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诗为什么都是悲观的 海子的诗为什么出名

网友提问:

海子如果不自杀他的诗会比现在还要火吗?

优质回答: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面朝大海,春暧花开”是海子的传播度比较广的诗,海子天资聪慧,1979年,15岁的海子考进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1年海子结识了同年考入北大中文系的骆一禾并相见恨晚,骆一和成名比海子早,加上骆一和是《十月》杂志的编辑,海子的诗经过骆一和向媒体推荐并奠定了较高的位置,并以处女作《亚州铜》在诗坛投下震撼弹。海子张扬,骆一和内敛,他们的个性的诗中有明显分辨率。海子的《五月麦地》和骆一和的《麦地》在此后十多年成为朦胧诗意向性的代表作,无数诗人期望在麦地中发掘灵感,无论是麦田、麦苗、麦芒还是麦穗,很难有诗人超过他们。

因为,诗人始终只属于一个时代。以他们为主的诗坛和当时反思文学的兴盛,只属于那个探索、好奇、充满批判与自我反省、寻找信仰的时代。

比如仍健在的北岛和舒婷,当时他们是排位略在海子顾城之后,他们无论是“卑鄙是卑鄙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敲开了诗的大门,还是《致橡树》拔高了朦胧诗的高度,此后并无惊人大作面世。如果海子不是25岁殉情自杀(比较靠谱的一种说法),恐怕现今不是被各种会议绑架,也会被物欲横流的经济大潮给淹没,在读图时代,出惊世之作,火过当年,不太容易。

其他网友回答

基本不会。

和海子同时期同一级别的诗人有好几个,即使曾获诺贝尔提名的北岛,知名度仍远不及海子。

可见诗人之死对身后荣光确实有很大影响。

另一个例子是诗人顾城,和海子一样有大才华,一样生命在勃发的年纪嘎然而止,一样身后赢得无限哀荣。

演艺界的例子是张国荣和玛丽莲梦露。

也许说来残忍,艺术家的主动赴死,就像火箭的最后一级推进器,将其作品及人设推向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或者说,艺术家的赴死,正是其用生命谱写的最强音。

当然,完全不鼓励艺术家都去用生命完成最后的作品。

短期来看,死会有一个轰动效应,可能持续几年或者几十年。

但长期来看,还是靠作品说话。

留下来的唐诗宋词名篇,谁还会在意诗人是好死还是赖活?只看作品。

所以,艺术家们,眼光放高放远,把生命放在不断打磨精进作品上,既要质量又有数量。运气好,保不齐就整出个传世佳作也未可知。

其他网友回答

不会,且无人关注,除非他成为领导。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