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吃早饭有什么讲究吗英语 大年初一吃早饭有什么讲究吗英文

网友提问:

大年初一吃早饭有什么讲究吗?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在我们老家大年初一,早餐吃什么也是有讲究的,有些习俗现在已经没有了,早上要早早起床,在院子里燃放鞭炮,然后把大门打得开开的,我们叫“新年开正”。

早上起来后,先吃一点甜线面,就是红糖和线面一起煮,暗意为全家人幸福长寿。

早餐比较简单,干饭配素菜,我们叫长年菜,用整把菠菜,韭菜,荠菜,和豆腐做成,菜不能切断,要一根根剥下来,在开水中烫熟,放入容器中,早上是配菜的,除夕的时候也要吃一点,可以消食除腻,一般都是昨天晚上的剩饭,意为年年有余,长长久久。

早上如果有亲人拜年

主人用红枣,桂圆干,蜜枣,或者冰糖冬瓜糖煮成的甜茶,招待亲戚朋友。大家一起围桌而坐时,用精致的漆器礼盘,里面摆上糖果,瓜子,各种干果花生以及蜜饯,桌上摆上红柑橘,招待客人。然后在家里款待客人,一起吃中午饭,也可以说早饭,10:00多就吃了。中午饭跟年夜饭差不多,各种各样的菜,非常的丰盛,还有火锅,都摆在桌上,一般取双数,比如12盘菜,16盘,18盘,鱼和冬笋是不可缺少的,也要准备美酒饮料,款待客人。长年菜也要准备,意为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好日子,长长久久,工作生活顺顺利利,生活富足,年年有余

在亲戚吃饱喝足,送亲戚出门,互相道别时,双方互相送对方孩子红包

,以图大吉大利。

初一是不吃稀饭的,意为不遇到下雨的天气,也不能晾晒女人的内衣,不能出门倒垃圾,意为财气外泄。还有一些禁忌,不扫地,不能讲粗话,不能拿剪刀和做针线。也不能讨债,不可打骂孩子。不穿白色或者青色衣服,家中的碗茶杯不能打破,总之,做这些事都是不吉利的,还有很多风俗,现在是新时代年轻人都不讲究了,就不说了。

小胖原创,喜欢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欣赏评论。

其他网友回答

通常在大年三十就已经吃撑了。

除了年夜饭,还有半夜的饺子混沌,糖果。

所以大年初一的早上,就是吃一点吉利的东西。

这个时候,母亲会下厨房,去下一锅长寿面。要的是宽汤清水,小小的肉丝和青菜,取的意思是连绵不断,福寿永恒。又爽口又开胃,又可以保证去拜访亲戚时路途上肠胃的正常。

如果不想吃长寿面,母亲会打一碗蛋酒,让我们吃些过年的煎果。因为蛋酒可以解油,又可以加快血液循环。当然酒也是长长久久的意思。

初一早上的饮食,要清淡,要吉利,因为接下来要拜访亲戚朋友。而到了中午时又有大餐要吃。所以保证清淡的胃口,不至于春节闹出肠胃疾病来。

胜雪真诚奉献!图片来自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我家乡的习俗是一起床先吃苹果和桔子,意味着这一年都平平安安吉吉利利。早餐吃甜甜的炸年糕配擂茶,擂茶里有放红豆、花生、炸豆腐和各种香料(小葱青蒜香菜),不吃荤菜。一家之主吃过素餐之后再吃一个大鸡腿,表示一家人都有财有吃,幸福如意!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农村初一早应早起迎神接福后包饺子。给饺子内包几枚硬帀,全家人围在一起吃,谁吃出表示今年财运旺盛。然后出行,从农历中找出喜神方位,化表拜神,整装出行给全族拜年〈互拜)。

其他网友回答

春节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当然不同的地方习俗也不同。

1、大年初一早晨吃饺子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大年初一,这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2、大年初一早晨吃汤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要一起吃汤圆。用荠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四种馅料做成的“四喜汤圆”是扬州人大年初一早上最喜爱的,取意“事事如意”、“合家团圆”。

3、大年初一早晨吃乾饭

过去的传统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

4、大年初一早晨吃万年粮

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三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带,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萝卜干油炸而成的“腐圆”,喝芡实、莲子等熬成的“五果汤”,寓“生活甜美,源远流长”之意。

5、大年初一早晨吃糖水

大年初一早上是吃素的。全家人要早起,而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喝杯用红枣、花生等泡好的糖水,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而春节期间,如果你到宁德人家中做客,他们一定会热情地为你泡上一杯糖水,让你新的一年也甜甜蜜蜜。

6、大年初一早晨吃鸡汤

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当家人则吃鸡骨头,有“出人头地”之意。荆州、沙市一带,第一餐要吃鸡蛋,意谓“实实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两个煮得很嫩、可透过蛋白见蛋黄的“荷包蛋”,意即“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