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古代的人都是穿汉服或者古装,难道他们不热吗?他们怎么怎么避暑?
优质回答:
古人到了夏天肯定也热啊。但是不同阶层的人在夏天的待遇也不同了。
如果是皇帝,夏天会去行宫避暑,一般都在山里建有别墅。
即使在皇宫里,也不会热啊,高大的殿宇,巧妙的设计,隔热功能肯定比百姓的土坯房要强百倍。
另外,皇帝身边那么多伺候的宫女太监,可以给皇帝扇扇子啊,肯定不用皇帝自己扇。
古人很早就有办法储存冰了,清代还有专门的冰窖,冬天取下来,收到冰窖里,到了夏天,放在专门的容器里,放在宫室的各个角落里,用来降温。
另外,皇宫总得有花园吧,亭台楼阁,池塘水榭,也是避暑的好地方。
在穿着方面,古代的丝织品可是非常棒的,从唐代的画作上可以看出,贵妇人穿的薄纱可是非常轻薄的,比现在的丝织品不差,而且是纯桑蚕丝的,凉爽轻薄吸汗。
达官显贵们的生活虽说比不了皇帝,但是也不差。山中别墅住着,丫鬟小厮伺候着,新鲜瓜果吃着,绫罗薄纱穿着,也是惬意得很呐!更有一层,他们比皇帝还要自由,没事儿时竹林里聚聚会喝喝酒,山中清泉边来个曲水流觞,再不行就河中游船上左拥右抱,还怕热着吗?肯定热不着啊!
最悲催的就是老百姓了吧!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一首宋人的诗,无论多么热,农夫依然要收稻,不及时收,耽误天时,就会饿肚子,此时,无论多么酷热难耐,恐怕他们心中想的也不是避暑,而是希望不要下雨,以免影响收成。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是白居易的诗,也表现了暑热之时,竭力收割的情景。对农民来说,及时收割有一个好收成不饿肚子,比穿什么才能凉快比如何避暑都重要。在生存和避暑之中,他们只能选择生存。
除了农夫,小商小贩,引车卖浆者,贩夫走卒,通通这些底层民众,也好不到哪去。借一片阴凉地,守候着辛辛苦苦贩来的瓜果梨桃,到夕阳西下,暑热散去,能有几个进项,已经是高兴不已了。一块宝贵的阴凉地,夜幕降临、赤日隐藏,喝一瓢凉水,洗洗满身汗污,摇摇蒲扇扇走满身疲惫,已经是最好的避暑方式了。还能有更好的避暑方式吗?
当然,百姓们辛苦之余,也有夏天的消遣。闲时钓鱼、捉虾、捕蛙、下河游泳、坦腹东床,夏夜喝酒、捉萤火虫、点燃艾草驱蚊,讲鬼故事,也算是辛苦之余,给自己最好的犒劳了吧!
至于普通百姓穿什么?夏天当然是布衣葛裙麻鞋,一律的短打扮,总不能穿着绫罗绸缎干活吧?穿那个没法干活,更重要的是,根本没有!
陆游《初夏绝句》中有“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注意这首诗最后一句“始知身是太平人”,在“太平年”,即使辛苦,也还能有乐趣,热与不热,穿什么,怎么避暑,都还能有选择,相反,“不太平年”,不要说避暑,活命都难啊!
所以,感恩我们现在的生活吧!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一个古装迷,汉服对我来说有着致命的诱惑,虽然穿着汉服走在街上会被很多人行注目礼,更有些人表示不解。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和我一样喜欢汉服的朋友,把汉服当作日常衣服来穿。但是有一点,在夏天穿汉服是很热的,除非在空调底下。那么古代人没有空调风扇,穿汉服不会热吗?
其实,古代贵族一般穿的都是丝绸面料的衣服,都是很宽松的,所以会有很好的透气性。拒相关资料记载,古代一件衣服的重量不到一两。所以可以想像的到,古人穿的衣服是多么轻薄。拒说曾经有一个官员,穿了五件衣服,都能透过衣服看到身上的痣。如果是普通老百姓,他们会穿一些麻的衣服,麻的衣服一样透气舒服。由此可见,古人的五件衣服能抵现在我们一件普通衬衫。
古人的居住环境和我们现在的也不一样,普通老百姓生活有山有水的地方,自然就不会觉得很热。现在很多人也觉得农村温度总要比城市的低几度。如果是住在房宫里的贵族,夏天他们会使用一些冬天储存起来的冰降温,而且,他们会使用玉床和玉枕。是不是看到这,自己都感觉一阵清凉了呢?所以,古人即使穿那么多件,也不会觉得热。
很多人到了夏天,都会说回农村避暑。其实,如果我们平时多注意,减少二氧化碳等废气的排放,我们城市很可能也会能拥有凉爽的环境。
在古代,面对夏天,首要的目标就是衣服尽量穿得宽大轻薄!影视剧中的那种层层叠叠的宽袍大袖,是春秋时节的衣物。到了夏天,人们都会穿上薄纱或者丝绸制成的衣服来避暑。这样一来,身上的担子轻了,走起路来,风从身体两侧轻轻穿过,瞬间就能带走表皮上的热量。
再加上,宽大的衣服本就有利于阻隔阳光,降低体表温度。所以,相应地古人其实在夏天并不会感到特别热。
当然,这是富人们穿得,纱衣丝绸啥的太贵,穷人用不起。但是,广大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穿不了薄纱丝绸的,麻布也是很好的避暑材料嘛!透气通风散热又便宜,实乃居家防暑必备之良衣。
当然,光是从衣服入手,还不是一个合格的避暑人员。避暑,当然是要吃冰的!是的没错,古人的夏天也是可以吃冰的。纳尼?!没有冰箱哪来的冰?这里就不得不说了,世界上最早的冰箱可是咱们中国人发明的。当然,不是电的就是了。它是通过冬天采冰储存起来,到夏天再用的方式降温的。当然,这是皇家专属的特权,普通人没那个实力享受。
这说了不是等于白说么?咱要看的是老百姓避暑好吧!别急,冰窖咱用不起,做两、三块冰出来吃还是可以的。是的,古人发现了,造火药用的那个硝石,原来是可以制冰的!当硝石溶于水后,会吸收大量的热,连带着,水就会变成冰。这样一来,普通人就都能吃上冰了。
光是吃冰,也不行,那也是要花钱的。有没有什么不花钱还能降温的呢?自然是有的。看到漫山遍野或者后院的竹林了吗?劈下来,编个席子不就完事了?临睡觉前,用湿毛巾擦一擦,晾干后躺上去,别提多惬意了!
对了,要是再能在怀中抱一个“竹夫人”,头上枕着一块瓷枕,那可真就是“但愿长醉不复醒了”。竹夫人就是用竹篾编成的长约1米圆柱形物,四周是竹编网眼,中间镂空,能收风窜散。
到这,你以为古人避暑的花样就完了吗?不不不,你忘了扇子吗?就许现代人扇电扇,不许古人摇蒲扇吗?宽大的蒲草叶子,经过心灵手巧的蒲扇匠人的一番倒腾,最终成为了一把摇起来带风的驱署利器。
那么,到这是不是就完了呢?不,同样没完!最后,一定要说一条扎心的事实,古代的树更多,水更凉,夏天,也没有现在那么热……各位,避暑愉快~
其他网友回答
那穷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