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是一代枭雄 曹操为什么是一代枭雄什么意思

网友提问:

一代枭雄曹操为何背负千古骂名?

优质回答:

因为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取天下称王,这违背中国古代的君臣伦理,后世之君自然不会宣扬这种做法,故而将曹操黑化以防止后人效法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三国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东汉末年分三国,刘备贤德,关羽忠义,张飞豪爽,孔明神算,还有就是曹操奸诈。自北宋以来,民间对曹操的评价大多数都是十分差的。褒刘备贬曹操,已经成为人们对三国的基本认识趋向。为什么人们对曹操的印象就那么差呢?归结起来不外就是五个方面的原因:(1)为人奸诈;(2)图谋篡汉;(3)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4)《三国演义》的误导;(5)封建尊卑、贵贱思想的影响。 人们习惯了喜看《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贤德,憎恨曹操的奸诈。可是,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其实不是这样的,他是被冤屈的。曹操一生都在致力于统一全国。他唯才是举,知人善用,宽以待人。这样一个出色的政治家难道就是奸雄?断章取义,管中窥豹,门缝看人,就是公正?我想我们应该还原曹操历史上的真实面貌,还曹操一个公道。奸雄之路,曹操背负得太多了。他就算不是个大英雄,至少也算个小英雄。 一、曹操是坦诚和直爽的。 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成就”了曹操的疑心太重,“为人奸诈”的嫌疑。由正史可知,当时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被通缉,逃跑途中路过父亲的好友吕伯奢的家,吕伯奢不在。半夜听见吕伯奢家人在忙活,“疑其图己”,把他们都杀了。后来发现是误杀,曹操“凄怆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 曹操当时正处于被通缉的情况下,担忧和惊怕让他疑心变重,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和条件反射。况且错则错已,还要装模作样地伤心,那是伪君子的做法。至于“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这恰好说明了曹操敢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坦然面对既成的事实。而且在正史当中,曹操说的是“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而不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况且要是换了其它人,肯定会说:“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但是他们干的,事实上是和曹操一样的勾当。这是虚伪造作! 如果要评判清楚的话,“曹操就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在当时人心浮动,地方势力和各方诸侯割据混战,缺乏诚信和信任的东汉末年,曹操是宁做真小人,毋做伪君子。可见他这样的“诚实”的真小人还要比当时那些“装模作样”的伪君子更来得坦诚和直爽。 二、曹操本是忠诚和英明的。 当年,“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他“首倡义军”,后来关东盟军畏缩不前,人人各怀鬼胎的时候,只有曹操率领自己的军队去攻打董卓,虽然打败了,但是可见当时曹操是忠诚的,本意是维护汉朝统一的。至于后来随着实力的越来越壮大,曹操有没有欲望膨胀,有了“自立”的野心,那就难说了。 在对待汉皇帝的这个问题上,曹操采纳了谋士荀彧的“尊奉天子”,“礼节周全”的策略,对天子的礼数还是十分到位的。 易中天先生认为,“为什么天下只能是姓刘的,就不能姓曹呢?”,我觉得是非常在理的。东汉到汉献帝的时候,已经是名存实亡了。汉王朝已经没有力量去维护它的统治,各方势力都是尔虞我诈,欲“取而代之”,袁术有之,袁绍有之,孙权有之,刘备亦有之,为何就曹操不能有?况且后来曹操至死都不曾称帝,“以汉相自居”至终。所以说,曹操是忠诚的,至少本来是忠诚的。 曹操一世英明,虽有过错,却能“错则责怪自己,对则归功于他人”,所以有“犯律割发”这样一个严于律己,为人称道的故事流传至今。他对人才坦诚相见,知人善任,虚心纳谏,调兵遣将时能够做到各有所用,各尽所能。他有个爱将就曾经多次反叛他,多次被擒获,曹操最后都宽恕了他。后来这些人都死命效忠曹操。在宽以待人方面,曹操不可以说不英明啊! 三、曹操是被冤屈的。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史书,更不是正史,作者是明代的小说家罗贯中。它是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既是小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艺术加工和创造的过程,其中不能表现小说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地方,作者会改造和删除。 从《三国演义》以刘备集团的兴衰为线索贯穿全篇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带有非常明显的“褒刘贬曹”的痕迹。若再加上民间评书者的加工,曹操就更加一文不值,奸诈无比了。所以大多数的人们的眼中,刘备贤明德高,曹操就变得奸诈歹毒。 历史上的曹操不是这样的,奸诈歹毒的评价对曹操也是不公平的,是被冤屈的。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曹操,说他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那在鲁迅先生的眼里,曹操至少是“雄”。但是不是奸雄呢?我觉得不是的。乱世之中,刀光剑影,兵不厌诈,没有一些手段和狡猾,恐怕早就变成“鬼雄”了。曹操如果没有一些政治和军事手腕,那只会是人家的案上肉,任人宰割了。同样的,这些手段,“贤德”的刘备和“忠心”的孙权也是会有的。 四、曹操的骂名是封建尊卑和贵贱思想影响造成的结果。 曹操手中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这张王牌不知羡煞了多少诸侯和地方豪强。政治上处于这一高地的曹操,在军事战争中就拥有了十分有利和有理的优势。因此,其它如刘备集团,孙权集团等,失去了这一优势,政治上就处在了被动失理的局面。为了挽回政治上的这一劣势,刘备和孙权集团必须拿出一个正当的言正名顺的理由来抨击和动摇曹操这一优势。所以周瑜说曹操“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刘备也说他是“窃国奸贼”。可是,我们忘了考究一下孙权和刘备究竟真是正义之师还是徒有空语了。 刘备说他是汉朝宗室,流落民间,可是这空口无凭,没有实证,也没有人追究他是不是真的就是汉朝宗室。因为他姓刘,所以就成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汉朝宗室了,至少他是这么认为。孙权的父亲孙坚本是汉朝臣子,不应该是恪守臣道吗,怎么也割据一方了?还不也是一句“讨曹兴汉”吗?后来呢?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全都不打自招—称帝了。那他们之前的一番正言就变成了一堆掩人耳目的谎言。其实,说白了,那只是为了“师出有名”而运用的一种手段。若说曹操是奸雄,那刘备和孙权也不会是英雄! 封建时代是讲究尊卑的,就是所谓的等级制度。所以老百姓都有贵贱有别的自卑思想,认为做农民的就只能世代为农,是世族大家的就永远是世族大家。刘备之所以被人认为是正义的,就是因为他抓住人们这点缺点,称自己是汉朝宗室,理当“匡扶汉室”了。 曹操的养祖父是宦官,家庭出身低贱,造成了大家的认识偏向:出身如此不好的人,这个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不是市井小人就是地痞流氓。刘备就不同,是汉朝皇室,金枝玉叶,理应担当“兴汉”重任。况且大家都喜欢看小说《三国演义》,很少人有兴趣去看一下正史《三国志》。而《三国演义》其中明显带有作者自己的政治期待和理想寄托,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点火扇风的后果。 曹操的奸雄之路是被冤屈的,英雄之路是他自己走的。 曹操不仅是一个出色政治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诗人。曹操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是何等气势磅礴,壮志豪情的诗句,岂是出自奸雄之流的手?我想,没有英雄豪迈的气魄怕也写不出这等气势的诗句来。可是,曹操却至今背负着奸雄这个千古骂名,这就是我们的过错了。但愿曹操的冤屈有日终会昭雪,让更多的人知道曹操的英雄本色!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管是什么人,对相同的人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像曹操这样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稍微一点都会有很多的认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