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里面说的两种文化属性 天道对文化属性运用最精彩的一段

网友提问:

《天道》中多次提到的文化属性,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谈一下自己的视角。

要深入理解文化属性,要先透彻的了解属性。那什么是属性呢?

要理解属性抓住两个要素:

要素1:性质

要素2:关系

性质或关系是事物的属性。

苹果的【颜色、气味、软硬】是属性,是关于苹果的性质。

具体的苹果1 比苹果2大或小是关系,这个关系也是属性,这叫关系属性。

苹果在草地上,这是苹果与草地的一种关系。

关系也是属性。

关系属性很容易被人遗漏掉。

拿苹果来说,属性要抓住苹果的性质【颜色、气味、软硬】和苹果与其它事物的关系【大小关系、在….之上等等】。

举一个例子,帮助大家彻底的掌握属性。

啤酒,夏天基本自己每天都要喝

啤酒有什么属性

就可以从属性的两个要素【性质、关系】来思考

啤酒的性质:颜色、口味

啤酒与其它事物的关系:酿造方法

通过对啤酒的属性的刻画,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当前的这个啤酒

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属性网络来表述啤酒

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属性网络的上面还有一个价值网络

每一种客观的属性对于人来说有相对应的主观价值

主观价值总是基于客观属性的。你将“享受”(价值),啤酒因为“它” 的原料和酿造方法(“属性”)。反过来,属性通常是由其他更基本的属性组成。

口味与颜色:是啤酒的性质属性。

酿造方法:是啤酒与其它事物的关系属性。

再次强调一下,性质与关系是属性。

超爽:是啤酒的客观性质属性【绿色、透明、清淡】提供给人的【主观价值】。

健康:是啤酒的客观关系属性【酿造方法】提供给人的【主观价值】。

健康、超爽,提供给人更大的价值【享受】。

有时在夏天很享受啤酒。

啤酒通过【诸多属性:绿色、透明、清淡、酿造方法,向我提供价值:超爽、健康、享受】。

了解了属性,我们在扫描一下文化属性的地域简单划分。

每种文化属性都能提供相应的价值。

文化有太多的属性,同样是传统经典的爱好者

道家文化的属性【道、德】

儒家文化的属性【仁、义】

但每种属性都有其相应的价值。

作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的,还是要倡导西方的文化基础属性【逻辑、哲学、科学】以及【制度、技术、文化】。

以中为体,以西为用。

西方的哲学与科学这种文化属性比较适合于导出新知识。

文化这个概念确实很难把握,在这里也只能是蜻蜓点水,浮掠而过。如果能够对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再其谈文化属性,才能讲得更清楚。

一个人往往是具有多元的文化属性。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怎么去理解《天道》这首诗里的文化属性?

天道 冯道

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

请君观此理,天道甚分明。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平水韵“八庚”部的五律,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冯道。

冯道是个精彩的人物,可惜被后世腐儒们骂得抬不起头,从欧阳修、司马光到当代的余秋雨,都用自己的“风雷之笔”把他定性为十足的小人。具体怎么骂的,就不引用了。

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让这些正派人士觉得如此不堪?

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

所谓之四朝元老,十帝之师。这可是了不得的荣耀,为何到了冯道这里就变成了耻辱呢?因为这些皇帝不是一个姓。

吕布阴阳反复,还只是得了个“三姓家奴”的诨号,这冯道服务的朝廷就超过四个,还对辽太宗称臣,岂不是罪该万死?

可他一生荣耀,勤俭对己,宽于待人,保护文化,阻止杀戮,当世之时官声极好。追封瀛王,谥号文懿。老百姓的眼光其实雪亮,后世的文人不过是出于宋理学的忠君思想,对他横加指责。却不知道他才是真正践行先秦儒学的人:“为百姓事,非为帝王事;为天下事,不为国事也。”

即便是在北宋,对冯道的看法也是一分为二。因为在整个五代十国中,皇帝走马灯一样的换,哪个官员不是送走前朝迎后朝?五代中诗成就最高的王仁裕、冯道、和凝,哪一个不是换了几个朝堂呢?

王仁裕甚至比冯道还多“投降”了一次,为什么这些人要拿冯道开刀?

因为冯道在每一次改朝换代中都积极参与政治,为天下苍生做了很多事情。王仁裕只是个名士,和凝是个词臣,这两人在官场的作为和影响都无法与冯道相提并论。所以冯道就成为宋儒们强烈攻击的靶子,成为了一个反面的“榜样”。

宋元明清的文人对他的看法局限于思想,可以理解。当世的余大师却还抱着这种忠君思想来对他提出批判,就让人不得其解了。

了解了诗人的传奇人生,再来看这首诗的文化属性,就比较清楚了。

冯道这首《天道》其实很有宋诗的味道,前面两联“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就是讲道理,和唐诗大不同,已经完全没有赋比兴的起笔味道,直到第三联才有比喻手法的出现:“冬去冰须泮,春来草自生。”这是用冬雪消融,春草自生来比喻天理的循环有道。

虽然是讲道理,但是讲得非常深刻,同时体现了冯道本身的价值观。

他是什么态度?他就是随便你们谁当皇帝,只要对老百姓好,就可以。正是这种价值观和态度就决定了他的行为,他才会出使契丹,用近似于阿谀奉承的吹捧避免了中原百姓的战乱,用贬低后周皇帝不如唐太宗的方式劝阻了御驾亲征平叛,减少了百姓的牺牲,以至于自己失宠隐退。这正是一种大写的奉献精神。

为什么北宋的苏轼、王安石对冯道比较推崇?

一方面喜欢他的诗风,另一方面也对他的政治活动表示理解。

这首诗本身理解起来并不难,可是背后的人生和后世的冤谤十分沉重。我们看冯道另外一首诗:

偶作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生于乱世,只有学会“狼虎丛中立身”,才能真正力扫“方寸恶”,通舟“道德津”。

希望大家能看懂冯道这个人,看懂了他这个人,也就看懂了他的诗。

文学、历史、哲学——文采、时事、思考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是不分家的。

其他网友回答

早晨从下午开始/原创文

再次解读《天道》第一回

电视剧《天道》改编自豆豆的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

不可否认《天道》的剧情和演员都非常出色,但是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导致这个遗憾的原因就是电视剧删减了部分小说内容,这就导致了剧情不够连贯,或者说有些跳跃了。

进而引发的连锁反应就是观众对于这部电视剧的内涵或关键字眼的理解有些困难。

所以要解答题主的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应该站在小说的立场上去思考。

何为文化属性?

“文化属性”这个词一直都在丁元英的嘴里含着,随时都会听他蹦出这个词来。

丁元英在喝醉了酒后,对韩楚风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皇恩浩大,皇天在上的文化。

中国为什么穷?

穷就穷在幼稚,穷就穷在期望救世主,期望救恩的文化上。

这是一个被渗透进骨子里的价值判断体系。

正是基于这个价值判断,丁元英对于后来救助王庙村,同时扶持刘冰,冯世杰,叶晓明有了最基本的判断。

在芮小丹要审问穷凶极恶,狡猾异常的王明阳时,她请教了丁元英。

她请丁元英吃饭,芮小丹问丁元英最近在研究什么?

丁元英说自己对文化属性感兴趣。

芮小丹问:什么是文化属性?

丁元英回答: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芮小丹接着问: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是弱势文化?

丁元英回答: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于强者的道德期待破格获取的文化,也就是期望救世主的文化。

丁元英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在我们的心中已经有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具体呈现。

不错,诸如丁元英,芮小丹这类人,他们就是强势文化的载体;而刘冰,叶晓明,冯世杰他们那类人,就是弱势文化的载体。

芮小丹为什么要丁元英帮助王庙村脱贫致富?

原因有二:其一是想用事情留住丁元英;其二是想验证丁元英关于“文化属性”的解说是否正确。

芮小丹对丁元英说:既然王庙村的穷是文化属性的必然产物,但是如果用一个神话来改变这里,那么到时的王庙村又是什么文化属性。

丁元英回答:神话的实质就是劫富济贫。扶贫并没有错,但是却可能带来道德的谴责。

丁元英答应了芮小丹,但是他没有对芮小丹说:此刻他就可以判断,文化属性并不会因为神话而发生改变。

丁元英为讨心安,与韩楚风一起去五台山,求个心安。

他们见到了智玄大师,丁元英向智玄大师,简单叙述了他所要做的“扶贫”一事。

智玄大师说:施主算计得手之后,必然会招致有识之士的一片声讨,责骂。

但是,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有涟漪。

当有识之士骂你的时候,必然会责而又诊。如果责而不诊,他们也背不起这样的骂名。

所以就有了:责必论道。

丁元英在智玄大师那里,确实求得了心安。

果然,正如丁元英所预料的那样,格律诗公司成功之后,他受到了社会舆论铺天盖地的谴责。

但是谴责之后,又引起了有关法律,道德,文化属性的讨论。

其实谁都知道,我国的文化属性已经是沉积了几千年的问题,它不会因为这个事件,也不会因为一时的讨论就有所改变和觉悟。

文化属性是一个非常久远的话题。

它也不会因为我们在这里讨论而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

但是也许你看完这篇之后,会让你有所思考,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价值。

早晨从下午开始,带你一起看《天道》第一回。

喜欢请点赞,加关注,还有后续!

其他网友回答

用小说中的话来讲,文化就是「支配人价值取舍的那个东西」。

审问王明阳的情节

电视剧/原著中,为了解释清楚这个概念,又特意安排了审问死囚王明阳的情节。

以王明阳所犯的罪,都要死好几次了。所以,审问了好几次都没办法让他开口。但是,只要是人,就有那个他在乎的东西。

就像丁元英说的,如果没有了这种在乎的东西,那么文明对其来说就无能为力了。

王明阳与一般的土匪、恶霸不同,是个读过书的文化人,在精神上是有所追求的。虽然做的事情很不地道。但是其内心是洋洋得意的,是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的。

芮小丹审问的突破口,就是对于力量的强弱下手,重新界定了王明阳的行为。

过去:王明阳认为自己是强者的逻辑,直接获取,冒险刺激。

重新界定以后:专门欺负弱者,没有胆量跟强者竞争,这其实是一种胆小懦弱。

王明阳期望成为一个强者,结果被重新界定以后,变成了一种「弱者」。这种界定其实打破了王明阳所在乎的那个东西。就是成为一个强者,结果自己实际上还是一个懦弱者而已。这就成为了审问的突破口。

拯救文化VS市场经济文化

在后面整个商战故事中,其中一条很核心的主线,就是期望于别人拯救,还是寄希望于自己。

丁元英在王庙村的设计上,从一开始就设定的是自力更生。虽然也借给农户初始资金,完成冷启动的周转。

王庙村的每个环节都是独立的工商个体,他们不仅可以把产品卖给格律诗,也可以卖给其他的需求者。格律诗本身也只是作为一个冷启动的元素存在。

因为市场经济就是要完成交换。如果有人出价高,大家自然会卖给出价更高的一方。就像丁元英反复强调的这里面不存在恩典的关系。

在过去支配这帮农户价值取舍的东西,是强人,是摊派。基于的是一种权力下的资源分配。

而丁元英导入的是,农户在不把自己当人的忍耐中,生产出了极具成本优势的音响。基于这种生产能力,与市场进行交换。而未来随着需求的扩大,获利的空间也会不断打开。

这个其实特别像改革开放早期,很多乡镇企业家的发展路径。随着市场的需求不断慢慢扩大。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最后要给冯世杰股份的原因。因为他是链接格律诗和王庙村的桥梁,通过他才能长期跟王庙村产生稳定的合作关系。

人要经常琢磨「支配自己价值取舍的那个东西」是啥。是不是符合时代的进步,还是依旧停留在老观念和老思路里面。小说把这个东西,叫做文化。

其他网友回答

中华艺术之美,美在禅观,韵味十足,虚实之间,流露自然。

《天道》之美,美在整体宇宙观,作者从朴素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待世间风云变幻,循环往返,以哲人的口吻叫醒人间,抛弃庸俗的“金钱观”。活在当下,按自己的本性生活,来则来,去则去,不用多管。

看到这首诗,眼前仿佛有这样一幅画面:高山之巅,峨冠博带,仙人凝重,俯瞰人间,叹其不争,哀其不幸,慈悲开示,教导人生。

《天道》就是醒世良言,劝世名言,喻世金言。非有慧眼之人不能得之,这也是冯道先生“长乐老”的人生态度,“十朝宰相”政治完人”的智慧结晶,“独善其身”与“泽被天下”的完美融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