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阉割了的文化并阉割着文化

“素素之思,樸樸之知;文以拙進,道以拙成“。講述中華智慧,提念“為人、治學之本;修身、處世之道”。
壹曲古韻——驚醒夢中之夢;
素心明月——窺見身外之身。
點擊作者欄藍色字體“聿古今”加關注。
題點:计算机时代,有着三千年以上历史的汉字,是世界上键盘录入最快的文字,哪怕是繁体字。
简化字——阉割了的文化并阉割着文化
自有文字以来,在数千年的演变中,汉字逐渐成为音、形、意完备且稳定的系统。每一个汉字的音、形、意紧密相关,不可隔裂。后又发展出“六书”理论,据此,可较为容易的理解为什么造这个字,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字的具体含意是什么。依赖这套稳定、表意准确且深刻的文字系统,我们深沉厚重、博大精深的文化,也得以存续不绝,历久弥新。在漫长的文化历史中,某些字的笔划、构造或略有演变和调整,但这是有原则的,有规律可循的,不是想当然的胡乱篡改。汉字的演变和调整不能违背原有的造字规律,不能影响对原有含义的直观表达,尤其不能隔裂和影响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上世纪兴起并施行的”简化字”,最直接的危害就是今人看不懂古书了,普通人无法通过直接的阅读和学习,掌握祖先深刻的思想和通达的治世之道;由于肆意的删减笔划、改变构造,胡乱合并不同的字,汉字的体和用混乱不堪;“六书”的指导意义不复存在,原字所表达的深刻含义亦无从知晓;简体印刷的古籍,尤其是经、传,不能完全表达原意,产生诸多曲解和流变,文化传承变得岌岌可危。
我们试举几个汉字简化的例子,进行简要说明。
後、 后

古人造字,是怎么来表达“後”的含义,“後”的原因的呢?这两个字同时存在,含义和用法有什么区别呢?
“後”原意是“迟”,左边”彳“为象形,代表人的腿,意为小步走;右上边的”幺”像小孩刚出生来的样子,意为“幼小”;下面的“夊”意为走路拖踏、不利落。整个字表达的意思就是“一个幼童走路不利落“,那么自然就落在了”後“面。如果我们用来表达位置,时间上的秩序,就得用“後”。
但若是表示居于”後“面的具体的人,就得用”后“,比如皇后,不能用”後“字。”后“字上面是一个横写的人,下面是一个口。”后“的原意是指发号施令的人,特别是指那些非开国君王的君王们,”后“特指人。
通过简化废除了“後”,模糊了”后“,文化的原有含义已面目全非。

偷盜的”盜“,上半部”欠“加”三点水“,”欠“为张口出气状,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因内心起贪欲,张口出气而流出口水;对什么贪呢?对下面的”皿(代表器物,亦引申为财货)“,内心起贪念而私下据为已有,就为盜。
现在简化为”盗“,上面一个”次“字,下面一个”皿“字。”次“的左边是一个”二“字,右边的”欠“字为张口出气,气不足则”欠“,引申为”少“的含义,“欠“与”二“组合为”次“,表示”位置上不前,质量上不精“,这样一个”次“下面加一个”皿“跟”偷窃“有什么关系?
仅少了一笔,整个字的构造却已面目全非,无从解释为什么会是”偷盗“的含义。
再则,三点水和两点水的意义区别很大,三点水代表流动的水;而两点水除部分为”二“的笔划外,两点水实际为”仌“,象形,代表冬天水面刚开始结冰起皱的形状,为”水结冰“的含义,所以凡是偏旁为二点水的字,多跟寒冷有关。
勝、胜

两个字古已有之,同时存在。
“勝”,为“朕”加“力”字,左边的“月”实际上是”舟“字。“朕”的原意为“舟缝也“,《考工记.函人》”视其朕,欲其直也。“整个字的含义是指凡是能用力担当,能克服困难、能当重任的意思。战“勝”,”勝“利应当用”勝“。
”胜“,左边的”月”实际上是“肉”,右边是“生”字,表示动物生长出来的肉脂。跟通过努力、通过奋斗能够有所担当,有所成就没有关系。
将“勝”字废除,单用“胜”字,笔划并没有减少,但是造成的文化上的混乱实再是不少,也实再是不知为何这么“简化”?
难道以后社会的成功都不用努力奋斗了?但凡有酒肉财物关系就可以成功?不用考试,不用选拔,单凭财物酒肉关系就可以成为这个大学的博士,那个大学的博士后、教授了?
简化字给文化上带来的混乱和破坏,这里仅试举几例以简单说明。这种混乱,可以说贯穿整个简化字系统,给中华文化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不可忽视的。
古人造字时,涵盖了对社会人文的深刻理解,涵盖了对天地宇宙最本真的认知;”造“字的理念和过程,实际上是古人博大精深智慧的体现和传承。如果说简化字是为了使更多的人认字,普及文化,但因此而传承的都是错误的、浮浅的文化和认知,危害岂不是更大?
如果一个人、一个民族,不愿意为学习自己本民族的基本文字付出应有的努力,不愿意为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付出应有的努力 ,不愿意静下心来认真对待,这样的心智的人、这样心智的民族会走向何方?
注:文中所用篆字图片均来自“汉典网“,参考文献《说文解字注》。
(读书本难,行文不易,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本公众号对侵权行为保留追究的权利;题图及插画作者:孙健)
作者自述:
每日游習於傳統文化,潛心於儒、道、释原典,與《易》。
“國學”之儒、道,實為窮盡天地之根本、世間之人情。乃華夏固國之本、民族存續之根。為人所不識者,實因宮牆之高“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得其門者或寡也。”
遂以此公眾號拋磚引玉,略述心得;以述先聖之志,以彰先聖之德,以弘先聖之道。
推荐阅读:
1、《论语》“学而”第十 —— 心有不忍,可为孝子,可为仁君
2、《论语》“学而”第九—— 铁匠不惧说锤少
3、《论语》“学而”第八——一念疏忽错起头,一念决裂错到底
4、《论语》“学而”第七【下】——点亮自己,才能照亮他人
5、《论语》“学而”第七【中】—— 咬定青山任风雨,翠竹方生节节高
6、《论语》“学而”第七【上】—— “君子”多重方能“威”
7、《论语》“学而”第六—— 相由心生,君子温容
8、《论语》“学而”第五—— 心地干净,方可读书
9、为什么叫《论语》?《论语》十五问
10、《论语》“学而第一”—— 乐在何处?
11、《论语》“学而第一”—— 什么人?务个什么“本”?
12、《论语》“学而第一”第三讲—— 巧言乱德眼前花,朴实敦厚趋圣贤
13、被唾弃的“三纲五常”究竟错在哪里?
14、《论语》“学而”第四——“三口之家”与“千乘之国”,“家、国、天下”何以为?
15、人生三失,君可有之?
16、圣人的两难与用心良苦——从有没有灵魂说开去【素素之思、朴朴之知】
17、释迦的悲悯与诲人不倦——《金刚经》普读掇要【素素之思,朴朴之知】
18、【素素之思、朴朴之知】古人为何从右至左竖写?
19、【素素之思、朴朴之知】性相近,习相远——启之以慧,依之以仁(”启蒙“释义)
20、【素素之思,朴朴之知】人之初,性本善;欲为人父母者应知(不经典,无深度,惟思惟知)
21、人生三思,君可察之?——由“老而不死,是为贼”说起
22、从“戊戌年”观传统文化之断层
23、千年不变的治世之徵与乱世之象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