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中国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领导者分别是谁?
优质回答:
纵观历史,很多名将之所以能够,成为那个时代的常胜将军,是因为大部分名将,都打过以少胜多的战役。当然了这种战役,也是最为难打的一种。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我们先说几个古代的:
巨鹿之战,项羽带领的五万楚军打败王离的二十万秦军精锐部队。
背水之战,韩信带领的三万人马,打败赵国陈馀带领的二十万大军。
昆阳之战,刘秀两万人马打败王莽四十万大军。
官渡之战,曹操四万大军打败袁绍十几万大军。
你看上面的人,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鼎鼎大名的存在呀。
我们说一个中国近现代史上发生的。
大家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历史著名的军事家。
以少胜多的战役,毛泽东也打过,而且这一次战役,被毛泽东视为,自己一生之中,指挥的最为经典的一个战役。
被毛泽东称之为,最经典的这一战,就是鼎鼎大名的四渡赤水之战。
要知道当时毛泽东领导的前四次反围剿战争,都取得了胜利,第四次围剿战争,更是蒋介石亲自指挥的。
当蒋介石带来的大军失败之后,他意识到工农红军的强大了。
所以,为了把工农红军彻底的扼杀在摇篮之中。蒋介石带领四十万大军再次卷土而来。四渡赤水之战,在毛泽东带领下,开始打响了。
此刻工农红军,经过博古和李德的错误指挥,已经剩下了三万人马了。
也就是说,四渡赤水之战,毛泽东是带领着三万工农红军,和蒋介石带领的四十万大军角逐的。
战役开打之前,这一战蒋介石是势在必得的。
毕竟人力上的悬殊,工农红军根本就没办法和他们相提并论。蒋介石采用稳打稳扎的方式,从四面八方开始把毛泽东带领的工农红军给围了起来。
国民党军队,一步一步的把包围圈缩小,让军队齐头并进,就想这样把工农红军给一举歼灭掉。
在这个危机时刻,毛泽东采取集中我军优势兵力,穿插游离在敌军各个部队之中游走的战术,充分利用国民党各派系之间的矛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突袭的胜利,毛泽东带领红军更是创造了四渡赤水的胜利佳绩。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让工农红军摆脱了危机,使国民党反动派打败而逃。
正是因为毛泽东的用兵如神,让工农红军渡过了最难的一关。也正是因为毛泽东卓越的军事才能,让他带领工农红军,从最初的星星之火,到了有了燎原之势。
还有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都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取得的成果。最终毛泽东带领我们打败一切国民党反动派,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新中国正是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建成的, 中国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享有了民主,自由,独立,自强的权利,也是从新中国建立开始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发生了很多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其中以少胜多的战役更是让人津津乐道,它们的领导者更是流芳百世,在老百姓中广为流传。
在古代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鄱阳湖水战。
而在近代历史上,著名的以上胜多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出于毛泽东主席,其中四渡赤水就是最为经典的战役。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以后,红军被迫离开江西瑞金,开始了战略转移。
在转移初期由于王明等人的错误指挥,让红军损失惨重。
毛泽东提议放弃与红2,红6军团汇合,转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贵地区转移,这个决定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
在成功夺取贵州重镇遵义后,当时的党中央召开了临时会议,商议了红军的军事行动,大会支持了毛主席的正确主张,结束了王明等人的逃跑主义策略。
蒋介石在得知红军攻占遵义后,几十万大军向遵义合围,企图在遵义一举消灭红军主力。
为了粉碎敌人的狂妄计划,毛主席提出了游击战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取得战略转移的胜利。
毛主席利用国民党军阀内部矛盾,指挥红军在三个月的时间里,来回6次穿梭在川贵滇三个地区,牵着敌人几十万大军跑了数千公里。
在这个期间,毛主席指挥红军抓住有利战机,消灭了敌人有生力量,并且拖垮了敌人重兵防守的包围圈。
1935年5月,在和敌人周旋了三个月之后,毛主席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以攻打昆明为幌子,吸引敌人支援,来达到抢渡金沙江,向北转移的目的。
云南军阀龙云得知红军向昆明进军,急忙向蒋介石求援,几十万国民党军队向昆明靠拢。
而红军则反其道而行之,向北进行转移,金沙江守军几乎全部调往昆明,此时正是北上的好机会。
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消灭敌人守军,强行渡过金沙江,如果迟疑不决,等敌人察觉上当返回,那么红军的处境就非常危险。
红军在消灭守军后,凭借着几艘小渔船,不慌不忙地把几万大军运送到了金沙江北岸。
等敌人在昆明扑空返回以后,红军早已经踏上了向北转移的道路。
四渡赤水战役在红军几乎没有伤亡的情况下,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可以说在当时的环境下,只有毛主席可以做得到。
这次战役由于太过经典,世界各大军事学院纷纷将它写入教材,可见毛主席指挥的四渡赤水战役,在世界军事历史上的地位和魅力。
—END—
原创
作者:冷月钩沉
编辑:冰封记忆
本文首发问答,转载请注明出处!
其他网友回答
在我国历史上,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以少胜多”的战役都不在少数。
先来说一个近代的,这场战役发生在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黄洋界保卫战——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指挥官:时任红4军第31团团长朱云卿
当时,国民党军在趁着红军主力部队不在,根据地空虚之际,对红军的井冈山根据地发起了进攻,而当时,作为根据地前沿“哨口之一”的黄洋界哨口遭受到了国民党军的猛烈进攻。
那个时候,红军主力部队并不在井冈山,而留守井冈山的红军兵力并不多,在黄洋界哨口跟国民党军正面交锋的红军兵力只有两个连,而围攻黄洋界哨口的国民党军有两个团,兵力差距很大。
所以,当时的指挥官朱云卿决定据险以守,而当时红军的武器装备相比于国民党军也是不太好,迫击炮也不多,所以就用了滚木礌石、洋铁桶中放炮竹等手段,总之,就是以一切能利用的工具阻止国民党军的进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武装配合红军,对国民党军进行袭扰、牵制,最终,国民党军久攻不下,而红军主力部队也在回防途中,使得国民党军撤退。而这次战役,也以我们工农红军的胜利而告终。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当年毛主席听闻这次战役胜利的消息而写下的诗句。
官渡之战——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指挥官:曹操
曹操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枭雄”人物,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官渡之战”也是曹操的代表性战役。
这场战役参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而他们二人,当时的兵力差距就如同一个成年人和一个孩子,袁绍一方的兵力有十几万,而曹操就只有两万左右。
虽然兵力上差距很大,但是曹操本人相对于袁绍,就强太多了,这个强第一是谋略上,第二是用人上。在《三国》中我们读到,官渡之战中,两军处于相持阶段时,袁绍麾下的谋士许攸投降了曹操,并向曹操献计“奇袭乌巢”,使得袁绍不战自败,而造成这种结果的,恰恰是袁绍本人,在对待人才的态度方面,曹操对袁绍强太多了。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于袁绍大半的兵力打败袁绍,为他之后一统北方奠定了基础,这场战斗也作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载入史册。
当然,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不只是有这两个,还有淝水之战、巨鹿之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