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部文学】*302* 特推 沈书章专辑 时光留声

作者简介:沈书章,1954年生于河南省洛阳市。1971年底供职于中铁一局四处。先后从事共青团、工会、党务等多项工作。2014年底退休。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自修了北京人文函授、黑龙江、山西刊授大学。曾在企业、中央、省、市报刊发表过消息、通讯、小说、散文数百篇。八十年代曾获得陕西省自学成才奖、企业优秀宣传干部奖等多项荣誉。
最美成长故事
我的家?路?情怀
***沈书章***
每天傍晚,我都会站在中铁大厦十二层我家的窗前,遥望着错落有致灯火万家的美丽咸阳,欣尝着一家一户的灯光,想象着各家各户的欢乐与温馨。每当这个时段,我都会感槪万分,浮想联翩。快七十年了,我跟随父母去过一个又一个的家,基本上是铁路修到哪,家就安在哪!五十年代住过茅草棚;六十年代住过地窝子;七十年代住过荆笆房;八十年代住过红砖墙油毡顶房。还有记不清多少次住过的闷罐车、帐蓬、简易棚等。这,都是我曾经的家。这些家不但记录着我的成长,也见证着中铁一局翻天覆地的变化,更是中铁一局几代人家路情怀的真实写照。

一九五二年腊月。父亲独身从洛阳扒火车来到宝鸡县。凭着一身好力气,连续扛起数根一二百斤重的油松枕木,再加上有锻工手艺,被破格招入当时的西北干线工程局,参加抢修宝兰线的任务。从那时开始,我家就一路向西,路修到哪家就安在哪。一九六零年,我和弟弟跟着母亲,同其他两家在闷罐车里度过三天后,被一辆卡车拉到兰新线一个叫九八六的地方,这是一个盐场。到处都是成堆的盐和盐砖。在我的记忆里,住的房是盐砖搭建的,桌子是盐砖,就连床板也在盐砖上搭建。我们同十几户人家就住在这里。
那是一个瓜菜代的年代,一天两顿稀糊饭和煮的葫芦瓜,连皮带瓤一起吃。好像从来就没吃饱过。父亲在离我们有二百多公里的工程队里当铁工班班长。他每顿饭都拧下一块核桃大的一块馍头,晾到风箱上,一天三块,等干透了吹净灰,装到面袋里,攒上几个月,就多半口袋了,每当望着父亲背着面袋回来,我和弟弟都迫不及待地冲上去,掏出馍头,大口大口嚼,享受着干馍独有的香味,那种幸福的满足用语言是说不清楚的。过年了,因为抢工父亲没回来,却让人带回三个大馍和一个小南瓜。那晚感觉吃饱了。一九六一年夏天,因到了上学年龄,我们搬到了哈密一处家属基地。
二哈密基地是一处兰新线最大的家属聚集地。大约有八十栋近上千房舍,居住着八百多户三四千口人。基地有小学、供应站、粮站、医务室、理发室等,是配套完整的生活基地。周边是兵团种的瓜果蔬菜,往西是火车站,往南是哈密城,铁二小在基地的西北侧。我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这里的几千名孩子绝大多数都成为中铁一局的第二代筑路人,现在的年龄应该是65岁到75岁之间。大多分布在局属的各个单位中,佼佼者不计其数。基地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一个小院和一二间房,在那个年代已经很享受了。虽然仍在困难时期,但家家生活标准都差不多。我们少年时代放学后或寒暑假都会去挖野菜,捋树叶,溜土豆,捡煤核,拾麦穗,也会同几个要好的同学去偷瓜摸枣。
兰新线一路奔西,所有的父亲一半年才回基地一次,时间久了,对父亲很陌生。每当父亲归来,我们都躲着,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惧怕和陌生,这种惧怕持续到我工作前,好像大声叫爸爸的次数都很少。父亲也知道,从不说什么。小学毕业后我已经十四岁了,阳安线开工后,我们又搬家了,闷罐车拉着我们走了八天才到达阳平关火车站。

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是一次巨大的战略备战,更是我国经济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阳安线是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毛泽东主席讲:三线建设要抓紧,就是同帝国主义争时间抢速度!中铁一局做为主力军从六十年代后期按照指令计划全方位投入到阳(平关)安(康)铁路建设。当年的阳安线工地到处红旗招展,数万人参战,仅陕西南部各县派出的民兵师、独立团、娘子军营多不胜举,阳安线应该是中国铁路建设最轰轰烈烈的大手笔,人拉肩扛,万众齐心,快速修建堪称典范。
从哈密家属基地搬家到阳安线是六九年春季。正是铁路施工万马战犹猶的冲刺阶段。父亲所在的一处一队在代家埧附近的山梁上,负责桥隧施工。我们同行的四家被安置在一队家属居住区。是一个山头上盖的一排荊笆房。所谓荊笆房实际是用荊条编织绑扎,里外抹泥,油毡搭顶。这种房成本底,搭建快,适合临时居住。一九六九年秋,随着主体工程需要,父亲所在的一队又调入安康地区抢工,我们又搬家了。这是新修的大桥下面的一个大四合院。院后小河流水,院前的土公路是阳安线主要通道,每天车流不息尘土飞扬。
大院中居住12家。近六十口人,每家的父亲都在一线抢工,四五十个孩子上学的上学,玩要的玩要,这个大院中的12个小家亲如一家人,无论谁家有事,全院倾力帮助形成了前方努为奋战,后方互助帮忙,每当有父辈人员探亲,都会说:大院真好,大家过得好,我们就不分心!
一九七零年夏,一位大妈夜半患病,惊醒全院人,各位大妈齐聚他家,帮着看孩子的,烧开水的,请大夫的,直忙到这位大妈痊愈。
回想起来,大院中亲人们的举动真正体现了后方援前方的战地情怀。中铁一局几十年都是这样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一九七一年秋,已满十七岁的我体检合格,被招募到中铁一局四处,成为光荣的第二代筑路人。

一九七二年初,我所在的四处三营十二连是我工作的第一个落脚点。这是青海刚察县的热水地区。海拔三千八百米,住的是干打垒房,全排近六十人都在这个长约三十米,宽约五米的空间里生活。回想起来和父辈们的居住条件差不多,但生活条件要好很多,几百人的工程队,顿顿有肉,定量52斤,牛羊肉充足,虽然人拉肩扛的工作方式依旧,但大家都信心满满。这里面即有父辈吃苦耐劳的传承,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帮理念,即有领导人性化的管理,也有收入高的因素。
就这样,我的筑路生涯开始了。从一九七二年五月我第一次调转开始至退休,我在四处范围内调转近五十次。从工人、班长、排长、团委干事、书记、工会干事、主席到队段处,有时一年就有一二次变动,我始终牢记父亲的教诲,单位让干啥就干啥,从哈热线、西延线、唐山抗震救灾、京秦线、大秦一二期到桓永、沈阳四环、成贵高铁项目,每到一处我都会认真忘我的去工作。四十四年间,从工班到机关,从工人到干部,无论怎样变换工作内容,单位就是家的理念根深蒂固。我爱这个企业的家,我爱筑路人!因为是企业培养了我,让我衣食无忧,让我们都建立了自已的小家!从父亲这一辈开始,叔婶、姑姑以及岳父母一家都是中铁一局人,从北京到乌鲁木齐几千公里的铁路线上,无论河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还是新疆,每个地方都有我们沈家人,每处都有几个小家,细算已近一百多个小家几百口人了。这都是中铁一局的传承者,都是千里铁路的奠基人,每个人心中,都洋溢着浓浓的家、路情怀。
年轻时的沈书章

岁月任苒,沧桑巨变,中铁一局和四公司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每个人的小家也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九九零年,我所在的四处机关迁址咸阳,昔日的临时住所换成了固定永恒的家。过去的茅草房、地窝子、荆笆房都成为了历史。现在第二代筑路人大多已进入暮年,而第三代、第四代筑路者强势奋进,一个工程处从七十年代的年几百万产值到如今上百个亿,看现在职工安居乐业,仅四处就拥有众多花园式的基地。过去路修到哪,家就安在哪,而今天无论路修到天涯海角,家是固定永恒的。因为家在每个人心中,因为家在企业,企业是中铁一局人永恒的家!
一代代人的筑路情怀,一个个创业者的故事,一家家安居乐业的喜悦诉说着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巨大变化……
这就是我的家路情怀!

欣赏和珍惜《西部情缘社》编委:
郭守忠 栗生华 张新德
段宝堂 雷天德 吴碧林
唐 寅 刘綏安 王兴忠
郭玉泉
《西部情缘社》
社长 总编 张海成
副社长 执行总编 贾玉鸥
(兼主任编辑)
特邀作家
史庆云 张 涛
唐华恩 王兴忠
张文峰 李俊平
魏 薇 乌 兰
公众号
《西部情缘社》
总栏目
《西部文学选刊》
专栏;
《书画人生》
《山河游记》
《童年智趣》
《读写鉴赏》
《兰亭雅集》
《诗歌如行》
《时光留声》
《见闻随笔》
《投稿须知》
一,在当月刊登三期专刊者成为登榜特邀作家。不满三期者自动落榜。
二、投稿题材不限,必须是正能量。
三、投稿作品请勿抄袭、套用,文责自负。
四、为了保持对文字的敬畏,投稿之前,请认真审核作品,确认文字、语句、标点符号正确,如有错误现象,作者自负。
本刊编辑部有对作品修改、编辑,排版、制作的权利。如有异议,作者可收回投稿。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本期图 网络下载
本期编辑 雨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