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 嘻哈相声 姜昆说唱相声

网友提问:

你怎样看待姜昆自创的“嘻哈相声”?

优质回答:

嘻哈相声我看了一下,只感觉满屏的尴尬。姜昆在台上很卖力气地在蹦蹦跳跳,大多数观众感觉不舒服,但又好意思不鼓掌。掌声是要到了,但很廉价。

看了这个视频,我更加坚定我以前的判断:姜昆真是不懂相声,而且不得其门而入。

一、姜昆的焦虑

我们分析一下他那段嘻哈的歌词:

不是你不明白,这世界发展快……这一代和一代,他本来就不一样,老人对小孩,他经常看不上……说好相声是我们的理想,观众的快乐就是我们的愿望,就盼着相声明天更加辉煌……

歌词表达了三个意思:时代变化快;隔代人有代沟;发誓我们要说好相声。

这就是姜昆的焦虑:时代变化快,我们要赶上年轻人的步伐。所以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要和他们打成一片,不被时代所抛弃。

有危机感是对的,关键是怎样打破危机?姜昆的作法是跟随,现在流行什么,我跟什么。电视流行,我有TV相声;多媒体出现了,我推出多媒体相声;嘻哈火了,我也rap两句,甚至载歌载舞。但好像效果并不如人意。TⅤ相声直接把相声搞熄火了,引来了最大的对手小品。春晚上推出的多媒体相声,不知所云地展示了一下,就再无声响了。

二、怎样创新?

姜昆嘻哈相声的表演显然是失败的,也就是说,他的创新出现了问题。那么, 既然是创新, 有没有成功的例子可以借鉴、可以分析?看看别人是怎样利用嘻哈进行创新的。

很凑巧,十几年前,我曾在天津小茶馆儿听过一个相声。是两个年轻演员创作的节目,他们的表演,也借用了嘻哈这一元素,演出效果非常火爆。

他们的思路是从嘻哈的特点入手, 嘻哈就是一种类似中国快板儿的艺术。那么天津快板用天津方言来表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用天津方言来rap一下呢。而且rap的是《拉兹之歌》(印度电影《流浪者》主题歌)。

天津方言+rap+电影主题歌。土洋大杂烩的结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产生了爆笑的喜剧效果。当时, 观众的反应十分热烈,乐得前仰后合。

以至于很多天过去了,同事们还不断拿这个段子开玩笑,反复地表演,演一次乐一次。可见,这个创新是多么深入人心。

三、笑的规律

有人总结过,有三种方法可以产生喜剧效果。其中之一就是:外在偶然事件使“情景”迅速变化,人物性格与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上面那个天津方言rap就是利用了这一规律。嘻哈rap给人的印象是酷、面无表情、洋气。而天津土话是接地气、声情并茂、幽默。这二者一结合,二者鲜明的对比,对观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不乐破肚皮才怪呢。

这个创作之所以成功,首先遵从了喜剧创作的规律,以理论为指导。然后发掘素材的特点,即嘻哈和本土的快板类似。而嘻哈的酷对快板的嘻;嘻哈的洋对方言的土;嘻哈的面无表情对快板表演的声情并茂。二者的特点能够产生很强烈的对比,是一个很好创作的方向。

四、成功创新的范例

所以我认为, 不能为创新而创新。相声的创作一定是有规律的。所谓的创新,也要遵从创作的规律。不是我创新了,我什么都不管了。

在吃透规律的基础上,研究新形式、新题材的特点,进行加工。按照规律制造喜剧效果。这是创新应该走的必由之路。

其实,郭德纲的相声之所以受欢迎,也是按照这个路子走的。他自己就说过,我的《西征梦》就是套老活的底子,加入了新时代的元素,让观众喜闻乐见。原版是《打白朗》,白朗是民国的一个土匪。

如果原文照搬,和观众的生活相差太远,没有代入感。所以白朗改成了恐怖分子,袁大总统改成了豫语美国总统。

这其实就是创新,在规则下,把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往里面套,只要套得合理,套得可乐就行。

反过来再看姜昆的那段嘻哈,总结过去,肯定成绩,憧憬未来。这应该是一个年终总结。和喜剧无关。

如果静下心来,研究一下嘻哈的特点,能不能找到笑点。比如嘻哈爱耍酷,我是不是用一个很土的造型,来说一段地道的嘻哈?嘻哈讲求语速快,我是不是来个磕磕巴巴的嘻哈?嘻哈不是目的,而是一个工具,用它产生笑料而已。

五、结语

总结一下,姜昆的创新之所以屡战屡败, 就在于他没有遵循创作的规律,没有把手中的题材吃透, 没有静下心来分析业务。总是浮于表面,走形式。这样的表演,打动不了自己,也打动不了观众。

注: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转载收藏。

其他网友回答

姜昆是一个勇敢的人!他没有金刚钻,也敢揽瓷器活!

他好想在晚年为自己的“名副其实”有一番作为,可惜现在不是他刚刚走上相声舞台的时候了!那时是百花凋零,他和很多相声演员横空出世,再加上梁左先生的贵人扶持,所以曾经独占鳌头几十年。

然而,毕竟没有创作能力、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样的状况不能持续,所以“姜郎才尽”。

所以,假如明智的话,就应该急流勇退,把相声新人扶持起来,当一个真正的伯乐,以自己曲协主席的权威,来扶持帮助真正的曲艺界繁荣昌盛,这样才可以做到晚节尚保。

但是姜昆主席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一面对受到老百姓欢迎的民间相声团体百般刁难压制,一面又东施效颦邯郸学步,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抄袭人家的活动形式。所以姜昆同志“学习尚未成功,今后仍需努力”。有没有结果,现在已经看出端倪!

其他网友回答

刚才有位朋友说的特别好:除了观众之外的人可能都会恭维。我本人对姜昆创办的“嘻哈相声”真感觉无味。嘻哈来自于通俗流行的音乐艺术元素,姜昆把相声2字的前端加上“嘻哈”二字,是否在转变和扭转了他曾对当下郭德纲相声的态度?

这么长时间以来,姜昆没有过创新,反而一而再而三的反三俗,目的意义很明确,在姜昆的意识里郭德纲的接地气似乎有些拿不到台面上来。可是姜昆本人误解了广大的观众,由此不反三俗了,自己创办“嘻哈”相声,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模仿接地气,虽然谈不上有起色。

三十年的字画爱好,早就脱离了大众,但由于身份在此,所以需要做点儿什么?去年姜昆在一次答记者问时说:我们不能不做点儿事儿! 所以他创办了“嘻哈相声”,里面有唱有说,在表演的舞台上他和年轻演员们采用了rap的方式,真看着憋扭。相声是要创新,但姜昆的这种方式不敢恭维。

其他网友回答

群魔乱舞,哗众取宠,表演者忘情自嗨,观众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谓……中国曲协经常发文谴责这个谴责那个,反三俗,自诩为道德卫士,殊不知,他们这个节目一出场就被打上了“恶俗”的标签。

因为德云社的缘故,我很不喜欢中国曲协,一群体制内的蛀虫,尸位素餐,花着国家的钱,不求创新,毫无成绩,天天只晓得排挤这个排挤那个。

这么多年,德云社对中国相声的的贡献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以前相声没落到几乎完全没市场,据说郭德纲的师傅侯耀文先生想要上春晚,都只能通过演小品的方式;

于谦以前在体制内上班,相声直接被停演,他上台拿吉他弹唱,还被观众轰下了台;

郭德纲早年混得不如意时,顿顿是清汤面条就大葱,被房东指门骂街,还有就是跑去当人体模特,站玻璃橱窗里供人参观拍照……

幸好郭德纲坚持下来了,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混出名堂了,然而,同行眼红了。

天津相声节,每年都拒绝德云社的加入,2019年更是把德云社的“仇人”,比如曹云金、何沄伟拉过去表演压轴节目;

曲艺家协会成立70周年,德云社仍然无缘参加,相声的代表人物竟然是青曲社的苗阜,论影响力,苗阜比得过郭德纲?

中国曲协怒批张云雷,这事张云雷的确理亏,认了,但他们依旧不依不饶,非要赶尽杀绝,行业内斗搞得天下皆知。

这次跨年演出,很多电视台都没有相声节目,估计也是怕了,万一不小心被曲协那帮“圣人”盯上了,估计一整年都不得安生。

郭德纲常说“不是我的相声水平高,是同行的衬托”,虽然是调侃之言,但在姜昆的“嘻哈相声”对比下,却成了事实。

其他网友回答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看了嘻哈相声,我的老天!那不是相声,是嘻哈,用嘻哈的形式宣传相声而已。

相声需要创新不假,但这根本不是创新,这是相声演员客串了一把嘻哈,填上与相声有关的歌词,借嘻哈宣传一下相声罢了。

我尊重姜昆老师,但这样的创新就连不懂行的我都觉得实在生拉硬扯,就连我这个门外汉都知道相声是说学逗唱相结合,但从头到尾都是嘻哈就叫嘻哈相声么?我不敢苟同。

相声既然是说学逗唱,中间自然可以加入嘻哈的元素,但不是全部,加入一点点,合适就好,别一大段都是,那不叫相声。

就连姜昆老师都应该意识到这个问题,结果怎么着?一直在为自己的嘻哈相声下定义,做说明,或者说做辩解也不为过。

结合最近流传出来的说法,说是相声界集体拜师,明确拒绝德云社参加。这样做就相当不地道了,德云社在相声道路上做得风生水起,撇开德云社的相声界集体拜师,相声界会得到什么?什么都得不到,如果真的进行了,那将是相声界的巨大损失。

我不懂相声,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偶尔听听,觉得我们国家有相声这种语言艺术,真是了不起。

我不反对相声创新,包括姜昆老师对“嘻哈相声”的探索,并无不可。但相声绝对不能用排挤的方式来创新,再说排挤根本就不是创新。

真心希望相声创新进入良性循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