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到底何解?
优质回答: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到底何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终山别业》。为了准确理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的含义,有必要把诗词的标题与全诗,统一起来,系统分析理解:
第一,标题剖析:单从题目《终南别业》:“终山”就是终南山,这个一看就明白。关键是“别业”二字。“业”在我们日常用语中,是从事某种行业。如工人,农民,解放军。等等职业。可佛学中,把“业”称人的一切行为,包括“语言”“思想。”等等。分为身业,口业,意业,合称“三业”。因为王维早年写诗作画。晚年专心侍佛,被后人称为诗佛。可能这个“业”,就偏重于后者。“别”就是不一样。总起来说“终南别业”就是在终南山过着别样的生活。说得通俗一点儿,就是作者在终南山过着与别人不一样的生活。有那些不一样?下面诗词给我们做了具体描述:
第二:全诗解说。第一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年以后爱好佛道,晚年安家在终南山旁。(作者来终南山旁安家落户的原因。第二句“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兴致来时独来独往,有快意的事也只有独自欣赏。(作者自娱自乐的感慨。以前有好事儿大家分享,来到这里,就只有我一个人心里知道)第三句就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理解了前两句,这句就很好理解。“行”就是行走。在这里就是探寻。有时探寻水的尽头,有时坐看云的起伏。第四句更好理解:“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偶然间遇见乡村父老,与他们谈笑说话,往往忘记了回家。。。这样连惯起来,就是作者在终南山的生活。也就是作者在终南山思想与行为的感受。作者在终南山有那些生活感受:就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随心所欲,随遇而安,休闲舒适。。。
第三:再回头分析理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的意思,就很好理解。原意就是,作者的随心所欲。有时候,他探寻水的尽头。沿着水流的方向,就像夏羿追日一样,一直往前走。有时候,坐着看天空,云朵儿起起伏伏,飘飘荡荡。这完全是一种悠闲自若的心态。当然,除了这种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的悠闲自若,无拘无束,潇洒自如。做为作者来终南山的目的,主要是侍佛念佛,达到心灵向佛的境界。他不仅仅像常人一样,游山玩水,观赏云起云落。重要还是通过寻找水的尽头,观看云的起伏,感受大自然的灵性,领悟佛的真谛。把人的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就是佛性。
总体来说,王维的《终山别业》,就是作者在终南山与众不同的生活。这与作者其它的诗篇,如《山居秋暝》,《归嵩山作》,《使至塞上》,《鹿柴》,《山中》。。。这些诗,大同小异,都是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以上,就是我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诗词的理解。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即人走到山穷水尽时,要冷静思考,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其他网友回答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诗句,有不同的解读。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阅历,产生自己的理解。正因如此,所谓诗,乃微尘中有大千,包罗世间万象。
这也正是古诗词的生命力所在,一首诗在每个人的心湖之中可以也应该泛起不同的涟漪。解读古诗词,没有标准答案。
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
对这句诗我也有一点儿自己的理解,写到这里,为万紫千红的世界再添一片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是灵动活泼的。在杯中则为杯之形,在瓶中则为瓶之形。从不执着,从不拘泥,接近于圆融。
佛教里也有让人去除“我执”之心的教义。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有这样的禅机妙理蕴藉其中。
王维中年时期喜欢参习佛理。
青年时自然也是雄心万丈,壮志凌云。渴望施展才华,济世为民。但是客观条件不具备,尽管主观热情高涨,才华横溢,奈何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这时对王维最大的考验是放下入世济世的执念。这非常难,尤其对才华横溢者来说,更是如此,仿佛骆驼在草原上,千里马在沙漠里,心中凄凉是人之常情。但这样的人生怎么继续呢?这考验着王维的智慧。
这样的时刻,人不能改变客观处境,只能调整主观心态。
这便是“行到水穷处”的处境。
水穷之前,是何番胜景?
深山静谧,流水灵动,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生机无穷。
时而瀑布飞湍,仿佛银河高挂,幻若仙境,让人心旷神怡,引起遐思无限;
时而静如止水,鱼虾相戏,蝌蚪闲逸,让人忘记时间,洗脱心神,浑然忘我;
时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山川之美,何止这些?
想必这些目不暇接的美,是王维“兴来每独往”的原因所在。
但是在水的尽头,这些美都不再有了,此时,人难免唏嘘惆怅,难以释怀。
这和人生之境何其相似?
王维一直在济世之路上前行,每天不亦乐乎。可这条路到了尽头,此时该怎么办?
不仅是王维,也许每个人都要面对这样的人生处境。
美国画家摩西奶奶最初喜欢针织,可是后来手指关节疼痛,无法刺绣了。这不就是“水穷处”吗?
还有很多人在退休初期,突然间和外界的联系少了,生活感到无尽的空虚,不适应突然间在这“水穷处”的处境,心态乱了。
史铁生先生的著名小说《我与地坛》,写的就是突然失去健康后,那种痛苦之心情。
当那条我们已经沉浸其中的走习惯了的喜欢的路,突然断了时,行到水穷处,我们该怎么办?
痛苦也罢,惆怅也罢,彷徨也罢,都是每个人在不同心境下做出的回答,没有对错,都是人之常情。
面对这样的处境,王维有自己的回答。
那就是“坐看云起时”。
水美之胜景不再时,不贪恋,不执着于失去的美好,继而寻找当下的美好,看云朵升腾,时卷时舒,变幻无穷,洒脱自在。
不执着于失去的水之美,只醉心于当下的云之美。不能行步于山间,坐在山石上又何妨?
王维不能济世为民,替苍生做事,那就放下功业之心,彻底摆脱这样的羁绊,干脆隐居南山之麓,体悟山水之乐,与花鸟虫鱼为伴,徜徉在山川之美中。
这是面对人生入世之路的“水穷处”,王维走上出世之路的“坐看云起时”。
王维在用事实说话,言行一致,而不是“嘴上一套,行动另一套”,这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这样的智慧,也许就是佛家说的圆融吧。
摩西奶奶的做法也是如此,手指关节炎不能再刺绣,那就画画,最后成为著名画家,也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写照。
当上天为你关了一扇门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水美虽已不再,云美又映入眼帘。
重要的是不要让自己过久地沉浸于“失去的美好”中,短时间的伤心代表感情的真,长时间的伤心代表智慧的缺乏。
行到水穷处,莫忧伤,看天边云已成锦绣。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王维错估了自己,也错估了别人。
这首诗明显属于自我安慰,为自己的消极避世找个借口。因为他并没有“努力”,确切地说并没有“尽力”过。
王维有才,诗画双绝,大唐无出其右。在那个年代,但凡是一个文人,一旦拥有卓绝的才学,难免会产生一种误解,自己同样拥有济世安民之才,比如李白。
王维想当官,想做事,所以去长安求仕。并受到了宁王,歧王和玉真公主的赏识。
这一步未必走错,但绝算不上走对。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人物,唐玄宗,所谓的兄弟和睦友爱都是做给别人看的假像。一个名满长安的才子,和自己的兄弟打得火热,那可是帝心独握,心术无双的李隆基。
后来王维终于做了官,负责才艺,相当于皇家歌舞团团长???后来被人设计陷害,所谓的舞狮子事件一看就破绽太多。
他被人阴了一把,竟然还不长记性!
他不知道,所有的临时职务都是官场上的考验,正如李白去翰林院任职一样。他没有把握住机会。
李白求官不得,所以动不动就邈视权贵,修道求仙。王维求仕不遂,所以才修佛学,玩隐居。
人的心情或心境,常常会因为境遇和事件发生变化,新房建成,山清水秀,还没有人来打扰,心情淡然之下,写首诗抒发一下当时的情感,无可厚非。
但不要当真。
此诗美极,妙极,网络上的解释完美无缺,所有赞美都不过份。然而到此为止了。
如果
其他网友回答
行到水穷处,”穷″(尽头,空无,没了,之类的意思。)坐看云起时。”起″(开始,行动,发生,之类的意思。)
字面意思就是说,一件事物到了穷尽时,会有另一件事物的出现(发生质变)。
我是这样理解的,对否?。