是对正常规则,常理的破坏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还往往是隐而不见不易被察觉的。
二、致良知的过程是回归内心中正的过程,“心中贼”是一切对内心中正产生破坏的力量。
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心的本体原本无一物,本没有善恶之分,也没有好坏喜乐之别,如同一个身心健全的初生婴儿没有贵贱好坏之别一样,阳明先生讲的致良知,也就是《中庸》讲守中,“喜怒哀乐之谓发谓之中”的“中”,也是道家讲的复归于婴儿,因为初生的婴儿内心最为中正,由此可知致良知的过程就是让内心回归婴儿时期的中正状态,而所有对内心回归中正状态的破坏力量都是“心中贼”。而一个成年人,经过几十年的经历和习气的熏陶,再回到初生婴儿时的内心中正状态,是何其的困难? 所以阳明先生感叹“破心中贼难”。
而这个破坏心中中正状态的力量—“心中贼”,除了我们通常所讲的私欲、恶念、和所谓的贪、嗔、痴、慢、疑以外,还包括很多的我们自认为的善良、好心、愉悦、喜乐等等,一切善恶好坏,愚圣之别的分别心和认知偏见,喜好偏见等等都是心中贼,所以单纯把“心中贼”理解为心中的恶念和人欲,也有人说“心中贼”是人的贪、嗔、痴、慢、疑和邪见,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和以偏概全,不究竟和片面,一切让一个人内心失去中正平和的情绪情感、念头、认知观念、思维意识等等都是心中贼。
三、良知是不假外求,具足光明,“心中贼”是一切让自己内心往外求的力量和遮挡了内心光明的乌云。
阳明先生说人人皆可为尧舜,人人都可以是圣贤,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正如佛陀讲的每个人都有佛性一样,每个人的良知天性具足光明,永远不会消失,正如老百姓常说的即便是再恶的坏人都会有他温柔善良的一面,即便是盗贼,当你叫他盗贼的时候,他也不爱听,这就是良知永远存在的体现。
所以先贤告诉我们要内省,内求,凡所不得反求诸己,相反当一个人不肯内求,转而向外求,一有问题和困难,就从别人身上找问题找错误,寄希望于别人,而不反思自我,自强自立的行为都是“心中贼”。“心中贼”也往往指让自己内心往外求的力量和遮挡了内心光明的乌云。
四、良知是心之本体如如不动,“心中贼”是一切让自己内心波动和起伏的力量和情绪。
阳明先生说,良知即天理,人人皆具有《心经》所言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不生不灭的人的天性,但因为人必须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外感应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但我们的心被六识所外感而有所心动,乃至有任何情绪产生的时候,比如喜怒哀乐中的任何一个,都会损我们自己的精气神,正是这些心中贼让我们会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而走向衰老,所有一切让我们内心有所动,消耗我们自身精气神的力量和情绪都是“心中贼”,这些心中贼的存在和难以破除和不易被人所察觉,所以衰老是我们每个人都逃离不了必然趋势。
结语:俗话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是有感情的,只要有情就必然有偏好,所以我们每个人自出生以后,都有自己的个性喜好和情绪,最简单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对某种食物某种口味的偏好,比如有人嗜辣,有人嗜甜,有偏好就必然会失去内心的中正,破坏内心中正的力量正是心中之贼,同时每个人每天都不可避免的通过我们的六识外感外面的世界,内心难免会受外面事物的牵动而产生波动和起伏从而让自身的精气神受损,所有让自己内心产生波动和起伏的力量和情绪,都会让我们自身受损和收到破坏,都是心中贼,所以破心中贼不易,但人人皆有良知本性,只要做到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就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从而达到真正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内心的真正中正平和安宁。
(图: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