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在笔先胸有成竹谁提出的 胸有成竹最初是形容哪位画家的绘画技艺?

网友提问:

画画需“胸有成竹”,书法要“意在笔先”,“意”为何如此重要?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中国书法与绘画作品的创作需要先立意,先立意就是对作品预先进行思考,对作品的内容、形式、章法、意境等进行通篇的考虑,然后大胆落墨,细心收拾,创作优秀的书画作品,必须“意在笔先”,而不是“笔在意先”!

“意在笔先”向来是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一项宗旨,直接关系着书法作品的成败;郑板桥擅长水墨兰竹,他创作时强调要“胸有成竹”,胸中之竹不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是艺术化之竹!实际上书法创作的“意在笔先”与画画的“胸有成竹”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意在笔先”现在扩大到指在书法、国画、美术、文学以及其它艺术创作活动中,事先进行构成熟思,然后才能下笔,下笔如有神!

我认为其实不仅艺术创作,凡是人类从事的各种活动,都是需要先思考,事先有谋划而后动,成功的机会更大,也就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同我们学习数学做习题,都需大脑中先思考后再去做,做理化实验需要先有设计才能进行,有理论指导实践是有头脑的人作做事,事半功倍;不经思考与谋划就去做事,往往事倍功半,没什么成绩!各种学问虽然不同,但是其优质的做法是一致的,即“谋定而后动!”,在书画艺术创作时,就是“意在笔先!”。

在绘画之前,我也是会根据画作的尺寸,绘画的内容事先对画面进行安排,画的位置,落款内容与位置,起首章,压角章的所在都有事先设想,然后大胆落墨,细心收拾,所谓“胸有成竹!”,画出理想的作品!若无事先预想,画到哪里算哪里是很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

所以我们主张创作书画作品时,要“意在笔先”,则事半功倍;若“笔在意先”会事倍功半,漫无目的的书画很难成功!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书画创作″意在笔先”似乎成为铁律,许多绘画、书法理论家都首先强调这一点。意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察,也是画家创作经验的充分积累 ,中国书画创作,讲究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展示人类对事物本质的认知。“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成为书画艺术创作的不二法则。

在具体艺术创作中的意识与潜意识,虚实相对与虚实相生,会呈现出“意在笔先”与“笔在意先”的必然与偶然,有些时候好的书画作品如悲愤任性疾书涂抹的《祭侄文稿》,″往往醉后”傅抱石的山水,似乎”笔在意先”。世上万物其实既是对立又是统一的。

总之,能打动人心好的书画作品,其素材必定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有思想有意境″道法自然”的作品。

其他网友回答

“意在笔先”是艺术创作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该成语出自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意在笔先”也是艺术创作的一项宗旨,它直接关系着艺术创作的成败。与画画的“胸有成竹”是一个道理,“意在笔先”指在书法、美术、文学以及其它艺术创作活动中,事先构思成熟,然后才能下笔。

以上看法对于画画和书法来说,是极准确的。不过以我们在写作方面的实践来看,“意在笔先”的意,用创作的冲动(欲望)来比喻似乎更为贴切。

大家知道,文学创作是需要灵感的,李白写诗就常常是灵机一动,下笔如神,相信他在创作之前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构思,只不过抓住一丝灵感,提笔即书。在那一瞬间,所有的才思敏慧,华丽辞藻,皆不约而同地跳出来,围绕着那一丝灵感跳动、组合,最终成章。

或许大家也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想要写一些东西的时候,会在脑海里组织一些材料,并把一些词句写在纸上,最开始自然是生涩和没有章法的,可一段时间后,思路渐渐条理清晰起来,于是才有了构思,完善,最后成章。譬如在考场上写作文,如果等全部思考成熟才下笔,估计黄花菜都凉了,时间根本不够,只能先强迫自己动笔,这个强迫的意识就是“意在笔先”的意。

可见,“意在笔先”在每个创作领域都非常重要,只是理解略有不同。

其他网友回答

购有成竹意在笔先这个话一点没错做一件事都熟能生巧有了平时刻苦努力多看多写勒奋钻研是有效的基本是练出来的功在千秋做什么都耍底数不能盲目乱一1撞基本道理都差不多勤奋学习才有出路。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这个意就是你写这幅书法时候的情绪状态,在下笔之前,有了这个情绪状态,才能创作出有血肉的作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