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人讲课提纲整理
文/金侬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
出生在现在的浙江湖州。
后人常称他为赵子昂,或者赵松雪。
他是元代初的书法家。
赵孟頫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大家如果到江淅一带去游玩,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有赵孟頫的题字。我小的时候,逛上海南京路、淮海河,总能看到有一些相近的字体,是南京路和淮海路上一些商店的招牌,后来才知道,这些字体就是赵体。
赵体与欧体、颜体、柳体并称为楷书四体,赵孟頫、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被称为楷书四大家。
今天,我就给大家讲讲,我所了解的赵孟頫。
一、生平
赵孟頫生于1254生,他是宋朝皇帝的亲戚。他的曾祖、祖父、父亲,都在南宋当官。赵孟頫十一岁时,父亲去世,由生母把他带大。
赵孟頫自幼聪敏,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章,行笔如风。
南宋灭亡的那一年,赵孟頫二十二岁,他在湖州隐居。
有一位姓程的官员,奉诏到江南求贤,在湖州找到了赵孟頫,请他出来当官,被赵孟頫拒绝了。
十年后,元朝的政权已经稳定,这位姓程的官员再一次南下江南,请赵孟頫出来做官。
赵孟頫被他的诚意所打动,随他去了元大都,走进了马可·波罗曾经赞叹过的元代宫殿。
这里的马可·波罗,是意大利航海家,他写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书中记录了他曾经到达过的中国,当然也有对中国宫殿的描述。
元史上记载,忽必烈见赵孟頫的第一眼,就被他的帅气惊呆了。
我先讲讲这个忽必烈是谁。
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国,忽必烈则灭了南宋,建立了元朝,他是元朝的开国皇帝,史称元世祖。
元世祖见到赵孟頫以后,让他坐到右丞相的位置。这份礼遇,令所有在场的人都没有想到,以至于有人不得不出来提醒皇帝,这位赵孟頫可是与宋朝皇帝沾亲带故的,是我们的敌人啊!
忽必烈却不管不顾,赋予赵孟頫起草诏书的重任。还一边看着他起草诏书,一边喜形于色地说: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
什么意思?
就是说,您写的完全就是我想说的意思啊!
忽必烈求贤若渴,把赵孟頫当作宝贝。
有一次赵孟頫骑马上朝,因宫墙外道路狭窄,不小心掉到护城河里去了。
忽必烈知道后,竟然下令,将宫墙向内缩进了两丈。
仅此一例,可见他在忽必烈心中的地位。
赵孟頫做官,是很有作为的。
甚至可以说,他是理财、行政和司法的能手。
这一点,出乎很多人的意外。
在六年的朝廷生涯中,赵孟頫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那便是谋划诛杀了权倾朝野的宰相蒙古人桑哥。
这个桑哥,作恶多端,在他的把持下,政治十分黑暗。
赵孟頫与同僚联手,把他彻底扳倒了。这是赵孟頫在政治上了不起的胜利。从这个角度讲,他当之无愧是一个政治家。
在元朝,等级制度很鲜明,那就是把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汉人,四等南人。
南人就是南方汉人。
赵孟頫正在四等之列,加之,他还是南宋皇室的后裔,是元朝曾经要推翻的首要敌人。
就是这样一个人,居然把一等人中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给杀了,用“惊天动地”这个成语来形容,一点不夸张。
赵孟頫在元朝先后经历过五位皇帝,可谓是五朝元老。
中国历史上另一位伟大的文人苏东坡,跟他一样,也经历过五位宋朝的皇帝。
然而,命运却绝然相反。
苏东坡做官,一路高开低走,官越做越小,人越贬越远,最后都快贬出地平线了。
不过,苏东坡每贬一次,都创作出了光辉灿烂的不朽作品。
而赵孟頫却是低开高走,从元世祖时代的五品官开始做起,最终在元仁宗时代官居一品。
曾经,忽必烈因为赏识他,想要把他提升为相,这就意味着他可以进入元帝国的政治核心,然而,他放弃了这个机会,请求外放。最后,皇帝执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去地方当官了。
这是赵孟頫的智慧,他知道自己的使命,终究是在文化上,做官可以弘扬他的文化,使他的文化更具影响力,这也许是他做官的终极目的,仅此而已。
说到这里,我不禁对元朝初年的几位皇帝刮目相看,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赵孟頫纵然是一匹千里马,没有忽必烈这样的伯乐,他也无法发挥自己才能。
历来的史书,都把元朝写得十分不堪,因为有了赵孟頫,因为有了赏识他的几任皇帝,我对这个朝代开始有了温馨和美好的回忆。
1319年,赵孟頫夫人病故。
三年以后,赵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岁。
据说,逝世当日,他仍观书作字,谈笑如常,至黄昏,安然逝世。
赵孟頫去世后,元朝追封他为魏国公,谥号“文敏”。
(图片说明:金侬临赵楷)
二、成就
赵孟頫官越做越大,除了为官在政治上的成就外,他博学多才,善诗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画艺,擅金石,通乐律,能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
元朝第四位皇帝元仁宗说,赵孟頫的杰出,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帝王苗裔,一也;这是论血统;
状貌昳丽,二也;,这是论相貌;
博学多闻,三也;这是论学识;
操履纯正,四也;这是论作风;
文词高古,五也;这是论文才;
书画绝伦,六也;这是论艺才;
旁通佛老之旨,造诣玄微,七也。这是论哲学高度。
三、五、六、七,文化的四个方面,即在知识修养上,文学创作上,书画造诣上,还有就是对佛教和老子学说的研究上,元仁宗认为,赵孟頫都是出类拔萃的。
可见赵孟頫在文化上是个通才,而决不是单单只能写几个字的所谓书法家。
说到文学,当代著名学者钱锺书先生在他的著作《谈艺录》里辟专节谈赵孟頫,认为他的诗歌成就远超米芾和董其昌。
这里的米芾,是宋朝书法大家,董其昌是明代书法大家。
这两个人也是通才。
说到绘画,他是一个出色的画家。
他喜欢画马。
他为什么喜欢画马呢?
因为他父亲在南宋当官,总领淮东军马,然后是两淅转运副使,这是负责运输的地方官,而运输,离不开马。
赵孟頫三十四岁那一年在元朝政府当官,第一个官职,是兵部郎中,其实就是掌握全国的驿站,这也是与马关系最为密切的机构。
老是与马打交道,自然就喜欢马了。
赵孟頫为了画好马在地上打滚,他自己就在自家床上打滚,当然是学马打滚,而不是学驴打滚。他的夫人管道昇隔窗看见,哑然失笑。
这幅题为《滚尘马图》的作品,2011年惊现于杭州西泠印社拍卖会,以1115万元的价格成交,今为私人收藏。
这里顺便讲一句,他的夫人管道昇也是书法家。
传说,有人求赵孟頫的字,管道昇经常为之代笔——就是替丈夫写,写好了也署丈夫的名字。结果,求字的人都以为这字就是赵孟頫写的。
可见赵夫人也是书法高手。
唐朝人画马,将马画得较肥。
而赵孟頫笔下的马,则是瘦马。
元曲有名句:古道,西风,瘦马。
也许,赵孟頫画下的瘦马,已经影响了元代的审美观念。
赵孟頫画马的同时也画人,有意思的是,那些与马相伴的人物,没有一个人是穿蒙古装束的。
那总要穿衣服吧?
穿什么衣服呢?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穿的是唐代的服装。
这一点很值得大家深思。
三、影响
在元朝,赵孟頫是皇帝的老师,说老师还不够确切,应该是文化导师,元朝的皇帝在他面前,是对他心悦臣服的学生。
无数次的,忽必烈本人不拘君臣之礼,与赵孟頫夜谈求教。
后来,赵孟頫在武宗庙就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就是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的老师。
赵孟頫最后经历的那两任皇帝,应该差不多就是他教育和培养出来的。
在赵孟頫的影响下,元仁宗恢复了元朝建国以来一直中断的科举制度,把程颐、程颢、朱熹、司马光等宋代文化精英的偶像放在孔庙里祭祀,等于对宋朝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进行了官方追认。
这里的程颐、程颢、朱熹,都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司马光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著名的《资治通鉴》就是他编写的。
赵孟頫对皇帝的影响,其实就是对元朝政治和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除此以外,他还在文化上影响了元代一批文化人,特别是书法家和画家。
元朝结束以后的明清乃至近代,赵孟頫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烈。
随便举个例子,清朝皇帝乾隆,便是以赵孟頫为偶像的。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乾隆的题字,那种字体,就是学的赵孟頫。
明代画家和书法家董其昌,到了晚年的时候说:“年十八学晋人书,便已目无赵吴兴;今老矣,始知吴兴之不可及也!”
这话什么意思?
就是:我十八岁的时候就学晋人王羲之他们的书法,那个时候,我眼里没有赵孟頫,看不上他。现在,我老了,才知道赵孟頫是不可企及的!
通常一个人年轻的时候,比较轻狂,目中无人是常事,也是常态。而到了老了,若对一个人心生敬佩,那个人就真的很了不起。
比董其昌再晚一点,明末清初的时候,还有一个名气很大的人,叫做傅山的,他是一个思想家、作家、诗人、书法家和医生,也是年轻的时候,很不把赵孟頫当回事,甚至还很蔑视他,但到了晚年,却无比感叹地在诗中写道:“秉烛起长叹,其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奇,管婢亦非常……”
这里的“赵厮”指的是赵孟頫,管婢指的是赵夫人。
傅山不但把赵孟頫想得“断了肠”,还用“足奇”和“非常”,表达了自己对他和其夫人由衷的赞叹。
后代许多大家都发出感叹,在赵孟頫过世后近七百年的时间里,就再也没有一位书法家能够超越他了。
四、书法
想分以下几个小点来说说。
第一,成就
判断一个人在书法上的成就,其实只需要看两点:
第一,你是否有传承。
第二,你是否有创新。
当然,无论传承还是创新,都是美的传承和创新。离开美,所有的传承和创新,都是没有价值的。
先说传承。
中国书法不是互联网,它是传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所以,只有先学习,把这一门传统的技艺继承下来,你所写的这些东西,才叫书法。否则,连书法都不是。
传承,是一个书法家书法成就的基本构成。
从某一个角度来说,你把中国书法继承好了,你就是一个在书法上有所成就的人。
当然,只有传承,这个成就不会很高。因为,它缺少唯一性。而唯一才是进一步决定书法价值的金标准。
你把王羲之的书法学得惟妙惟肖,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也只能证明,你是王羲之第二。
只有在继承的前提下创新,也就是说,你学到了王羲之的精髓,而同时又写出你自己的新意,你才能成为赵羲之、李羲之、刘羲之。
所以,不说艺术,就说书法的最高成就,便是四个字:
似是而非。
什么是“似是”?
前代书法家的正面影响,在你的书法作品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似是!
什么是“而非”?
你写的字,并不是前代书法家简单的翻版和复制,而是有你的美学意义上的创造和发挥——而非!
因为有你的创造和发挥,你的作品已经与前代书法家的作品有了本质的区别,是一种新的有价值的存在。
好了,现在我们来看赵孟頫。
他在对中国传统书法的继承上,可以说是集大成者。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传世的作品中见出。
无论他的六体千字文,还是《胆巴碑》《三门记》《寿春堂记》《福神观记》《兰亭十三跋》,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传统书法对他的深厚影响。
这是“似是”。
“而非”呢?
他就是他,他就是赵孟頫。他是另一个楷书四大家。
第二,地位
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可以用“中兴之主”和集大成者四个字来概括。
曾国藩是清代的名臣。曾国藩在历史上的作用,就可以用“中兴”二字来概括。
大家都知道,康熙和乾隆的盛世以后,清朝便一朝不如一朝,慢慢走向衰落。太平天国起义,更是给清朝致命的打击。眼看着这个王朝就要不行了,行将就木,却又慢慢地缓过气来,得以苟延残喘。这可以说就是曾国藩和他的学生带来的。
所以,历史上后人常常把曾国藩称为“中兴之臣”。
现在我们再来看“中兴之主”赵孟頫。
中国书法从甲骨文开始发源,然后经过大、小篆、隶书,到了东汉末年,已经非常繁荣,开始向高峰迈进了。
于是,东汉以后的晋代,王羲之出现了,代表了行书、小草高峰的到来。
唐代,不但迎来了楷书的高峰,而且迎来了大草和狂草的高峰,楷书高峰的代表人物,我们前面讲过了,草书高峰的代表人物便是怀素和张旭。
唐代过后,宋有四大家“苏黄米蔡”,即: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还有写瘦金体的宋徽宗。
苏东坡的学生黄庭坚,建立了草书的又一座高峰。
至此,中国书法的高峰该建的都建了,以后除了赵孟頫这一座高峰以后,就再也没有高峰了。
赵孟頫没有做到空前,但做到了绝后。
中国书法的历史跌跌撞撞走到赵孟頫这里,就像清代的历史步履维艰地走到曾国藩这里一样,已经越来越衰落,一代不如一代,好不容易赵孟頫又重新振作了一下,也就是“中兴”了一下,但也终究没有人在他之后再建高峰,这也像曾国藩仅仅只是通过自己的“中兴”推迟了清代的灭亡一样。
曾国藩的“中兴”,至少有两个作用:
一是给奄奄一息的清朝打了一针强心剂;
二是使汉人重新执掌了政权。
赵孟頫的“中兴”,也至少有两个作用:
一是再建了一个绝后的高峰;
二是通过高峰的再建,使中国书法重新回到了传统的轨道。
关于曾国藩“中兴”的汉人重新执政。
我们知道,清朝是满人执政,在曾国藩以前,满人只重用满人,汉人是不被重用的。曾国藩开始,汉人又开始重新执掌大权。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乏少数民族当政的朝代,但是,这都不是主流,主流多是汉人当政。
所以,曾国藩的“中兴”,就是使汉人当政重回主流。
关于赵孟頫“中兴”的书法重回传统。
我们知道,中国书法,到了晋代,形成了王羲之的高峰。
这一高峰被唐太宗李世民确立以后,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书法风格,所谓“二王一路”,那成了中国书法的主流。
这种主流的格局,在李世民的儿孙当皇帝的唐代没有变化,但到了宋代赵姓皇帝的手下,就开始有点变化了。
特别到了南宋和元代,“二王”书风,慢慢就变味了,甚至变得不成样子了。
那个时代的书法,可能很像现在的所谓“丑书”,一群没有继承的人在书法上胡作非为,随便写,胡乱写,没有法度,没有规矩。
为什么这样?
这就要看看当时的现实历史。
中国历史上的宋代,是一个非常屈辱的朝代,频频受到北方外来民族的侵犯。
金兵一来,甚至把皇帝和他一家人,以及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统统抓起来,然后让这些人去给金兵当奴婢。
皇帝都是如此,更别说普通老百姓了。
当你看到这些史料记载,比如岳飞在词中提到的“靖康耻”,你真是欲哭无泪啊!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书法,还能看吗?
人都活成这样了,书法嘛,狗日的,还不随便乱写罢了。
只有赵孟頫,虽然身处异族的侵略和统治,还是不忘中国书法的主流,看到中国书法写成这个样子,心里应是充满悲愤。他通过自己一生的不懈努力,在元代再创书法高峰,让世人的目光,重新关注中国书法的传统之美。
他这样做意义非凡。
一个民族,人可以死,物质可以不复存在,但文化不可以毁灭。
文化要是毁灭了,没有继承了,这个民族虽存犹灭。
所以赵孟頫在元代提出“师古”主张,重新寻找王羲之,是在为中国文化寻根,而为中国文化寻根,就是在变相地复兴华夏民族。
幸好还有这样一座书法的最后高峰,假设没有这座高峰,中国书法还真不知道要往何处去了。
幸好还有赵孟頫在努力传承中国书法,才使中国文化的根得以保留了下来,使民族复兴的口号,从此不是梦想。
我们刚才拿曾国藩的“中兴”来比喻赵孟頫的“中兴”,一个是政治的中兴,一个是文化的中兴。
其实,文化传统,我们还可以用大江大河来比喻。
长江,发源于青海,途经数个省,最后经上海入海。
长江是干流。
除长江干流以外,它还有许多分流,这些分流最后流入了湖泊,流进了小河沟、小水塘,成了死水,最后干了、臭了。
分流是可能断流的,而干流永远不会断流;
分流是可能成为死水的,而干流永远不会,它只会浩浩荡荡流进大海。
干流生生长流,有着永恒的生命,经久不衰。
分流做不到这一点。
中国书法的干流,就是从甲骨文到大小篆,再到汉隶,再到王羲之的行书和草书。
这里,甲骨文就好比长江的发源地青海,而王羲之就好比长江流经的三峡,这个地方,是长江的一道风景,然后,长江一泄千里,直至上海的长江出海口。
赵孟頫在书法史上的位置,差不多就在上海这个地方。如果说,处在这个位置的长江,承接着长江上游、中游和下游和其支流所注入的一切,那么,赵孟頫也是整个地面对中国书法的传统,在进行继承、总结和梳理。
从这个意义上讲,称他是中国书法的集大成者,一点都不过分。
孔子说:时也,命也。
什么意思?
就是说,你的命,就是你身处的时代所决定的!
王羲之的时代,通过一些书法家的努力,能够充分体现中国汉字之美的行书和草书已经初具规模,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不负时代的使命,终于创建了“二王”体,把行书和草书推向了高峰。
赵孟頫的时代,所有的书体,已经完备,再也没有新的书体产生了,他所要做的就是在继承的前提下,推陈出新。
“推陈”和“出新”,这两点,他都做到了。
(图片说明:金侬临赵楷)
第三,评价
后人对他的非议,主要集中在他的为人上。
那就是作为一个汉人,却到元朝做了官。
这就是当了历史上所谓的“贰臣”。
前面讲过的傅山,就是因为这一点,早年和中年强烈抨击赵孟頫。甚至因为这一点,全盘否定他的成就。直到自己晚年,才无奈地承认赵孟頫是自己面前的一座山,无法逾越和企及。
对此,我们应该怎么看?
我的看法是:
第一,评价历史人物,我们不能因人废言。
什么叫因人废言?
就是因为一个人是一个反面人物,或者说,你不喜欢这个人,不承认这个人,他所说的一切,都不对。这里的所说,当然包括他的著述和作品。
比如说,宋徵宗。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一个卖国皇帝,可是他的书法和绘画,还是很有成就的。这一点要肯定。
因此,不能因为赵孟頫当了所谓的“贰臣”,就否定他的文化成就。
第二,怎么看待这个“贰臣”?
一个汉人,难道就不能在少数民族统治下的政府里去当官吗?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在清朝,曾国藩、左宗裳等名臣,也是不折不扣的“贰臣”了,因为他们都是汉人,而当时的皇帝却是满人。
如果我们承认曾国藩、左宗裳在历史上所做出的功绩,那我们为什么不承认赵孟頫在元朝为官,对历史和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呢?
2018冬天,北京很冷。
因为要备课,我又重新拿起赵孟頫的书法和绘画集子,慢慢翻看着,一边看,一边想:赵孟頫这一枚“帅锅”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在入仕元朝的那一刻起,心中就一定充满过矛盾和纠结。
他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定会给后世人留下话柄,他希望后人能够理解他,因此——
二十多岁,正是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他却拒绝出来做官;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皇帝请他当,他却不当;
他宁愿写字画画,画的马是那么消瘦,而那些与马相伴的人,却从来不穿元朝的服装……
他有意留给后世的,都是那么复杂并且意味深长……那是他无声地在为自己声辩和解释啊!
其实,何需解释和声辩?迄今为止,包括我在内,有那么多人欣赏和喜爱他的书法,就足以使他九泉之下备感欣慰了。
关于金侬:
本名张扬,书法落款名金侬,常用笔名废墨。
著名书法家,知名影评人、记者,资深媒体人,小说家,编剧。
中国文联编审,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丝绸之路电影节评委,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会员,中国书法名家联合会理事,中国民盟书画院会员,中国民盟北京市委文化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书画院会员,清华附中特聘专家级书法教师,文化部老年大学特聘书法教授,原《大众电影》杂志编辑总监。
更多资讯,可搜寻互动百科金侬词条,百度一下金侬书法,或可关注金侬头条号——金侬自媒体。
敬请关注金侬先生自媒体:金侬书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