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朱元璋为什么杀功臣 为什么刘邦和朱元璋都爱杀忠臣

网友提问:

为什么刘邦、朱元璋会杀功臣,有什么巧合吗?

优质回答:

除了唐朝。那个开国皇帝不杀忠臣?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

朱元璋是历代帝王当中唯一称得上是布衣天子的皇帝,其实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最初他也只是泗水亭的亭长,与朱元璋的处境基本类似。

其实新朝开国都会有诛杀功臣的现象,正是应了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只是刘邦和朱元璋做得更明显更残暴一些。象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没有大开杀戒,而是巧妙地从开国功臣的手中夺取了兵权,道理是一样的。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巧合的地方,我认为可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是他们的出身相似。

虽说刘邦曾经担任过泗水亭亭长的职务,但这个亭长是个什么样的官儿呢?“十里一亭,亭有长”,也就相当于今天的村长。而他的这个芝麻小官还是托好友萧何帮忙谋到的,难度也不大。比起普通的老百姓稍好一点,也好不到哪里去。

明太祖朱元璋那就不用多说了,没有饿死已算是幸运的了,就是再往上算十八代,与王侯将相沾不上任何的边,是个实打实的农家子弟,而且是社会最底层最贫穷的那种。相比较而言,这两位皇帝可都是没有读过什么书的,说他们从小就胸怀大志,实在牵强。

当然,善于学习,在革命中不断地学习,那是以后的事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家族的出身,对个人今后的成长,发展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包括小农意识是存在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胸怀、生活习惯、对既得利益的守护等方面。

第二是他们的性格,脾气,行事风格也像类似,脾气暴躁多疑。

粗看起来,刘邦大大咧咧,有足够的心胸,其实他和朱元璋一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多疑。只是朱元璋表现得更明显,更直接。刘邦知人善任,用人方面刘邦有绝对的发言权,越是这样他越知道自己的下属有怎样的能力和野心,越是清楚地知道,越是让他更加不放心。

朱元璋更是如此,他拥有农民最全面的狡黠,用得着的时候,他能够放下身段来求你,但当你对他的既得有危险的时候,那就对不起,毫不犹豫地铲除你。特别是皇权,他们从取得皇权的那一刻起,所有工作的核心就是千方百计地维护皇权长久,万世不息。刘邦先是搞了“白马之盟”,还是不放心,又对他功臣展开清除。朱元璋则是直接废除相权,把权力集中在自己手里,就是这样也没有能够阻止他诛杀有功之臣。

第三是他们的功臣都比较强悍,且有明显的反叛迹象。

一个朝代的开国,功臣自然是有功之臣,为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往往这个时候人性的弱点就显现出来了,恃宠而骄,恃功而傲,有的非常难以驾驭,有的甚至想取而代之。

刘邦一朝的名将功臣太多了,张良、萧何、陈平、韩信、樊哙、周勃、曹参、彭越、英布、卢绾、夏侯婴、陈豨等等,但刘邦朝陈豨和韩信的确有反叛的事实,而且对陈豨的平叛是刘邦亲自指挥的,也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战争。

朱元璋朝的名臣也是很多,像徐达、李善长、刘伯温、常遇春、汤和、蓝玉、朱文正、李文忠、邓愈、冯胜等等,当然他们当中有的早逝,对皇权已构不成威胁,但更多的是手握兵权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他们对于皇权的威胁才大。

刘邦与朱元璋在开国以后,都有诛杀功臣的事实,且手段是残忍的,这也是历代王朝更替的规律之一。诛杀功臣不是巧合,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从个人角度也反映出了人性的缺陷,皇权对每个人都有绝对的吸引力,但皇权又是易折的,仅仅靠残忍的手段诛杀功臣,没有在治国理政上下功夫,也是徒劳。

其他网友回答

跟朱元璋相比,刘邦真的是不会杀功臣。看看刘邦杀的都是哪些人大伙儿就都知道,基本都是异姓王或者曾经担任过异姓王的诸侯王。

这帮人对老刘家的江山有着很大的影响,刘邦不杀他们,早晚老刘家的子孙还是要跟这帮人打起来。看看春秋战国那帮诸侯国就知道。

朱元璋就是一个典型开历史倒车的皇帝,分封制、殉葬制这些都是朱元璋重新搞起来的。他杀功臣,纯粹就有点乱来的味道了,跟刘邦性质不一样。

01刘邦只杀异姓诸侯王。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汉朝的大功臣有张良、萧何、韩信这汉初三杰,此外还有陈平、周勃、樊哙、郦食其等等。

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雒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原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史记》

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当中,其实只有韩信是被刘邦给诛杀了,而且还是吕后和萧何设计诛杀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帮人里,只有韩信是异姓诸侯王。他先做了齐王,后来又做了楚王,刘邦本想饶他一命,给他降成了淮阴侯,可惜他却想着要造反。

除了韩信,汉初还有8位异姓诸侯王,他们跟刘邦基本全部都闹翻了。比如说还有一个跟韩信名字很接近的韩王信,他被刘邦猜忌,索性就逃到了匈奴,结果被柴武斩杀。

梁王彭越在陈豨造反的时候,托病不出,没有给予汉高帝刘邦支持,从而得罪了汉高帝,最终在吕后的劝说下,刘邦将其灭族。

淮南王英布在得知彭越被剁成肉泥以后,心里十分害怕,索性也就造反了。英布军事实力强盛,刘邦带兵亲征。战败的英布,在长沙哀王吴回的唆使下,逃到了番阳,结果被当地百姓斩杀。

燕王臧荼原来是项羽的部下,后来投靠了刘邦。刘邦登基以后,开始清算项羽的旧部,使得臧荼不得不谋反,结果兵败被刘邦所杀。臧荼孙女臧儿是汉景帝的丈母娘,汉武帝的外婆。

赵王张耳早就病死了,他儿子张敖继承了赵王王位。刘邦路过赵国的时候,张敖非常恭敬,可是刘邦却在人家面前骂骂咧咧还抠脚丫子,使得赵国国相贯高、赵午等人非常不满,决心刺杀刘邦。结果事情败露,张敖也受到牵连。不过他只是被贬为列侯,毕竟是吕后的女婿,鲁元公主的丈夫。

燕王卢绾是臧荼被杀以后,被刘邦任命为诸侯王的。看着各路诸侯王都被解决了,卢绾那就是热锅上的蚂蚁,根本待不住。无奈之下只能叛乱,失败以后投靠了匈奴。

所有诸侯王当中,只有长沙国王吴芮家族是得以善终的。毕竟人家是鼎力支持刘邦,英布被杀就有他们家的功劳。

02朱元璋喜欢株连一波人。

在分封这件事上,朱元璋吸取了周王室的教训,却没有吸取汉王朝、晋王朝的教训。他虽然不分封功臣为诸侯王,却大肆分封自己的子孙后代做诸侯王。

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至十八年,李存义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十九年十月,林贤狱成,惟庸通倭事始著。二十一年,蓝玉征沙漠,获封绩,善长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发,捕绩下吏,讯得其状,逆谋益大著。会善长家奴卢仲谦首善长与惟庸往来状,而陆仲亨家奴封帖木亦首仲亨及唐胜宗、费聚、赵庸三侯与惟庸共谋不轨。帝发怒,肃清逆党,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明史》

天下眨眼之间,就被老朱家的孩子们全都给瓜分了。这些诸侯王手里都是有实权的,他们有统兵权、赋税权,基本就跟中央政府没什么两样。

朱元璋当然是舍不得杀自己的儿子了,所以他将屠刀对准了那帮跟随自己一起创业的老兄弟们,只有他们都被杀了,朱元璋才能安心。

为了废掉宰相这个职位,朱元璋狠心将胡惟庸满门诛杀,受到牵连之人多达3万人之多,而且很多都是淮西旧部,包括后来被杀的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

蓝玉案就更加匪夷所思了,因为蓝玉大大咧咧,而且收了不少义子,使得朱元璋想到了当初的自己。未免夜长梦多,朱元璋狠心杀掉蓝玉,受到牵连者多达1.5万人。

老朱杀人不是一个一个地挑选,而是一波一波地割韭菜。这实在是太恐怖了,有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还在家睡觉,就被人拖去法场砍头了。

儿子们手握兵权,朱元璋不担心。因为不管哪个儿子造反作乱,最后得天下的都是老朱家的子孙,这一点他倒是跟刘邦想到一块儿去了。

但是功臣们手握兵权,那就是老朱家的隐患。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可以压住他们,死了以后谁还能管得了他们?

03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其实自古以来的创业,都是一样的。最初艰苦创业的时候,大家都是好兄弟,选出一个领袖来,大家共同扶持领袖上位。

等到创业成功以后,是不是要瓜分集团利益了?这个时候有关股份的问题,大家就会产生分歧,为什么呢?因为谁都觉得自己的功劳最大,都想要拿大头。

甚至有些人开始不服气领导家族的绝对统治。领导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制这帮功臣,等到领导挂了,领导的后代上台以后,这帮功臣哪里还能瞧得起他?

信持其首,谒高祖於陈。上令武士缚信,载後车。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系信。至雒阳,赦信罪,以为淮阴侯。—《史记》

刘邦和朱元璋所考虑的是同样一件事,相比较而言,刘邦要仁慈太多,他只杀异姓诸侯王,毕竟这帮人手里的地盘,实在是太扎眼。

朱元璋就不同了,只要你手里有权力,那就逃不过屠刀。就算是退休了,那也可以拉出来磨磨刀的。

总结:不跟最好的朋友一起创业,是对的。

很多人说,千万不要跟最好的朋友一起创业,这话有道理吗?我觉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了。因为创业过程中,因为熟悉,所以不会去计较什么。

一旦创业成功了,谁家还没个老婆孩子啊?他们跟你的朋友可没什么交情,到时候说三道四,你心里可就不那么想了。

刘邦杀了那么多功臣,其实有一半都是吕后在背后说三道四。就算老婆孩子不说什么,你心里会不会觉得不平衡呢?

创业成功以后,公司肯定是做大了,做大以后你不是老大,而且公司还在不断吸纳新鲜血液,这帮人眼看着待遇就要超过你了,你心里着急不?

到最后生意做不做的好是一码事,这朋友肯定是处不好了。所以创业的朋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参考资料:

《史记》

《明史》

其他网友回答

农民出身;君二代孱弱;朝中悍将无数,创业君主死后后代难驾驭!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开国皇帝杀功臣这件事儿,除了宋朝赵匡胤黄袍加身和平演变之外,剩下的几乎历朝历代都是会有发生的,毕竟江山不能靠一个人打下来,开国权臣难免功高震主,甚至是功高盖主,然而山无二虎,国无二主,过河拆桥在所难免。

然而之所以题目把朱元璋和刘邦单拿出来说,是因为他们杀功臣杀得最任性,杀得最典型,也杀得最明目张胆,这是为什么呢?

先说下这两位的共同点,这二位都是草根皇帝,刘邦是社会小混混出身,朱元璋就是个要饭的小和尚出身,家里没有矿不说,也没有什么背景和势力,人脉的话早起认识的也同样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民,可以说整个一屌丝出身。

他们都面临着一个这样的致命性问题,那就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你也许没有人脉和背景,对不起,你的手下认识的人可能比你狠,他们的家族比你厉害,威望比你还高。

这样的权臣,换做是你,你能安心坐住那把龙椅?那个时候不可能出现什么君主立宪,或者三权分立什么的,国家只能有一个高度集权的君主,权力只能都集中在你一个人的手上。

既然要这么想,是不是得找个理由直接送他们去世?——别说什么他们怎么那么冷血,连过去的恩情都不讲之类的幼稚话,你要是在那个天天打打杀杀争权夺利的环境存活那么久,你也会这样的,自古帝王皆无情,也不能有情,有情的话也就不配持有国之重器,也不配当皇上了。

上述是两位草根开国皇帝杀功臣的共同原因,也是二位主要的动机,接下来在下简单讲下两位杀功臣的不同原因。

刘邦杀掉功臣也许大家还能稍微理解一下,毕竟那些功臣有的都仗着自己是功臣,一个个都飘了拿不动刀了,心态膨胀,不听指挥,兵权封地啥都想要,就不想要命了。

朱元璋大开杀戒的理由就比较过分了,纯粹是出于儿时的要饭生活给他带来的自卑的暗黑心理,和对贪官的憎恨所演变的变态人格。

刘邦在刚刚开国的时候,可以说游戏体验比他跟项羽pk的时候还差,最起码对战项羽的时候,至少面对的是项羽一个敌人。

项羽一死,正所谓是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曾经的合作伙伴彭越,英布,韩信(这里说的是韩王信,而不是那个国士无双的韩信,兵仙韩信下文单拿出来说)都成了异性王,一个个领着自己的封地,这要想裂土分疆发动叛乱那都是分分钟的事儿(可以参考一下汉初的七国之乱,同姓王分封都能出乱子,异姓王你就能确定不能搞事情?)。

这种情况刘邦是不能忍的,也是不能留着他们的。兵仙韩信的死,纯粹是自作自受,还真不是因为要叛变,他要真叛变的话,早在项羽还活着,韩信在齐地的时候,就完全可以自立,跟刘邦项羽三分天下了。

就连韩信的谋士蒯通都是这么劝他的,可是天真的韩信就想要个名,让刘邦封他为齐王,然后还帮着刘邦,这不就是活活等着刘邦卸磨杀驴吗?自掘坟墓的行为。

还是张良比较精明,汉朝建国之后,张良马上就辞官隐居了,躲得远远的,最后才得以善终,萧何也不傻的,他也怕自己功高盖主,故意想办法给自己抹黑,于是乎开始贪图钱财,给刘邦一种他只爱钱的错觉,可见他们的求生欲啊。

接下来说说朱元璋,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过这样的话:

“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 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

赵翼的这种评价虽有过激之 处,却指出了朱元璋滥杀的事实。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兴起了几个大案,杀了许多人比如。

胡蓝案,空印案,郭桓案等等吧,除此之外,朱元璋猜忌刻薄,登上皇位后,便把当初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几乎杀了。

朱元璋之所以杀功臣,因为日后的建文帝朱允炆,为人仁厚,性格软弱,为了所谓的,保大明江山千秋万代,他当然不会容忍在他死后,还留下一帮老臣危害他的皇位,而且还对对朱氏江山指手画脚。

因而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叶升、冯胜、宋濂、傅友德等人无一能幸免。可是他死后都不会想到,最后朱棣发动政变,打败并取缔了朱允炆,未能去朱元璋所愿。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