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刘邦何以取得天下?他的优势是什么?
优质回答:
刘邦夺取天下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1:确立了“以关中为根据地,进则争雄天下,退则据关而守”的战略。因为此战略,所以刘邦即使每次都是逢项羽必败,但是只要性命在,大后方都能送过来粮草士兵,从而东山再起。这也是萧何被列为汉朝建立第一功臣的原因。刘邦没有韩信,最终也还是会得到天下,只是时间的长短而已。因为环顾四方诸侯,有这样大战略,而且占据这样的地利条件的领袖的确是很少,刘邦耗得起,其他人都耗不起。当然,项羽也有大后方,也有大战略,那就是占据彭城这个四战之地,便于四面出击,谁不听话就打谁。从这个战略就可以看出,项羽的确是霸王而不是帝王的素质。彭城虽然便于出兵天下,但是却易攻难守。在兵力占优势时,可威慑天下,群雄拜服。一旦弱势,就容易被围剿。彭城战略决定了项羽出兵只能够速战速决,一旦被拖入战争泥潭,打起了消耗战,则容易后方起火,陷入被围歼的命运。后来,楚军粮草被彭越切断,彭城被韩信占领,根据地周殷被黥布策反,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项羽的失败乃是典型的战略失败。他不是战死的,而是困死的。虽是猛兽,无奈落入陷阱,利齿又有何用。
战略的背后是政治意图。刘邦的战略部署,反应出其欲一统天下的构想,这个构想应该是在第一次“破武关,入关中”时成型,不然又如何会有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的气魄。因为有了更长远的计划,所以才能克己以争取天下民心。相对而言,项羽则短视的多。一进入关中,就让士兵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依然是十足的流寇作风。至于后来建都彭城,更可看出,他并没有更进一步的政治方针,只是想做个天下诸侯的霸主而已,谁不服就打谁。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项羽只是个战无不胜的战神而已,身上的政治细胞少的可怜。如果项梁未死,他叔父二人应该可以荡平天下吧。
2:注重外交,善于结盟,孤立了项羽。不得不说,刘邦十分善于结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去对付最主要的敌人。T原来属于项羽的力量,比如张良等最后都加入了刘邦的阵营。与其说刘邦做得好,不如说项羽做得太差,老是被刘邦挖墙脚。项羽过于笃信武力,刚愎自用,他所需要的,只是别人臣服于他,畏惧他。所以诸侯对他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吧,虽然怕,却是心怀怨恨的怕。在自己威势重时,其他诸侯还不敢轻举妄动,一旦虎落平阳,新怨旧恨一起爆发,恐怕诸侯就是欲除之而后快了。他既缺乏从根本上让各路诸侯依附自己的意愿,又怎么会花费心思浪费在这些势力上。武力压制他们好了,谁反叛就灭了谁!只是想不到,压制的越狠,反噬的力量就越强!刘邦则相反,不是靠武力压制,而是以“利”诱之。靠着利害分析,项羽的“大棒”外交最终难敌刘邦的“胡萝卜”外交了。这一推一拉的力量最终使项羽成了孤家寡人。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人想要成功,三个要素不可或缺:天时、地利、人和。与项羽相比,看似没有任何优势的刘邦,之所以能笑到最后,根本的原因是他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天时:陈胜吴广起义为刘邦后起奠定基础;刘邦先入关中,约法三章,收买人心
陈胜吴广起义,已经撼动了秦王朝的统治根基,大大削弱了秦朝统治者的力量。可以说,陈胜吴广的失败给了刘邦一个绝佳的可乘之机。刘邦在起兵之后,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子,慢慢成长为统帅一方的将领。
《史记》有言:“怀王与诸将相约,先入关中者王”。而事实上,正是刘邦先入关中,并与老百姓约法三章,收买人心。一先一后,可能结果就完全不同。入关之后,萧何还四处收罗秦朝遗留下来的各种图册文书,掌握天下山势地形。
掌握先机的刘邦,还适时进行宣传造势,树立刘邦的至尊无上的形象。让百姓们认为刘邦有天子之相,为刘邦创设牢固的群众基础。
地利:刘邦在南郑养精蓄锐,后火速还定三秦,占领关中大部地区
项羽分天下时,故意把刘邦分到南郑,企图把刘邦封锁在边险地区,实际上却给了刘邦休整的时机。南郑土地肥沃,地域辽阔,对于实力还不能和项羽相抗衡的刘邦来说,休养生息再好不过了。
另外,项羽还把关中要塞分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关中地区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属于军事上的要塞之地。项羽如此分配,这等于将关中拱手让给了刘邦。此后,刘邦迅速还定三秦,占领了关中大部地区。
反观项羽,他坐拥彭城,地理位置十分不利。楚汉之争爆发后,北有齐王的军队,西有刘邦的汉军,形成两面夹击之势,项羽两面受敌,一退再退。
人和:刘邦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从善如流
特别是在楚汉争霸的后期,跟随刘邦的人才萧何、韩信、张良,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最先是萧何来投奔刘邦,在他最落魄的时候,萧何不离不弃,心甘情愿做他的副手;张良是杰出的战略家,全靠张良出谋划策,刘邦才一次次脱离险境。刘邦还重用经历过“胯下之辱”的韩信,即使他出身卑微,还做过项羽的手下,刘邦统统不计前嫌,坚守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用人原则。
在萧何、张良和韩信,“汉初三杰”的辅佐下,刘邦终于后来居上,一举打败志得意满又一意孤行的项羽。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民心是最根本的资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刘邦的天下也是由此而来。
其他网友回答
记得老师说过,我们永远只会无限的靠近历史,但永远不会看到历史的真相!
刘邦,一个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皇帝!
因为他创立的汉朝,所以有了汉族;
因为他创立的汉语,所以有了今天的汉字;
刘邦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有今天的汉族,是因为当日,刘邦可以取得天下!
刘邦一生最大的敌人毋庸置疑的是项羽,
一个时至今日都被称为第一人的项羽,
项羽之勇,天下无二!年少成名,勇冠天下!
而刘邦则是无赖出身,厚颜无耻,败阵之后,连儿子都不要的主。
而正是这么个无赖,最终却赢了,逼得霸王乌江自刎,
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
有人说刘邦善于用人,领兵有韩信,出谋有张良,后勤有萧何,而项羽则刚愎自用;
也有人说,刘邦脸皮厚,吃了败仗也无所谓,改跑跑,该怂怂,而项羽则过了骄傲这关,连乌江都过不去;
历史,犹如过往云烟,谁能真正的看清?
其他网友回答
刘邦原本是一个泼皮流氓,年过四旬从勉强做上了一个泗水亭亭长,充其量也就是现在的乡镇公务员,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竟然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从而夺得了天下。
刘邦自己也曾经说过,论打仗的谋略,他比不上张良,治理国家也比不过萧何,领兵打仗也不如韩信。但是刘邦一个普通人能够善用于各种各样的人才,并且将他们的优点集于一身,便可以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刘邦这个人豪爽大方,对自己手下都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在当时很多将领都愿意跟着刘邦一同出生入死。刘邦虽然这个人生性傲慢,但是他却从谏如流,凡是萧何给他提的建议,刘邦都会遵守。
贪财好色的刘邦打入咸阳之后,看到宫中有着很多金银财宝,这时刘邦很想拿走这些金银珠宝,但这时萧何却告诉刘邦千万不能贪这些钱财,否则他会失掉人心,于是刘邦听了之后,便直接放弃了这些钱财。
刘邦进入咸阳之后,立即与百姓们立下约法三章,从此之后刘邦便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于是刘邦便可以在关中坐稳了。
刘邦在打仗之时用人不疑,重用韩信,并且拜韩信为大将军,并且授予他几乎全部的军权,这也让曾经受过胯下之辱却不能在项羽手下带兵打仗的韩信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机会。这时韩信对刘邦感恩戴德,所以打仗都是拼尽全力的去打。以至于出现了后来的十面埋伏、背水一战这些经典的战例,最终打败了项羽这个最大的对手,并且奠定了汉朝成功的基础。
反观项羽,贵族出身的他根本看不起韩信这样受过胯下之辱,陈平的地痞流氓之辈。韩信在当时投奔项羽时,项羽在钟离魅力荐之下,才勉强给韩信一个执戟郎中的工作。要知道执戟郎中是一种中看不中用的官职,虽然可以知道最高决定,但是却没有任何发表意见的权利,所以像韩信这样在带兵奇才都不被用,那么项羽的失败也是必然了。
项羽这人非常优柔寡断,原本项羽得天下是非常容易的,可是经过项羽到这里之后,反而实力越来越弱。其实在鸿门宴之时,项羽完全可以将刘邦除去。那时项羽手中有40万军队,打败刘邦可以说是易如反掌,但是项羽却念在往日的兄弟情谊,在自己的优柔寡断之下将刘邦放虎归山,从而也导致了项羽以后在垓下被困,自刎乌江的下场。
并且项羽这个人十分自大,甚至是非常自负,以至于最后他身边的人才都弃他而去,甚至最后他的亚父范增都弃他而去。
但是刘邦则不在意这个,因为他本身出生就不是太好,所以韩信领兵打仗厉害,他就把军权给韩信,张良治理国家是把好手,他把张良作为谋士,所以刘邦在当时是集天下所有英才于一身,这样的刘邦怎么可能打败不了孤身一人的项羽呢?
刘邦虽然位高权重,但是他能够知错就改,并且重用一批文人,为以后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不得不说的是,身为一个小亭长刘邦,竟然得到天下这么多英雄好汉的爱戴,也可以说刘邦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人去学习的方面。
当初刘邦起兵之时仅有这3000人,甚至各方面都不如项羽,但是凭借刘邦用人和智谋最终夺得天下,所以说刘邦的成功,离不开他手底下那帮为他卖命的兄弟们,刘邦的成功也值得我们后世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