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杨贵妃到底去没去日本?
优质回答:
今天的人会扯淡,古人也会扯淡,这符合历史传承规律。
杨贵妃死了,这没有疑问。究竟如何死的,豹眼认为,比较确定的是她哪里也没去,就死在了马嵬坡。
01
马嵬事变的过程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攻陷了潼关。
唐玄宗只带着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妃、公主、皇孙、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陈玄礼及亲信宦官、宫人逃走,就连皇宫外的皇妃、公主及皇孙都弃之不顾。
七月十四日,玄宗一行逃到了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
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天下大乱都是杨国忠一手造成的,想杀掉他。于是,就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但李亨犹豫不决。
此时,有吐蕃使节二十多人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诉说没有吃的。还没等到杨国忠回答,士卒们就喊道:“杨国忠与胡人谋反!”
杨国忠被人射中坐骑的马鞍,逃到马嵬驿西门外,被士兵追上杀死。然后又杀死了他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与韩国夫人、秦国夫人。
御史大夫魏方进说:“你们胆敢谋害宰相。”士兵们又把他杀了。
韦见素出来察看,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头破血流。众人求情,才免于一死。
玄宗得知士兵哗变,走出驿门,慰问军士,命令他们撤走,但军士不答应。
玄宗又让高力士去问话,陈玄礼回答道:“杨国忠谋反被诛,杨贵妃不应该再侍奉陛下,愿陛下能够割爱,把杨贵妃处死。”
玄宗割舍不下,下不了决心。京兆司录参军韦谔请求玄宗当机立断,不断在地上叩头,以至于血流满面。
但玄宗却说:“杨贵妃深居宫中,不与外人交结,怎能知道杨国忠谋反呢?”
高力士说:“贵妃确实无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而杨贵妃还在陛下左右侍奉,他们怎么能够安心呢!希望陛下好好考虑一下,将士安宁陛下就会安全。”
玄宗这才命令高力士把杨贵妃引到佛堂内,用绳子勒死了他。然后把尸体抬到驿站庭院中,召陈玄礼等人进入驿站查看。
至此,将士们才安静下来,整顿军队继续行进。
02
杨贵妃已死,不可能再逃走
安禄山叛乱时,唐玄宗本想禅让太子李亨。但经过此次兵变,太子李亨被认为是主谋,使玄宗大受打击,于是改变了主意。
玄宗与李亨于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残兵败将。
此后不久,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从这个过程来看,马嵬事变很可能与李亨有关,他恐怕脱不了干系。在如此复杂、紧急的情况下,不可能在杨贵妃之死这件事上,出现意外的变故。
第一,高力士所言非常正确,只有让将士安心,陛下才安全。将士杀了杨国忠而杨贵妃还活着,他们岂能安心?一句闲话,就会让玄宗秋后算账,不杀杨贵妃,将士们绝不会善罢甘休。
第二,尽管高力士与杨贵妃感情一向深厚,但陛下的安全大于一切。如果节外生枝,做啥手脚,一旦露出了破绽,不仅杨贵妃不能够活着,恐怕连唐玄宗也会被杀。已经杀红眼的将士,犹如惊弓之鸟,心中也是十分惧怕。高力士不敢再赌一把,不会再耍花样。
第三,时间仓促,来不及仔细盘算,”狸猫换太子“之事不是轻易可行的。
第四,既然太子李亨可能参与了此次兵变,难道玄宗、贵妃身边就没有李亨的眼线?既然玄宗点头了,高力士不敢胆大包天,再去偷梁换柱。
第五,太子李亨作为内应,为了皇位杀死玄宗的心思,恐怕都有,还会放过杨贵妃?
杀杨贵妃并不是李亨的目的,其真实的意图是逼迫玄宗让位。此时,高力士采取舍车保帅的策略,必须实打实的进行。一旦被李亨与将士们发现破绽,那是相当危险的。
第六,在此情势下,即便是让一个宫女替死,杨贵妃也很难离开。从事变的过程来看,绝非儿戏。那些将士们也不是好糊弄的,不必说逃走时不可能就杨贵妃一个人,就算一个人也很难离开将士们的视线。
至于说陈玄礼派人护送杨贵妃逃走,然后去了日本,根本就是扯淡。
如果说陈玄礼贪恋贵妃美色,“冲冠一怒为红颜”,那还说得过去。把贵妃送走,而且还去了日本,这的确是不一般的脑洞。如此一来,陈玄礼对杨贵妃的情感,可就不是人类的情感了,完全超出了世俗人的境界。
这个情况并非没有可能,但可能性跟没有差不多。
03
杨贵妃能够生存下来,必然会有确凿的证据。
有人说是杨贵妃的后人,一千多年过去了,已经没有任何危险存在,是该解密的时候了,还不把家谱、信物之类的东西拿出来,等待何时呢?如果有那些东西,现在岂不发达了哈!
说到扯淡,有人去了日本,得知当时的日本人对于大唐,那可是屁颠屁颠的,清楚有人崇拜,冒充一下得到一些实际的利益,也是很可能的。
如果真的是杨贵妃,那她现在的后裔还会如此淡定、低调吗?
这所有的一切,都经不起推敲。其实,历史真相或许远没有这么复杂,恐怕都是后人想抱大腿,博一下眼球而已。
而这个嗜好,并非今天才有。更确切地说,这也是历史传统,是几千年的传承。这本身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否则,哪来那么多的东西供后世炒作呢?
其他网友回答
谢大圣邀。师傅没记性,已经作过回答。杨贵妃是否亡命日本我认为就是伪命题,万里迢迢漂洋渡海图个啥?亡命去东瀛那鬼地方,贵妃未沉日本丸!
其他网友回答
按照《旧唐书》《资治通鉴》这些正史的说法,唐贵妃当时确实是在马嵬坡被缢杀了的。但是,就算正史做了这样盖棺定论的记载,民间关于杨贵妃没死的说法,也依然很多。甚至有日本人说她的祖先就是杨贵妃,还拿出证据来证明。意思是说,杨贵妃当年漂洋过海,去了日本。
(杨贵妃剧照)
那么,杨贵妃是不是真的去了日本呢?
有的说,当年的航海技术不高,鉴真东渡日本,都经历了艰难困困。杨贵妃一个弱女子,要想去日本,可以说困难重重,是办不到的。有的说,杨贵妃当年跟着寿王李瑁三年没有生育,后来跟着唐玄宗那么多年,也没有生育。这说明,杨贵妃是不可能生育的。既然不可能生育,为何去了日本就生育了呢?
不过,这两种解释,也并不是完全站得住脚。虽然坐船去日本困难重重,但是,杨贵妃也并不是不能克服。再说了,当时她是在逃命,哪还怕什么艰难困苦呢?至于生育问题,杨贵妃当初没有生育,很有可能是发胖,发胖容易导致不育。不过,她在历经艰辛去了日本后,肯定会变瘦。变瘦了,再结婚生子,也是有可能的。就算她没有生子,领养一个孩子当成她的孩子也是合理的。毕竟没有亲子鉴定,并不能确定杨贵妃的后代,就一定是杨贵妃生的。
所以说,拿这两个理由来反驳杨贵妃去了日本,也并不是很有道理。
要判断杨贵妃是不是去了日本,最关键的,是要看看杨贵妃当时是不是被杀。如果她没有被杀,去日本,还是去别的地方,都是有可能的。
那么,杨贵妃当时究竟有没有被缢杀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谁要杀杨贵妃?
要杀杨贵妃的人是陈玄礼。
(陈玄礼剧照)
陈玄礼为什么一定要杀杨贵妃呢?我们先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当时,唐玄宗到马嵬坡的时候,一开始是陈玄礼找李辅国联系太子李亨,说杨国忠祸国殃民,安禄山造反,就是杨国忠的原因造成的,希望李亨出面杀了杨国忠。
陈玄礼之所以要这样做,有三个考虑:一是杨国忠确实民愤很大,杀了杨国忠,是符合大家心愿的。二是杨国忠在朝中专权,杀掉杨国忠,陈玄礼可以借机上位。三是示好太子,为将来捞取政治资本。毕竟在安禄山造反之时,唐玄宗曾有想把皇位禅让给太子李亨的想法。
不过,一向胆小怕事的李亨没有答应陈玄礼。这件事看起来似乎不了了之。然而,其实并没有完。第二天,杨国忠出来的时候,有二十多个吐蕃使节拦在杨国忠的马前,问杨国忠要吃的。这时候,士兵们就大声喊,说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于是,士兵们鼓噪起来,纷纷追杀杨国忠,把他杀死并肢解。
这件事,是偶然发生的吗?显然并不是的。为什么会有多达二十多个吐蕃使节,刚好在杨国忠出来时问他要吃的?为什么当时又有那么多士兵在那里,而且说杨国忠与胡人谋反?为什么士兵们没有杀那些吐蕃使节?为什么士兵们敢于毫不顾虑地杀杨国忠?所有这些,显然都是有人在幕后策划指示。
(唐玄宗剧照)
指使的人是谁?后来唐玄宗怀疑是太子李亨,也因此造成李亨吓得北上灵武,在众人撺掇下称帝的事件。但从李亨当时没答应陈玄礼,以及李亨的性格特点来看,应该不是他组织策划的,肯定是陈玄礼组织策划的。
既然是陈玄礼组织策划士兵杀了杨国忠,而如果杨贵妃还在唐玄宗身边的话,陈玄礼的处境就是非常危险的。
当时,陈玄礼对唐玄宗提出,让他杀掉杨贵妃。唐玄宗说,杨贵妃久居深宫,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她又没有错,为什么要杀她?后来,高力士对唐玄宗说,因为士兵们杀了杨国忠,要是不杀杨贵妃的话,他们怕被报复,所以坚决要求除掉杨贵妃。唐玄宗才没有办法,最后答应在佛堂里吊死杨贵妃。
从这个似乎可以看出,很可能陈玄礼还和高力士是联合在一起的,是他们假借士兵的名义,要求唐玄宗杀掉杨贵妃。
既然唐玄宗、高力士一定要杀杨贵妃,杀掉杨贵妃后,他们才心安,他们怎么会把杨贵妃留下来的呢?
有史料说,当时陈玄礼看见杨贵妃貌美,舍不得杀她,因此换了个替身。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陈玄礼是在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这怎么可能呢?
《旧唐书》《资治通鉴》都记载,当唐玄宗让人缢杀了杨贵妃后,是把尸体抬到驿站庭中,让陈玄礼等人查验过的。查验完后,陈玄礼才脱掉甲胄,叩头谢罪。显然,杨贵妃死不死,陈玄礼不可能不看清楚。
由此可见,当时杨贵妃的确是死了。杨贵妃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去日本。
(参考资料《旧唐书》《资治通鉴》)
其他网友回答
杨贵妃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集明皇三千宠爱于一身,生活豪奢,但是下场凄惨,没有得到善终,被视为红颜祸水,祸国殃民,成为“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替罪羊。
唐玄宗虽然爱她,但是最终也没能成功将她留在身边终老。关于杨贵妃的结局,正史自然是说她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民间则传闻甚多,有人说她自缢于佛堂,还有一个更奇怪的说法,说当时死掉的只是一个替身,而杨贵妃则被暗中送去了日本,得以幸存,子孙绵绵。
这种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日本有一座杨贵妃墓,按照日本传统,墓碑应该朝南,但是杨贵妃的墓碑朝西,因为西面便是中国,寓意杨贵妃思念故土。除此之外,日本人将杨贵妃视为女神,还专门修建庙宇供奉她,在日本人心中杨贵妃就是观音菩萨。2002年,日本女星山口百惠对外宣称自己是杨贵妃的后裔,还提供了一本族谱作证,按理说当年的山口百惠人红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炒作,后来人家息影之后淡泊心智、相夫教子,同样也不需要炒作,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有很多人都还在崇拜着杨贵妃,宁愿相信杨贵妃避祸来到了他们的家乡。
日本深受唐代的影响,日本的文字文学、饮食服饰以及建筑等都大范围借鉴了唐文化,当年的日本人尤其是崇拜白乐天白居易的诗词,众所周知,《长恨歌》就是白居易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由此崇拜杨贵妃,为杨贵妃修墓也很正常,但是这仅仅是表达了他们朴素的愿望,当年的杨贵妃肯定是死在了中国,没有机会领到去日本的船票。
马嵬驿兵变时唐玄宗惊慌失措,落魄不堪,完全丧失了领导能力,面对将士们的逼迫,唐玄宗只好下令处死杨玉环,但是有没有可能唐玄宗也有自己的亲信,说不定来个狸猫换太子,将杨玉环解救了呢?
似乎不能排除这种极端的可能性,但就算杨贵妃被暗中解救了,她也去不了日本。在唐朝,船只都是从扬州出海,马嵬坡在现在的陕西省兴平市,兴平和扬州相距1200公里,杨贵妃娇生惯养,被唐玄宗宠坏了,而且长的胖,只有带着金银珠宝和侍女乘坐马车再转水路去往扬州。
但是这样未免也太招摇了,杨玉环身为大唐重点关注对象,难道就不怕走漏风声,一路千里迢迢,怎能不被人发现?
退一万步来说,到了扬州,从扬州坐船到日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几乎同时期的鉴真多次东渡日本,一直到第六次才成功,杨贵妃怎能如此顺遂,带着三五随从轻而易举地到了日本,那才真是天方夜谭,鉴真大师的棺材盖都按不住了。
还有,唐朝周边接壤的小国家那么多,杨贵妃逃到哪个国家不好,非要兴师动众出海去往日本,无论是从车程还是从航线来看,去日本都既不明智,又不理智,难度太大,杨贵妃完全可以选择逃到其他的国家。除非自己想找死,可真要是想死就留在马嵬坡得了呗。
杨贵妃最初是李瑁的王妃,后来被自己的公公唐玄宗看上,于是被唐玄宗夺走,但是杨贵妃经历了两次婚姻都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而唐玄宗和李瑁都跟别人是有孩子的,由此可以断定杨贵妃有生理缺陷,极有可能罹患不孕不育。
既然杨贵妃不能生孩子,又哪来的子孙绵绵,前文提到杨贵妃的日本影星后裔很有可能就是炒作出来的。
由此可见,杨贵妃最终还是死在了中国,压根没去日本。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人可以证实杨贵妃去了日本,之所以她在日本影响力这么大,并非是她本人去了日本,而是白居易“让杨贵妃去了日本”。
日本自古就非常崇拜中国文化,在日本最为出名的有两个中国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就是杨玉环。中国有古代四大美女,日本人弄了“世界三大美女”,一个是杨贵妃,另外两个是埃及皇后克里奥佩特拉,和小野小町。
杨贵妃为什么在日本这么出名?
作为唐玄宗宠爱的妃子,杨贵妃死的有点凄凉。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被迫逃跑,在马嵬驿休息时,突然太子李亨突然政变,杀了宰相杨国忠,还要求处死杨贵妃。为了自己能活命,唐玄宗无奈之下只能下令赐死了杨贵妃。
杨贵妃被赐死时仅38岁,他被陈玄礼监督赐死在佛堂之内,为了平息众人的怨气,杨贵妃的尸体还被展示给众人看,在确定杨贵妃死后,唐玄宗等人才继续逃亡。
这件事过了五十年,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长诗《长恨歌》,其内容就是叙述当时马嵬驿兵变的历史,也正因为这首诗让日本人彻底了解了杨玉环这个美人。
当然,很多人觉得杨贵妃之所以受到日本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受到唐朝文化的影响。可是,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他们不去追捧武则天?由此可见,与其说日本崇拜盛唐文化,不如说是白居易影响了日本文化。
在日本文学史中,白居易的影响超过了唐诗对日本的影响。在日本人的心中,他们只认为白居易是唐朝文化的巅峰人物,是李白杜甫无法相比的。因为白居易的影响,日本历史甚至出现了汉诗文,而后压倒了日本传统文学。
在平安时代的文学作品中,白居易的诗是被引用过最多的,当时的嵯峨天皇甚至把《白氏文集》压在自己的枕头底下,任何人都不能碰。日本汉学家都良香用甚至形容《白氏文集》用“集七十卷,尽是黄金”来形容。
在当时的日本,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他们无不以吟唱白居易的诗歌为荣,有的人不惜耗费千金,只为得到一首诗,有的在全身上下纹满了白居易的诗,引以为傲。而在白居易的诗歌中,影响力最大的莫过于《长恨歌》,这正是杨贵妃在日本出名的原因。
曾经有个白居易疯狂的女粉丝叫紫式部,她崇拜白居易已经到了五体投地的地步,为了能跟上自己的偶像节奏,她呕心沥血写了一本书。没错,就是那部大名鼎鼎的《源氏物语》。这本书在日本的影响力堪比中国人的《红楼梦》,它不但是日本古典文学的巅峰,也是日本女性文化的开端。
紫式部在《源氏物语》中借用了白居易的诗有154处,要占汉语典籍引用总的59%,她参照了唐明和杨贵妃,塑造了桐壶帝和桐壶更衣这两个人物形象。《源氏物语》在当时的日本火得一塌糊涂,人家知道了紫式部这个名字,有明白的人从书中看出其内容大多引用了白居易的诗,而后对白居易更加的崇拜了。可以说,如果没有《长恨歌》就没有《源氏物语》更没有紫式部。
为什么日本人认为杨贵妃没有死,而是去了日本?
其实追溯源头,关于杨贵妃没有死,并在日本安享晚年的说法其实是从日本传过来的。当时日本明星山口百惠甚至还公开说自己的杨贵妃的子孙,这件事后来越传越广。当然,这种事正常人都不会相信。
杨贵妃没死的说法,第一次提出来的是俞伯平和周作人的观点,因为在《长恨歌》中有一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日本人本就对《长恨歌》极度崇拜,在听到周作人的观点后,以及自身对《长恨歌》过度解读,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推测“既然马嵬坡的泥土中,找不到杨贵妃的尸骨,那就说明她没有死了”。
然而,在《长恨歌》中还有一句“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这是白居易用暗示杨贵妃死后去了仙山,来表达出一种浪漫的写法,也是寄托了作者对杨贵妃之死的同情和美好的向往。但日本学者固执的认为古代的仙山就是蓬莱山,古代称之为瀛洲,也就是现在日本,所以他们就推断杨贵妃去了日本。
于是,日本的学者就确定了杨贵妃没有死,在马嵬坡佛堂死去的其实是一个侍女,杨贵妃其实被杨玄礼护送到了日本,后在这里安详的生活。最后日本人还煞有其事的为杨贵妃建造了墓地。
白居易是万万没想到,因为他的影响力太大,改变了日本的文化发展,使得杨贵妃成为了日本文学中的“女神”,到最后杨贵妃甚至被复活送到了日本,所以才弄出了杨贵妃没死的传言,这一切都只是因为白居易出类拔萃的文采和日本人对他的疯狂崇拜。
历史虽然已经湮灭在风尘之中,但依然无法掩盖他带给我们的那份民族自豪感,那种生在华夏之我幸的豪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