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绘画艺术的看法 绘画为什么是艺术

网友提问:

如何看待有人说绘画艺术是一种需求,而不是选择?

优质回答:

绘画艺术确实是一种需求,抒情的需求。

绘画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是画家对美的生活,美的情感,美的事物,美的人物,美的风景,美的灵感,有强烈原望不得不表达的时候,就一定拿起手中的笔,把脑海中长期孕育的美,包括意,情,思想,向往,情绪,一寓于手中的画笔,酣畅淋漓,潇洒痛快地表达在画纸上。纸上的具象是赋予了情和意味的意象。

这就是画家,这就是艺术家不得不抒的情。

灵感是自已不能已的艺术推动力。情感不抒不痛快的思想。思想支配行动。

画家的抒情雅一点的说法是美术,是造美之术。

到了不得不抒情时,到了不得不形象灵感之时,一定会去美术,一定会去创造与众不同的美。

所以说,画家绘画是一种不得不书写的灵感,抒情,创造的需求。而不是一种选择。

画家绘画是需求的时候,才能画出心中的美。

画家绘画如果是在选择或迫于的时候,画出来的画就另当别论了。(认同请关注,诚谢)。

其他网友回答

仅代表个人观点。

我认为二者并不冲突。需求等同于选择,因为各取所需。就拿艺体特长生说吧,以前读高中的时候,老师说:“你们成绩不怎么好的同学,家庭条件还可以的那种,可以选择走艺体这条路,这样不但能考上大学,还能学到技能,毕竟,以后你们出了社会,你们会发现,社会的需求量小于人才量,它并不需要那么多只会读书的呆子,它更需要综合能力强的全能人才,甚至会出现人才过剩的现象……”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了。的确如此,不管能力多强,如果品行各方面有问题,企业随时可以换人。再说到选专业,大人老师都会建议我们选择今后社会最热门,需求量最大的那种专业。记得我高考毕业那年,建筑行业相当吃香,我身边好几个朋友都选择了这门专业。可风水轮流转,毕业那年以及之后,建筑行业面临饱和状态,再也回不到当年了,结果我那几个朋友,纷纷选择了转行,从事一些并不对口的工作。

如今,有多少人又是真正热爱艺术而一直坚持的呢?我很欣赏那些把艺术视作生命的人,也许他们的人生不会大富大贵,但是他们依然坚持,这是难能可贵的。绘画在我眼里,每幅作品它都有名字,有生命,它应该属于高质量的,而不是需求量的。如果绘画艺术仅仅是为了产量和需求,那这样的作品,就没有生命力了吧!

我一直很后悔的一件事,那就是没有学到一门技能,如:绘画啦,弹乐器啦,舞蹈啦,声乐啦……感觉白活了半辈子,空有一身皮囊,所以我才希望我的孩子能实现我这未能实现的事。

社会这个大染缸,让多少人为了需求而选择?社会大学真的有太多学问了,希望我们都能不虚此生!

其他网友回答

我也算是一个画者,时画时不画的过了几十载,个人认为“绘画艺术是一种需求”,这话也只是针对一部分人说的,这一部分人是相对有艺术造诣或者有审美需求的,他们生活中需要美的多元化享受,而大部分人可以或者完全不需要绘画艺术来装点生活,他们需要的是活着,他们眼中比绘画艺术重要的事太多,赚钱才是第一需求……!所以说绘画艺术只是一部分人的需求,而另一部分可以选择不需要绘画艺术!

其他网友回答

刍议绘画艺术的一般需求

一、绘画艺术作品中的统一性

艺术的发展,就是对阻碍发展的、旧的观念的舍弃,以新的观念呼唤人的本性、点燃人们的心灵之火,从而为当今艺术、人们的精神生活灌注新的活力。

二、绘画艺术和谐美体现

如果把人的基本生命需求看做是一种蓬勃的精神活力与抗争的话,那人们对生命形式的基本要求就体现在寻找万物之间的和谐。把和谐美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审美意识。人的基本需要在精神方面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赋予各种感觉耍素以形式,而和谐,就是这种赋予形式的活动的基本原则。从赋予形式这个层面上看,和谐是一种建构、构成。生命形式与生命力的相互关系只是和谐建筑中最基本的东西,完整的艺术形式即影应该是和谐的、构建的,同样的,它也应附有生命活力与表现性表现性不是别的,正是生命力与激情的流露与表达。这也是艺术品的生命。所谓移情冲动,从实质上分析就是生命冲动的体现,是向自然灌注生命的欲望。而抽象冲动则是一种把握生命形式的冲动,是探寻各种形式构成规则的冲动。两者是各种风格类型的艺术的共同基础,不能简单地将其分别与写实的艺术和抽象的艺术相对应。事实上在传统写实艺术中抽象冲动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而抽象艺术中也往往以灌注生命的方式张扬个性,体现生命激情。人只要没有死亡,其以生命冲动为主的基本需要就不会间断,并且以此来推动人的各方面的意识与行动。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他们的基本需要的推动作用也是并不相同的,因素的不同,有些可能生命冲动占主要部分,有些则是生命形式的冲动占主要部分。其冲动种类与影响的程度,是通过大脑的生理机能来决定的,这些也是一个人的性格、气质等特征所形成的基本原因。

三、绘画基本需求的内在动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低到高逐渐升级的,如生理需耍、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求知与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才会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某一级需要产生并占优势时,即将支配一个人的意识,而那已满足的需要便不再是积极的推动力了。应当说这种理论对于解释一般的意识动机是普遍适用的,但对于审美来说就不十分恰当。主要问题在于审美涉及的是整个人性的实现,其中既有较高的精神层面,也有最基本的生命本能,并不是较高的需要层次所能独立推动的。当然,在一些低级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可能产生不了属于较高层次的审美需要,但一旦产生了审美需要,就会调动起整个基本需要,使之为完整人性的实现而发挥动能。在作为意识、行为的动力而发生作用时,两种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又相反相成的,共同构成一种动力合成。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种合成即形成不同的模式,有的人有着特别强的生命冲动,而把握生命形式的冲动则弱一些;有的人把握生命形式的冲动强一些,而生命冲动就显得相对含蓄一些,可能也有的人这两方面相对平衡一些,原则上说,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需要模式。对于一般正常的人来说,两种基本冲动不会只有一方面单独起作用。如果只有一种冲动起作用,失去动力的合成,就会使人或者过于疯狂,或者过于抑郁,从精神病学上说这都是属于病态。而艺术中虽也有反映病态精神的情况,但总的说艺术创作还是正常人的行为,因而任何形式都应是具有动力合成的需要模式的体现。综上所述。在绘画艺术中,不仅仅只是看作品表面形式的完美程度,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内在含义。因此想要完成一幅优秀的作品,就要注重内在含义的体现,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体会。

其他网友回答

只画自己喜欢的。为了吃饭而画画,其实很枯燥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