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旧韵混用 诗歌的新韵和旧韵

网友提问:

怎样避免诗词中的新旧韵混用?

优质回答:

问题:怎样避免诗词中的新旧韵混用?

前言

学习诗词创作,避免不了新旧韵的问题。我们新旧韵混用其实有两个问题,一是平仄问题,一是韵部问题。如何避免新旧韵混用造成出律出韵的问题,老街结合古人作品说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平仄问题

平仄同样一个字,今天是平声,古韵里是仄声,例如石、急等字。

题主既然提出了新旧韵的问题,一定学习了格律,只有作格律诗的时候才觉得新旧韵的麻烦。如果作古体诗,不太讲究平仄,新旧韵的问题就没有那么大。

学些格律知识,有助于在阅读古人格律诗的时候,同时也学习了新旧韵。格律诗读的越多记住的新旧韵不同的字就越多。例如杜甫的五律《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懂格律的人,对于其中的字是不敏感的,懂得格律的人,可以马上把要注意的字看出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作格律诗中最难的字,是今天变作平声的古代入声字,这首诗中【】内的字都是这一类:节、发、黑、独、湿。如果懂格律,这些字见得多了,自然就记住的多。

另外还有多音字也要注意: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中平平仄仄 ,中仄仄平平

看,读作平声 ;重读作去声(四声)。不懂格律的人有可能会读作:晓kàn红【湿】处,花 chóng锦官城。

古入声字也有一些窍门可以记住大部分,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篇文章《 老街味道-学格律诗怎么辨认入声字 》,在头条发布时间是:2018-03-16 06:29。直接搜索也可以。

二、同韵母不同韵部

普通话里同样是一个韵母的字,在古韵里偏偏不是同一个韵部,例如元、寒、删、先。这是个韵部还算是邻韵,在古体诗中可以通押。而盐、咸、覃这三个韵部和上面三个韵部连邻韵都不算。这给我们作旧体诗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记住这些韵部真的很难,我至今也要经常查询。今天孩子们学习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是按照平水韵分韵部编辑的,如果有童子功的话,能够背过,那么很多常用的韵字就能记住了。

落韵这种事,在古代也常常见到,我写过一篇《”状元郎“被诗韵绊倒 曹雪芹马失前蹄 什么是该死十三元?》发表时间:2018-11-05 06:33。

古人科举考试的时候也会落韵,大才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有格律诗出韵。

《落韵的幸运举子竟然状元及第 杜甫苏东坡们作格律诗也落韵吗?》中记录了落韵的举子竟然状元及第的故事。( 2018-10-29 06:28:14)

结束语

除了多读以外,还要坚持用古韵作诗,读得多用得多,自然认识的字就会越来越多。我自己分辨入声字还能八九不离十,但是记住元、寒、删、先、盐、咸、覃这些韵部的字就不行了,只好经常查询。

如果从小学习诗词创作,估计会好一些,可惜,这门课早就不存在了,只剩下稀里糊涂的背诗。

@老街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这就好像中国人和老外讲英语,不自觉地会讲“Chinglish”是一样的。平仄格律可以学习,平水韵也可以学习,但是你在表达自己内心感情的时候,本能地会使用最初学会的语言系统来思考,哪怕出口已经是英文,背后思维逻辑关系依旧是中文。这是本能。

旧韵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就像长大后才学习的外语一样。

诗,是人类感情的出口。

为什么现代诗如今大行其道?因为这个感情的出口是畅通的,没有语言文字的限制,人们可以畅所欲言,呼喊出心中所想。

而古诗词的平仄和各种限制则会在你的表达上加上各种弯道,让你的感情宣泄在这些弯道中逐渐沉淀、平和,激情逐渐消退成幽深、隐匿的含蓄。这种细水长流的感情释放方式很受中国人内敛性格的喜爱。所以国人到了一定年纪后,会逐渐离开现代诗而走向把玩字词的近体诗。就好像可乐和茶吧。大部分人最终会归于平淡,寂静,不再被那揭盖时的气体所感动。

而古诗词在当今的音韵系统下来说,其实是个过时的玩意。作为一种艺术品,他更讲究形式,也就是平时所说的仪式感。咱们普通人喝茶,讲究的是入口,大师喝茶,更多讲究的是哪一套所谓的“茶文化”。

而使用古韵,更多意义上来说,是满足这一部分人心中的仪式感。

其实学习平水韵是重要的,因为你要学习古诗词,绕不过去的是对诗词的鉴赏力的培养,如果你根本不了解旧韵,朗读古诗词这种声韵作品会步步艰难。又何来美感?最终只会消磨你学习的信心。

但是在新作诗词的时候,就各人随意吧。本人虽然写五绝的时候尽量使用平水韵,但是绝不强求。因为水平不高,从来没有碰到过需要“不以词害意”这么高级别的问题,如果不合韵,不合平仄就进行字词的更换,或者干脆写古风就好了。所以在这方面并没有多纠结。

大部分背着“不以词害意”大旗的诗作者,水平并没有达到一字不能更改的境界,只是不愿意学习、修改、炼词罢了。这样的诗心,不能说没有感情,只是在表达的时候会在那些粗糙的文字和词句中掉了档次。

新旧韵的最大差异就是入声字,以及各种平水韵邻韵韵部在中华新韵中的重新组合。我们在写古诗词的时候,每首诗韵脚并不多,也就那么几个字。最简单地方法就是韵表查重。网上随时都可以查,拿不准就去搜一下,就可以避免新旧韵混用,也可以系统地查一下入声字。

我们在读到古诗,觉得不通顺的时候,大部分情况就是入声字在作怪。不断地阅读,不断地积累,常用的入声字基本上一看就知。像那种背入声字表和平水韵部的努力用功,就好像背英文字典一样,本人并不赞成。只要你不是靠古诗词吃饭的教授专家,用这种方式去学习一种文字游戏,效率太低而且没有价值。

何况那些诗词大会的背诵专家,真地写出了一首好诗吗?

写诗还是以灵感为主,其他的都是辅助输出手段。

这就是个靠天分加上后天一些努力的事情。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

这话才是爱因斯坦老爷子完整的话,别被前面半句给骗了。

不过话说回来,写诗这件事情,作者抒发完自己心里所想才是最重要的,是不是天才关系也不大,无非不流芳百世罢了。

这有什么打紧?

爱都做完了,你还在关心用了什么样的姿势?

话糙理不糙,高雅的看官们别生气。

我写完了,心里舒坦了。谁还关心混用了新旧韵?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我是格律盲。写过齐言句,平仄不理会,斟酌字词句态势,读着不拗口就行;对仗按现代语法,算宽对;用韵从普通话读音,取相同、相近、相似者。总起来是,宽韵宽对宽平仄,今派古风。

长短句的词更复杂,未敢尝试。古人的还好,古情古意,协调;可能环境变了,今人的读起来短促、琐碎、诘屈,文风软腻陈腐,变味。

曾想学会格律,一看繁琐,头大放弃。网上标注律绝的作品,拘于格律,多见倒词倒语倒韵,句是合成,篇是拼凑,看着别扭;循平水写的,普通话读着拧巴。在评论区,一般不看内容,只论合规与否,合者叫好,违者一票否决。

严格遵从格律写古体诗,遣词造句谋篇时,不方便以意义驱动,阻碍从题材中挖掘、生发、推衍含意。于是,诗言志变成诗言格律,徒具形式,空洞虚夸。

看唐诗,不受束缚的篇章清澈隽永,标准律绝总有程式化作业的味道。

其他网友回答

当下读诗词看诗词的人,有几个是在按《平水韵》来思考诗词的?又有几本写诗词欣赏之类书籍的作者是按《平水韵》来分析欣赏诗词的?不懂《平水韵》就不懂古诗词的音韵格律。都说《唐诗》《宋词》音韵美,可如果去掉了平仄,失去了押韵,《唐诗》《宋词》还有唐诗宋词的音韵和谐之美吗?有什么书籍会讲到《唐诗》《宋词》的音韵美,欣赏诗词音韵声律的?除了诗词格律写作教材外,当下的再没有其他了。只有古人才会真正的,也能欣赏诗词的音韵格律美,今人都是用普通话学习诗词,用一种“北京方言”学习古诗词,如果这种方言发音,满足古代的平仄四声那也就好了,可惜不是。所以,当下的人,都是用普通话“新韵”学习古诗词,写诗词自然是用普通话“新韵”更方便。可惜的是那么多的古诗词,平水韵的优秀作品,从一开始就学偏了,把平水韵的好东西,按新韵来学习,又怎么能理解“音韵”之美?以至今人不懂古诗词音韵格律是很正常的事情,“熟读唐诗三百首,吟诗永远不会吟”,可惜今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熟读唐诗三百首,吟诗永远不会吟”。

其他网友回答

在古体诗词创作中,用新韵或者平水韵唯一严格的标准是“不能新旧混用”,这在诗词界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一般情况下,凡是用新韵创作的作品,作者在发表的时候都应注明“新韵”字样。

新接触古体诗词写作的作者,尤其是年龄较小的中小学生,建议从新韵入手,毕竟新韵和现行的普通话基本一致,创作的作品,读起来不会有违和感。如果是有了一定古诗词鉴赏基础的作者,还是要熟识《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各个韵部、以及各个韵部所属的汉字内容,再进行古体诗词的用韵选择。

另外附带说一句,个人很认同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主张的“境界为上”,无论是诗还是词,有境界自成高格。新韵、旧韵当在其次。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