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长平之战前打过仗吗 长平之战赵括为什么会输

网友提问:

赵括有机会打赢长平战役吗?

优质回答: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规模非常之大的一次战争!也是战国时期,秦国统一之前,最后一场血战。从此以后,齐、楚、燕、韩、赵、魏六国,无力再和秦国作战,只等秦国来攻。那么长平之战赵括有机会打赢秦国吗?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个对比。军队

秦军当时是七囯中战斗力最强大的军队,人数也最多。赵国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力也是大增,和秦国不相上下,是六国中唯一可以对抗秦军的国家。长平之战时,秦国五十万人对赵国四十五万人。所以从军力上来说,双方差不多半斤八两。

后备力量

双方在前面厮杀,粮草辎重,兵员补充这些都要跟的上。双方对战三年,赵国粮草已经严重不足,很多士兵已经吃不上饭,而秦国除了关中以外,还有一个巴蜀可以提供粮食,虽然山高路远,但在太守李冰亲自押运,开山造路,把粮食运往秦国前线。在兵员补充上,双方的差距不大。但整个后备力量比拼上,秦国胜。

情报系统

长平之战,双方的探子遍布双方国内,但秦国的情报系统明显比赵国高出一筹。因为秦国舍得在情报上花钱,使得赵国好多朝中大臣都为秦国所用,所以赵国有什么风吹草动,秦国都会立马知晓。而赵国情报只能旁听侧击,消息往往比秦国慢半拍。赵括直到被保围,才知道领兵的是白起,这时候已经晚了。而白起早就知道对面是赵括。

谋略

秦昭襄王是个有魄力的君王,范睢虽然是个小人,但也确实有诡才,他指定的远交近攻的策略确实好用。白起就更不用说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一生从未打过败仗,那是多少年才能出的战将。这三个人精在一起,秦国还能败吗?而且君臣一心,齐心协力。长平之战,秦昭襄王暗自调白起去长平,就是范睢的注意,白起制订了诱敌深入、引45万赵军进入包围圈,分割包围的办法,消灭赵军。再看赵国,赵王竟然不信老将廉颇,不听赵括之母的劝阻,坚持用年轻的赵括,以至于赵国在长平损失40多万人。

底蕴

在秦赵长平对峙三年,其他五国在赵国多次请求下,都不发兵援赵。很多人可能看不懂。但你只要知道战国历史,就知道自从秦孝公变法以来,秦国变得逐渐富强,一直对其他五国用兵,到秦昭襄王长平之战时,已经把其他五国欺负了上百年了,光白起杀五国之卒就有百万之多,他们是从心里惧怕秦国,当赵国联系五国出兵的时候,秦昭襄王派十万精兵驻守宜阳,震慑五国,五国谁也不敢出兵了。这就是秦国上百年打出来的底蕴,而新晋强国赵国,还没有这个底蕴去让各国出兵援赵。

像长平这样规模的战争,不光比的是军力,还有国力,国力就包括了军力、人力、财力、武力等。把这些放一起比,你才发现赵国和秦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赵括绝对没有机会打赢长平之战。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的名气如此之大,大约懂不懂历史的人都知道一点,但大家只记住赵括的无能,白起的残忍和赵母的精明,很少有人想到,如果赵国赢得这场战役,会怎样的改变历史。

  在历史上,赵括与马谡都是言大而夸的人物,放在帷幄之中或可决胜千里,但疆场搏杀,临机制变,则非其所长,不过,马谡毕竟是诸葛武侯所栽培,而赵括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小人。这点赵母看得很透彻:赵奢当大将时,以身许国,从不过问家事,与士兵同甘共苦,君王的赏赐全部送给部下,而赵括当上大将,金银财宝都运回家里,每天求田问舍,不理军务,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赵括有机会打赢长平战役吗?

其次秦国的这55万军队可以说都是经过身经百战的精锐,并且在之前的很多战争当中都取得了胜利,特别在武器装备这一方面,秦国比赵国先进太多了,先抛弃战争当中计谋的影响,就是单纯一对一的对战,我觉得秦国的一个士兵完全的可以打赵国的两个士兵。

不仅如此,那个时候秦国刚刚经历过商鞅变法,可以说整个国家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所以说秦国不怕跟你打这种消耗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就算我把这55万的兵力在长平这个地方摆开跟你耗个一两年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反观赵国就不一样了,以赵国目前的国力和资源根本就耗不起,但是赵国又不能撤退。因为一旦撤退,整个秦国的军队就会长驱直入,直逼赵国的首都邯郸,所以赵括只能采用这种速战速决的方式和秦军作战。

同样的,赵军想要在长平之战中取胜,赵括作为主帅,责任是把控全局,坐镇指挥,而不是亲率大军冲锋陷阵,逞匹夫之勇。赵括不死,赵军就有跟秦军继续作战的士气,即使局部失败,也不至于完败,大不了继续学廉颇坚守。

赵括要做的就是搜集好情报,跟秦军打心理战。秦军远征,相比赵军,更加急于速战速决。虽然赵括也接受了赵王的命令,要快速取胜,但是关键时刻更要稳住赵军,以扰乱秦军军心为主。

廉颇作为统帅时,曾经丢失了几个赵军据点。赵括代替廉颇,除了已有的二十五万赵军,又带来了二十万赵军。赵括完全可以在不打乱廉颇防御部署的同时,用新增援的赵军去夺取赵军防御阵线附近被秦军占领的据点。同时,部署伏兵围歼增援的秦军,用小胜打击秦军士气,同时鼓舞赵军的士气。

赵括同样可以部署更大的围点打援战略,甚至是包围与反包围。秦军引诱赵军,赵括可以故意放出诱饵,让部下的得力将领打着自己的旗号,率十万赵军追击佯败的秦军,故意深入秦军防线。当秦军伏兵两万五千人出现时,留下十五万赵军防御己方的壁垒,保证粮道的畅通,而赵括亲率赵军二十万主力收割作为伏兵的秦军。共计三十万赵军内外夹击,围殴两万五千秦军,如果还拿不下,那赵国可以直接认输了。

其实,小人未必不能成为名将,但必须拿出责任心,求田问舍可以,体恤士兵却是必须的,否则何以上下一心,出生入死?《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就说:兵者,国之在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赵括把书本上的战争看得太过容易,比起白起的谨慎小心何止天壤之别。赵括如果真有心眼,正好把求田问舍、不理军务当成一种掩饰,诱使屡胜而骄的秦军失去警惕,然后寻机破敌。

从当时的情况看,秦国劳师远征,补给线暴露,侧翼又受到韩国和魏国的威胁,因此急于决战。赵国主帅廉颇正是看到这一点,所以坚守不出,他的防线从丹河东岸,北到丹朱岭,南到高平、晋城交界,正面只有40公里,平均每公里正面超过1万人,这样大的兵力密度即使白起也很难突破。赵括继承廉颇的战术拖死秦军是有可能的,但变数也很大,假如故示虚弱,在防线上打开一个口子,放秦军进入谷地,胜利会更有把握,相反放弃预设阵地,主动寻求与秦军野战,看似积极,其实是无谓的冒险,一旦失利,满盘皆输。

廉颇的费边式战术

千百年来,廉颇一直是个争议人物,传统史书对他评价很高,甚至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但廉颇并没有什么耀眼的战功,主要是赵惠文王时期,数败齐军,一败魏军,在这份相当单薄的简历上,唯独没有与秦军交手的记载。名将都有自己的风格,廉颇的指挥风格是什么?坦白的说,在长平之战前根本没人知道。

传统史书中的长平之战相当简略,其中最大疑问是战役后期的围歼战,我们都知道,冷兵器时代包围一支45万人的部队是相当困难的。长平的主战场在丹河两岸,是一块类似矩形的40平方公里区域,东、西、北三面环山。秦军的大本营在光狼城,白起加固了纵深阵地,把赵括诱入以韩王山为中心的丹河、小东仓河之间的三角地带,那里有赵国早前修建的石长城,也是个无法施展兵力的鬼地方,只能坐以待毙。

现在很多人倾向于把长平大捷看成是秦国强弩的功劳,臆想出各种可笑的场面:赵括和他的大军像割草般被密集的箭雨放倒,手持戈矛的秦军方阵如黑云般压向敌人等等,且不说秦弩对赵弩有没有这样的优势,最起码这已经构成了对一代名将白起的严重侮辱。长平的功劳属于白起,而不是某种武器系统,白起把赵军分割为缺点明显的两个部分:赵括的主力人多无粮,另一部分人少粮多,两个部分要靠自己的力量突围都有困难,这是取胜的关键。当然,赵括的无能也起了很大作用,根据史书中含糊不清的记载,赵括被围之后没有马上反击,而是就地防御,可赵军无粮,固守有何出路?46天后,他才组织突围,为时已晚。

包围如此庞大的军队,即令白起也是第一次,赵括如果第一时间全力突围,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即使秦军收紧口袋,秦昭王组织的河内民兵赶到,仍然有机会。白起那支3万人的奇兵孤零零横亘在赵军主力和留守部队之间,缺乏补给,腹背受敌,它是如何坚持下来的?这是长平之战中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键因素。有人认为,第一支秦军2.5万人是沿端氏河经仙公山和丹朱岭进入赵军后方的,他们肯定依托早前的长城作为阵地,另外5000骑兵在泫氏强渡丹河,沿小东仓河向北进至秦关,与前一支军队会合,封锁了由长平到秦关一线,来自河内的民兵控制了通往邯郸的道路。赵括可以摆出继续向丹河西岸突破的架势,吸引秦军主力,然后集中精锐返身对付据守石长城的秦国奇兵,重新夺回主动权。

这时候如果白起发现被反包围了,派秦军主力出战,那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了。赵括要的就是一次决战。这时候,秦赵两军的兵力,应该是赵军占优。秦王在没有获知白起围困赵军主力之前,也没有决心“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的援军增援白起。

赵括年轻气盛,历史上被包围四十六日,士气都在,还击杀了秦军三十万。那么这时候,应该会拼尽四十五万赵军,跟秦军决一死战。白起恐怕就没有这个决心了,当他发现秦军的部署没有成功之后,应该就知道了赵括的厉害,会主动撤军了。毕竟只要秦赵真正开战,并且赵国占了上风,那么齐、魏、楚、韩等国过也都会有所动作。秦国这时,如果不能快速取胜,那么秦国后方被打的可能就大大增加了。

总结:长平之战虽然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战役,但是《史记》等史料都记录不详,让人存疑。特别是两万五的伏兵,就可以切断三十余万赵军主力的退路;五千骑兵就可以打援,让人不能相信。

其他网友回答

赵括纸上谈兵,若赵国换将,有机会打赢长平之战吗?这个问题,问主要搞清楚两点:

第一,长平决战,是势在必行,因为,赵国耗不起,守不起了,没有兵再派了,前线,秦军兵力比赵军多30多万。粮,马上要断了。其他东方五国,赵王求救了,没一个要帮的。

赵军,必须立刻跟秦军决战,以一场大败,消耗秦军兵力和粮草,为赵国赢得存活。因为,秦军巨损之下,可能求和;东方五国看到赵国不行了,可能会救援。而且,还有一线胜的可能。

当然,最后,赵王的预见,对了。前两项,都预见对了。

第二,赵国内,当时除了赵括,没人接决战长平之战的担子啊,必败之战,必死之战,只有赵括,愿意打。

第三,必死之局,秦军兵多30多万,居高临下,粮草充足,双方将领,都没犯错,不存在以少胜多的机会,只是一对一的死罢了。

最后,赵括战死,25万人死,40万人被坑杀,秦军长平之战也总共损失35万将士,是真的惨胜。

其他网友回答

赵括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让白起指挥秦军顺利实施了围点打援的战术,最后被分割包围。赵军粮道断绝,士兵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在苦苦坚持了四十六日之后,只能亲率精锐士兵突围,战死阵前,赵军全部投降。赵军四十五万精锐被全歼,而秦军也损失了三十万大军,秦军其实也只是惨胜。

仔细翻看了《史记》和《战国策》中关于长平之战的相关记录之后,并没有发现白起亲临战场一线作战的记录,更多的是运筹帷幄。

同样的,赵军想要在长平之战中取胜,赵括作为主帅,责任是把控全局,坐镇指挥,而不是亲率大军冲锋陷阵,逞匹夫之勇。赵括不死,赵军就有跟秦军继续作战的士气,即使局部失败,也不至于完败,大不了继续学廉颇坚守。

赵括要做的就是搜集好情报,跟秦军打心理战。秦军远征,相比赵军,更加急于速战速决。虽然赵括也接受了赵王的命令,要快速取胜,但是关键时刻更要稳住赵军,以扰乱秦军军心为主。

廉颇作为统帅时,曾经丢失了几个赵军据点。赵括代替廉颇,除了已有的二十五万赵军,又带来了二十万赵军。赵括完全可以在不打乱廉颇防御部署的同时,用新增援的赵军去夺取赵军防御阵线附近被秦军占领的据点。同时,部署伏兵围歼增援的秦军,用小胜打击秦军士气,同时鼓舞赵军的士气。

赵括同样可以部署更大的围点打援战略,甚至是包围与反包围。秦军引诱赵军,赵括可以故意放出诱饵,让部下的得力将领打着自己的旗号,率十万赵军追击佯败的秦军,故意深入秦军防线。当秦军伏兵两万五千人出现时,留下十五万赵军防御己方的壁垒,保证粮道的畅通,而赵括亲率赵军二十万主力收割作为伏兵的秦军。共计三十万赵军内外夹击,围殴两万五千秦军,如果还拿不下,那赵国可以直接认输了。

白起派去截断赵军壁垒的另外五千骑兵,这时候应该也会闻风而逃了。如果不逃,等赵括的三十万大军里应外合,歼灭了秦军绕后的数万伏兵之后,回身奔往壁垒,那就是赵军四十五万对五千,五千骑兵根本就不够填牙缝的。

这时候如果白起发现被反包围了,派秦军主力出战,那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了。赵括要的就是一次决战。这时候,秦赵两军的兵力,应该是赵军占优。秦王在没有获知白起围困赵军主力之前,也没有决心“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的援军增援白起。

赵括年轻气盛,历史上被包围四十六日,士气都在,还击杀了秦军三十万。那么这时候,应该会拼尽四十五万赵军,跟秦军决一死战。白起恐怕就没有这个决心了,当他发现秦军的部署没有成功之后,应该就知道了赵括的厉害,会主动撤军了。毕竟只要秦赵真正开战,并且赵国占了上风,那么齐、魏、楚、韩等国过也都会有所动作。秦国这时,如果不能快速取胜,那么秦国后方被打的可能就大大增加了。

长平之战虽然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战役,但是《史记》等史料都记录不详,让人存疑。特别是两万五的伏兵,就可以切断三十余万赵军主力的退路;五千骑兵就可以打援,让人不能相信。

现在假设赵括取胜,还不如还原一下,四十五万赵军和增援之后的六十万秦军,当时在长平地区是怎么部署、作战的,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应该更有意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