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对于《红楼梦》的出现有着怎样的影响?
优质回答:
记得有人说过,作家的小说就是自己生产的孩子。不管这孩子长相、性情或长大后怎样,总是带着作家生活的影子,是作家生活和思想的投影与折射。比如鲁迅的《故乡》、萧红的《呼兰河传》、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海伦凯勒的《我生活的故事》等等,可以举出很多。
我们知道曹雪芹家累世为江宁织造,担任这一职务长达60年之久。“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鲁迅的疑问,是从自家的败落中“看见了世人的真面目”,而曹雪芹,则是从家庭的败落中深刻感受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痛苦,就像司马迁受到汉武帝宫刑以后,发奋创作《史记》一书,屈原也是在被放逐以后,“心有所郁结”,精神受到极大的打击,才有了《离骚》问世。
曹雪芹的《红楼梦》,就像普鲁斯特写的《追忆似水年华》,都是来自他们对逝去美好生活的追忆。当然回忆不是生活的纪事,而是经过艺术家艺术构思和思维的筛子过滤之后的东西,两者之间自然不能划等号。包括胡适、周汝昌、冯其庸、俞平伯等红学家都没有绝对化,但并不说是里面就没有生活的真实。正如里面的那副对联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和脂砚斋批语中揭示出来的那样,是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文学技巧,将真相隐去的“自序传”,里面有着极其丰富的曹家生活的内容。甚至包括曹雪芹的生日这样一些重要的信息,也都被曹雪芹写在了书里。只是一般人很难看出来。
我很赞同红学家们的观点,而且这个观点基本上取得了一致,即书里的贾宝玉是以作者曹雪芹为原型创造出来的,出生于江南的林黛玉,也有着作者的亲戚李煦家的影子。我想在曹雪芹早年的生活中一定有类似的这么一个姑娘,只是作者写作时将她艺术化了,上升到了一个理想的高度,超出了生活的真实,这就正应了那句“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话。
《红楼梦》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小说,搞创作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作者的亲身经历、生命意识的深刻体验,创作这样一部内容如此之丰富、人物如此之逼真、思想如此之深刻的上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是万万不可能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主流派红学家们,能否解释一下王熙凤名字不避康熙讳的原因吗?如果解释的合情合理,那我就认可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别的就不多说了。
其他网友回答
根本就没有曹雪芹这个人,这只是一个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