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道德经》中“反者道之动”怎样理解?
优质回答:
传统文化有很多反意词,地名,村名,也如此,说简单点的,阴阳,黑白,两仪吧,反者反向发展,不能只过白天吧,也不能永远过夜间躺在床上睡觉呀,睡看是好事,24小時不下来,看谁能撑得住。一个反字解决了很多动力之迷,反作用力,万有引力。还说不科学吗?简单点迈一腿另一腿着力。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四十一章》“反者道之动”的意思
《红楼梦》是《道德经》的文学版,两部名著的四十一章回的中心思想:“贾宝玉品茶栊翠庵,刘姥姥碎卧怡红院”“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意思一样。
例如本回:妙玉与宝玉(保护女性人民的权力机关男)等一群女性人民,用有“九五”之尊(被制约的管理机关政府)的茶水工具“品茶”,不知交情、交换、票决的味”道”。刘(六的谐音、陆地、民主的意思)姥姥这一人民大地主人,不知当家作主,参加票决行使权力的尊严,而是走”假仆人政府的”贾府”的后门,吃其麻醉自己的酒,被其当玩偶取笑,见了大观园的“省亲别野”牌子,就当庙磕头……”酒屁臭气满屋”,妙玉嫌她脏,连她喝过的宝贝杯都不要。
为什么?
这就是青衣“妙玉”这一《道德经.一章》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反六姥姥的意思:《道德经.四十一章》说的:“反之(本章回密码五五二十五)道之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这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人民做真正的有尊严的主人,即变成一十四、五十二、道庵翠龙木(反栊):迎接以法参加交情、结婚、交换、票决,文明民主美丽的”清气满乾坤”的时代。
还比如: 地球绕日椭圆形轨道中,在太阳附近又转来一个行星(两个太阳核心),二者连成一线,同性互相排斥,与地球形成直角三角形,加大对地球的引力(异性相吸),万有引力制约天体与太阳引力促使地球改变椭圆形轨道,向正圆形轨道发展的葫芦“了”字形道,就产生地震(即“反者道之动”),万有引力把靠近太阳的另一天体分离(让它走)开,即变成地球围绕”一”个太阳转,地震结束。
所以说,地震是地球轨道中正常引力反制约非常引力的运动,给震区带来灾害,却避免了太阳系及地月系的大害。没有地震这一运动,地球就有变数。因此,我们要认识地震,有效预防地震,最大限度地减少震灾。
详见拙著《解密红楼梦真味道》。
(文/刘树成)
其他网友回答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为一,为本体、本源,为基本参照。所以,反者,一个意思是反之,另一个意思是返回,指的都是对道这个本源的差异或背离,辩证地看待问题,也就意味着回归,差异、背离也罢,回归也罢,都是动,即运动,也就是对道的静止属性的相辅相成。
作为本体的道,一切从属之事物,即“弱”者,都是道的功用的体现。道是什么?道,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不是天下万物,而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至高法则、规则。道是静止的,无任何功用的。有功用的东西是下一个层次的天下存在的万事万物。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一句与“为道日损”意近。“反”,也可以理解为“回归”,而“反者”,也即为知道回归的人。“道之动”意为趋归于道的行为——此指身心同归:身之浊气致清心之烦躁致静,所谓变化气质、达致清静,清静则致和致一,致一则达真达明达道。故老子有言“清静以为天下正”。
老子言“反者道之动”,本旨是要反世俗之争名欲利之心之行而归于无为之道。指一种向道的身心躬行,不可单依思辨之心臆测其意。但常人往往因“人之迷其日固久“而依其积非成是又自以为是积重难返又自感非凡的现状,对此圣者之言多呈讥反之态。故老子又有言“正言若反”。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第四十章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无不遵循物极必反、对立统一的规律,任何事物的某些性质,如果发展到极点,这些性质一定会向它们的反面转化。
这与《周易》中所说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含义是一致的。
再比如,《道德经》第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福能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塞翁失马”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这正是祸福相生、相互转化的典型例证。
《道德经》第十一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能带来便利,而“无”才能使“有”得以发挥作用。
我们说,老子正是从现实世界中的车毂、陶器、房屋门窗等器物“无之以为用”的现象出发,才引申出其重要的哲学观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也就是说,天下万物生而有之,而“有”皆因“无”以为用,离开了“无”,“有”也就不能发挥什么作用了。
因此,这里的“有”与“无”是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有”离不开“无”,离开了“无”,“有”也就不能发挥什么作用了;“无”也离不开“有”,离开了“有”,就更谈不上什么用处了。
这里,“有”与“无”的辩证关系,也从一个侧面,有力的诠释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