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将军出征在外时,为什么会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优质回答:
因为怕延误战机,战场局势瞬息万变,如果等着请示,恐怕时机将会延误,错过最好的战略时机,等待君命请示还需要快马加急从战线到都城最起码需要一天的时间,而经请示之后下来的旨意又需要一天时间,根本来不及应对局面,而且在传送军情的路途上很有可能会被敌方劫掠泄漏军情。
其他网友回答
老话说,县官不如现管。
古代交通不便,通信不便,将军在外征战与中央的消息传递历时是很长的。拿宋朝来说,南宋枢密院有普通的青色和红色两种令牌,这两种令牌规定是日行350里,还有一种加急令牌,日行400里。另外还有一种金色令牌,也就是岳飞收到的十二道金牌,这个用来传递十万火急的军情,日行500里的。
我们来算算,当时岳飞在颖昌今河南许昌附近与金军作战,如果宋高宗赵构要给岳飞下命令,需要从临安今杭州派人马不停蹄的将圣旨送过去,两地距离900公里,古代路并没有今日这般便利,当宋高宗消失送到,已经过去四天了。
战场之事瞬息万变,四天对一场战争的意义想来大家都明白,如果还要按四天前的君令来对待战争怕是黄瓜菜也亮了。所以说,将在外 君命有所不受。
其他网友回答
这大概是因为古代通讯交通不发达,战场上瞬息万变,当君王的命令到达时;跟战场上的情况已经不相符。战场上的情况和君王命令相冲时,为将者应该临机决断,选择最有利我军的军事行为。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全文如下: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和,绝地勿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不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地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所以将军统帅大军者,都是知道九变之法,在战场瞬息万变中找到有利的局面。因此我们常常看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其他网友回答
此话出自《孙子兵法·九变篇》从其篇名就可以看出,孙子是讲为将者应懂得根据战场实际情况而变通。尤其是在古代通讯不发达,将受命于君后,如果发现君命与战场实际不符的,是坚持执行君命还是应该有所变通呢?孙子的观点是:君命有所不受。
并且,在兵法的另一篇《谋攻篇》中,孙子阐述了来自君主的干扰可能带来的恶果,称之为“乱军引胜”:最后得出结论:将能 而君不御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