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死后为什么传位给孙权 孙权杀了孙策后代

网友提问:

孙策明明有儿子,为何还要传位于孙权?孙策之死的幕后黑手是谁?

优质回答:

“操与绍相持于官渡,或传孙策将袭许,嘉曰‘策勇而无备,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策果为许贡客所杀。”——《郭嘉传》

鬼才郭嘉曾经说过:孙策只是个匹夫,有勇无谋,如果被有心人刺杀,死是在预料之中。

建安5年4月初,孙策死了,应了郭嘉的预言,尸体孤零零的摆在灵堂上,该哭的明着哭,该笑的暗地里笑。

(孙策被射死)

周瑜、张昭、吕范、程普、韩当、黄盖、朱治和孙权等满堂文武,围着看丢在地上的三个烂得不能再烂的尸首,冰冷的目光盯着跪趴地上的孙策随从护卫们。

护卫们交代,刺杀孙策的是这三个人,经查系许贡的门客。

许贡系吴郡太守,当初孙策打下江东,投降了孙策后又做反骨仔,心怀不轨,偷偷向曹操递纸条上表,想加害孙策,被关卡小吏截获了书信,献给孙策。

孙策遂将许贡杀死。可惜斩草未除根,许贡畜养的门客们却未被杀绝,散落民间。这三人刺杀孙策就是为许贡报仇的。

(许贡及三门客)  

建安五年,曹公与袁绍相拒於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密治兵,部署诸将。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致当夜死。——《三国志吴书一》

问题来了:这三个人是如何知道孙策出门打猎的具体路线,等待在那里的?

难道有人作为内应,将孙策的行踪泄露出去的?

张昭用询问的目光看向顾雍,只见顾微不可察的摇了摇头,用眼角余光瞄了下孙权。谁知道这时周瑜的凌厉目光刺过来,吓得两人收起了小心思。

周瑜狠声道:“广陵太守陈登,向来窥视我江东,多次派人联络江东山贼,企图颠覆主公政权。这次刺杀事件与陈登脱不了关系!”

(周瑜)

孙权面无表情,嘴里只是机械般的喃了一下:“陈登?杀兄之仇不共戴天!”

谁都知道,那些护卫们回来后说的话不可信呐,但是苦于没证据,可惜当时没有一个人提出严刑拷打护卫,整个孙氏朝廷集体沉默了,要不然,真相有可能出现。为何?且看被古人质疑的史料记载:

东晋人孙盛异同评曰:凡此数书,各有所失。孙策虽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黄祖乘其上流,陈登间其心腹,且深险强宗,未尽归复,曹、袁虎争,势倾山海,策岂暇远师汝、颍,而迁帝於吴、越哉?斯盖庸人之所鉴见,况策达於事势者乎?又案袁绍以建安五年至黎阳,而策以四月遇害,而志云策闻曹公与绍相拒於官渡,谬矣。伐登之言,为有证也。又江表传说策悉识韩当军士,疑此为诈,便射杀一人。夫三军将士或有新附,策为大将,何能悉识?以所不识,便射杀之,非其论也,又策见杀在五年,柳城之役在十二年,九州春秋乖错尤甚矣。——《三国志裴松之注》

什么意思呢?翻译大概就是:孙策刚刚征服江东六郡,外有黄祖强敌,内有陈登派遣的奸细联络山贼,企图颠覆孙氏政权,而且江东的很多偏僻地方并未归附孙氏统治,包括大大小小的世家士族并未坚心拥护孙氏政权。

(江东基业)

在这个时候劳师远征,就算孙策再无脑,他的连襟周瑜也不至于跟着无脑。

《江表传》记载,孙策对韩当部下的士兵个个都认识,古人就会有疑问,难道韩当带的是几十个士兵?

就像一个高中班的学生人数那样少?就算是校长,也不敢说全部认识全校每个学生。孙策怎么可能全部记得韩当手下的士兵,新参军的呢,怎么认识?

而且因为不认识就直接射杀一个,这孙策未免也太无脑了吧。

由于《江表传》、《九州春秋》错漏百出,其中的记载就不可信了。

那么朝堂君臣,在孙策出事后,并无追责,一切都怪罪到死去的许贡头上。但是那个疑惑依然萦绕在心头,孙策临时起意的打猎路线是谁透露出去的?要说是巧遇,鬼才会信!

能最快知道孙策行踪的只能是他的护卫们,而能最快时间把消息传出去的,这个幕后人的能量就极大了。(东吴大帝孙权)

陈登,是不可能把间谍渗透到孙策护卫这边的。所以只能是孙策这边的自己人,而要瞒过周瑜的,甚至事后令周瑜无言的,答案呼之欲出了:孙权!

只有他有这个能力,虽然历史的迷案早已不可考察,但是孙权自己称帝后把自己老爹封了武烈皇帝,传位给他的兄长,为他打下整个江东基业的兄长孙策,却封了个长沙桓王,这很耐人寻味啊。

至于孙策的儿子,长子孙绍,在孙策死时才一岁大。那时江东并未稳定,想靠这一岁的婴儿去治理江东?大权会旁落在谁手?

周瑜?他始终不是孙家人。四大家族代言人张、朱、陆、顾?孙策死前不可能把权力交到婴儿手中,被外人抢到大权。

所以,孙策唯一能选择的只能是孙权,不论孙策知不知道是谁暗算他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既成事实,后事安排最重要。

所以孙权理所当然的笑纳了孙策的劳动果实——江东基业。

赤壁江边的江水涌动,似乎在赞美孙权的大战胜利,而孙策却静静的长眠地下,似乎在注视着这个英明的弟弟。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梁生

其他网友回答

孙策被称为小霸王,孙策用了不到六年时间就拿下江东六郡。袁术曾评价: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公元200年孙策去世,年仅二十六岁。辛苦打下的基业就需要继承人孙策有个儿子叫孙绍。

我认为孙策传位孙权不传位于儿子,原因的:

第一儿子年幼

史书上虽然没有记录孙绍年龄,但我猜测年龄应该很小。孙权这时也就十八岁。算孙策十六岁生儿子,孙绍也才十岁。如果是天下一统太平或者建国稳定时,也许能选几个辅政大臣辅佐。但这时是天下大乱,群雄逐鹿。选如此年幼的儿子,怎么能保住基业。

孙策的江东政权是靠淮泗将领和流亡北士的支持才得以站稳脚跟。如果选择年幼的儿子,那什么以周瑜为首的淮泗将领和以张昭为首的流亡北士。会支持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

第二内忧外患,恩信未立,人心未归附

孙策此时建立的江东政权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江东人不服统治,六郡有的地方还未完成征服。例如山越人,四十年后才平定。据三国志:是时惟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然深险之地犹未尽从。外患:北有曹操,西有刘表。

孙策的江东是完全靠武力打下来的,而且杀了不少人。孙盛评价: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孙权继位初情况不容乐观。据三国志: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就是说地方豪强蠢蠢欲动。流亡北士很多准备逃离江东。当时庐江太守就反了。据江表传:庐江太守,策亡之后,术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多纳其亡叛就是讲收容那些不服孙氏统治的人。

这些问题孙绍如何能处理?孙策的部下除了父亲留给他的那些人,剩下的人跟他也不过几年。在江东也不过待了五六年。

第三孙权有才能

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讲: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这是孙策选择孙权最重要的原因。孙权一继位就做了两件事:1招延俊秀,聘求名士,鲁肃、诸葛瑾等始为宾客。2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孙策的江东政权是靠流亡北士和淮泗将领。据三国志:张昭、周瑜等谓权可与共成大业,故委心而服事焉。换成孙绍,张周还会如此吗?其他人还会来投靠效命吗?

例如鲁肃觉得袁术不能成事,于是跑到江东。这时孙策刚死。周瑜对鲁肃讲:昔马援答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后面就是一些夸孙权的词。于是鲁肃决定为孙权效命。如果换了孙绍,鲁肃还会来吗?还是就是诸葛瑾很早就来江东了,但没有投孙策。而是在孙策死后才投孙权。

孙策之死并没有所谓的幕后黑手

他的死前因是许贡的部下刺杀,最重要是他自己心态。

孙策兼并江东过程中,打败了吴郡太守许贡。许贡跑了,但他一直想夺回地盘。于是向汉献帝(实际是曹操)上表建议把孙策召到许昌去。这份上表到了孙策手里。于是让人把许贡抓起来了,许贡不承认。孙策把许贡杀了。

许贡收养的门客不忘故主恩,时时准备为许贡报仇。有次孙策外出打猎,许贡门客三人趁机行刺。孙策脸颊中箭,未死。大夫讲好好的养着就能好,并且百日勿动。孙策有天去照镜子,看到自己的面貌讲:脸变成这样了,还会么建功立业。因此大怒推翻桌子,导致伤口开裂,当夜就死了。

有人认为幕后黑手是:曹操、刘表、孙权。因为对他们有利?

曹操:当时在官渡跟袁绍开战,孙策阴谋偷袭许昌。郭嘉就曾讲:孙策迟早死于刺客之手。

我认为:曹操一生看的上的人也就刘备、孙权,曹操也没派人刺杀。何况当时的大敌是袁绍。

刘表:孙坚死于刘表部下黄祖之手。孙刘结下深仇大恨。

我认为:刘表是汉宗室,天下名士。是不会做这样的事。张济进攻荆州,中流矢死了。荆州官员皆贺。据三国志:表曰:“济以穷来,主人无礼,至于交锋,此非牧意,牧受吊,不受贺也。

孙策死后刘表也没进攻过江东,反倒是孙权屡屡攻荆州。曹操就曾评价刘表自守之贼。刘表根本没有扩土称霸之心。

孙权:只有孙策死了,他才接班才能实现抱负。孙策此时才二十六岁,将来肯定传位给儿子。

我认为:孙权如果要这样做必须先得到众大臣的支持。如果大臣不支持呢?那他这样做有什么用?

据三国志裴:翊名俨,性似策。策临卒,张昭等谓策当以兵属俨,而策呼权,佩以印绶。就是说当时众大臣推举的是孙翊,而孙策选择孙权。那么孙翊的动机不更大。

其他网友回答

当时孙策还没有成势为王是列诸侯级,在汉武帝推恩令规定下。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分封地方分给自己的子弟成为列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权力越来越少。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使受封为列侯权力和地位却是和县级相当,汉朝朝廷不贬斥诸侯王的分崩离析,让他们小得似乡长无权了,彻底解决诸候王对中央集权侵扰,王侯分裂成列候。列候归郡统辖了。没有自由授予权力,孙策是一个列候,一个将军,还受国家郡吏辖制,得有诰命。不是他自己说了算,不同于成王成帝后自己能分封将军和世子权力。

东汉未年,虽然中央政权软弱无力,任命诸侯世袭的权力还在中央,不是孙策说了算,更不是孙权,夺了侄子权力。他在当时也没有权力,他那是诰命制任命的将军。朝廷要得是有能力指挥出征打仗的人,更要有号令别人的能力,必须受朝廷任命后才行。就同现在参加找工作的人,必须达到一定的年龄和能力。当然又必须得集团领导人物的推荐。就象陶谦都不能授与自己儿子。这是中央集权郡县制制度核心内容,不是那个剌史太守能够改变,当然成王为帝有国后,就有根本改变。才能直接分封自己儿子。

孙策当时拜讨逆将军,封吴候,还是会稽太守。是东汉未年和三国时期,江东割据军阀之一。并在讨伐割据江东个各军阀的过程中增强自军实力,统一江东,是江东最大势力集团的领袖。但是还是列候爵,不是吴王。其地位最大与太守相似没有私授权,他的王是死后孙权称帝后,溢他为长沙桓王。他是还没有权力给自己儿子授予权力的。

正如他的父亲孙坚,即使也是破虏将军,在191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攻打刘表。孙坚击破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包围襄阳。刘表闭城不战,黄祖夜出调兵归来,孙坚复再大战黄祖,黄祖装作败走,孙坚追击黄祖,被埋伏在竹林间发射暗箭击中。孙坚中箭身亡。将星就此陨落。孙坚战死后,也是由其侄孙贲率孙坚残余部队扶送回乡,李贲成为将军。并不是直接了传给孙策的。也更是孙权成帝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庙号始祖。

封建社会有一套完整权力,授予制度和过程。不是想象的都是世袭的父终子继,兄终弟承的。大汉朝官僚体系是有相当完整授予秩序的。郡县制就是把诸侯的权力大大限制了,没有了列候世袭官僚制度。孙策还不能让自己未成年儿子有世袭自己赢得地位和权力。

由于孙策率军攻庐江太守刘勋,得袁术残部二了万人,得到周瑜及其他家族支持,所向无敌,统一江南。得到曹操抚助拉拢。正欲渡江北上攻打刘表,继续扩张地盘时,被他杀了吴郡太守许贡的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儿子孙绍还在吃奶,二岁以下,如何承担抗击杀敌的重责,也没有人会用二岁孩子为将军。所以孙权成为东吴的领袖,天生的时也命也人为也。

并不是孙策不想世袭给自己儿子,而是张昭,周瑜,程普等诸将支持孙权,自己也有诸葛瑾,鲁肃,严睃,步骘,陆逊,徐盛,顾雍,顾邵等兄弟为朋相助。阻止宗室动乱,孙辅通敌曹操,孙暠夺权,使丹阴太守孙翊,重臣孙河残遭杀害,数万山越人何机作乱,庐江太守李术叛乱的继续。李术被彻底镇压,得众三万人,灭山越贼六干人,稳定了江南局势,是孙权用智慧和铁拳头,打出来天下。不是白得来的。

其他网友回答

孙策,字伯符,吴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公元200年,孙策外出打猎,刺客行刺射上脸颊,太医要求百日勿动,某天孙策照镜子看到自己箭伤,勃然大怒,导致伤口开裂,当天死亡,年仅26岁,此时他有一个年幼的儿子孙绍。

那么孙策为什么传位给孙权呢?

孙策虽用了不到六年时间就占领江东六郡,是完全靠武力(杀人)所得,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政权立足未稳、内忧外患。对内:江东人不服统治,部分财阀蠢蠢欲动,六郡尚未完全征服。外患:北有曹操,西有刘表。

此时孙绍尚小,让他接掌江东,就会如同刘协,小小年纪就当了皇帝,一生颠沛流离,被权臣把控玩弄于鼓掌之中,孙权熟读历史,颇有见地,曹操都佩服他“生子当如孙仲谋”,怎会犯如此低级错误,严重时会使江东出现矛盾、分裂。

孙权死时如天下一统太平或者建国稳定时,也许能选几个辅政大臣辅佐。但此时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以周瑜为首的淮泗将领和以张昭为首的流亡北士能听命年幼的主公? 东吴政权初成,这时更需要知人善任、唯才是举的主公,来巩固、发展、治理国家,孙权恰好是量身打做一般。

孙策临终前对孙权讲: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知卿。

孙权继位后立马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和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

历史证明了孙策的远见,如果上天再给孙策二十年,历史或将改写。

其他网友回答

答:孙策为什么不传位给儿子而要传位于弟弟孙权呢?

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孙策当时是什么“位”?他的爵位是吴侯,职位是讨逆将军、会稽太守。也就是说,他并不是国家元首、皇帝、国王,想传位给谁就给谁。

实际上,有时候,皇帝本人想传位给谁,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

你比如说,汉灵帝最初想传位给幼子刘协,但最终还是传给了刘协。

即使在皇权高度集中的大明王朝,万历帝曾传位给幼子朱常洵,但最终还是传给了长子朱常洛。

再说回孙策这儿。

孙策的位子,虽说是其连年征战的成果,但既有承接父亲孙坚的功业因素在里面,也有向东汉王朝强索万分在里面。

他要完全公开地当成私有产权一样“传”给儿子,大概要过三个关卡。第一个关卡,朝廷承不承认。孙策死时,才26岁,他的儿子不可能成年,或者还是个吃奶的婴孩。这一点,在强权末世,很难得到承认;第二个关卡,孙策有四个弟弟,其中孙权、孙翊都不是省油的灯,既然孙策的事业有继承自孙坚的因素,这几个弟弟难保不生觊觎之心,到时,强叔弱侄,他的儿子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第三个关卡,当时江东集团的得力干将,大部分是孙坚时期的老人,他们认孙坚,认孙策,未必认孙策的儿子,但应该认孙权。

第二、孙权是个深沉大略的人才,他少年崇尚侠义,喜欢蓄养贤才,十五岁被任命为为阳羡(今江苏宜兴)县长,先后被吴郡太守朱治察举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举为茂才,渐与父兄齐名。孙策认为他可以发扬光大自己与父亲两代人努力的成果。

所以,孙策临终前,亲授孙权印绶,说了一番“决战于两阵之间,你不如我;举贤任能,我不如你”之类的话,既是对孙权的肯定,也是对孙权的激励。

后来的事实证明,孙策这个选择是完全正确的。

第三、有个叫刘琬给孙氏家族诸人相过面,认为孙家人相貌不俗,但是大多都是富而夭寿之人,只有孙权面相奇特,既富,而且寿永。

这些话对孙策肯定是有影响的。

想想看,他的父亲孙坚死三十七岁就中道崩殂,而自己二十六岁就要英年早逝,说明了刘琬的话还是很灵的,由弟弟孙权掌管江东,可不是江东基业打造得更加牢固吗?那么,孙家在他手里发达了,自己的子孙不也跟着荣华富贵吗?

以上三点,就决定了孙策把孙权定为了自己事业的继承人。

至于孙策之死,跟吴郡太守许贡有关。

孙策平定了江东,许贡心不自安,偷偷给曹操上书,建议把孙策召到京城做官,不能任由让他自由发展。这书信被孙策截获。孙策当然恼恨许贡,将之杀掉了。许贡的三个门客受许恩深,思谋为主公报仇。某天,孙策外出打猎,与三门客狭路相逢。三门客射落了孙策。孙策伤在面颊,伤势很严重,流血过多,伤口发炎,后来不治身亡。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