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是王勃在什么时候写的 当时王勃写滕王阁序滕王是否在场

网友提问: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不是事先准备的呢?

优质回答:

王勃是中国第一神童,六岁时就会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的《汉书》,认为错位之处颇多,就写了《指瑕》十多卷来批评它,“十岁包综六经”,十一岁时曾去长安拜名医曹元为师,学习《周易章句》、《素问》、《难经》等,学得既快,理解又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当时年仅十六岁的王勃上书自陈,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得到了刘祥道的赏识,称他为神童,加以表荐。乾封元年(666),十七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考取后封为“朝散郎”,再被沛王聘为王府修撰。

王勃出身名门,他的祖父“文中子”王通是隋末大儒,他的父亲王福畴为州府参军,由于王勃的早慧和门第,他早年的仕途一帆风顺,然而好景不长,当时朝廷的斗鸡之戏成风,王勃在王府中看到贵族们斗鸡,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的游戏文章,被高宗看到了,认为“据此是交构之渐”,把他赶到四川去,他的父亲也因为教子无方,被贬为交趾令,因此种下了王勃的死因,后来他渡海去看父亲,在回程的路上,掉在水里,溺水身亡,年仅二十七岁。

《滕王阁序》全称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作为千古奇文,文采斐然,自古以来为人所称颂,阁以文传,建于公元653年的滕王阁也因此文而名满天下,被誉为“四大名楼”之一。

有关《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历来说法不一,自五代以来有写于王勃14岁、19岁、22岁、26岁等多种说法。上世纪80年代,滕王阁新建落成后,为了吸引游客参观,更是将王勃美化为神童,宣传他13岁上下写出了《滕王阁序》,以讹传讹,颇多舛误。

据刘汝霖编撰的《王子安年谱》和傅璇琮的《唐才子传校笺》考证,《滕王阁序》的写作时间是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当时的王勃26岁。

王勃因杀人罪而被免职,在南下探望父亲期间共写了九篇诗文,从这九篇诗文中就可以看出《滕王阁序》的雏形。

例如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写道:“是以君子不以否屈而易言,故屈而终泰;忠臣不以穷困而丧志,故穷而必亨”,就接近于《滕王阁序》中的“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又如他在《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 》中写道:“上元二载,高旻八月。人多汴北,地实淮南。海气近而苍山阴,天光秋而白云晚。……凭胜地,列雄州,城池当要害之冲,寮寀尽鹓鸾之选。昌亭旅食,悲下走之穷愁;山曲淹留,属群公之宴喜。披鹤雾,陟龙门。故人握手,新知满目。饮崔公之盛德,果遇攀轮;慕郝氏之高风,还逢解榻。接衣簪於坐右,驻旌棨於城隅。临风云而解带,眄江山以挥涕。……”细读之下,更是可以感觉到《滕王阁序》在此已经成型。

《滕王阁序》一文所表述的情感和内容在王勃去世前的九篇诗文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雏形,不能说是提前打好腹稿,只是他厚积薄发,结合当时的所感所想而创作出来的,虽然跟之前的文章有许多相同之处,也不失为千古名文。

其他网友回答

今天是2007年最后一天,本来是想不看手机,好好陪下家人的,倏然看到了这个题目,忍不住说上几句,因为我也喜欢《滕王阁序》!

王勃,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生于儒学世家,六岁能文,九岁时看大儒颜师古所注《汉书》,作《指瑕》十篇,指正书中错漏;十二岁之前他学完了经、史、子、集,并博览老庄及佛家众学说,十二岁到十四岁那两年他在长安跟随一位医学大家学习医术,通研《易经》、《黄帝内经》丶《难经》等诸多医学典籍;王勃十六岁科举入仕任朝散郎,是当时最年轻的公务员。可以亳不夸张的说,王勃不仅仅是个人才,他还是像李白一样千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可惜天妒英才,这样高拔俊朗的人物在二十六岁时去交趾(现越南河内西北部)看望贬谪到那里当县令的父亲,次年归途中海上溺水惊悸而亡,就近埋藏于今越南义安省兰江左岸,当地人民仰其文釆,曾为王勃雕像修祠供奉,千年香火不断,当地亦是文风渐盛,出过不少文人大家呢!可惜,1972年美越战争期间王勃墓和祠皆被美军飞机炸毁,仅余有点残缺的雕像被当地人保护了起来。至今一代少年天才魂无所依,游荡于异国天地间,着实让人思之泪盈,喟叹不已!

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搂”之一,它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座落在江西南昌风景旖旎的赣江边上,它的建造者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滕王李元婴!

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竣工,于重阳日大宴社会名流以示庆祝,并在饯别酒宴上请大家留墨纪念。王勃是去交趾探父途中路过此地,正好赶上了这场浩大的盛会。

当时阎公是准备让他的女婿在宴会上作秀一番扬名立万的,没想到竟为王勃所乘,也许这正是天意,在对的时间,让对的人做了件特别对的事,不仅王勃扬名于天下,也成就了天下第一骈文!

《唐才子传》记载:”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至于题中所问”王勃《滕王阁序》是事先准备好的吗?从个人对王勃的认知而论,此文一定不会是事先准备好的,若如此,王勃也就称不上天才了。试想即便在咱们今日头条平台,能够不打草稿看到题目立马作文者也是比比皆是,也配得上人才二字,不过,既便如些,若跟王勃比那可就差的不是一点点了,简直就如烛炬之于日月。由上推断,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王勃天才矣,绝对可以做到锦绣文章随口而出,应无提前准备之理!

太晚了,算是简单分享吧,祝大家2018大吉,笑囗长开!

其他网友回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彩的一句,也是千古名句。多少文人墨客、风流雅士更是由此倍加推崇王勃的大名。

名篇、名句、名家,于是乎有关《滕王阁序》是否提前准备之说由来已久,其实大可不必。

首先、神童才子之说不容置疑。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首,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采飞扬,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这些都是有据可查的史料,无需质疑。

其次、唐朝文人墨客“诗会”盛行。

唐代时期,诗文写作那可是科举考试的必备内容,因此文人墨客的聚会吟诗活动也是十分盛行,王勃相信也不例外,初唐四杰的招牌那也不是浪得虚名,像是字词、语言方面的修炼自是不在话下。其实我们接触的王勃的诗文,除了《滕王阁序》之外还有很多著名的诗篇,可以说王勃在这些活动中早就积累了丰富的底蕴。

再者、骈文就是唐朝政府内部运行的公文格式。

唐朝时期,像是政府部门相互往来的公文格式就是这种骈文体裁,要求词藻华丽,文采飞扬,引经据典,博古通今。而王勃自16岁开始就在朝廷部门供职,对这种公文体裁应该是非常熟悉。比如王勃写的《上绛州上官司马书》和《乾元殿颂》等都是这方面的文章,也就是说写一篇《滕王阁序》根本就难不倒王勃这位才子神童。

提示以上三点只是想告诉大家,以王勃的水平根本不需要像阎都督的女婿一样提前写好范文,那样简直就是侮辱咱们王大才子了。

当然,不需要提前写作并不是不要提前准备,李白杜甫写一首好诗,那些达官显贵拟一篇像样的公文,同样需要提前酝酿构思,甚至是字斟句酌。也就是说即便才思敏捷如王勃,同样需要提前准备,只不过他的准备非比常人,得知滕王阁盛会的消息,一路走来,一路酝酿,待到酒足饭饱,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就这样一篇《滕王阁序》开始流传千古!

注释:

1.众多条友对滕王阁的重建以及《滕王阁序》的成篇过程做了详尽阐述,笔着不再赘述。

2.文中的阎都督即是滕王阁的重建组织者,本来是想让自己的女婿作序,没成想让王勃抢了头筹。成就了王勃,也成就了滕王阁。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关于创作时间,

《太平广记》记载,王勃“年十三,省其父至江西”而作。

五代王定保记载,“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而作。

清初《古文观止》认为,作于“王勃时年二十二岁”。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作于“王勃二十九岁”(虚写)。

一般认为,《滕王阁序》是王勃生命的绝唱!

675年的重九日,洪州都督阎公重修滕王阁,欢宴群僚及宾客。

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参加了盛会,写了这篇序。

在这之前,王勃因一篇《檄英王鸡文》而被高宗认为挑拨皇子关系,而被逐出长安,仕途毁于一旦,又因私杀官奴而死里逃生,仕途终结,甚至连累父亲贬为蛮荒之地交址(今越南境内)县令。出狱后,王勃从洛阳南下,前往交址探望父亲。

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百年来,真的再也找不到如此妙句了!

是事先准备还是即兴发挥呢?

1 有刻意创作的成分

《滕王阁序》,是王勃的应景之文,甚至有溜须拍马的地方,

比如:

“都督阎公之雅望”(阎公声名传播)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在座都是贵宾)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在座都有像潘岳、陆机那样的才华)

“今兹捧袂,喜托龙门”(举袖作揖,犹登龙门)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我,地位低下,一个书生)

这些句子,既文雅又有礼,一是因为公共宴宾的重大场合,二是因为,王勃年少有才,仍对仕途有渴望,希望在座达官贵族能够举荐自己!

刻意的遣词造句,极尽谦逊与礼貌,确有事先准备的嫌疑。

也足见王勃的高情商与良苦用心了。

所以,他一再表明心志,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困境,不改志)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愿长风破浪)

2 没有事先准备的必要

《古文观止》和《唐才子传》都记载了这个故事。

“欲夸其婿吴子章才,令宿构序。”

“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

都督阎公大摆宴席,让他的女婿吴章才连夜准备好文章,以便在宴席上,一鸣惊人。

谁知,却让王勃抢了风头。

《唐才子传》记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如果这个故事是真的,

王勃事先准备,让阎公颜面尽失,复出无望,岂不得不偿失!

王勃已经吃过官场太出头的亏了!

王勃本身就有才华,六岁赋文,十六岁中举,

年少成名,侍才放旷,文人清高的个性,也不屑于这样的行径!

没有一鸣惊人的必要,更没有喧宾夺主的意愿,何必私下作弊,有损节操!

只是不自觉地流露才华,不经意地厚积薄发,

便秒杀众人,成为传奇!

王勃的作品少,哪一首不是一时之最!

3 无雕琢之痕,一气呵成

事先准备的文章,都有推敲,雕琢的痕迹,文风相对内敛。

《滕王阁序》七百来个字,典故多达二三十处之多,句句都有出处,引文据典,可见王勃深厚的文化底蕴,

无论对偶,还是大段骈赋,都是极尽文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丝毫不见推敲琢磨的痕迹,如江河决堤,肆意流淌,奔放到底。

有这样的文学功底,何必大费周章!

只能说灵感来了,挡也挡不住,王勃才思敏捷,一挥而就!

这样的作品很多,

比如,

王義之《兰亭集序》,酒酣而书,涂涂改改,翩若惊鸿,宛如游龙,此后,再也写不出了!

只有修练到一定境界,才有这样的功力!

其他网友回答

滕王阁序,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文章,读之朗朗上口,目可见盛况美景,耳可听宴会之喧哗江水之澎湃,思之感王勃之抱负感伤。

我觉得这篇文章事先准备的可能性比较小。

第一,王勃只是恰巧路过,王在收到请帖之前,不可能知道自己会被邀请。

第二,宴席举办人,也没打算让任何一个来宴的宾客写这篇序,在请帖上应该也不会透露这一信息。当然当时文风大盛,被宴请的人肯定都明白少不了要做首诗,肯定要构思一下,免得到时间写不出来丢人。而古代举办一个大型千里朋迎的宴会,肯定要花很长时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勃肯定在收到请柬之后,进行了思考,和一些准备(不是指打这篇这篇序)。

第三,千古绝唱的好文章,都是鬼斧神工,浑然天成,诗人在其时,其境,其景,其人,有感而发,文思如涌,而成佳作。这种文章具有不可复制性。

最后,扯一点心理学上,是怎么解释这种灵感的。第一,准备阶段,必须有充足的准备;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必须了解这个领域。第二,沉浸阶段,就是这人在成作品之前,必须有一段时间对所要创造的东西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思考,把自己沉浸在创作中,使得自己的潜意识完全进入到创作中,这样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喝酒的情况下依然能写出好诗。第三,灵光乍现时刻,这个时刻具有不可重复性,看似偶然。第四,验证,验证你灵光乍现的时候的创造,是不是有效可行,是不是好的作品。

我们看一下王勃写滕王阁序是不是可以用以上去解释。准备阶段,王勃少时便有才名,不断地读书写文章,但大部分都不出名,都是准备训练,就像达芬奇的鸡蛋;沉浸阶段,王勃收到邀请以后,肯定做了很多思考和对滕王阁的了解,因为肯定要写点东西的;灵光时刻,在宴会上喝了点酒,吹着江风,文人雅士,达官显贵,触动了王勃的内心(潜意识);验证阶段,王勃把自己的潜意识创造写出来或者说抄出来。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