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 乌江自刎刘邦对吗

网友提问:

为何说刘邦是直到临终前才明白,当年乌江岸边的项羽自刎?

优质回答:

最了解你的人,往往就是你的敌人,而敌人了解你的目的,就是要击败你,刘邦与项羽就是如此。

刘邦未必能明白项羽为什么会自杀?但刘邦一定明白,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项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项羽自杀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项羽认为上天抛弃了他!

一个人的自杀一定是主观因素,虽然这主观因素是在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项羽自杀的主观因素就是项羽认为上天抛弃了他,项羽自杀的客观原因就是兵败如山倒。

以一般人的观念来看,只要项羽能逃回江东,再花点时间,以项羽的能力肯定能东山再起,都已经有机会逃走了,干嘛要自杀呢?

而且后世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对项羽的自杀感到惋惜,也有无数文人描写了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句,比如“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还有“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等等。

要想真实的了解项羽自杀的原因,就得了解项羽当时的情况。

这得从垓下之战说起,项羽的10万军队被刘邦和韩信领导的近70万大军团团包围,韩信与张良利用四面楚歌的心理战,击溃了项羽和他手下楚军的战争意志,要知道如果不用心理战,刘邦的汉军即使能降服项羽也要付出巨大的伤亡。

垓下之战的战争损失仍然是汉军远大于楚军,首战楚军损失五六万人,而汉军则伤亡十万人以上,这么打下去,汉军确实能赢,但一样要损兵折将,遭受巨大损失,这就是战神项羽的战争能力。

在四面楚歌、虞姬自杀之后,项羽选择了突围,既然是突围,项羽肯定是带着求生的欲望,项羽突围是亲自带了800精骑,其余数万楚军应该是沿着不同方向分别突围。

很明显,项羽突围的主攻方向被汉军识破,因为汉军灌婴部的五千骑兵是直接冲着项羽来的,项羽的八百骑兵不久只剩下一百多人,接着只有28人,战斗到最后,只有项羽一个人了。

问题的关健就是在项羽从垓下逃亡到乌江自杀这一个过程,跟着项羽逃亡的八百精骑居然全部战死或投降,这八百精骑才是江东子弟的精英,江东是项羽的发家之地和起兵之地,现在已经快成为项羽最后的救命稻草。

项羽在这一逃亡过程中,没能带出一个楚军,一个江东子弟,让项羽这个勇猛的战神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在军事上从未失败的项羽,项羽不止一次对手下说:这是上天要亡项羽,而不是我项羽能力不行。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原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这话是项羽说的,明确记载在《史记》中,是项羽对仅剩的28骑楚军说的,意思就是:

我起兵到现在八年了,经历七十多次仗,从曾打过败仗,因而称霸于天下。然而现在终于被围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今天固然要决心战死,愿意与各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三次取胜,助各位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敌人军旗,让各位知道是上天灭亡我,不是我打仗的过错。

项羽一遍又一遍在重复着,这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项羽打仗不行。

然后项羽为了证明自已说的没错,于是将28骑分成四队,向四个方向突围,在某处会合,然后自已一个人断后,又发动了对汉军的战斗,并且亲手斩杀了汉军的一个将领,两个都尉,一百多个士兵,会合后楚军只损失了2个人。

项羽在此刻仍然很自豪的问他手下的26个骑兵:怎么样?我说的不错吧!这26个骑兵同声回答:果然如大王所说!

但是汉军越来越多,项羽根本杀不完,而他手下那些士兵不是人人都有项羽的勇猛,等项羽逃到乌江时,手下人已全部战死,只剩下项羽一个人,杀了几百名追赶的汉军,然后就遇到了乌江亭长。

乌江亭长让项羽赶紧上船,去江东以后可以东山再起,结果项羽又来了一句: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江做什么!况且随我西渡的八千江东子弟无一人回来,我有何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一番对话后,一代霸王项羽自杀而死。

项羽自杀前说的话,真正重要的是前半句,就是这句:上天要灭亡我!

项羽就算是到了临死前,也没有意识到自已做的一切有什么错误,而是将自已所有的失败归结为上天要灭亡,这个道理刘邦会明白吗?

刘邦永远也不会明白项羽为何而死!刘邦虽然认为自已能夺取天下有上天的功劳,并且营造出自已是龙的儿子,包括斩白蛇起义,有雾气环绕等等一系列神话身份的故事,但是更多的原因是人谋。

刘邦不像项羽,刘邦就算是经历过无次失败,他也不会认输,只会从失败中找原因,最后换来了一次成功;而项羽成功了一辈子,一生打了七十多场仗,没输过一次,但是项羽只经历了一次失败,就终结了生命,项羽还是失败者。

刘邦不像项羽,刘邦什么人都能用,能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不仅有萧何、韩信、张良三杰相助,还有陈平、曹参、灌婴、周勃、樊哙中等坚力量,更有郦食其、随何、娄敬、周昌等形形色色的人才跟随;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中了离间计,不能用,所以项羽会失败。

刘邦不像项羽,他是底层一步一步爬上来的,厚黑懂得忍耐,心狠左右逢源,生命力又顽强;而项羽出身贵族,不懂与人相处之道,不识韬光养晦之理,最终走向失败。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思所想,生老病死,谁也无法抗拒,刘邦恐怕真到了临死的那一步,想的就是自已的一生,犹如电影快进般在脑海中涌过,想的是自已一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当然也想起了自已的老对手项羽,想起项羽临死前的那一刻,刘邦才明白,无论是谁,哪怕英雄一世,也免不了一死啊!

其他网友回答

楚汉之争是一段极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段中国古代历史,在这段历史里面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例如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心机极深的汉高祖刘邦,还有用兵如神力的韩信和能拔鼎的西楚霸王项羽等人。他们都是个人能力非常的优秀,甚至于可以神化一般的存在。

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些人当中的西楚霸王项羽,项羽他其实是一个极其富有英雄气质,且重情重义,为了自己的爱人宁可放弃整片江山的好男人,也是一条光明磊落、铁骨铮铮的好汉子。至于他的武功究竟如何如何高强,是否真的可以双手举起一个大鼎,这个就先不提了,我们重点来介绍一下他这个人的英雄气质,有点类似于西方国家的“骑士道”。

事情就发生在公元前202年,那天天上吹起的风很凉快也很凄凉,将项羽身上穿着的衣袍吹起又吹落,在项羽的身后,现在仅仅只剩下了数量为八百的西楚骑兵了,就这个兵马数量在刘邦的五千精锐面前,只有被屠杀的悲惨命运。

可是项羽并没有想过要放弃,他带着自己的八百骑兵进行了好几次的奋勇冲锋,虽然并没用什么用处,还因此而死了不少的西楚骑兵,但是这也却充分的表明了,项羽即使是知道注定要失败也要奋斗到底的决心。到后来,整个西楚的军队仅仅只剩下不到200个人了,这在刘邦的军队面前,简直就等于是失去了任何的威胁,结局也已经是注定了的,但是项羽的兵马依旧还是没有选择放弃,继续的跟刘邦所统领的军队进行对持着。

在最后的几名守卫的保护之下,项羽最终单骑逃离了刘邦五千精锐骑兵的追击,抵达到了乌江河边。这时候,本来有一个老伯划着船过来,告诉项羽,说只要你乘坐我的船,那么在汉军没有船只的情况下,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你被我渡过乌江,然后,我再带你回到江东,这样,你就可以东山再起了。

项羽听到了老伯所言,于是便犹豫了起来,因为事实正是如此,汉军虽然有对自己的追兵,但是这些人并不具备有船只,自己在老伯的帮助下过江回到江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且江东不仅疆域千里,还有人民数十万,自己完全可以回去重新来过,到时候集结力量在对付刘邦也不迟。

犹豫了良久以后,项羽摇了摇头拒绝了,为了表达对这位老伯的好意,他甚至于还将自己平时最为喜爱的坐骑送给了老伯,然后就自刎了。在项羽看来,他对不起江东父老对自己的期望,他是一个失败者,且还害死了从江东带过来的八千位兄弟,这些可都是有家室的人啊,自己还有什么脸面一个人活着回去呢?

或许面对同样的境地,刘邦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回到江东,然后慢慢的发展自己的势力重新来过。可是项羽不同,他是一个做起事情来光明磊落,且又讲究规则的人,他拥有一种只有西方才有的“骑士道”,宁愿是自己死亡,也必须要保护好自己的名节,不会做出苟且偷生之类的事情,可能在一般人看来,项羽就是一根筋,根本就不懂得变通。但这也正是项羽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他最出名的地方。要不然,为什么项羽它作为了一个失败者,名气却比刘邦要高得多呢?

除了这件事以外,还有一件事也能够看得出项羽那独特、与众不同的高尚品质。在垓下的时候,项羽曾经对刘邦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我们已经打了这么久了,一直以来都没有分出胜负,再这样下去,受苦的只能是老百姓和各自的士兵,要不然我们就单挑吧,这样不仅可以分出一个胜负,还能够不然我讲的这些人受苦。”

虽然之后刘邦拒绝了项羽的这个提议,但是从这件事上,我们也能够看得出项羽是一个能够堂堂正正的提出挑战,并且浩浩荡荡的接受输赢的人。他不会做出那些投机取巧的需要计谋的事情,他只需要光明磊落的打败敌人,然后给身边的人带来幸福。那么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如果有的话,那么就请写在下方的评论区内,我们一起相互的探讨哦~!

【文/羽评郡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第一,刘邦为什么会死,这个死跟项羽有什么联系?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因为人只思考跟自己有关的难题!

第二,项羽为什么会死,跟刘邦有什么关系?如果两者完全没有关联,刘邦不至于耿耿于怀!

3)死之前,刘邦说了什么,才能让人联想起项羽的死亡?

在项羽死了7年后,刘邦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这七年里,年老的刘邦继承了年少的项羽的衣钵,不是正在平叛,就是走在平叛的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邦渐渐的也会厌倦。

综上所述:项羽的死和刘邦的死,看似是毫不相干的独立的事件。但剖开死亡的真相,就会发现其实死亡的真相却是差不多的。刘邦会想起项羽吗?肯定会的,因为项羽是刘邦一生最大的坎。但项羽为什么会死,刘邦不会想,因为刘邦只要一个结果而已,五十万大军包围项羽,也是为达到这个结果。 所以刘邦不会再去纠结项羽自杀的原因,因为这是刘邦自己想要的结果。既然刘邦不会去想项羽自杀的原因,也就不会悟透这个原因。这是一个宏大的哲学问题。需要心理学来回答。 而刘邦死之前只会想为什么自己想死,有病不治的赶走医生。史官只会有选择的记录历史事实,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只能自己抽丝剥茧的还原历史真相。而人性就是还原历史真相的基准线。 人不可能违反人性,想死就不可能好好活着!

其他网友回答

题主这个问题,的确脑洞很大,刘邦明白了吗?刘邦是咋明白的?刘邦明白了啥?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韩信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在垓下将项羽击败。项羽想东渡乌江,来到了乌江岸边,乌江亭长已经等在江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百姓数十万人,足以为王。恳请大王速速上船,否则,汉军很快就会到来,那时就没法渡江啦。”

项羽笑道: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都认为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因为无颜见江东父老。

特别是李清照的一首诗,更是为项羽做了个大广告。

夏日绝句[ 宋 ]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李清照化用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名句,以此来说明项羽不肯苟且偷安,宁死不愿回到江东的情怀。其实,李清照是另有所指,是想表达对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肯北伐,收复河山的愤懑之情。

后世多以李清照这首诗的情感,去体会项羽临死前的感慨。

其实,项羽临死前,也明确表达了另一个情感,那就是“天之忘我,我何渡为?”

项羽的意思是说:这就是天命啊,上天要灭亡我,我即便渡过江去,又有何益呢?算了吧,听天由命吧。“

无颜见江东父老,或许是出于真心,恐怕最主要的还是相信天命。但也或许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以此为借口,不想再去做无谓的努力。

四个二外带王炸的牌,都被打得稀巴烂,过了江东也不会再有这么好的牌了!

后世的人没明白项羽的真实意思,刘邦咋就明白了呢?

据《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时,被流矢射中,病得很厉害。回到京城长安宫中,病情恶化,吕后请了良医为其诊治。

刘邦询问自己的病情,医者说:“陛下的病可以医治。”

刘邦听了不但不高兴,还大骂医者说: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刘邦的意思很明白,你们不都说我是游手好闲的泼皮无赖吗?做了帝王也被你们看作是流氓皇帝。我一个小小的亭长,提着三尺长剑就可以取得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我的命在于上天,上天让我死,就是扁鹊在世也于事无补。

于是,刘邦不愿意继续治疗,赏赐给医师黄金五十斤,命令他离去。不久后,刘邦就驾崩了。

刘邦不屈不挠、屡败屡战,最后取得了天下,这被刘邦看作是天意。即便病重也不医治,也听天由命。

这与项羽自刎乌江前所言,如出一辙。这或许就是题主所言,刘邦至死才明白项羽为何自刎。

如果项羽有灵,一定后悔让刘邦明白的太晚。当初,彭城之战,项羽杀得刘邦屁滚尿流,只带领几十骑逃走,跟项羽率二十八骑逃走有些神似。刘邦为了逃命,把太子刘盈、长公主鲁元几次踹下车。如果刘邦此时相信上天要灭亡他,不再逃走,也就没有项羽的乌江自刎。

遗憾的是,刘邦当时不信天命,决意与天命抗争,最终还是战胜了天命。

天命这事的确不是凡人能够说得清的,也只有刘邦这样非凡的人,才会得了病不去治疗。

其他网友回答

英雄迟暮,天命有数,刘邦驾崩是因为平叛而导致重伤不起,刘邦其实一直都明白项羽是命数使然,他临终前更应该感慨的是,他自己尚未完成心中的“大业”。

乌江一事,三十岁的霸王不愿意过江东然后自尽,因为他是没有了办法翻盘,又不愿意灰溜溜地逃回家乡,项羽最大的敌人,是刘邦也不是,其实更应该说是韩信,但是韩信能炮制项羽,却又会被项羽屡次所击败的刘邦压制,命运的吊诡真是如此,刘邦驾崩前怎能不唏嘘。

就说刘邦自己,虽说开创大业,可是汉初三杰纷纷有异心,几大诸侯王都已经心不在汉,有着割据的想法,汉朝虽然建立,但是内部依旧不稳。另一方面,刘邦还经历过白登之围,无奈和亲,内外矛盾都是被刘邦暂时压制,而英布之乱,刘邦为了大汉的稳定,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有心创业,无力回天。

要说刘邦晚年的遗憾,那主要有三:

一是诸侯王不稳,天下未完全大定。

二是后宫做大,吕雉在刘邦生前便已经威压后宫和朝廷。

三则是汉匈对峙,大汉处在下风,这是民族之争,是刘邦的最无奈。

刘邦非常讲究命数,或者说,整个汉代的人都讲究这个东西,一个人能否成事,在于自己是不是这个命,刘邦在当皇帝前,几乎没有独自领导大胜的战争,先不说武力是否有项羽的一半,刘邦就连领导大型战争的水平都不突出,可是在世人看不到的地方,刘邦当年在起义的路上斩杀了一条白蛇,据说这白蛇乃是白帝之子,而刘邦则是赤帝之子,因此刘邦可以把它斩杀。

这个理由,要比刘邦能力强不强更可靠一万倍。

秦末天下群雄起,刘邦并不显眼,赵高祸乱天下,率先起事的是旧六国贵族,已经成为了布衣的刘邦,没有什么显赫的身份和别人拼背景,但因为刘邦年纪不算小,他反而在群雄争锋中以“稳”扶摇直上。都说刘邦身无长处,但是他身边的人尽是人才,文武皆备,刘邦自己也说了:

“我这就是当王的命”

而和刘邦同时代的一个人物,他被视为最有希望的下一个皇帝,那就是项羽。

自攻入咸阳起,刘邦和项羽的命运就显然不同了,项羽雄才伟略,将大秦最后的希望章邯以及二十万大军大败,还令章邯投降,但他没想到,却是沛公刘邦率先入城,接受了子婴的降礼,如果是项羽早一步进城,那么这个故事就会不同了。

后来天下形势变成楚汉争锋,项羽其实很倒霉,因为他怎么也没想到,韩信到了刘邦那就那么猛,而且是一直追着自己打,韩信是刘邦得天下的核心,本来刘邦自信满满组织联军发动彭城之战,却被项羽击败,而后韩信又以少胜多挽回败局,项羽和韩信提出过三分天下,但是韩信为了心中那口气,偏不答应。

垓下之战,项羽被围,英雄到了这里就已经走到了末路,项羽在乌江畔大发神威,也咆哮着自己的命数不及刘邦,刘邦根本不像能得天下者,但是却坐拥文武能人,刘邦自然是动容的,而且还有些窃喜,因为项羽正好证明了他的“天命”。

但很快,刘邦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天命”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

因为刘邦很快发现,项羽遇到的问题,他也会遇到,而且还解决不了。

西汉初,天下七大异姓诸侯王,可是除了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以外,另外的五个诸侯王几乎都有异心,先是燕王臧荼谋反被杀,而后刘邦的发小卢绾又被封为了燕王,谁知道,卢绾过了几年也一同造反,这让刘邦非常受伤。

其实异姓诸侯王的“造反”是从韩信这里开始的,韩信自垓下之战击败了项羽后,兵权便被夺了,刘邦对韩信百般猜忌,导致韩信最终生出异心。韩信引导陈豨起兵入京,而为陈豨做内应,可惜韩信没想到的是,吕后比他更快更狠,最终韩信被吕后所杀。

韩信死后,彭越也步了他俩的后尘,这个时候,仅剩的几个异姓王几乎都反了,刘邦没想到的是,自己一直坚信把握天命,但依旧有人不服他,于是刘邦只好踏上了平叛之路。

其实除了外患以外,刘邦对朝廷内部也有着不满。

刘邦很喜欢戚夫人,还想着因此立刘如意当太子,可是群臣都不同意,萧何、周昌等人强烈反对,令刘邦只好作罢,这个时候的刘邦,已经开始明白自己的局限在哪里了,他只能做一些小范围的,他喜欢的事情,他的天命并没有强大到让所有人无条件听他的话的地步。

后来吕后逐渐做大,吕后也是沛县之人,得到周昌、萧何等人的支持,加上吕后的娘家也是势力极大的存在,刘邦无法压制吕后。而韩信、彭越这两个大将之死,其实都和吕后有直接关系,刘邦的内心里是不想杀韩信和彭越的,但是吕后却把他们杀害,刘邦明白,吕后这是为了剪除刘邦留下牵制她的力量。

可是还没等刘邦想着怎么处理吕后,英布已经叛乱,刘邦只能先对付造反,谁知道,就是平定英布之乱,让刘邦重伤不起。

在刘邦驾崩之前,刘邦让陈平去逮捕正在平定卢绾的妹夫樊哙,为的就是削弱吕后的力量,保住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的安全,再次出乎人意料,陈平不敢杀樊哙,而刘邦又不幸地驾崩了,樊哙平安无事,戚夫人母子难逃一劫。

当然,刘邦遇到的最大的挫败,还是和匈奴对峙处于下风。

刘邦也有着自己的帝皇理想,本来想着征服匈奴,超越秦始皇,完成他没完成的事,可是现实却是大汉处于下风,无法击败匈奴,刘邦为此只能用和亲作为交好匈奴的政策,虽说两个政权和平相处,但实际上刘邦对此并不满意,否则也不会到了他的曾孙刘彻都要剿灭匈奴。

信天命,但如果有自己不能及之事,则会感到痛苦。

总的来讲,这三个主要的因素,成为刘邦晚年心里的苦楚,自诩天命所归,但也有做不到的事情,项羽说他是有能力但是没命数,而刘邦则是反了过来,有天命,但是却没有掌控一切的能力。

但和项羽不一样的是,刘邦其实看开了。

在讨伐英布之后,刘邦的伤非常严重,不过有御医看过了刘邦的伤后,他和刘邦说,这病可以治好。而刘邦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他和周围的人说,他得到天下,靠的是天命,如果天命还在他这里,那么这病不用治也能好,如果天命不在了,扁鹊来了也没有用。

其实刘邦豪迈的背后,也是如同项羽一般的无奈,刘邦感到很多事情无法掌控,项羽还能相信手中的武器,刘邦只能选择相信天命。

公元前195年,刘邦在长安驾崩,历史上没有记载刘邦的遗言,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刘邦驾崩前后,大汉都还有很多烂摊子没有收拾好,要说刘邦心里不郁闷,那是假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刘邦理解项羽,理解的是项羽的那种“无力感”,很多事情他并不能完全解决。

设身处地想想,如果拼尽全力仍旧是毫无结果,那么再继续硬撑,这究竟是不是一件好事?刘邦一开始也是理解项羽的,但他只能从一个“好运者”的角度来看待项羽这个“倒霉者”,后来自然也有着更深的理解,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刘邦和项羽并没有太多的两样。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