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甘肃的黄土高坡感觉土挺厚的,怎么只有黄土不长树呢?
优质回答:
黄土高原是我国一种非常“特殊”的地貌类型,既不同于沙漠里黄沙遍地的情景,也与山地或者耕地中岩石以及土壤的构造迥异,而是一种由黄土堆积覆盖、然后在风力特别是水力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一种千沟万壑的形态。那么,既然黄土高坡是由黄土构成,为什么只看到黄土,而很少看到长树呢?
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面积64万平方公里,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等7个省区的部分地区。从气候类型上看,黄土高原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高原的东部降雨量较多,然后向西逐次递减,西部的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仅有200毫米左右。
说到黄土高原,不得不谈一下黄土。高原的黄土,绝大部分并非是通过本地的岩石风化和水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而是“外来户”。在周围区域特别是西部和北部地带,在长期的地质运动和风力搬运的作用下,大量的沙土慢慢在该区域沉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形成了深厚的黄土堆积层。
从黄土的构成看,通常以粉沙为主,粒径在0.005毫米到0.05毫米之间,纤细的粉沙使得黄土的土质异常松散,透水性极强。另外,黄土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碳酸盐、粘土以及其它易溶性盐类,使得土壤干燥后容易板结、遇水后又容易裂解扩散。因此,在地势的影响下,经过这里的河流从西向东流过,同时加上降雨的作用,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黄土高原为何很难长树?
在正常的情况下,植物(包括草和树)的生长,都需要适量的水源、阳光、空气、温度以及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温度自然不必多说,黄土高原毕竟不像非常干旱的沙漠,这里的温度还算适宜,阳光照射也充足,另外降水最少的区域也有200毫米左右,东部地区甚至还能达到400毫米,算不上非常缺水,因此决定着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土壤了。
刚才提到了黄土高原的土质形成及特点,与正常状态下通过本地岩石分解和土壤发育的过程不同,黄土高原土很多都是从外地被风刮过来并且逐渐沉积下来的,组成土壤的颗粒很细,结构非常松散,相互之间的附着力很弱,而且在土粒之间形成了无数的孔隙,使得土壤的透水性很强,即使有降雨,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下渗到底部,表面以及以下一定深度的区域内很难存得住水,从而限制了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这是黄土高原很难长树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点,由于黄土的性质比较松散,在遇到水流或者水从孔隙中向下渗透的过程中,这种由水流带来的作用力,会使得沿途所经过的土层发生裂解和剥离,如果降雨量较大或者下渗作用非常明显时,这种剥离作用会有较大的几率使土层发生断裂甚至塌陷,直至在新的状态下形成暂时的稳定状态。这种作用的影响,使得土层经常发生变动,也不利于林草的生长。
第三点,鉴于黄土的渗透和转移性比较强,那些本来处于上层黄土中的可溶性矿物质,也会随着水流的作用,被带到较深的地下,使得表层黄土的矿物质含量很低。同时,黄土的经常性变动,也非常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因此土壤并不能向着增强肥力的方向发育,土壤变得异常贫瘠,植物生长也失去了充足的营养来源。
第四点,季节性气候也加剧了营养物质的流失。虽然黄土高原在夏季降雨量较多,气温也较高,微生物在黄土中的生存和繁衍具备了一定条件,也为黄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升高做出了贡献,但是,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得土壤的些许发育“功亏一篑”。一个是流水作用,将黄土包括其中的矿物质、微生物等冲刷带走,最后可能汇集成较大的地表径流向下游流去。另一个是冬季和冬春交替季节,气温较低、降水很少,来自西部和北部的强风,将表层中的部分沙粒挟裹着带起来,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向东部地区输送,最终沉降到华北、东北区域以及大海中。
基于以上四点原因,纵然黄土高原有那么厚的黄土,也很难具备孕育树木的条件,连适应性很强的野草都极难适应。
让黄土高原长树的方法
改造一个区域的地貌特点,绝非一日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根据区域的地质、气候和适应性植物的特点,统筹考虑,分步实施。就像黄土高原西北部的毛乌素沙漠,由于这里的沙层和黄土层较薄,具备一定的蓄水条件,所以多年来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固定沙土、种草植树,区域的水汽循环基础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植被覆盖率非常高,最终超过90%的沙漠“披上了绿衣”。
由于黄土高原地域广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降雨量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更应该因地施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治理。我们国家多年来对黄土高原也实施了系统的生态整治工程,一开始是在土层较薄、降雨量较少的区域,大力开展生态修复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修造挡土坝、建造梯田、种草等,先提升土层抵御风力和流水侵蚀的能力,然后再逐步植树造林,提高成活率,形成规模化效应。
而在水资源相对充沛的地区,则采取以种树为主的措施,可以“一步到位”,降低生态修复的时间和周期。对于那些土层很厚、降雨又稀少的地区,从目前来看,治理的难度仍相当大,性价比也不高,因此并不是治理的重点。
除此之外,为了加强系统治理,除了上述工程和生态类的治理措施之外,还需要在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强化相应的配套举措,比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放牧频次和数量、原来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等,目的都是最大程度地为生态的自然恢复创造优良条件。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黄土高原整体的植被覆盖率现在超过了60%,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称赞。
其他网友回答
在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地区,植树就是破坏生态平衡,就能造成生态危机。最好的办法,撤出人为干扰,让大自然自行安排一切!当然,有外来水源灌溉的除外!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降雨少,虽然土层厚,可是水分不足,植物生长的第一需求就是水分,其次才是土壤。人家土壤很薄的石头山,只要降雨量够,水分充足,植被就能长的很好,比如湖南张家界,安徽黄山这些之类的虽然土层薄可是树木茂盛。
甘肃无论地貌气候差异都很大,黄土高原的降雨量在600MM以下,所以树木稀少,像我们甘肃南部山区不属于黄土高原的地方,虽然土层贫瘠,因为降雨量高气候温暖湿润,
庄稼一年两季,到处都绿水青山。
其他网友回答
黄土高坡其实就是我们说的“黄土高原”地区,确实黄土高坡地区的植被非常少,很多地区基本上都是“荒漠”状态,整个黄土高坡的区域并非只有甘肃,包括山西,陕西,宁夏,青海等地也有分布,黄土面积63.5万平方千米。所以这是我国中部偏北地区的最大地理构造形态,不过近些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黄土高坡的改变,所以也出现了明显的转变。
而在很多人的眼中,黄土高坡这么多土,为何就是不长树呢,一直“印象很深”,其实并不是,如今已经改善了很多了,所以听到这个说法,确实令人比较惊奇。当然在以前,确实属于这种模式,土是树木的生存根本,按照道理说是不应该才对,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黄土高坡的具体情况,怎么黄土不长树出来?
黄土高坡(黄土高原)的形成
根据科学考察的数据来看,黄土高坡之所以变成这样,是通过了地质变迁,生态系统的演变等因素发展而来的,大约在800万年以前,如今的黄土高坡区域是一片汪洋大海,面积大约有6个渤海面积大。但是在新一轮地质构造出现活动之后,黄土高坡的区域就缓慢地演变了,由于该区域的气候干燥,寒冷,加上强风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加上其他地区的“沙尘”不断往黄土高坡的“原始水区”进行移动。
这样经过上千万年的积累之后,该区域的“原始水区”被沙尘所覆盖,最终形成了“沙尘”地质条件。然而当出现强降雨的时候,由于“沙尘”地质条件具有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导致平坦的“原始水区”出现了“不规则”的模式,并且成为了不同的“土层”。本身这个变化已经就够大了,而大约1500万年前的时候,由于地球的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发生了剧烈的碰撞,所以导致黄土湖区愈抬愈高。
也就是说,整个大陆板块的碰撞相当于重新构造了一次地貌,所以导致整个黄土高坡彻底改变了,最终在大约800万年的时间段,黄土被抬出地面,而渐渐的成了高原,也就是如今的黄土高原面貌。所以综合情况来说,黄土高坡的演变还是结合了地理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才形成的,并非初期就是这个样子。
黄土高坡(黄土高原)这么多土,为什么就不长树?
上面我们说了,黄土高坡的形成其实少不了气候的因素,这是我国典型的气候约束区域,黄土高坡一般年平均温度为3.6~14.3℃,可以说还是不错,并且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为150~750毫米,一般是集中在7月到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可以说是有水有土了,就算是气候不太好,但是也可以有相应的植物才对。
但是黄土高坡蒸发量是远远高于了这个降雨量。普遍是高于实际降水量,年蒸发量为1400~2000毫米,所以植物是不可能有足够水资源来进行维持的,那必然是“不长树”。虽然还有河流的路过,由于“土壤”的问题,也很难出现大规模的树木,所以就算是具有较厚,非常多的土来维持,但是树木是很难生存下来的,这就是为何曾经没有大规模树木存在的原因。
不过,万事都不难
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各种办法,对黄土高坡地区进行改变,所以也还是有部分地区开始种树,并且生长出来了。我国能够将沙漠改变成为绿洲,那么对黄土高坡的改变来说,必然是有办法的。我国开展的三北工程建设就是对黄土高坡的一个改善,经过30年的时间,共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3亿多亩,64黄土高原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1%提高到2008年的19.55%,所以已经巨变了。
并且我们从图像也可以看到,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树木(比较稀少),但是矮小,稀少的树木也起到了巨大的固沙作用,所以黄土高原如今生态也在变好了不少。同时黄土高原随着能源格局的改变,也发生了直接性的转变。所以万事都不难,黄土高坡迟早也会被我国人民所征服。合理引水、充分保水、有效节水、高效用水等方式的实施,最终也将会让黄土高坡变成我们最优质的生态区域。
总结
黄土高坡不长树已经成为“历史”,当然少数地区可能还未看到,这是属于正常的情况。毕竟这么多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黄土高坡地区的生态系统维护,也是需要一步一步来的,黄土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并不是我们一时一刻可以说完成绿化的,所以我们一步一步的进行绿化,终究完成所有的地区,是迟早的事情,并且如今大范围的黄土高坡(黄土高原)已经发生颠覆性的状态,颠覆你的想象 了,已经长满大片森林区域了。
其他网友回答
有土不长树当然是因为缺水和土壤养分缺乏,下面来分析一下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八千万年以来,该地区地质活动频繁,经历了沧海桑田变化,海拔由几十米隆起到三四千米,导致整个高原由西北到东南坡度巨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同时导致腐殖层土壤流失殆尽,所以才成了荒芜之地。
据考证在西周时期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平原、山地、丘陵、塬地上的森林和草原生长繁茂,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53%,即使到一千年前是宋代,森林覆盖面积仍然达到三分之一。后来随着人口增加,过度人为砍伐,才导致现在这样的状况。
黄土高原
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总面积有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东部沿海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五个省的总面积。更重要的是,黄土高原的土层厚度一般达50——80米厚,厚的地方甚至达150——180米,这是亿万年来,大自然赠送给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礼物。
那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应该解决那些问题呢?
首先是水是问题,一般人认为,黄土高原很少下雨,十分干旱,其实这是想当然,黄土高原降雨量没那么不堪,多年平均降雨量在400至600毫米之间,和京津冀等华北北部地区的降雨量差不多,只不过黄土高原降雨量也是集中在在夏秋季,而且那里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加上地形坡度大,有水存不住。
所以说要解决水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水存不住的问题。
可以根据地势,由高到低、由易到难,平整土地,规划水流河道,由不规则的、天然的千沟万壑,变为规则的、防冲刷防渗漏的、有序的人工河道和库湖。这在过去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现在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大大提高效率,这样的改造看起来投入不少,但这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如果成功就不会担心18亿耕地能不能保住的问题,开源总比截流更有效。
改造后的黄土高原
第二步要改良土壤。
由于黄土高原经过长期的水土流失,有机质随之“付诸东流”,土壤中有机质比较贫乏,这个其实更容易解决。初期的作物和植被可能不会太茂盛,不过由于解决了水土流失,植物腐烂后产生的有机质会逐年积累沉积,一定会形成良性循环,不用十年八年就可以成为良田。
长此以往,随着高标准农田面积的不断增加,由于植物的覆盖,会减少水分蒸发量,加上当地水网面积的扩大,对提高降雨量也能形成良性循环。
也许有人说,这样的措施可能导致沿海地区淤积减少,不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沿海地区淤积形成可耕地,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露出海面,这个淤积厚度少则几米,多则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也就是说同样的土方量,在内陆改造农田面积会是在沿海通过淤积成为农田面积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因为农田土壤厚度仅需要几十公分足矣,而土壤到海里,大部分会成为海底沉泥,这样会浪费宝贵的土壤,并且几乎是不可逆的过程。
如果所有的黄土高原经过改造,中国的耕地面积缺少的问题有望完全解决,再也不用担心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20%的人群这样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