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那么弱天天都被蒙古辽金西夏欺负 金国辽国西夏和宋朝

网友提问:

宋朝综合实力不弱,为何总是被辽国、西夏或者是金国“欺负”?

优质回答:

如果按照宋朝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和发展而言,宋朝的综合实力不仅不弱,而且还相当强。一般的历史进程表明,一个朝代一个国家建立后,经济发展必然成为其富强的基础。换句话说,国富必然国强。然而这个结论却不适合宋朝。宋朝建立后,经济文化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软弱的王朝,它的政令从来都没有像汉、唐那样到达中国的东北、西北、西南和越南的北部,甚至它的军队从来都没有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驰骋过,它的历史虽然有320年之久,但却没有过一般朝代普遍都出现的治世或盛世,它一直被贫、弱、败、退、贡钱、纳绢所伴随。每当打开宋朝的历史,面对它那经济文化的繁荣,使人产生犹如走入近代社会之感,而面对它军事和外交上的软弱、失败、贡钱、纳绢,也同样使人产生读中国近代史时的屈辱。

宋朝建立后,虽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实行高度的集权,但其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政策还是比较开明的。南北统一后,战争停止,交流增加,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加上比较开明的政策,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出现空前繁荣。经济方面:农业在“不抑兼并”、“田制不立”、“利归公上”、“许民辟土”等政策保障下,“户口蕃庶,田野日辟”,同时实行精耕细作与扩大复种制,改良创新农业生产工具,连年丰收,粮食总产量极大提升;工业方面,尤其是冶金业发展迅猛,宋朝釆用煤进行冶炼的技术,比欧洲早700年,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产煤国;农业、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工商业的繁荣,海上贸易也不断发展兴盛,工商业的繁荣刺激了金融业的创新,宋朝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纸币的国家,王安石的变法也提出很多通过金融手段解决国家财政困难的方法。科技方面:中国古代引以为傲的四大发明中一半产生于宋朝,分别是火药和活字印刷术,指南针技术在宋代也得到了大大的改进,这三种发明,对整个人类历史都具有深远的影响。文化方面: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唐代八大家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巨匠,八人中宋朝占据六个席位;中国古代史学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资治通鉴》在宋朝编写发布。

总而言之,宋代社会绝不是不繁荣,宋朝的经济绝不是不富庶,也绝不是没有同北方少数民族进行战争的经济实力。它的“积贫”是由于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造成的财政危机,它的“积弱”是由于高度集权下的军事制度的弊病和“守内虚外”的政策导致了外交军事上的屈辱和失败。

北宋加上南宋的320年里,在与辽、西夏、金、蒙古关系方面,宋朝总是处于军事上的失败和南退,换句话说也就是遭人欺负或戏弄,如果说也曾经有过和平的岁月,那也是用屈辱的“岁币”买来的。宋朝如此“积弱”、外交和军事上的失败与制度有关,与统治集团的指导思想有关。

宋朝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有意架空军事将领,使军队的调动权与指挥权分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军队的兵员主要是荒年招募的饥民流民,加之将不专兵,军队缺乏严格的管理和训练。平日士兵们打闹嬉戏,衣服行走都不像军队的样子,甚至骑兵不会骑马射箭。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对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这种弊病暴露无遗。总结宋朝对外战争屡屡失败的原因是:“以屡易之将,驭不练之士,敌战则必败,此削藩镇太过之弊也。”

宋太祖赵匡胤虽立下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夙愿,但其把收复失地的理想首先建立在经济上,寄希望用钱赎回失地,经济办法行不通时,才釆用武力。最有作为的赵匡胤夙愿未实现撒手人寰,急于上位的赵匡义无德无能,两次北伐都是惨败而归,国势由此衰弱不振。赵光义屡遭战败,国内患乱时出,丧失北伐斗志,以守内为主,形成“守内虚外”的军事防范基本政策。正是这一基本的国策使得宋朝几百年边患不绝,疲于应付,屡战屡败,屡增“岁币”,形成“积弱”局面。

赵光义之后,他坐上皇位的后代子孙,都是无能之辈。宋神宗竟然在宋军占优势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下,执意与辽军签订了屈辱的澶渊之盟,让辽军不仅从不利的险境中“潇洒”脱身,而且还捞足了巨大的实惠。这样昏庸无能、贪生怕死的皇帝只能让百姓背负越来越沉重的岁币负担。西夏也是照此讹诈,宋军虽连连战败,却拖垮了西夏经济,财政困难导致内部不稳,难以持久作战,这种占尽优势的局面,又以宋以输岁币议和为结局。宋与西夏激战,辽趁火打劫敲竹杠,同样昏庸无能的宋仁宗乖乖增加岁币买了平安。他们先祖赵匡胤用数百万积绢换回北方失地的打算成为泡影,钱打了水漂。

连年的战争促使宋朝不断地扩军,形成“冗兵”、“冗费”。庞大的军队,巨额的军费,换取的却是战场上的屡败,还要从已经空虚的国库中取银绢充作岁币。这是宋朝“积贫”的一个主要原因。而积贫的又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冗官”而造成的“冗费”。冗官、冗兵、冗费、岁币,造成了北宋财政的严重危机。北宋政府在“积贫”“积弱”的泥潭中挣扎。为了解决“三冗”二积为代表的社会危机,北宋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两次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此后北宋社会危机更深,腐败愈厉。在金灭辽的过程中,宋金曾有海上之盟,由于其软弱无能,灭辽后,仅用大量的劳军费换回了一半的北方失地。豺狼虽去,虎豹又来,宋对金斗争仍处败退劣势,最后遭灭国之灾。表面上看,宋亡于金,实亡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

靖康之祸后,1127年,赵构建立的南宋侥幸趁金兵北撤活了下来。南宋虽然只是偏安江南一隅的半壁江山,却也很繁荣富裕,经济实力雄厚,加上北方民间抗金斗争蓬勃不绝,因此能苟活150多年。南宋军事、政治、外交较之北宋更为不济。首任赵构遗传了祖宗的昏庸无能,死心塌地走乞降求和道路。由此他重用秦桧之类的奸佞,冤杀岳飞是必然之举。此后赵构的子孙后代奉行乞降求和的政策苟活,没有大的改变。绍兴和议标志着长达17年的宋金战争告一段落,此后宋金南北对峙近百年。南宋王朝最终不是被金人所灭,而是被后来兴起的蒙古贵族所灭。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被推为皇帝,称“成吉思汗”。此后就开始向南方扩张,于1227年灭掉西夏,于1234年灭掉金,之后开始对南宋的军事进攻。南宋灭亡的年代是1279年,其亡国的直接原因是军事上的失败,但军事失败的原因主要并非军事方面的因素,如布防、指挥、策应等等,依然还是由于政治上的腐败:苟且偷生,惧怕交战,未战乞和等等,依然还是与君主重用投降派大臣有关,造成奸接擅权误国的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以现在的眼光看宋朝,宋朝的综合实力岂止是不弱,简直可以称为强大了。

宋朝的财政收入在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达到1.5085亿贯。宋朝的户数在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为971万户,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达到了2088万户,此时总人口已经过亿。宋朝的军队规模在宋仁宗时最高达到140万,后来经过裁减也不低于80万。

这么有钱、这么多人口、这么大规模的军队,为什么宋朝却总是打不过辽国、西夏和金国呢?

其实,国家有实力是一方面,但是关键在于敢不敢用、能不能用出来这两点。

宋朝被周边的辽、夏、金欺压,主要受制度和宋朝立国思路的限制,导致有力量不敢用、有力量用不出来。

先说制度因素:赵大和赵二用制度把武将的手脚和大脑都限制住了

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俩篡夺了后周江山。他俩以自己为例、以五代江山更替为例,认真反思,为了防止别人也这么干,他们就对制度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首先,虽然宋朝继承了后周世宗柴荣的禁军制度,但是在禁军管理上则彻底改变。不在常设固定的将领,而是改由三衙统领。三位将领互不统属,全都由皇帝任免吊牌。

其次,增设枢密院,负责调兵权和发兵权。但是枢密院没有统兵权,只有调发的权力。而是否调发、怎么调发,则要听皇帝的。

第三,禁军驻守实行“内外相维”制度。首都留一半禁军,各地和边境派驻另一半,这样哪一半想造反,都有另一半能制衡它,这就是内外相维。

第四,实行兵将分离。五代的军阀造反,大部分都是兵属于将,兵对将领效忠。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发生,宋太祖就把禁军经常调动,叫做更戍,禁军的将领也经常换。这导致兵将互相不熟悉,将领想要造反,士兵也不会跟随。

第五,宋太宗进一步确立了“守内虚外”“以文驭武”“将从中御”原则。

守内虚外,就是对外实行消极防御,外部敌人打我,我才抵抗,外部敌人退了,不要追、不要反击。对内呢,则严防有人篡权夺位,严防人民起义。

以文驭武,宋太宗为了彻底杜绝武将专权,就把军队主将改成文官,副将是武官。这样,厉害的武将有人牵制,也就无从造反了。

将从中御,宋太宗为了限制武将个人能力的发挥,设计了阵图。也就是说,军队外出打仗,将领要从给定的阵图中选一个进行排兵布阵,不需要将领的主观能动性、不需要将领发挥能力。

总之,宋朝军队在赵氏兄弟的制度设计下,只能在这种情况下与外敌打仗:

士兵不熟悉将领,将领不熟悉士兵,这导致士气低落;

主将是不懂军事的文官;

武将懂军事但是却是副将;

主将既不懂军事还要按照阵图排兵布阵,也不管实际地形、不管敌军情况;

懂军事的武将没有发言权,只能眼睁睁看着宋军送死;

最终,士气低落的宋军,傻呵呵地按照阵图站好,大多数情况是被动挨打;

不想死的看到敌军过来就开始逃跑。

皇帝事后首先查:是否按照阵图?按阵图的,败了也没啥事。不按阵图,胜了也要到皇帝面前请罪。

赵宋皇帝就是这么讲理啊!再说人的因素:赵宋皇帝从赵大赵二之后,胆小的居多、想逃跑爱逃跑的居多

人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无论武器先进与否、人员多少等,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求胜意志、不怕死的精神等,最终决定战争的胜负。因此历史上才有众多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

而赵宋皇帝对战争却是胆小的居多,动不动就要丢弃首都逃跑。

比如第三任皇帝宋真宗,听说辽军来了,就想跑。比如宋徽宗,听说金军来了,就跑了,把位子传给了儿子宋钦宗。比如宋高宗,一路南逃。

皇帝的战斗精神这么差,当然将领们也好不到哪去。经常是宋军将领见到外敌就不战自溃,带头逃跑。众位士兵当然只能跟着跑了。

在这种情况下,宋军能打胜仗真是非常不容易。然而,宋朝皇帝在打了胜仗以后一般怎么做呢?他们不是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而是“乘胜求和”。这个传统从宋真宗建立之后,后来的宋高宗将其发挥到极致。

总之,战斗意志差,皇帝带头怯战惧战,怎能指望军队打胜仗呢。

最后说宋朝的立国思想:防止内部变乱高于防止外患

前面的制度因素中,已经体现了这方面的问题。此处再用一些事例说明宋朝这个立国思想导致的军事失败。

老将宗泽:

在靖康年间到建炎年间,宗泽作为一个文官,先后磁州、开德与金军作战,屡战屡胜。赵构南逃时,任命宗泽为开封留后。宗泽以强大的个人魅力,对原北宋故地上的起义军晓以大义,最终把河朔的义军180万之众都团结起来共同抗金。

宗泽还把重建了开封的城防,并做好了渡河收复失地的准备。他上疏赵构,请赵构来指挥这一壮举。

赵构不但不来,反而猜忌宗泽,认为宗泽威名太盛,又掌握那么多军队,因此计划派人去监视宗泽。

老将宗泽最后悲愤而死。

大将刘锜:

刘锜的顺昌大捷,动摇了金军的信心,金军开始把燕京的财宝装车向其上京运输,打算退出中原。刘锜积极请求乘胜追击,趁机扩大战果。但是,赵构严令刘锜不得出军。

名将岳飞:

岳飞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面对郾城大捷的大好形势,赵构是十二道金字牌严令岳飞退军。最终岳飞还被冤杀。

这些事例一再说明,宋朝在面临国破家亡的情况下,依然把防止内部变乱放在了首位。宋高宗的担心是:一旦这些抗金将领真的率军赶走了金军,恢复故土,那么接下来他赵宋的江山可能不保。为此,赵构宁远放弃恢复故土,也不愿皇权受到威胁。

结束语

宋朝的军事失败,在开国时的制度设计就注定了。

制度导致军事效率极大降低,防止内患的思想导致不敢让武将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屡战屡败。

在战斗意志方面,赵宋皇帝带头惧战怯战,怎能指望下面的军队能善战呢?

(完)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宋的重文轻武的传统是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留下的,武官本身不受待见。此外,宋朝强干弱枝军事布局注定武力难盛。赵家皇室怕像唐朝的藩镇割据,所以千方百计限制武官,同时也限制了大宋军力。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宋朝960至1279年,分北宋南宋,共18位皇帝,享国319年,宋朝立国三百年,二度倾覆,皆因外患,是我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亡于内乱的封建王朝,宋朝综合实力不弱,但是军事实力也不强大,晚唐至五代十代长达百年军阀混战,宋朝稳定政治统治,己经非常难能可贵,首都汴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人口多达150万人,比汉唐时代长安洛阳人口多十倍以上,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一千多年前开封城商业文化活动有多发达,热闹繁华有多么繁荣昌盛,天天热闹非凡,整夜燃烧的灯油,让人难以忘怀的舌尘味道,宋朝让人认为毫无争议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昌盛,盛世时代,宋朝采取的是弱枝强干政策,就是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将地方大量财富通过漕运送到东京,供养东京庞大人口和军队,地方经济就没有能力和中央叫板,换来赵宋江山长治久安,宋朝没有什么大的外患和天灾,换来大宋三百年贫弱王朝。

其他网友回答

先上结论:经济实力不等于国防能力,治理体系完备也不等于治理能力卓越。

一、北宋经济实力确实冠绝世界,但政府所能动用的物资并不多,即今日所言之动员能力不足;而辽、西夏、金皆有完备基层动员体系,如猛安谋克,战争潜力巨大。

二、北宋治理体系确实完备,但其宗旨是分权,是防人治人的学问,难以发挥治理能力,自然打不过为政简约的周边少数民族政权。

总而言之,动员能力强的体系才是好体系,办事效率高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